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02节

  大目、浮云、白雀、五鹿等黑山诸帅,亦是纷纷附和。

  趁火打劫欺负下精锐大减的袁绍,带人侵扰诸县是可以的;可若要直接跟刘备对垒,众渠帅都不想去以卵击石,自找没趣。

  张燕扫了一眼左右渠帅,又看向面色有异的公孙续,淡淡开口:“且先游说刘备,若刘备不肯,再议不迟。更何况,我等也无需与刘备正面对垒,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

  见张燕开口,众渠帅不再言语。

  张燕又向公孙续赔礼道:“刘备斩乌桓诸王,名震幽州,众人畏惧,乃人之常情。望公孙贤弟莫要怪罪。”

  公孙续虽然暗暗生怨,但也不敢真的表现出怪罪之意,佯装大度:“众人肯出兵助我,我又岂能怪罪?便依张兄之言,且待我入常山游说刘备,归后再议。”

  目送公孙续离开后,左右诸帅皆是面有担忧。

  雷公更是直言道:“大帅,公孙续自称其父公孙瓒与刘备亲善,然而口口声声又直呼刘备其名,毫无半点尊敬之意。所谓游说刘备,恐怕难以成功。”

  白雀亦道:“自公孙瓒死后,大帅为了拉拢公孙续,便与公孙续以兄弟相称,然而公孙续自恃累世公侯,一贯视我等为村野匹夫,口中虽然尊称大帅为兄,实则暗怀怨念,我信不过他!”

  雷公和白雀开口,五鹿等人也纷纷附和,借机表达对公孙续的不满。

  “背后嚼人舌根,非义士所为!不可再言!”张燕轻斥一声,止住了众人的埋怨。

  十余年的磨砺,张燕也从最初那个为了继承张牛角意志而改褚为张的热血青年,逐渐被残酷的现实磨平了棱角。

  黑山十余万军民的生死和未来皆系于张燕一身,张燕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快意恩仇。

  若一直当贼,黑山十余万军民只能走向消亡!

  可一群贼想要换个出身,又谈何容易?

  故而,在公孙瓒遣公孙续来黑山求援时,张燕看到了换出身的机会,力排众议,尽起青壮去救公孙瓒。

  却不料。

  还没抵达易京,公孙瓒便自焚而亡。

  张燕只能再次退回黑山,又与公孙续以兄弟相称,以待时机。

  公孙续自恃累世公侯瞧不起黑山诸帅这事,不用白雀言明,张燕心知肚明,但为了能借公孙续的出身和名头为黑山十余万军民改变出身换个活法,张燕一直都装作视而不见。

  只要最终目的能达成,张燕宁愿受点儿委屈。

  众人沉闷间。

  渠帅浮云忽然开口:“我听闻刘备乃汉室后裔,素以仁义立世,麾下将士中又多有村野草莽依附,而今又在幽州立业,且还是当今的左将军。倘若刘备能许我等官职,我等又何须再讨好公孙续?”

  雷公、大目、白雀、五鹿等黑山诸帅皆是意动。

  “浮云,自打我认识你以来,还第一次听你说了句有道理的话。”雷公大笑,嗓门如雷。

  除张燕外,黑山诸帅大抵没个正儿八经的名字,

  雷公嗓门大,大目眼睛大,浮云跑得快,白雀是祥瑞,五鹿能聚财。

  (注:浮云为文帝九骏马之一;白雀在道教中为仙禽;“鹿”通“禄”,五鹿有“聚财伐不义“之意。)

  张燕没有附和,低头思考浮云的提议。

  虽然浮云说得有道理,但张燕不了解刘备,兼之刘备如今又依附袁绍,张燕不敢拿着十余万黑山军民的性命和前途去赌,更怕刘备假装答应,暗中又将张燕及黑山诸帅杀害。

  杀其首领而收其部众,张燕这十几年间见太多了!

  良久。

  张燕抬头,目光深邃,既没有同意浮云的提议,又没有否定浮云的提议,道:“且待公孙续归来再议,这几日先约束好部众,以免节外生枝。”

  相较于刘备,张燕目前更信任在黑山待了快两年的公孙续。

  2更来啦!求月票

第158章 刘备入常山国,震惊的吏民及黑山贼

  常山国,真定县。

  常山相陶升引诸文武立于城门口。

  陶升原为魏郡内黄县小吏,后为黑山渠帅于毒麾下小帅,但又不甘心一直当贼。

  时值于毒结盟袁术攻打魏郡,陶升趁着于毒等与魏郡太守栗成大战,率军自西城攻入邺城,等入城后又紧闭四门不许人进入,随后又亲自护送袁绍的家人及亲信诸士到斥丘袁绍处,因功被袁绍任命为建义中郎将,而今更是被袁绍任命为常山相。

  陶升虽然有一定的智勇,但袁绍南征时抽调了大量的常山国精锐,以至于黑山诸帅侵扰诸县时,陶升仅仅只能保住真定县不受侵扰。

  其余诸县,陶升爱莫能助。

  张燕麾下诸帅对于陶升这个背叛于毒独求富贵的,又颇为憎恨,只要陶升敢引兵出城,便会用数倍的兵力招呼陶升,令陶升苦不堪言。

  得知袁绍遣刘备入常山国,陶升犹如久旱逢甘霖,欣喜不已:左将军来了常山,便不惧张燕等贼了!

  近几个月以来,刘备的名头颇为响亮,尤其是讨平幽州六郡打残乌桓诸王的事迹,更是令陶升又敬又畏。

  “来了!”

  看着前方高悬的“刘”字大旗,陶升忍不住双手颤抖。

  “末将建义中郎将陶升,拜见左将军。”

  陶升将姿态放得很低。

  若按文职,陶升是常山相,刘备是涿郡太守,二者无高下之分。

  若论武职,陶升是建义中郎将,刘备是左将军,亦可自称末将。

  刘备见状,翻身下马,近前扶起陶升,道:“久闻陶相大名,大将军亦曾对我言,若非陶相昔日仗义相助,家眷及亲信诸士皆会受害。”

  陶升连道“不敢”,救袁绍家眷及亲信诸士这样的大恩,袁绍可以记得,但陶升不能一直记得。

  若不识趣,大恩便会变为大仇。

  刘备又引左右关羽、诸葛亮、颜良、文丑与陶升相见。

  见被袁绍倚重为上将的颜良、文丑都以刘备副将的身份抵达常山国,陶升心头惊骇不已,对刘备更生敬畏之心。

  “有左将军屯田常山国,黑山贼定不敢再来侵扰诸县。”陶升的语气变得更为恭谨,忙邀刘备入城。

  看着城门口上方的“真定”二字,刘备不由又想到了还在山谷的赵云。

  赵云是真定人。

  若赵云此刻在左右,那便是衣锦还乡了。

  念及此。

  刘备又问:“陶相可认识真定人赵云赵子龙?”

  陶升显然是仔细做了功课的,当即道:“赵将军力斩乌桓王难楼及其四子的事迹,早已在真定流传,真定士民无人不识赵将军的英名!我又听闻,真定村的赵氏族长,更是单独在族谱上给赵将军开了一页记其功绩,以此勉励族人。又为赵将军兄长赵峻樊秀夫妇修缮了坟冢,令族人四时祭拜。”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自古皆是。

  以前赵云功名未立时,别说单开族谱了,赵氏族长都怕赵云会惹来祸事。

  而今赵云立了功名,不仅单开了族谱,还让逝去的兄嫂都能受到族人的四时祭拜,而能受到族人四时祭拜的,通常只有族中德高望重者才有这资格。

  虽然赵氏族长是出于功利目的,但听在刘备耳中倒也舒坦。

  不论赵云以前在族中受到的待遇如何,至少在当下赵云是受到族人的敬仰的。

  人性如此,不能强求。

  入城后。

  刘备又问及黑山诸帅侵扰诸县相关事宜,陶升将近日的情报据实相告,末了又道:“或许是听闻左将军抵达常山国,近几日黑山贼都约束了部众,或是在观望左将军的态度。”

  说到这,陶升又生出了对刘备的敬慕:只是一个名头,便能让号称十万的黑山贼退避三舍,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刘备沉吟片刻,又转向诸葛亮:“军师有何想法?”

  陶升的目光也随之看向诸葛亮。

  在城门口刘备介绍诸葛亮时,陶升虽然惊讶诸葛亮年纪轻轻便当了军师将军,但内心其实是有不服的。

  陶升今年也有四十余岁了,读过书、当过小吏、曾入黑山、又靠有恩于袁绍当了建义中郎将、努力了几年终于当上常山相,陶升自认为寒门出身能走到如今的位置,可以称得上是智勇气运胜于常人了。

  但诸葛亮,听刘备介绍同样只是个落魄寒门出身,却能在不到二十岁的年龄当上署左将军府事且监统内外的军师将军,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陶升虽然没有傻到跟低情商没脑子一般的士人去刁难和嘲讽诸葛亮,但还是想听听诸葛亮能有什么高见。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角瞥了一眼陶升,不假思索:“人马疲顿,可先休憩!”

  陶升登时讶然,诸葛亮所言,变成大白话便是:我太困了,先睡一觉再说。

  这是身为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应该有的回答吗?

  正欲开口问时,又见刘备打了个哈欠:“军师言之有理。一路疲惫,是该好好休息了。”随后又向陶升拱了拱手:“劳烦陶相了。”

  看着一个敢说一个敢听的诸葛亮和刘备,陶升有一种没睡醒的感觉:黑山贼只是暂时约束了部众在观望,并没有撤回黑山啊!睡大觉真的合适吗?

  更令陶升惊讶的是:诸葛亮和刘备等人真就在城中睡觉!所带的一万步骑同样在城中安营睡觉!完全没将城外的黑山贼当回事!

  接连三日。

  刘备等人不是在休憩,便是在游玩。

  就连营中军士都放了假期,或是城内购物,或是城外闲游。

  令陶升诧异的是:这些军士,竟然没有在城内强买强卖生事,又未在城外惊扰百姓,甚至还有“闲得无聊”的军士在城外帮百姓锄地,而原因仅仅只是为了讨口水喝!

  别说陶升了,真定城内的文武诸吏就没见过离开了军营后不嚣张跋扈的袁兵!

  头一回看到军纪这般严明的“袁兵”,连城外打探消息的黑山军探子都震惊不已!

  而在城外。

  一个衣着光鲜的青年却是面有阴郁:“又是刘虞那一套!当兵提着裤腰带卖命,偶尔侵扰下百姓掠夺下樵夫,又能怎样?”

  3更来啦!求月票

第159章 不与刘备同心者,便会被诸葛亮算计

  阴郁青年正是公孙瓒之子公孙续。

  虽曾在张燕等黑山渠帅面前信誓旦旦,表示要凭借旧日情义游说刘备共同讨伐袁绍,但迟迟未有行动。

  原因在于,所谓“旧日情义”其实仅存于公孙瓒与刘备之间,与公孙续本人并无多少关联。

  刘备与公孙瓒分道扬镳之时,公孙续还是个连枪都端不稳的少年,两人交集极少。

  更重要的是:公孙续自恃出身于世代公侯的公孙氏又是幽州豪雄之后,对织席贩履起家、又被黄巾逐出高唐而如丧家之犬般投奔幽州的刘备极度鄙夷。

  初识时便将刘备视为自家父亲的穷哥们又来蹭吃蹭喝了,加之刘备在公孙瓒杀害刘虞后迅速避走徐州,更令公孙续鄙夷不屑。

  正是这份根深蒂固的轻视,让公孙续徘徊于真定城外,迟迟不愿去见刘备。

  又见刘备效仿刘虞一般,禁止军士侵扰百姓掠夺樵夫,又让公孙续想起了刘虞,若非刘虞处处跟公孙家作对,又岂会让袁绍捡了个便宜?

  “刘备若不愿哼!”

  公孙续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按捺对刘备的鄙夷和不满,径自策马来到城门口。

  “我乃左将军在幽州的故旧,速速通报!”

首节 上一节 102/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