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前来投效,不仅是看中他的前景,亦是看中他强大的背景。
朝中有人好做官。
李显穆这等直达天听的背景,本就立于不败之地,他还颇有能力,和他作对,简直找死。
随着李显穆这两番话,厅中凝重的氛围都轻松了些许,之前一想到要反刃向曾经的同僚,实在是颇有几分畏惧。
“今日先将诸位召集过来,乃是有一件关乎国朝的大事,需要诸位鼎力相助。”众人闻言不由向前倾了下身子,心中已然有了些猜想,“不瞒诸位,英国公已然被陛下任命为南征安南总兵官,不日将海陆两路并进,平定安南!”
一言而落,顿时在屋中激起千层浪!
“朝廷竟又要对安南用兵?”
“永乐七年的财政会议,陛下不是说三年之内不动刀兵吗?”
“这等大事,先前竟没有丝毫消息流出,竟未经过朝廷廷议吗?”
一个个疑问从厅中众人口中道出。
“三年不动刀兵,说的是不主动出击蒙古等国,如今安南异动,若朝廷不动刀兵,那方才平定不久的安南便要重新沦陷异域了,自然不再此范围之内。”
“安南之事,陛下与英国公、淇国公等宿将以及兵部尚书商议后便已然定下。”
李显穆为众人解惑,敏锐的人已然察觉到了其中关键之处,陛下只和兵部尚书商议,却没有和户部尚书商议。
那大军南征的粮草从哪里来?
一股不妙的感觉充斥众人心头。
下一瞬。
“南征大军所需粮草,需要就近自江南供给,而本官巡抚江南,除了察查妖术之事,军粮之事亦是重中之重,诸位要么出身户部,要么于省府中主管钱粮,正是本官的良佐!”
果不其然,有数人只觉眼前一黑,还不等反应,就听到李显穆又坚决道:“诸位想必都知晓,于公、于私,本官都不会让南征大军的粮草出现任何问题。”
当然如此!
于公,这是皇帝亲自交给李显穆的差使,巡抚江南三省,位高权重,这是何等的寄予厚望,若是真能顺利做成,又是一笔政绩,至少缩短三年升迁的功夫!
于私,粮草后勤关乎着前线大军的胜败之局,英国公张辅是李显穆的岳父,也是他现在官场上最大的靠山,甚至此番李显穆在江南,永昌侯等勋贵这么给面子,也和英国公张辅这位勋贵第一人的存在脱不开干系,李显穆必然要竭尽全力的支持南征大军。
江南这份粮草是掏也得掏,不掏也得掏!
众人又想起李显穆威压江南的妖术和白莲教之事,现在看来,若是江南三省答应他的条件,那一切都可控,可若是不答应,李显穆被逼急了,必然会大开杀戒!
“今岁运往京城的粮食……”
“运往京城的粮食一粒也不许少!”
李显穆厉声打断了这句话,肃然望向众人,“江南三省已然和海道漕运衙门所沟通的粮食,一粒也不许少,要全须全尾的运往京城。
倘若能够动用这批粮草,本官又有什么必要亲自下江南来办此事!”
众人面上当即便是一苦,不能动这批粮食,又不可能无中生有,那就只能再开征税了。
“抚台,催逼粮税,最容易出现大错,可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是啊抚台,粮食就是百姓的命根子,此番交完粮后,若这么快就又催逼,必然会有死伤,有碍于抚台的仁义之名。”
屋中众人纷纷劝告,总体意思就是一个,百姓家没余粮了。
这些年朝廷的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即便是江南也遍地穷鬼,刮不出油水了。
“谁说本官要刮穷人的油水?商人赚钱都知道要赚有钱人的,诸位怎么会想着从穷人身上刮油水呢?”
众人皆是一愣,茫然道:“不向百姓征粮,那从哪里征粮?”
“谁有粮食就和谁征!”
众人明白了,但又有些不敢置信,“征大族的粮?”
“他们有粮吗?”
“有!”
“那就征他们的!”
简短的对话,凝重的厅堂,沉默的众人,诡异的气氛。
李显穆施施然品了口茶,“怎么,诸位觉得征不成?”
依旧是一片让人心悸的沉默,而后才有一老者,他是南京户部主事之一,喟然叹道:“抚台手掌生死之术,自然不能说征不成。
况且江南之民,皆是朝廷的顺民,哪有不听从朝廷旨意的道理。
但只让他们交粮,那不可能,必然要牵连百姓!”
老者一开口,好似打开了话匣子,其余众人纷纷道:“是啊抚台,朝廷总不能直接明抢,该用什么理由让大族出粮呢?”
“抚台想来是不愿意用借粮名义的,更不可能买粮,只说要征粮,必然是不行的,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明抢是绝不可行的,一个政权运行的根基是秩序,而不是混乱,朝廷带头抢,那再也没人会积累了,只会陷入互相抢略的境地。
现代很多慕洋犬吹西方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却不知道,古代中国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比西方更优越。
大明王朝里面,沈一石送来赈灾的粮食,明面上也不是白送,而是官府要还的。
古代有问题的从来不是财产问题,而是身家性命保不住。
君主专制时代,有连坐制度的情况下,人命比草贱,这里说的人命不仅仅指普通老百姓,对贵族官员也是一样,说死全家就死全家。
“除非……”有人沉吟,却没有再说下去。
李显穆明白他们想说什么,除非他愿意不讲道理,像无脑历史小说的主角一样,直接开杀。
但李显穆不愿意,那么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还是那句话,他不是皇帝,不能那么干。
况且,就算是皇帝那么干,也会一下将政治环境击碎,比如洪武年间,政治黑暗到可以比拟嘉靖朝了。
在王朝初年,政治环境烂到那种程度,颇有些不可思议。
再正常不过了,那种无论犯错,还是没犯错,都随时会死的、究极大逃杀、政治极致压抑环境,难不成会诞生正常人?
储君之位稳如泰山的太子朱标都扛不住压力,英年早逝。
李祺怀有系统,心智又坚强无比的人,知道朱元璋死了,都忍不住要笑出声,遑论其他人呢?
如今大明朝,经过建文三年、永乐八年的治理,君臣之间、朝廷地方之间,好不容易才再次产生了政治互信,现在上上下下都相信,如今已然是正常世道了,他突然在江南乱杀一通……
君子可欺之以方!
李显穆脑海中突然闪过了这句话,他因为心中怀着整座天下,怀着大明最久远的政治传统,而克制着自己不用那些掀翻棋盘的血腥手段。
若是他没有后手的话,这算是困顿于虫豸之手吗?
李祺望着这一幕,突然想到了让子弹飞里面有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好人就该被枪指着?”
而后他又洒然笑出声,“但谁说我李氏是好人了?
面对良善的百姓,如仙如神,自然是好人;可面对豺狼虎豹,亦有猎枪,如魔如鬼,那可是一等一的恶人了。”
面对众人汹涌而来如潮水般的退堂鼓,李显穆只平静的问了一句,“本官不是商人,不会买粮;不是借粮,不是强盗,自然不会抢粮,更不会去再开苛捐杂税,让本就难以饱腹的百姓陷入死地。
本官只拿朝廷该拿的粮食!
诸位皆说要粮只能再开杂捐,是因为粮食已然收完了,那些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是今年江南的粮食,是这样吗?”
众人心中皆是一凛,李显穆的声音明明很平静,可他们却心中一颤,有种冷然若冰的错觉,好似有毒蛇盯着脖颈,后颈发凉。
“是啊。”
对李显穆的问题颇有些茫然,今年粮税已然征完,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否则那一船船的粮食从哪里来的?
总不能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李显穆环视众人,一字一句的厉声问道:“真的征完了吗?朝廷要的粮食,可是十成十的交完了?”
“当……”
方才说出一个字,剩下的字却像是突然卡壳了,再也说不出来,一丝丝骇然缓缓浮上面容。
几乎所有人都如同石化一般,呆呆的一个字说不出来,无神的望向李显穆。
谁都没想到江南巡抚李显穆,竟然会问出这么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十成十的征粮税?
从洪武元年建立大明开始,就从来没有一年是十成十交税的!
赋税每年能收上来八成,当地官员就足以记上优异,收上来六成就算合格,十成十的税,那得是神仙来收税吧?
抚台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实,可现在他却故意这么问!
所为何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穷苦的百姓是没能力偷税漏税的,甚至衙门那些该杀的胥吏不多踹两脚收粮的斛,就算得上是好人了,那缺失的那些粮税去哪里了?”
李显穆厉声道:“难道不是那些神通广大的士族,将本该交给朝廷的粮税藏匿了起来吗?”
第153章 父子二人
厅堂之内,死寂无声,唯余窗外雨打芭蕉、滴落于池的回响。
众人皆感芒刺在背,坐立难安,不安地微微扭动着身体,实在是李显穆此言,锋锐无匹,如尖刀刺下,划开了那一层薄如蝉翼的遮羞布。
而李显穆将他们召集起来的目的,便显而易见了,他们手中皆有奏销文册,又深谙江南赋税其中门道。
甚至哪里交的足、哪里交的少,他们都一清二楚。
朝廷税赋,律有明文,缘何竟有如此参差?
因为奏销制度!
按照大明规定,州县官府每年将流水账簿与年终奏销文册提交布政使司核对。
而后布政使将全年钱粮文册向户部提交,详细列载田赋、丁银等正项钱粮的实际征收数额与存留、起运明细。
对因灾荒或特殊政策形成的积欠钱粮,地方官需编制豁免清册,经户部审核后予以销账,这就是奏销。
这项制度本是好意,古代没有现代的农业技术,极其容易遭灾,奏销制度是一种合理的人性化制度。
但执行起来问题就大了。
地方豪强大族凭借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将本该完纳的税粮,巧立名目,混入积欠,借“奏销”之壳,行“隐混拖欠”之实!
本该充盈国库的粮银,便在这“合法”的幌子下,无声无息地流失了。
如今李显穆所问,便是这积年累月、以奏销之名拖欠的如山钱粮
在场众人皆是省府、户部掌管钱粮的官员,甚至过去极有可能收受过大族的贿赂,自然不会不知。
所以才会不安心虚。
良久的压抑沉默后,方有人低垂着头,声音发颤地挤出几句:“抚台……
此事…盘根错节、没有那么简单容易…纵然先帝和李忠文公在时…亦知此事。”
屋外的雨声愈发大,说话的人断断续续,外间的雨幕却没有丝毫的流连,击打在屋檐上,而后潺潺串成水珠。
九天之上,一直在关注的李祺闻言吐出一声长叹,微微怅然,是啊,当年他就知道,可最终还是没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