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20节

  不论是审配、逢纪,还是郭图、辛评,以及孟岱、蒋奇等人,都被袁熙今日的反应给整愣了。

  什么情况?

  熙公子不是一向支持尚公子的吗?

  怎今日却故意不想让尚公子当嗣子似的?

  众人纷纷低语猜测,惊疑不定。

  唯有早已洞察玄机的许攸,抱臂冷笑。

  不过许攸并不打算戳破袁熙的意图,袁尚公然弹劾的事让许攸明白:只要袁尚当了嗣子,那今后便会性命不保。

  故而,只要袁尚当不嗣子,不论嗣子是袁谭还是袁熙甚至于是袁买都没区别!

  见众人还在窃窃私语,许攸遂出言力挺袁熙:“大将军,熙公子所言极是。古之立嗣,多在弥留托孤之时。大将军未满五十,正乃英年,又何须亟亟于此?不如全了熙公子的孝道,先往中山避暑,等秋后若还有立嗣之意,再议也不迟。”

  3更来啦

第194章 袁绍移居中山国,诸葛亮的谋划初成

  什么是执棋人,执棋人就是能用盘外招的人。

  诸葛亮虽未直接插手袁绍立嗣之争,却能用盘外之招加以干涉。

  袁尚和袁谭汲汲营营的拉拢袁绍麾下文武,恨不得将袁绍架空;袁熙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直接以孝入手。

  大汉最是重孝。

  哪怕是残暴如董卓都有孝的美名,曹操打徐州前也要为曹嵩哭丧。

  这一对比下,袁熙瞬间成了大孝子,而袁尚和袁谭则成了盼着袁绍去死好分家产的不孝子。

  许攸再补了一句绝杀:全袁熙孝道、中山避暑、秋后再议,直接将袁绍立嗣这局棋整个棋盘都掀了。

  立什么嗣,先去中山避暑再说!

  一时之间,袁绍都想不出什么话来反驳了,反而隐隐觉得袁熙和许攸说得最在理:对啊,孤都没满五十,为何要急着立嗣,难道众人都盼着孤死?

  盼着袁绍死的人很多,只要是有争天下之心的人,不论是外部的曹操刘备,还是内部的袁尚袁谭,都盼着袁绍死。

  但袁绍何时死,如何死,每个人的想法又不同。

  曹操是盼着袁绍早点死,最好今日就死;袁尚袁谭是盼着袁绍立了嗣再死;刘备是盼着等有了跟曹操正面对抗之力时袁绍再死。

  诸葛亮为刘备计,自然也是希望袁绍能让刘备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好处后再死。

  争天下便是这般残酷无情,气运不足的只能被无情瓜分。

  这场立嗣之议,在袁尚袁谭双方支持者的争吵下以及袁熙的骤然介入,再次变得不了了之。

  袁谭倒是没什么太大的惋惜,袁谭本就不受袁绍喜欢,只要袁尚当不了嗣子袁谭就不算输。

  而袁熙今日不支持袁尚的举动,也让袁谭彻底相信了刘备没有站在袁尚一边。

  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公然支持袁谭,袁谭也脑补了原因:刘备现在还不想跟袁绍彻底闹僵,故而只让袁熙来邺城搅个局。

  袁谭也是支持袁绍去中山的,在袁谭看来,袁绍去了中山,刘备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劝袁绍立自己为嗣子了。

  这是利好的事!

  袁谭不惋惜,袁尚却是肺都要气炸了。

  原本孟岱、蒋奇等人跟着许攸倒戈支持袁谭就已经很让袁尚气恼了,没想到一向以自己马首是瞻的袁熙居然也在关键时刻来了记背刺!

  “袁熙这个婢女养的,竟敢叛我!可恶!可恨!”袁尚一把掀了桌上的酒器,语气阴狠得想砍人。

  正发火间,刘夫人也带着侍女大步赶来。

  见袁尚在对着桌椅酒器发泄,刘夫人不由呵斥:“瞧你这出息!不就是今日没当上嗣子吗?若让大将军瞧见了,对你便会更不满意了。”

  见到刘夫人,袁尚顿感委屈:“阿母,我委实气愤,连袁熙那婢女养的竟然也敢叛我!”

  刘夫人冷哼:“谁让你当初不听我劝,非得同意袁熙带甄宓去中山?没了甄宓当人质,袁熙便有了被袁谭拉拢的可能,不听我言,活该有此罪受。而今袁买那小贱种也被袁熙诳去了中山,必是早有预谋。眼下袁熙又劝大将军去中山避暑,分明是想趁机劝大将军立袁谭为嗣子,我已经决定跟着大将军同往中山,以免袁熙在大将军耳根前谗言,你留在邺城,行事万不可冲动。”

  袁尚更是愤懑:“袁熙这婢女养的,竟敢让阿母劳累!等我当了嗣子,我定要让这婢女养的好看!”

  “好了!”刘夫人打断道:“你也别太气了。此番与袁谭相争,连孟岱、蒋奇等竟倒向袁谭,皆因你往日专亲审配之故。若只倚仗审配而让审氏权重,你即便为嗣,亦如许都那小天子一般有名无实,凡事都不由自主了。若如此,你这嗣子当了何用?听闻你还与颜良、文丑交恶,何其愚也!”

  袁尚却是不服气:“颜良、文丑徒有虚名,不堪大用,又岂能比得上审配?我知道阿母担心审配专权,但魏郡审氏族大兵强,我需要审配为我募兵筹粮。这些事不是颜良、文丑能办得到的。”

  见袁尚坚持,刘夫人“唉”了一声,又道:“罢了。你于邺城如何行事,我不干涉。唯须记取此回教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立嗣之前,纵是虚饰,亦须显出胸襟气度,勿再使如孟岱、蒋奇等本不喜袁谭之人亦投袁谭门下。”

  交代了袁尚后,刘夫人又返回见袁绍。

  途中又瞥见许攸自袁绍内院走出,刘夫人更感危机:许子远这厮,莫不是又给大将军支了什么阴招?

  许攸的忽然归来,令刘夫人极为不喜。

  尤其是许攸归来后,通敌叛逃的罪竟然还被袁绍大罪化小小罪化了,直接变成了论许攸的罪就得论审配的罪。

  更令刘夫人气恼的是,许攸竟然还故意挑衅式的给了刘夫人一个嘲讽眼,摆明了是故意在给刘夫人下绊子。

  果然。

  刘夫人刚入内,袁绍就道:“此番孤去中山避暑,委实放心不下显甫,夫人可留在邺城助显甫决策。孤去中山避暑时,正好问问玄德的想法,若能让玄德也公开支持显甫,即便众人反对,孤也能立显甫为嗣子。”

  一听这话,刘夫人不由暗骂许攸无耻。

  看似许攸在为袁尚着想,实际上是想将刘夫人跟袁绍分隔两地,没了枕边风,袁绍或还会改变立袁尚为嗣子的态度。

  安知不是刘备劝袁绍公开支持袁谭?

  念及此,刘夫人故作垂泪:“大将军这是嫌弃我了吗?近日我为显甫的事也是日夜难眠,也想去中山避暑颐养心性。更何况,我与左将军同为中山刘氏之后,我若与大将军前往,左将军或也能看我薄面支持显甫。上回左将军来邺城时,显甫也曾向左将军施以晚辈之礼,大将军莫非忘了?”

  刘夫人虽然生了袁尚,但其实也才三十五六的年龄,加上养尊处优,比起二十多岁的也不遑多让,若是曹操见了,也得呼一声“夫人今夜愿与我同席共枕否”。

  袁绍一瞧,瞬间就心软了,兼之刘夫人所言也的确有道理,遂又道:“也罢。夫人便与孤同往中山。”

  4更来啦

第195章 诸葛亮的锦囊计,袁尚袁谭相互攻杀

  三日后,袁绍携刘夫人及数位美妾,在袁熙、颜良、文丑的护卫下前往中山国,许攸也趁机带上了家眷跟着袁绍同往。

  之所以会跟着袁绍同往中山,是因为许攸预感袁绍一旦离开了邺城,邺城必然会有变故。

  支持袁尚的和支持袁谭的,已然剑拔弩张,袁绍在邺城时,双方还能克制;袁绍不在邺城,定会有人忍不住。

  许攸的预感很准。

  在袁绍离开的当日,袁尚便召集了审配和逢纪商议:“大将军去了中山,袁熙、刘备定会怂恿大将军以袁谭为嗣子。若让袁谭得逞,我等在河北无立锥之地!我意将袁谭扣在邺城,二位以为如何?”

  邺城是袁尚的地盘,袁谭是客,袁尚是主,是留客还是逐客,全凭袁尚一句话。

  审配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与袁谭本无仇怨,奈何袁谭却要置我于死地,更将许攸之失强加于我身上。他不仁,便休怪我不义了。只要尚公子一句话,我今夜便派兵围了袁谭的驿馆!”

  逢纪则是吓了一跳:“大将军今日方走,若我等今夜便围了袁谭的驿馆,万一大将军返回,我等作何解释?”

  审配冷哼:“魏郡多贼,袁谭又是客,我派兵保护袁谭,何错之有?”

  袁尚亦是冷笑:“如此解释,就算大将军回来了,也怪不了我;更何况,大将军本就要立我为嗣子,只因郭图等人支持袁谭,才不得不妥协。而今大将军看似是跟着袁熙去中山,安知大将军不是在给我机会,让我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袁谭?哼!在这邺城,我为刀俎,袁谭为鱼肉,网中之鱼,焉能逃出我的手心?”

  逢纪仔细想了想,也觉得袁尚和审配的话有道理,又道:“郭图等人,是否也要一并围了?”

  审配摇头:“围了袁谭的驿馆,还可以说是派兵保护,若连郭图等人也一并围了,那便是叛乱了。我亦认为,大将军应是要看尚公子和袁谭各自的手段,只要不伤袁谭性命,不让尚公子背负弑兄之名,尚公子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袁尚顿下决心:“既如此,二位先生可速速调兵。不可让袁谭跑了!”

  而在另一边。

  郭图和辛评则是聚在袁谭身边,商议对策。

  郭图心思谨慎,力劝道:“大将军离了邺城,袁尚等人便没了顾忌,或会加害谭公子,谭公子不可在邺城久留,可火速返回青州。”

  擅长害人的人,大抵都很谨慎,郭图将心比心,若与审配逢纪换个位置,也会劝袁尚将袁谭留在邺城。

  然而郭图的劝谏,袁谭并不在意:“袁尚平日里自诩最像大将军,打起仗来却是畏首畏尾,我能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靠的便是一身武勇。我有八百骑兵在此,纵是袁尚想留我,又能奈我何?我倒要看看,袁尚是否真敢派兵围我!若他真有这个胆子,那我也是师出有名了。”

  见袁谭竟然要以身为饵,一旁的焦触吓了一跳。

  焦触暗暗思虑:谭公子乃大将军长子,即便被袁尚围了,也未必会死,但我不同,熙公子已与尚公子交恶,我或会因此没命。

  想到这,焦触不由背脊发寒。

  袁熙离开邺城时,焦触并没有跟着袁熙离开,而是一直在执行诸葛亮的任务而留在袁谭身边。

  诸葛亮的任务期限也很明确:锦囊没用完,就跟着袁谭走。

  想到锦囊,焦触又想到了诸葛亮的叮嘱:遇到危险时,可看‘丙’字锦囊。

  对,锦囊!

  诸葛亮的锦囊,焦触一直都带在身上,生怕遇到危险了来不及拆开锦囊就没命了。

  偷偷打开锦囊,焦触不由瞳孔一缩:军师竟连这都料到了?

  只见锦囊上写着:大将军若离邺城,可速劝袁青州急返青州,若不听,可自行撤离。

  原来诸葛亮在得知袁绍派袁尚去东武阳与曹操决胜时,便猜到了袁绍有意借此机会立袁尚为嗣子的念头,故而让焦触去平原国送信。

  又给了焦触三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是见华彦后开启,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可还记得诸葛亮否?目的是为了催促华彦速速通知袁谭入平原。

  第二个锦囊是见袁谭后开启,内容相对复杂,为:曹操若退回南岸,大将军或会借此机会,以袁尚为嗣子,可将其告知袁青州。目的是引袁谭入邺城。

  第三个锦囊则是诸葛亮料定袁绍控制不了局面,即便没有袁熙自请,诸葛亮也会设法让袁绍离开邺城,借此引发袁尚和袁谭的进一步冲突。但这个冲突会给焦触带来危险,故而有了锦囊中那句“大将军若离邺城,可速劝袁青州急返青州,若不听,可自行撤离”。

  这也是为何诸葛亮在知道刘备欲以许攸乱邺城后会说刘备太过小觑人了的原因之一,谋划得好好的忽然被刘备扔了个足智多谋的许攸在棋盘中,也幸亏是事后诸葛亮见多识广心性沉稳,换个人都得直接掀棋盘砸人了。

  看了锦囊的内容后,焦触直接也劝:“谭公子,此地不宜久留,可速速出城。”

  袁谭依旧不以为意:“焦将军放心,有我在,袁尚不敢动你的。”

  焦触可不敢轻信袁谭,有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不去执行,死了都得被嘲笑。

  见袁谭不肯听劝,焦触便道:“若谭公子执意不肯出城,末将就只能先行离开了。”

  袁谭不由蹙眉。

  郭图思忖片刻,道:“不如我与焦将军先出城。若袁尚当真动手,我等也好速往平原搬兵来援。”

  辛评也劝:“谭公子,我也认为,应当谨慎一些。”

  袁谭虽仍不屑袁尚,但也不再强留,遂遣郭图、焦触先行出城以作策应。

  而在出城后。

  郭图便问出了心头的疑惑:“焦将军也看懂了邺城的局势?”

  怎么看,焦触都只是一个满脸横肉的厮杀汉,郭图不信焦触有这本事。

  焦触想了想,没有道出诸葛亮锦囊计的事,只是道:“我乃熙公子麾下,万一袁尚真要动手,第一个死的肯定是我。既然郭先生也出城了,此地应也无我什么事了,那我也该回去见熙公子了,告辞!”

  看着匆匆离去的焦触,郭图更生疑惑:奇怪,总感觉我似乎漏算了什么。

  5更来啦

首节 上一节 120/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