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8节

  “皇帝不会相信任何人!”

  李显穆淡淡道:“他现在宠爱汉王,可当汉王成为了太子之后,他只会更加怀疑,甚至殿下您只是受文官爱戴,可汉王却是有武将勋贵的支持。

  殿下只要做好孝子即可。

  其余之事,自然有臣下为之周旋,杨士奇、杨荣等人,皆有急智,又常伴皇帝身侧,自然有为殿下辩解之时。”

  “幸有明达你们为我奔走,否则这等险象环生,我早已坠落无间了,只可惜那些被牵连进这其中的官员,都落到了纪纲的手上,即便是孤也爱莫能助。”

  纪纲此人,深受皇帝宠信,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只能说幸好他没有襄助汉王,否则太子真的危矣。

  “殿下,臣前些时日听到风声,永乐五年仁孝皇后薨逝后,陛下选美入宫时,纪纲将那些秀女私自截在府中玩弄,还私自豢养亡命之徒,乃至于铸造刀剑、盔甲,让周围人称呼他为万岁。”

  朱高炽噌的一下坐了起来,骇然道:“这是真的?他这是有谋逆之心?”

  李显穆沉声道:“纪纲这种人,自然是毫无忠诚之心的,随着权势的上升,怎么可能没有谋逆之心呢?

  只是现在还不能动他而已。

  自古以来想要杀这种幸佞小人,都要陛下先对之生出忌惮和厌恶,而后才能一击必杀。

  太子若是想要早日除掉纪纲,便应该这般做……”

  说着李显穆附耳对朱高炽说着,朱高炽越听眼睛越亮,“此乃正道。”

  ……

  北征后,李显穆被晋升为正五品东阁大学士,从品级上,已然不逊色内阁其余六人。

  当其时,朝中人心惶惶,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棣怀疑朱高炽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朝中太子党的确是多的离谱,甚至就连朱棣身边的大学士,都基本上全是太子一党。

  “显穆,太子的威望竟然这么高吗,有这么多大臣为他说话。”

  朱棣看到那些为太子说话的奏折,顿时心生烦闷,其奏折中通篇就是太子无错,不该斥责的言语,这岂不是说他这个皇帝,无端生事。

  这一问,让众阁臣都为太子和李显穆捏了一把汗。

  李显穆沉声道:“陛下。

  在民间的家庭中,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在客人面前责备了他,客人通常都会劝说其父母,说孩子并没有那么差,可以晓之以理,这不是客人偏袒孩子而责备父亲,只是希望缓和父子间的关系罢了。

  如今太子殿下虽然被陛下所责备,但已然自省,于是诸臣工便上书缓和陛下和太子的关系而已,君臣亦是父子,和睦才是万事之兴。”

  朱棣闻言沉默了一瞬,良久才叹息道:“唉,你说的是正确的,朕不应该太过于苛求太子。”

  对朱棣这句话,李显穆自然是嗤之以鼻,但他还是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次这一关,太子算是过去了。

  其余阁臣亦微微松口气,杨士奇更是心中生出庆幸,幸好当初衍圣公之事,没有造成坏的影响。

  李显穆实在是太子登基道路上,不可获缺之人!

  “陛下,微臣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说话间,郑和从外间匆匆走进,对着朱棣大礼参拜。

  “卿远航万里实在辛苦,免礼吧。”

  对郑和,朱棣有更亲近几分,事实上朱棣最信任的永远都是郑和这几个太监,以及一起靖难的勋贵,对杨士奇这样文官,便稍弱一份。

  “今日召卿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商议。”

  朱棣坐直了身体,脸色严肃起来,

  “北征前,朕的大臣给朕上了一份奏章,请求罢下西洋之事。”

  郑和几乎瞬间眉头便皱了起来,向着诸阁臣扫过,下一瞬朱棣便指着李显穆道:“不必猜了,是朕的外甥,李显穆。”

  “啊?怎么会是李忠文公之子?”

  郑和堪称大惊失色,这是个他万万没想到的答案,毕竟他现在还记得当初李忠文公,身为当世圣人,不仅没有因为他是个阉人而嫌弃他,反而亲自勉励他远航万里的盛功壮举,说他必会因此而成就大业,青史留名,如同凿穿西域的张骞。

  “显穆,你来和郑和说吧,若是你能把郑和说服,那朝中其他人,就更没有理由反对了。”

  这话倒是没错,郑和是下西洋的直接利益人和直接关系人,若是就连郑和都同意暂停下西洋,那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

  郑和沉沉向着李显穆行礼道:“倒要李学士请教。”

  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忿之色。

  “郑掌印有礼。”

  李显穆肃穆拱手道,“郑掌印觉得,朝廷下西洋,向万国播撒我大明之辉煌荣光,应当去多少次,每隔多久去一次,才能始终维持如今所谓万国来朝的局面?”

  郑和自然不是傻子,立刻就听出来了李显穆话中的意思,“李学士是认为下西洋靡费甚多?

  可李忠文公当年说过,有些事,它的意义之伟大,不能以金钱计较,而下西洋就是这样的事情,这是我煌煌华夏,古未有之的盛事,是证明我大明远超前古的大业,岂能因此而废之?”

  便是李显穆也要为郑和赞叹,不愧是父亲也为之称赞之人,不愧是朱棣亲自选定下西洋的主使,虽然身有残缺,可却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其格局之高、之大,真是举世少见。

  “正因这是古未有之的盛事,郑掌印难道忍心它只存于一时,而不存于万世吗?

  郑掌印难道只想自己一生煊赫,成为张骞那样的威名,而至后世于不顾吗?”

  李显穆利声喝问,“郑掌印难道看不出来,现在满朝文武,反对下西洋者极众,而郑掌印之所以能如现在这般远行,是因为陛下之雄才大略,是因为陛下一人撑之!

  如今这般下去,下西洋之事,将止于永乐年!

  郑掌印那时或许已然仙逝,可下西洋之事,又当何为?

  难道郑掌印以为,我大明能再出一位如陛下这等神威天纵的君王吗?”

第127章 大明从此走向开拓

  “汉朝刘邦开创,而后有文帝、其有又有宣帝,不过三君而已。

  后汉有刘秀,而后有明帝,不过二君。

  唐朝有太宗、其后有宣宗,亦不过二君。

  大概是一个王朝的气数,只能出两位绝世之君。

  先帝开国,陛下又实为开创,你难道以为,未来大明还能再出陛下这等绝世的君主吗?”

  郑和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什么来,他如何会不知道,他能远航,全是因为陛下的支持,整个大明,有陛下高瞻远瞩,才有今日之盛。

  李显穆这番话,听的朱棣是又喜又忧。

  喜的自然是自己的地位如此之高,忧的则是李显穆说的太有道理,自古一个王朝开国之君都是绝世的人杰,其后又有一个君主绝世,其余便皆是平庸之辈。

  再看自己的儿子,无论太子、汉王、赵王,都远不如自己文武全才,当真应了李显穆所言。

  唉。

  富不过三代。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不独诸家,皇室亦如此。

  这是圣人都没办法的事情,古来都没人能解决的问题,便只能说是天命了。

  郑和干涩着嗓音,“那李学士是有让下西洋之事,传于万世的办法了?”

  “如果下西洋一直如同现在这般,每年都要耗费两百万贯,那最终必然会被停止。”

  李显穆慨然道:“朝廷修葺长城,所耗费的钱粮比下西洋还多,修整维护运河、每年治理黄河、赈济各地灾民、维持三大营这等禁军的花费,这每一项都不亚于下西洋,但为何从来没有人说将这些事项停下?”

  众人都知道李显穆这不是在问问题,这些东西,都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基础,等到国家连这些东西都没钱的时候,那差不多就是国家该亡的时候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其中的利不是金钱布帛之利,而是对国朝之利。

  利足够大,便不会有人谏阻下西洋之事。”

  郑和这下是真明白了,他几乎立刻下拜道:“还请李学士教我,怎么才能让下西洋之事,与国朝大事相勾连。”

  众人皆震惊起来,就连朱棣都好奇起来,没想到李显穆三言两语,竟然就直接让郑和为之改变想法。

  不过如果真的想要说服郑和,那就必然要给他一个上佳的理由,皇帝、诸臣,也都非常好奇,李显穆怎么把下西洋之事和国朝大事联系在一起。

  “把下西洋之事和国朝大事,现在就勾连在一起,那我也做不到。”

  李显穆不等众人反应,又紧接着说道,“但是把现在这支庞大的船队保留下来,我却有办法。”

  郑和虽然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只要能够让朝廷将船队一直保留,那不就意味着随时可以下西洋?

  朱棣哂笑道:“你说说看,怎么能说服后世皇帝,每年耗费两百万贯,把船队保留下来。”

  李显穆却神神秘秘的问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陛下可知道为什么在太祖高皇帝击败张士诚后,元朝突然就垮了,而后元大都的王公贵族,不要命似的逃走,甚至就连抵抗都不敢吗?

  按理说以南伐北,中途有重重关隘,元大都也是重城,当初靖难之时,李景隆五十万大军都没能攻克,何以蒙古的王公贵族,竟然守都不守呢?”

  按照明朝的政治正确,当然是大明得到了天命,于是元朝顺应天命,将皇位让出,可在这种场合,这种话自然不必说。

  其他的理由就太多了,比如元朝已然没有实力,而大明士气正盛。

  “你说是为何?”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因为元大都没有粮了,是绝不可能守住的。”

  李显穆指着堪舆图道:“元朝和本朝一样,建都于北京,而粮草皆仰于江南之地,但是从红巾军起义后,中原早已乱成了一锅粥,更别提从京杭大运河运粮草,按理说早就该断粮了。

  但是元朝大部分的粮草是从海上走的,所以中原打的再乱,只要张士诚还给元朝输送粮草,那些王公贵族就能在大都苟延残喘!

  等到张士诚被太祖高皇帝击败,那些往来于江南和大都的粮草瞬间便被切断,大都的蒙古王公,便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上去!”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李显穆想要说什么了,他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停掉下西洋之事,而是为了把下西洋的船队用来运粮!

  “你想要重开海运?”

  李显穆肃然沉声,“陛下,从运河运粮,所费极多,而且时间极长,江南再富裕,也必然会被拖垮,这一路上的所有转运漕工,都会疲于奔命。

  若是走河运,那迁都北京,真的就成了一桩祸事,微臣的父亲、微臣,以及所有谏言迁都的人,都会成为大明的千古罪人!”

  朱棣闻言只觉眼皮都在直跳,其余众人也都心惊胆战,实在是李显穆这番话说的太严重了!

  千古罪人!

  李显穆甚至把他的父亲也加入了进来,这更让所有人明白了他的坚决。

  “元朝使用海运,从江南出船,到达天津卫和大都,只需要十天,一年能够转运三百多万石粮草!

  我大明的船只制造更为发达,一年甚至能够转运五百万石的粮草。

  而其路途上的耗费,只有河运的十分之一!

  若是走海运,陛下北征岂止一次,便是五次,粮草也绰绰有余!

  走海运运粮,顺天才是真正的顺应天命之地!”

  运粮时间极短,中途所耗极少,海运几乎是完美的运粮方式。

  后世明朝和清朝,却被官僚集团所裹挟,其统治者也畏惧大海,导致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才开始改为海运。

  “海运当真如此完美?”

  朱棣见李显穆言之凿凿,亦不禁再问,他心中如同明镜,当初迁都北京,大多数人反对的原因,就是北京周围太过荒芜,江南的粮草转运过来所耗费极多。

  “以运粮而言,的确完美。”

  朱棣听懂了其话中未尽之语,“那就是说有不妥之处?”

  “若是传递军情等,自然还是从运河而行更快,海运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极其笨重的东西,快递转达。

首节 上一节 98/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