李显穆摇了摇头,回望北京的方向,眼中带着深远的意味,“师兄,我又何尝不想前往日本为我大明奠定百年大业呢?
可现在京城正是多事之秋,我隐隐有种预感,汉王即将对太子殿下发起下一轮攻击,如果在这个时候我在日本的话,我担心太子殿下会出事。
况且前几日我去看望陈伯父的时候,能够明显的看出,他的精力已经不大好了,如今京城之中,心学在朝堂上已经不处于优势,如果陈伯父不得不致仕,甚至不幸离世的话,我就更需要在朝堂上稳住大局,日本的局势虽然很关键,但我在朝堂上的位置更加关键,大明才是一切的中心,如果因为枝干,而放弃了主干的优势,那可真是不智了。”
王艮闻言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本来说由师兄我来挑起心学的大梁,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要将这一堆重担子加在你的身上,是为兄的无能啊。”
李显穆沉声道:“师兄切不可枉自菲薄,这几年你撑得已经很是辛苦了,还是因为我心学本就薄弱,一个学说的壮大不仅仅需要理论的完备,还需要权势人物在朝堂上为之撑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我的官位太低,而陛下那里对于心学还存有疑虑!”
王艮亦是点了点头。
朱熹的理学已经被证明过成功,当初李祺凭借着深厚的学识,从严密的理学之中撬开了一条缝隙,使心学旺盛,但现在还不是明朝后期,理学的僵硬以及与社会的不匹配,还没有到达终点。
马圣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种社会制度在它所能够容纳的所有生产力发挥到巅峰之前,它是不会被取代的。
在思想领域之中,这句话也同样发挥着作用,一种思想在它没有被绝大多数人认为阻碍社会发展之前也是不会被自主取代的。
汉朝初期用黄老学说取代了秦朝的法家学说,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法家不能够再统治帝国了。
汉武帝时期又使用今文经学取代了黄老道家。到了东汉时期又用古文经学取代了今文经学。
心学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李显穆还没有向皇帝证明,它比理学能够让大明更加的伟大,如果不能证明这一点,皇帝以及整个皇室就不会利用其所掌握的巨大行政权力,去废除理学而为心学提供政治上的支持。
“师兄,明年,永乐九年的会试主考官,我会向陛下举荐你,这一年的试题是我心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你一定要结合心学提出对我大明如今最关键的考题,而且要切中皇上的心思。”
王艮重重的点了点头,“师弟你放心吧,这些年为兄也算颇有一些名望。”
李显穆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永乐朝他的限制还是太大了,朱棣是一个真正的雄才大略的皇帝,这样的皇帝即使再信任一个人,也不会让他一人独大,李显穆想要在永乐朝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行政权力,堪称做梦。
所以将朱高炽扶上位,就是他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等把朱高炽熬死,到了朱瞻基的时代,他就是皇帝的表叔,三朝元老,圣人之子,心学领袖,外加士林大儒,文人领袖,慑服江南,那个时候的他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
李显穆是真的感觉到了汉王的一些异动。
在郑和的使团前往日本稍后不久,太子殿下突然被派往南京祭祀孝陵,这是国朝应有之义,可是李显穆却从中感受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因为汉王最近半年的时间实在是太过于安静了!
他甚至没有在皇帝的面前攻击过太子,这是一件非常不同寻常又不合理的事情。
随着皇帝年纪的增长,汉王在夺嫡之中的胜算就会越来越小,他必须要在皇帝对他的宠爱还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时候完成这件事,因为他现在是以亲王的身份非法滞留在了京城之中,他本该立刻就回到自己的封地上!
“如果一条经常犬吠的狗突然不咬人了,那么说明他只是变得更加可怕。”
东宫之中,面对即将前往南京的朱高炽,李显穆神色非常的严重,颇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让本以为只是一趟寻常祭祀之旅的朱高炽也不由紧张起来,他胖胖的脸上带着苍白,迟疑问道:“显穆,真的有这么紧张吗?
往年父皇可以亲自至孝陵祭祀,如今迁都后派太子前往,应当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吧?”
李显穆紧皱着眉头沉声说道:“正是因为非常合理,所以才更加能够从中上下其手。
如果一件事情太过于不同寻常,难道您不会升起警惕之心吗?
而这件事情如此的合理,您才会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前往,等到再落入网中,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还记得微臣曾经和您说过的事情吗?
做太子最危险的事情,就是离皇帝的距离太远!
难道您忘记了上一次皇帝北征归来对您的怀疑吗?
难道殿下认为那是最后一次吗?
前往南京势必还要到南京观政,毕竟在南京还有一整套的衙门!
而这必将引起皇帝的怀疑!”
永乐七年皇帝北征归来对朱高炽的呵斥,永远都是他心中萦绕不散的噩梦。
“还请显穆教我!”
李显穆神色阴沉的摇了摇头,“如今之计,只能是见招拆招,如果有异常的消息,太子请尽快来信,臣好在京中为您周旋。”
朱高炽有些失望,却又知道李显穆毕竟不是神,不可能猜得到汉王到底有什么阴谋。
“显穆你放心,我在南京的时候会注意这些异常之事。”
李显穆又颇为不放心的交代了几句,才离开了东宫。
踏出东宫殿门的那一刻,李显穆回身凝望,太子此行去南京真的能安然无事吗?
……
就在太子所乘坐的船往南京驶来的时候,在应天府中却正在发生的一件颇为诡异的事情。
在广袤的大明土地上,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各种工程,修路、修桥。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朝廷及中央政府直接拨款所修建的,还有一部分是地方官府所修建,还有一部分则是地方的土豪等所出资修建的。
其中修路的危险性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修桥的危险性就非常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修桥都必定会死人。
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成体系的工程学,自然也就找不到专门的工程师来修建。
所以无论是官府还是土豪,在修桥修路的时候,所找到的都是那些拥有代代相传的手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石匠和木匠的匠人,社会上通常认为只有这些人才能够尽可能安全的把桥修好。
在这个各行各业壁垒犹如天堑的时代,甚至拜师都要先为师傅做数年学徒的古代世界。
再加上经过元朝,将所有的百姓分为匠户农户等各种户口。
普通的百姓对于石匠和木匠这一类专业人士,实际上是把他们看作和道士、和尚差不多的人。
大部分百姓认为这些木匠以及石匠能够比普通人更好的去修理、建造一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精湛的技艺,而是掌握着某种神奇的法术。
比如在民间就流传着木匠可以将活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这张纸打在木桩上,其后工匠就会如有神助,而被写下这个名字的人则会被夺走魂魄,成为工匠施展法术的力量来源,这就是工匠所拥有的一种法术。
对于大部分的读书人来说,这当然是非常荒谬的,可老百姓他就是相信这些东西。
不要说古代的那些百姓,即使是到了21世纪,也依旧有大批大批的人在相信这些民间的传说,甚至到了政府都要打击封建迷信的地步。
在如今的江南大地上,遍地妖氛、遍地妖风,而在这个时候,京城突然传来了太子殿下,要来南京祭祖的消息,地方官员又是振奋又是畏惧。
……
时间还要退回到两个月前。
浙江布政司,绍兴府,会稽县。
县衙按照往日的规划在县中招募修桥的工程队,最终是技艺精湛的吴石匠包揽下了这个项目。
修桥之事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吴石匠一个人,他很快就召集了一群常年跟着他一起干活的人。
二月十三这天恰好是风和日丽,正是适合开工的时节,吴石匠带着两个学徒在准备开工的地方观察适合动土的地方。
“师父、师父,这个老头子非要让我带着他来找您,我实在拦不住,他说找您有非常重要的事情。”
吴石匠诧异的望了一下来人,发现自己并不认识他,于是疑惑问到:“不知道老丈寻我何事啊?”
那老丈神神秘秘的,“这里人多说话不方便,我们到那边去说。”
吴石匠也不担心,这个身形枯槁的老头能害自己,于是便跟着这个老头到了旁边,避开了别人。
那老头先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而后面容上升起了几丝痛恨之色,愤然道:
“老朽是王家村的王德有,唉,可惜家门不幸,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孝顺的,整天在家里虐待老朽,我听说你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石匠,想必定然精通那种叫魂的秘术,我想让你把我三个儿子的名字都封在木桩上,将他们的魂魄叫来镇在这桥底下,也恰好助你一臂之力,你不必再去找其他无辜的人的性命,便可以将这座桥修成,你以为如何呢?”
吴石匠做了这么多年的石匠,自然清楚民间的这些传闻。可他作为真正的内行人,当然知道这些事情全部都是虚假的。
这些所谓的秘闻不过是一群无知之人的臆想。
他立刻高声道:“你在胡说些什么?我可不会那些害人的秘法!”
“我又不会将这些事告知别人,求求你帮帮老朽吧,你是十里八乡最好的石匠,听说在你手底下修桥补路,从来都没有出过伤亡,怎么可能不会这些秘法呢?”
那王老汉根本就不相信吴石匠说的话,只以为他是在推脱。
吴石匠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固执的老头,根本和他说不上道理,立刻拽住了王老汉的手臂说,厉声道:“走,你立刻与我去见官,妖言惑众传播这等之事,必然饶不了你!”
第137章 太子危矣!
会稽县令饱读诗书,自然不会相信这些妖术之言,直接把王老汉打了几板子,就将他放了回去。
吴石匠也满意地离开了县衙,按理说这件事情到此便结束了。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却突然传开,不仅仅是会稽县,其他绍兴府的县中也都传开了,甚至到了隔壁的府都传言在会稽县这里有一个石匠要修桥,需要很多人的魂魄来打生桩。
而随着往其他各县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那便是事件的主角从一个石匠变成了云游要饭的和尚!
和尚道士在古代通常深度参与神神鬼鬼的殡葬行业,而且大多数的民间传说都与这两类职业有关,当主角变成了和尚之后,妖术之事便更加让人信服。
和大多数现代人的想象不同,古代对道行圆满的高僧高僧确实颇有敬服之心,可大多数的和尚道士在普通人的眼里,和乞丐是没有区别的。
朱元璋的乞丐形象就是当时人对和尚普遍的印象。
甚至现代90后、80后在小时候,应该也都经历过有化缘的和尚推门进来要饭的事情,尤其是生活在农村之中,那个时候普遍对和尚有一种恐惧之心,认为他们是来抓小孩的拍花子。
在古代社会中,普通的百姓对和尚的恐惧之心只多不少。
这种完全解决不了的恐惧,很快就蔓延到了众多的人心之中,在整个浙江之中迅速刮起了一股恐慌的风气,而这种风气迅速地传到了浙江布政使等省官员的耳中。
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当然对妖术之事持之以鼻,可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顺从民间的说法,用迷信的手段来整治迷信。
浙江提刑按察使负责司法,很快就将此事调查清楚,证明妖术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便将此事结案,不再作为追究。
但是他同时也没有向朝廷上报,因为如果上报给皇帝,此事会牵连到整个省的官员。
为何会如此呢?
这就不得不提大明建立与宗教势力有关,所以自大明建立之后,对宗教事例管控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洪武末年时,先帝对和尚道士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管控,而妖术被认为是宗教的势力范围。
尤其是明教白莲教等不为朝廷所认可的宗教,广泛分布在大明的大地上,这些宗教皆是借由妖术所兴风作浪,是以如果被朝廷知晓,整个省的官员考核,最多只能拿一个中等。
无论是浙江布政使还是提刑按察使,都不敢也不能将这么荒谬的一件事情上报给朝廷,既让朝廷不满,认为这等小事何必上报,又让省中的官员不满害了他们的前程。
可很快浙江按察使便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为布政使衙门给出的解释,让百姓深为不满,他们甚至围攻了衙门,认为是官员和叫魂的妖人相互勾结,只是为了更大的阴谋。
表面上看来非常的可笑,但实际上这是官员和百姓互相之间极其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而这种表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洪武时期的余毒,因为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借由他极大的政治权威发动了无数次政治运动,导致民间互相举报攻讦成风,以至于蔓延到了现在。
妖术之势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地区甚至往更远的福建、湖广,以及往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传去。
在互相没有串联的情况下,各省的官员几乎采取了一模一样的处理方法。他们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而后便纷纷将这件事压在了省里面,没有再往上上报,这实在说不清是大明纠错体制的成功,还是大明中央地方分权的失败。
总之在妖术之事已然在南方以及北方不少地方风起云涌两个月之时,朝廷还完全不知道此事。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太子朱高炽,竟然来到了妖术之事闹得最大的南京!
……
本来南京的守备官员并不打算将这件事告知太子,因为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可太子朱高炽因为李显穆临行前的提醒,导致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有疑心,而在这种故意的观察之下,他很明显的发现了南京官员的慌张以及不正常。
他立刻就意识到在南京果然有事情发生。在他的连番逼问下,南京守备官员本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既然太子已然察觉到,那此事就算汇报,也最多吃一个挂落而已。
于是便将妖术之事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