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15节

  而蔡邕、郑玄这等海内名儒的藏书,皆经过精心筛选,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听明白了诸葛亮的深意,张南恍然大悟,拱手深施一礼,由衷叹服:“诸葛军师之智,真乃鬼神莫测也!”

  诸葛亮摇扇大笑。

  正回间。

  又听小吏报称,袁熙已从邺城返回。

  诸葛亮遂与张南来见袁熙。

  见到诸葛亮,袁熙忙引了个小孩来向诸葛亮行礼:“诸葛军师,这便是大将军的幼子袁买。如诸葛军师所料,大将军得知我要将买弟迎到中山看顾,当即大喜,还留了我单独饮酒。就是刘氏那厮,看我的眼神颇为不善。”

  说到这里,袁熙又忍不住大笑:“刘氏又恨我又奈何不得我的模样,实在是令人痛快啊!”

  袁买虽然有六岁,但自幼丧母又常被刘氏训诫,显得极为怕生,在向诸葛亮行礼时眼中也有惧意。

  让人先将袁买带下休息,诸葛亮又对袁熙道:“袁刺史可先将买公子送到中山交由甄夫人看顾,再秘密将甄夫人和买公子都送去涿县。届时即便大将军想让买公子返回邺城,袁刺史也有理由推脱。”

  袁熙抚掌而笑:“诸葛军师此计甚妙。只要人去了涿县,那回不回邺城便不由大将军作主了!如此,便也不会再受刘氏那个毒妇威胁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又问:“袁刺史可知,并州刺史高干,在大将军心中的地位如何?”

  袁熙不假思索:“陈留高氏,有数世节孝清名,在士人中享有盛誉,故而袁氏才会与高氏联姻。高干虽然只是大将军的外甥,但在大将军心中却也如亲子一般,惭愧的说,我在大将军心中的地位不如高干。”

  这话袁熙倒也没胡说,袁绍诸子分掌一州以观其能的策略中,子是包括了高干的。

  在舅舅眼中,外甥跟儿子也的确没多少区别。

  见诸葛亮沉思,袁熙心头有了猜测:“诸葛军师之意,莫非是想让我拉拢高干?可以我如今的地位,高干是不会支持我的。”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灼灼:“大将军尚在,袁刺史也无需表现过甚,以免引起大将军的不满。亮听闻高干有一堂弟,名唤高柔,乃是蜀郡都尉高靖之子,善于治法。曾不畏兵劫路远,冒险到蜀地治丧,尝尽辛苦,三年方归,时人皆称其孝义。袁刺史可否走亲自走一趟上党,邀请高柔入常山,助大将军安顿黑山十万新降之民。只要高柔肯入常山国,亮便可助袁刺史说之。袁刺史再表高柔安顿黑山十万新降之民的功劳,请大将军以高柔为中山相。届时邺城若有变故,涿郡、中山、常山便可连成一片,皆受袁刺史号令。倘若袁刺史能力压袁谭和袁尚而得诸郡国的太守国相支持,高干又岂会不明大势?”

  袁熙听得大喜:“诸葛军师之言,如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啊。事不宜迟,我这便走一趟上党。”

  诸葛亮摇扇轻笑:“袁刺史不先休憩几日?”

  袁熙摇头:“夜长梦多,倘若袁尚返回邺城后得知我将袁买带走,或会因此而猜忌我,假使袁尚也表高柔为中山相,常山和涿郡便无法连成一片了。”

  诸葛亮也不再挽留,拱手道:“那亮便预祝袁刺史马到功成了,倘若上党有不得志的四方游士,袁刺史也可一并邀请来常山国,亮皆可助袁刺史说之。”

  论挖墙角,诸葛亮是专业的。

  高干虽然喜欢招贤纳士,但却不懂得辨别人才的贤愚,山阳郡人仲长统曾拜访高干,评其为“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

  这对诸葛亮而言,是个极其利好的消息。

  不论是高柔还是其余在上党不得志的四方游士,只要愿意跟着袁熙来常山的,诸葛亮都有办法将其留下。

  周末懒了点,我努努力,争取五更写完

第183章 刘备纳关羽良计,袁尚以颜良为鄙夫

  诸葛亮在真定为刘备经营声望、延揽人才之际,刘备率军抵达东武阳附近。

  探知城外竟无曹军围城,刘备心中顿生疑窦。

  为免身份暴露,刘备留下关羽负责押运辎重粮草在后,遣颜良和文丑率部作为前锋先入东武阳城打探。

  半日后,颜良派人传回消息,刘备这才得知详情:

  袁尚初次代父袁绍统兵,为逞其能,提前三日便抵达东武阳城。

  曹操闻讯后亲临城下,厉声质问袁绍何以不至,袁尚则于城头反唇相讥,厉斥曹操因贪恋张绣之婶邹氏而致其子曹昂殒命。

  此言正中曹操痛处,气得曹操当众吐血,坠下马来。

  袁尚乘势挥军掩杀,曹军士气受挫不敌败退;当夜,袁尚又纳逢纪奇策,再度引兵劫营,曹军防备不及,再遭一败。

  又因袁尚所部兵力不足,未敢穷追扩大战果,天明后即收兵返回东武阳城;遭逢两败的曹操,则将营寨后撤三十里,退守仓亭津。

  今日,袁尚见颜良、文丑引军入城,旋即下令全军整合,向仓亭津推进安营扎寨,欲将曹操彻底驱逐至黄河南岸。

  闻此军情,刘备眉头紧蹙,转向关羽问道:“云长,你有何见解?”

  关羽亦洞察到了其中蹊跷,判断道:“袁尚虽得袁绍偏爱,但从未统兵上阵。而今初掌兵权,竟能连胜曹操两阵,着实诡异。以我观之,此必为曹操诱敌之策。”

  刘备颔首道:“云长所见,与吾不谋而合。曹操善用奇兵,又多诡谲,袁尚绝非其敌手!离开真定前,军师曾有嘱托,既不可争袁尚风头,亦不可任其殒命于曹操之手。宜速致书颜良,提防曹操诱其深入。”

  关羽抚了抚美髯,判断道:“袁尚志大才疏,又轻小人,我料其定不会听从颜良的劝谏。大哥何不将计就计?”

  刘备微露讶色,随即想到关羽随军师习学日久,今非昔比,便释然问道:“云长有何良策?”

  关羽展开行军地图,向刘备指点道:“大哥请看。仓亭津周遭地势虽然多为平坦之地,但亦有数处可用于伏兵之用;现今又春暖时节,士卒即使夜伏整宿亦不会受寒。若我为曹操,见袁尚移营至仓亭津外,便可预设伏兵于多处,伪作劫寨之势,再故意露破绽引袁尚出营追击。待其轻敌冒进远离营寨,则伏兵尽起,四面围杀。如此,袁尚必败无疑!”

  “古语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曹操虽能探得颜良、文丑已至,但绝难料及大哥也在此地。可一面密告颜良,叮嘱其若遇埋伏优先保护好袁尚,以待大哥援兵;一面再趁曹操追杀袁尚、后方空虚之际,轻兵悄然绕袭其后,于仓亭津纵火焚其辎重。曹操闻知后方火起,必会惊惧溃退。”

  “云长此计甚妙。”听完关羽对整个战局的分析,刘备不由拍手称赞,而刘备看向关羽的眼神,又有难以言喻的欣慰。

  听到刘备称赞,又看到刘备那欣慰的眼神,关羽亦是生出一种难掩的激动,同时也想到了诸葛亮这两年的悉心教导。

  又想到诸葛亮那云淡风轻的沉稳和笃定,关羽又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变得温良而谦逊:“非我之能,皆赖军师往日教诲。”

  刘备闻言大笑:“云长切莫过谦,便依云长之计。”

  东武阳城,得了刘备密告的颜良,急与文丑来见袁尚,进言谏道:“尚公子,曹操极其善战,麾下多有精兵猛将。又老于战阵,接连两败,恐藏诡谋。移营仓亭津一事,还望三思。”

  袁尚正与逢纪商议怎么才能将曹操彻底撵回南岸,骤听颜良谏言,顿生不喜,但碍于颜良、文丑二将是袁绍喜爱的上将,袁尚的语气也比较委婉:“大将军以我为主将,我又岂会不识曹操伎俩?颜将军勿忧,只需听我军令行事便可!”

  然而袁尚委婉,逢纪却觉得颜良、文丑这个时候跑来进谏那是在故意生事,阴阳怪气的道:“没想到颜将军竟也懂用计了?可惜了,若颜将军早懂计谋,定不会有白马津之败。”

  看似在惊叹颜良会用计,实际上是在嘲讽颜良在白马津被曹操用计打败,逢纪在阴阳怪气上是很有水准的。

  颜良最忌讳的便是有人拿白马津之败说事,本就因袁尚不采纳谏言而郁闷,此刻又被逢纪阴阳怪气,颜良的怒火瞬间就炸了,直言而喝:“逢纪,你自诩多智,不也丢了仓亭津?若不是你丢了仓亭津,大将军又岂会受曹操羞辱?”

  逢纪脸色一变,语气陡然变得阴沉:“颜将军,我镇守的是东武阳,不是仓亭津!”

  颜良呵呵冷笑:“高蕃难道不是受你统属?赢了便是你指挥有方,输了便是与你无关,论无耻,你比胡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逢纪没想到颜良今日的嘴竟然这般毒辣,气得双手都颤抖起来了,向袁尚一拱手:“尚公子才是主将,你敢不听尚公子的军令?莫非你给刘备当副将当久了,忘记你该效忠谁了?”

  在谗言上,颜良还是远不如逢纪的。

  果然。

  袁尚一听这话,瞬间色变,语气也不再委婉:“颜将军,曹操善用诡计,不是你能应对的,若是听你之计,我恐会有白马津之败。”

  下意识的。

  颜良想到了刘备的让功之举,以及诸葛亮那句“自白马津和延津两战后,多有宵小之辈嘲讽二位将军。此番前往东武阳,正好借破曹之功,以正二位将军的威名。”。

  再与袁尚、逢纪一对比,高下立判。

  “逢纪最善挑拨,不可再与其争执,且先按左将军之计。”文丑拉住颜良,小声劝道。

  听了文丑的劝,颜良这才按捺住内心的怒气,但也不想再待在这里,旋即拱手:“既如此,我等便在营中听侯尚公子军令。”

  看着负气离开的颜良,逢纪又谗言道:“尚公子军威未立,如颜良、文丑等人皆有不服啊。”

  袁尚被激起了怒火,恨恨地道:“正因如此,此番必破曹操,夺回仓亭津!以立我袁尚的威名!”

  3更来啦

第184章 曹操袁尚鹬蚌相争,刘备当渔翁捡漏

  受逢纪挑拨,袁尚决意要立下军威以令众将服气,当即不再迟疑,亲率主力出城,推进二十余里至仓亭津方向,距曹操营寨不足五里扎下五座营寨。

  这五座营寨布局如“田”字:袁尚自领中军大寨,逢纪、颜良、文丑、刘备则分守四方营寨。

  五寨中,除了刘备营寨打出的旗号是“常山相陶升”外,其余四寨,旗号分明。

  消息迅疾传入曹操耳中。

  听闻袁尚立下五寨,更添了“颜良”、“文丑”、“陶升”的旗号,曹操不由抚髯笑道:“袁尚得颜良、文丑相助,胆气陡壮,竟敢出城扎营了!”

  渡河多日,等待日久,而今终于等到了战机,不仅曹操开怀而笑,众将亦是大笑。

  一切正如关羽所料。

  当初城下吐血坠马,实乃曹操佯装寻常将领反应,意在欺瞒袁尚,连败两阵,亦是为了诱袁尚出城下寨。

  曹操虽能奇袭渡河拿下仓亭津,却无充分攻城器具,只要逢纪在东武阳严防死守,曹操便无法攻克东武阳。

  想再大胜一场,便只能引东武阳的守军出城,正愁没良机的时候,袁尚竟急切地送上门来!

  得知袁绍不肯来后,曹操瞬间洞察了袁绍的想法:干大事而惜身,袁绍这是怕死不敢来,又怕畏战而受曹操嘲笑,于是让袁尚代为统兵。

  袁尚赢了,曹操自取其辱;袁尚输了,袁绍还能再战。不论输赢,袁绍的面子和性命都在。

  无法与袁绍决战,曹操便退而求其次,决意生擒袁尚,连败两阵、退寨三十里,皆是此计一环。

  “袁尚既出,孟德可伪作劫寨之势,暗中伏兵以待。”许攸在一旁冷眼献策。

  计策虽妙,其张口“孟德”、闭口“孟德”的态度,却令帐中曹操心腹文武暗生不悦:这般称呼,若是不明就里的都会误以为他许攸才是司空。

  曹操细眼一扫,已尽收帐下众人神色,遂朗声大笑:“子远此计,正与我不谋而合!本初当初不念与子远的旧日情分而偏袒审配,方有官渡之败;如今子远再献良策,我必能生擒袁尚。本初若闻其子被擒,定悔恨当日不肯替子远伸张啊。”

  表面是赞誉许攸,曹操实则在警告帐中文武:许攸是贵客上宾,不可无礼。

  见状,帐中文武只得将许攸那一声声刺耳的“孟德”当作拂过耳畔的微风,强压心头憋闷之气。

  曹操的执行力很强。

  当即便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伏兵四队。

  一队夏侯惇、张辽,二队乐进、高览,三队夏侯渊、徐晃,四队曹洪、张郃。

  天黑后,四队先进,埋伏在仓亭津左右可藏兵之处。

  到了半夜,曹操亲引许褚、于禁、李典等众为中军,直取袁尚主寨,伪作劫营之势。

  劫营的中军刚走到一半,便已被袁尚觉察。

  袁尚闻讯,不惊反笑:“曹操欺我营寨未稳,便想要趁夜劫营,何其愚也!速传四寨,若见主寨火起,立即杀出!今夜我便要生擒曹操,以报官渡之仇!”

  袁尚初生牛犊不怕虎,倒也胆大,在觉察到曹操偷营后,竟还敢让曹操的中军推进到了营门!

  此举是想以主寨为诱饵,让“品”字五寨的前寨二营,对曹操实施包围。

  看着袁尚主寨自行燃起的大火,曹操不由冷笑:“竟敢以身为诱,此子倒是比本初胆大。”

  曹操原本还想入寨放火引诱四寨袁兵齐聚,没想到袁尚竟然主动放火,这反而省了曹操的事。

  “撤!”

  曹操当下也不迟疑,勒住马头便跑。

  为了增加迷惑性,曹操还令左右大呼“中袁尚之计了!”,更令军士丢盔弃甲,以示慌乱。

  袁尚一听,果然心急。

  一面急催后两营的的“逢纪”和“陶升”速速出击,一面又亲引主寨兵马急追曹操。

  而在后寨“陶升”营。

  在得到袁尚“若见主寨火起,立即杀出”的军令时,刘备便带着营中三千步骑卸下辎重粮草,轻兵绕行曹操在仓亭津的大营。

  袁尚的军令,狗都不听!

  倘若曹操劫营都能被轻易发现,淳于琼就不会死在乌巢了。

首节 上一节 115/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