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28节

  当众人联袂而至要镇压李显穆时,自然同仇敌忾,可一旦发现李显穆搬出了仅次于太子藩王的背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他们立刻就怂了。

  正如李显穆所说,他在江南最差的结局不过是灰溜溜的回京城,照样能做个清贵之职,以他和皇帝以及太子的关系,未来做个礼部尚书不成问题。

  可他们呢?

  真的是拿命去和李显穆的前途兑子!

  “千夫所指?”

  李显穆冷笑道:“本官先父曾说过一句话,今日我转送给诸位——‘拥有敌人并不可怕,这说明你曾为某件事挺身而出!’

  我倒要看看谁何等人要指责我,苍天高悬于上,这世道终究是黑白分明,本官从不畏惧流言蜚语,也从不畏惧苍蝇的嗡嗡叫。

  言尽于此。

  尽可告于江南之众,本官就在这里!

  诸位请回吧。”

  说罢,李显穆重新坐回太师椅中,再不发一言,厅中锦衣卫则做出“请”的动作,一众江南官员还没有那先前的言语中回过神来,只能悻悻离开巡抚衙门。

  直到走到巡抚衙门的庭院中,才回过神来,而后通体生出一丝寒意,众人互相对视着,眼中皆带着深深的焦急,李显穆这样的人,实在是他们平生所不曾见过。

  身上带着如山如海的渊沉气势,说话做事静如山川大湖,动如九天云雷,尤其是太正了,正的让他们自惭形秽,可偏偏他背景还强的让人不由不畏惧,恍若时时刻刻携着大势。

  一个带着近乎无限伟力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李显穆会养成这样的性格,他真就没有什么顾虑吗?

  李显穆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真的相信皇帝会永远宠信他呢?这样得罪同僚,难道就不想想以后吗?

  可这世上自然没人知道,李显穆真正的底气是来自于九天之上的父亲李祺,若是你知道你的老祖宗是世上唯一真神,你也会相当的有底气,敢于和任何不法做斗争!

  巡抚衙门之内,一众幕僚、使团随行官员亦颇为震撼的望着李显穆,“抚台,就这么让他们走了?既然已经撕破了脸,不若一不做、二不休将其扣押下来!

  这样轻而易举放走他们,怕是有人会认为抚台色厉内荏,反而助涨了嚣张气焰。”

  “胡说什么呢?堂堂二三品大员,岂能随意扣押?一点政治规矩都不懂。况且哪里撕破脸了,不过是各自划出了底线,今日回去后,会有许多人置身事外了。”

  李显穆眼底闪过一丝寒意,“至于那些不愿意置身事外的,我正要让他们将我的态度传达出去,若是他们觉得我色厉内荏,那再好不过了。”

  “抚台不担心他们聚众闹事吗?若是闹大了,可不好收场。”

  李显穆哂笑道:“本官就怕他们不聚众闹事,若是真不闹,从哪里找理由收拾那些顽固分子呢?”

  这下众人便明白了,抚台是故意放纵那些人的骄横之气,否则江南之地如此广大,有数十万生员,这么多人,其中奸刻之辈,哪里是能分辨的出来了,可若是他们聚众闹事,那便一抓一个准。

  这叫引蛇出洞。

  这一招李显穆不是第一次用了,当初迁都之时,便用过这一招,如今又是这一招,真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

  不出李显穆所料,一众江南大员前往巡抚衙门,却闹了个灰头土脸,被那位年轻的巡抚痛斥,此事立时便在江南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江南大士绅皆变了脸色,万万没想到这位巡抚的态度竟然如此坚决,一众二三品大员都被威胁要摘了乌纱帽。

  有人侃侃而谈道:“我看李显穆不过是嘴上厉害罢了,他从入江南开始,就一直用妖术之事威胁,可直到现在,不说省府大员,甚至就连一个吏员都没抓过。

  不要看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

  我看李显穆心中明白此事兹事体大,是不愿意将事情闹大的,所以才一次次极限施压,而不真正动手。

  这粮税,我是不交的。

  江南十万生员,哪个不拖欠朝廷的粮,我倒要看看李显穆真的敢犯众怒、抓人吗?”

第155章 功名去罢

  【系统版本更新结束,当前版本2.0.1(永乐天下),请接收。】

  李祺打开了在他刚更新完成的2.0.1版本系统,打开了更新信息界面,开始浏览。

  【当前2.0.1版本主要更新内容如下:

  1.针对永乐时期明朝统治阶层权势,对家族等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2.增加了主角家族在当前等级的权势程度。】

  李祺望着这两条,大概知道为何系统先更新这两条了,因为明朝是个家族地位波动巨大的社会,而李氏恰好处于极快的上升期中。

  新更新的家族系统非常详细,由低到高分为三等九级:

  最低一等:

  贱籍(社会地位最低,世代相传,不得改变,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做官,不许购置土地产业,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永世不得翻身。)

  罪族(出身不清白,几乎丧失上升渠道)

  庶族(无知识传承,三代以内不曾出过读书人的家族)

  中间一等:

  寒门(家境贫寒、普通,但能接触到并供养起至少一个读书人,且有能力考中秀才级别,能以授课等知识为生)

  豪强(家境富裕,在县、乡级别社会上颇有势力的家族,家族中缺乏科举官更进一步)

  士绅(府、县级别社会上颇有势力的家族,至少出现过一位进士或举人,且享受特权)

  上层一等:

  世家(连续三代出现封疆大吏、六部堂官等三品及以上高官,所谓世代簪缨之族。)

  贵族(拥有世袭爵位保证阶层不大幅下滑,天然靠近皇权保证权势不彻底消失,拥有大量仅次于皇室的特权,并享有除谋反外的大部分司法豁免权,家族中有世袭一品、以及一品之上的超品存在,所谓钟鸣鼎食之家。)

  皇族(秩序、规则、法律的创造者、解释者、修改者、裁决者并凌驾于它之上而不接受任何审判)

  李祺看完后暗忖道:“按照这三等九级来判断的话,即便是同一等级内部,差异也很大,怪不得需要权势等级来判断。”

  比如同为贱籍,乞丐、伴当、世仆和奴隶差不多,乐户是娼妓,但胥吏社会地位就高的多,甚至很多都是当地豪强。

  再比如同为罪族,有的人在海南挖野菜,在辽东啃冰雪,可李祺能高居庙堂之上,和皇帝坐而论道,在罪族里面,李祺的含权量绝对是100%。

  时间拉长来看,世家和贵族谁高谁低,还真说不准,不过在永乐年间,贵族明显胜过世家,系统的排名倒也没错。

  【族长:李显穆(正四品文官,内阁大学士含权量较高。)

  家族等级:贵族(临时)(受益于临安长公主而得以跻身皇亲国戚一列,但家族本身没有世袭爵位,外戚身份会伴随着临安公主和李显穆的逝去而跌落)

  家族权势含量:70(在当前明朝众多皇族藩王、公侯伯、外戚等一众贵族中,排名中等偏上)】

  从李祺穿越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年,凭借着临安公主的身份,攀上了大明朝外戚最后的余晖,李氏在权势上发展的速度可以说飞速。

  但家族威望方面……

  李祺看了一眼,才52。

  从一个家族角度看来,现在的李氏依旧纯粹依附于皇权和大明体制,甚至包括家主李显穆,依旧依赖于皇帝信任,并完全没有制衡皇帝的能力,和魏晋隋唐那种世家门阀是完全不能比拟的。

  况且,一个家族的威望,最需要的是时间,累世高门的关键在于累世,五姓七望的声望也是数百年才建立起来的。

  “任重而道远啊。”李祺感慨着,“朱祁镇和朱见深都是幼主继位,恰好这两代皇帝和显穆权势巅峰期重合,希望能为家族撑起登神之路!”

  说罢,他转而重新将目光投向正沸腾如岩浆流火的江南。

  ……

  江南,沸腾如火!

  在法不责众以及有心人的煽动之下,许多人都怀着侥幸之心选择了观望,想要看看李显穆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如此之多的生员出手吗?

  抗税抗粮之音,不绝于耳,响彻江南。

  江南巡抚衙门。

  气氛颇为凝滞,诸官吏不安肃立,不时微微瞧向上首的抚台。

  李显穆正翻阅着此番江南抗粮税之事,语气听不出什么态度,“自宋朝以来,便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我朝亦仰给江南,果然这抗粮之事,也以苏州府、常州府最为积极,这应当就是心虚了。

  圣人曾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再发一次告示,下月初一之前,这些欠朝廷粮税的,都要补齐,若是胆敢有所推诿,必不饶之。”

  听李显穆之言,衙门中气氛顿时一松,而后又颇为疑惑的望向李显穆,心中打起了鼓,抚台为何没有直接抓人呢?

  即便是又给一次机会,那些人也不会交粮,何必多此一举呢?

  李显穆则嘴角含着冷笑。

  唐朝的时候,李世民也能直接把李建成拿下,为何还要一让再让。

  在握有绝对主动权的情况下,咄咄逼人有时候反而不如略微向后退一步更有用。

  江南三省人口稠密,可地域不算大,李显穆的命令自南京而出,很快就发往各府县之中。

  士绅们看到李显穆竟然退却,将交粮的最后期限延后,顿时大喜过望。

  “果然色厉内荏!”有人断言李显穆只敢言语。

  更多的鼓噪之声,甚嚣尘上。

  人群的集体意志是一种可怖的力量,当这股力量凝结在一起后,便足以震动一切,身处其中的人会受到它的鼓舞,继而失去畏惧和恐惧。

  李显穆的退让几乎点燃了江南豪绅的热情,他们好似找到了应对李显穆的办法,积极的四处奔走联络。

  沉醉于自己幻想中的世界已然不可自拔。

  可他们却没看到随行而来的军士、锦衣卫开始频繁出行于江南诸卫所,镇守江南的勋贵也多番进出巡抚衙门。

  真正能接触到巡抚衙门的江南高层文武早已如同鹌鹑躲了起来,只剩下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还在狺狺狂吠。

  从新时代而来的李祺,见过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最神圣的人民子弟兵,所以他很厌恶大明如同土匪一样的兵丁,李显穆承接李祺的思想,也不喜欢兵丁。

  但该用还是要用,恶人还需恶人磨。

  单凭各府、县衙门的衙役,抓不了上万名有功名的生员,必然要卫所配合才行。

  当东方拂晓的晨光挣脱黎明的黑暗,万千金影跃然而至众人眼中。

  伴随着万千金影而至的,是腰挎着绣春刀,身着黑云衣的锦衣卫,其后则是卫所的士卒,个个凶神恶煞。

  强撑镇定的士绅,实际早已两股战战,洪武的时代方才远去不久,那血腥的一幕幕,好似从记忆深处归来。

  只在一瞬间,便不知有多少人后悔。

  “你们……”

  方说半句话,士卒便已然上前将其擒住,布团往嘴里一塞,于众人当前径直带走。

  这一幕发生在南直隶的各处。

  李显穆的确不可能把十万生员都抓起来,可抓那些最具有声望的、欠粮最多的却没有问题。

  得益于江南官员的投效,他手中有一部分名册,虽然不完整,但足够用,细细挑选后,抓了这三百多人。

  其中大多是县中的豪绅,无一例外,身上皆有功名,在大明朝,纵然是商人,想要坐大,也都通过各种办法弄来功名,何况这些地主豪绅。

  “抚台可是准备将这些人皆杀掉吗?”幕僚下属皱眉愁道:“若是全部杀掉,怕是……”

  李显穆摆摆手道:“拖欠粮食而已,还不至于把人杀了。

  况且江南十万生员都拖欠,杀了这些人,其他人难不成都杀了吗?

首节 上一节 128/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