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10节

  朱高炽初听此事,颇觉诧异,而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南京官员为何隐瞒,虽然生气,但他却放下了心,因为此事与他并无太大关系,但他既然到了南京,又发现了这等事,自然不能任由这等妖氛继续在大明的龙兴之地传播,安抚百姓本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孤既然来到了南京,知晓了此事,当然不能再让这等妖邪之势,滋扰百姓,速速将此案的要犯,带到南京之中,孤要亲自审理而后广布四方,为我大明的龙兴之地,还一片朗朗乾坤!”

  朱高炽完全没有想到,妖术之事不仅仅是在江南一地,而是已经遍布到半个大明,若他知晓此事,恐怕早已上报给朝廷而不敢独自处置,可就是这一点点的信息差,让他险些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太想为天下做一些事情了!

  他也将百姓太放在心中了,而这在此刻却成为了他致命的缺点。

  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南下的大臣,此事或还有转圜的余地,可他偏偏是太子,这天下谁都能爱民如子,可唯有他,却只能这么想,不能真的去做,否则便是在抢夺皇帝的权威!

  ……

  京城,天光初亮,东方拂晓。

  李显穆匆匆往宫中而去,天虽然已然大亮,可却一丝阳光,都不曾照下,在遥远的天际,有一层朦朦胧胧的灰雾笼罩着,灰雾之下,这是往日巍峨的皇宫。可今日的皇宫宫殿虽依旧错落其间,却仿佛隐含着一种压抑之事。

  皇帝突然召他几人入华盖殿中,他立刻便意识到发生了不得了之事,且皇帝的心情极差。

  踏入华盖殿中,那冰然冷肃的气氛让他的心再度往下沉了几分。

  随着太监彻底走入殿中后,当先进入眼帘的依旧是高挂的匾额,而后是脸色阴沉高高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往日不怒自威,而今日眼中已然是怒极。

  君王一怒,伏尸百万,绝不是一句虚言。

  这华盖殿中,如凝滞渊的恐怖气息,皆来自于上首已然即将暴怒的皇帝。

  只见地上已经跪了数人,其中还有一人,乃是汉王,李显穆走进之后,他还回头望了一眼,从李显穆走进的这个角度,恰好能够看到汉王嘴角所压抑的笑意。

  李显穆只觉心中警铃大作,到底发生了何事?

  殿中另外几人望向李显穆,眼中皆带着深深的绝望,以及一丝希冀。

  李显穆收敛起心中所有的思绪,上前恭恭敬敬的行了礼,而后望了一下殿中拱手肃然道:“陛下,不知这是发生了何事?这般匆匆召臣等进宫。”

  朱棣目光阴沉的望了李显穆一眼,李显穆从来没有从皇帝的眼神中见到过这样诡异的神色,他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汉王转过身来对着李显穆,嘴角微微勾起,好以整暇,声音中却带着深深的愤然朗声道:“好叫表弟知道,太子在南京寻找会妖术的和尚,欲要诅咒陛下圣体安康,被锦衣卫回报,陛下忿然,才有今日之事。”

  妖术、诅咒!

  太子还是中了汉王的奸计!

  李显穆眼前一黑,眉头一皱。

  听到汉王所说之语,李显穆立刻就反应过来,汉王果然对太子前往南京之事早有谋划,恐怕这是早已设好的一个陷阱!

  李显穆强行控制住思绪,让自己冷静下来,这让汉王有些失望,他没想到李显穆并没有大喊什么冤枉。

  皇帝明显是已经相信了这份回报。

  方才殿中的这几人想必也已经和皇帝说过一些话,但很明显都没有奏效,所以才有绝望之色。

  李显穆深深的呼了两口气,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彻底暴露出他站在太子一方,对于暴怒的皇帝而言,只能是雪上加霜,他必须另辟蹊径。

  首先他要看一下回报的奏章中到底写了什么。

  “陛下,可否容臣先看看太子到底做了何悖逆之事,竟然能够让君父愤怒至此!”

  他刚刚说罢,朱棣便将手中的一份奏章扔出,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直接扔到了他的眼前。

  李显穆不慌不忙地将地上奏章捡起。他气定神闲的姿态,让汉王忍不住皱了皱眉。

  这些年来,汉王一直在积极地拉拢太子身边的官员,可他从来都没有去拉拢过李显穆,因为当初李祺去世前说的那些话,就让他知道他们不是一路人,李显穆对他父亲的崇拜,举世皆知。

  虽然所有人都说李显穆并不是太子党的一员,但汉王那敏锐的直觉,察觉到了一直以来,李显穆都站在太子的一边帮助太子。

  李显穆将手中的奏章拆开,看到了里面的内容,他面上虽然不显,可心中早已掀开了惊涛骇浪。

  他说为何一个妖术之事竟然能让皇帝愤怒至此,毕竟朱棣虽然不是那种完全不相信鬼神的皇帝,可也不至于被这么一条消息而影响到这种地步,原来其中竟然有其他的内情!

  这件在江南以及大半个大明所流传的妖术之事同时触到了皇帝三个底线。

  其一便是各省官员知情不报,让皇帝深深的感觉到了威胁,而太子知道此事后同样没有上告皇帝,这让皇帝直接将太子划到了臣下之中,他认为这是太子和文官的勾结。

  尤其是朱棣一向知道太子在文官中威望甚高,此事更是触到了他心中的逆鳞,让他本对太子已经稍有减弱的怀疑,再次提高到了比第一次北征归来时更加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件事情之中,甚至有太子本不该接触的官员主动前来请太子主持公道!

  这在政治中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天下之中只有皇帝才有无限的权力,无限的职责!

  其余任何人都绝不可越权。而太子私自接见不该接触的臣子,这就是真正的在僭越皇权,而太子僭越皇权是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其二,妖术之事难道真的是假的吗?

  到底有没有妖术?

  太子又有没有在接触调查这些拥有妖术的和尚之时,使用这些妖术来诅咒他这个君父呢?

  皇帝是不确定这一点的,毕竟如果他这个君父真的出了事情,太子便是唯一的受益人,朱棣从内心深处还是不相信会有一个太子不想登上皇位,他始终将皇帝和太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

  从本心来说,朱棣是不愿意相信有妖术之事的,但让他完全不相信又不可能,这个时代的人普遍还是相信世上有灵的。

  其三,妖术之事所牵连的和尚,让朱棣产生了极其不好的联想,这些年来,各地时常有白莲教等地下邪教出现信徒踪迹的痕迹,妖术之事的背后有没有这些人的推动呢?

  太子在这其中又有没有故意参与乃至于放纵呢?

  毕竟发生了这种事情,会沉重的打击他这个皇帝的声望。

  朱棣表示深深的怀疑。

  这三条理由,加上皇帝的多疑,构成了皇帝如今的这个状态。

  这三条理由几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一环解开,还有一环一环嵌套的一环,甚至其中任何一件事拿出来都足以让太子在这场风暴中无法幸免。

  即便是李显穆也感觉到了深深的棘手。

  他再次望了一眼汉王,他深深的怀疑,这么完美无缺的计划真的是汉王所想出来的吗?

  如果汉王真的有如此强大的政治头脑,那夺嫡之事还有什么可作为的呢?

  再看地上跪着的杨士奇杨荣等人,几乎个个脸色苍白,明显是想通了其中的一些关虽然可能没有李显穆想得如此深如此安全。可仅仅只是一两条也足以让他们为之惊惧,这次太子可能真的要出问题了!

  “看完了?”

  皇帝冷漠的声音从上首传下,声音之中仿佛藏着刀山血海,他纵然穿着一身布衣,可却仿佛盔甲在身、刀剑在手,依旧是那个刚刚从死人堆中走出的将军。

  “这就是你李显穆一向所说的仁孝的太子!

  这世上再悖逆的儿子也不如他!”

  皇帝这番话说的就太重了,汉王嘴角的笑意几乎要压抑不住,只能深深的垂下头去,“陛下,儿臣以为太子殿下此举实在是太过悖逆,请立即将其召回京问罪!”

  李显穆不知道汉王为此事究竟准备了多久,这件妖术之事,汉王恐怕早已知晓。

  毕竟在大明传播如此之久,朝廷却全然不知,在太子南下南京,不过短短时间之内就突然捅到了御前,若说这不是汉王早有图谋他是决计不会相信的。

  不对!

  妖术之事来的偶然,谁也想不到会发展到如此地步,不可能是早就有的算计。

  当初汉王可能只是想将太子调到南京,而后让太子私谒朝臣,这也是相当犯忌讳的事,并没有想如此之远。

  这殿上的杨士奇杨荣等人一向素有急智,若仅仅是这件事,他们不至于让形势落到如此地步。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李显穆从不会觉得太子的身边没有了自己便真的会一败涂地。

  可谁知恰好在江南地区爆发了妖术之事,竟然让汉王的谋划变得如此的圆满无缺,如虎添翼,几乎就要成为一步真正能够将太子将死的死棋!

  这下仅凭杨士奇等人是真的,无法将太子从泥潭中拽出了。

  李显穆知道绝对不能让太子以罪臣的身份回到京城,否则万一在路上的时候,太子来一招畏罪自杀,那便万事皆休。

  太子的身体本就不好,经历这等事之后,心力憔悴之下出点事,也是很正常的,事后即便皇帝再愤怒,去查其中隐秘之事,又有何用处呢?

  一念至此,李显穆立刻跪在地上,深深叩首道:“陛下,臣有关于此事之禀!”

  可朱棣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是直接愤然道:“你李显穆一向能言巧辩,可今日朕不想听你说任何的狡辩之语,立刻现在,朕只问你,这件事你有没有参与其中?”

  李显穆心中大震,事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了任何人想象,他来不及多加思考,立刻叩首道:“臣只知事君以忠,万万不可能参与任何悖逆之事!”

  “好,既然你也不知道这其中之事,那今日便看着!”

  朱棣说吧,向着立在殿中的纪纲怒声道:“立刻将东宫官属全部下狱!

  太子回来之前一个也不能走脱!

  立刻向诸省官员下令,让他们彻查妖术之事!”

  皇帝愤怒至极的声音在华盖殿中幽幽回响,李显穆等人皆只觉如堕冰窖。

  太子此番,着实危矣!

  ——————

  永乐八年,有妖术讹传于江南,旬月之间,广播四海,诸士首称其谬也,亦有坠坠之意,而不告于上,时帝为太子,幸江南,而理其事、辨其明,江南得安,汉王常有不轨,借以诬告,而太宗信之,株连广布,时东宫臣属,多有下狱,死者众,余者多畔,帝之储位岌岌可危矣!——《明史·仁宗本纪》

第138章 未来大势,在此一役!

  层层乌云压着宫殿,天空之镜间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唯有偶尔闪过的划破天际的闪电照亮人的面容,苍白不堪。

  黄豆般的雨滴逐渐落下砸在地上溅出一朵朵水花。

  李显穆有些昏昏沉沉的走出宫门外,身上亦有被淋湿,皇帝不愿意听他的解释,这是此刻最无解的难事之一。

  宫门外停着一辆装饰很是朴素的马车,“显穆表弟。”

  一道颇为轻柔的声音传到李显穆的耳边,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异常显耳。

  李显穆往马车边上一看,竟然是太子妃张氏和朱瞻基,此时往日雍容华贵、顾盼神飞的二人,面上皆带着深深的惶恐之色。

  李显穆快步走向马车前,低声道:“太子妃请尽快回到东宫去,莫要让陛下再多生疑太子之事,臣定尽心竭力,一定会救太子出火海之中。

  皇孙殿下也请回到东宫之中,太子虽身陷囹圄但皇孙您还是陛下最喜爱的孙子,莫要因为此事而心生怨恨,以至于让太子更加艰难。

  或许太子殿下的生机就应在您的身上!”

  因为李显穆和太子殿下一向有所避嫌,所以朱瞻基和李显穆的接触并不很多,但他曾经多次听父亲说过,李显穆是值得信任且依靠的人。

  此刻天色昏沉,乌云按压,雷光电鸣,对于小小的朱瞻基而言,点点雨滴落在李显木的身上,映衬着他极其高大,宽阔的肩膀,甚至让他有一丝看到皇祖父的感觉!

  “表叔,侄儿明白!”

  朱瞻基是相当聪慧的,李显穆仅仅说了两句,他就明白自己现在更应该保持好和皇祖父的关系,以免让皇祖父对父亲更加厌恶。

  李显穆又和太子妃点了点头,而后转身向李府的马车而去。

  坐在车上,李显穆盘算着今天发生的所有事情,他还是要从中寻找破绽,能够让他和皇帝发生对话。

  今日的皇帝太过于愤怒,他只能暂且等待时机,方才见到朱瞻基之后,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毕竟朱棣对朱瞻基的喜欢是明显于不同于其他皇孙的。

  “妖术、私见朝臣、官员联合蒙蔽,就是这三件事,该要如何说服皇帝呢?

  其中的关键核心又是什么呢?”

  李显穆自言自语道。

  李显穆的马车转过街角,却突然被一辆马车逼停,而后出现了一个让他有些意想不到的人,汉王殿下!

  汉王的神情中带着明显的得意,他掀开车帘,向着李显穆笑道:“显穆表弟,这几年你在太子身边鞍前马后,替他出谋划策,瞒得过陛下却瞒不过我,今日之后,太子必然垮台,我知道你是有才能的人,若你愿意帮助我,过去种种,孤既往不咎。

  你的岳父是英国公,是我勋贵圈子中的人,何必要跟着大哥那等人呢?”

  雨势渐渐的变大,砸在二人相距不过两米的马车上,把车上溅下的水珠甚至落到了二人的脸上,二人皆是一手挑着车帘,汉王眼中带着胜利者的得意。

首节 上一节 110/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