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19节

  对此时的刘备而言,最缺的仍是时间。

  欲在河北积蓄力量,仅凭军威远远不足,更需要“人和”——这既指黎民百姓的归心,也指大族豪强与士林名望的归附。

  要赢得河北士庶的支持,刘备须投入大量时间周旋联络。

  凭借“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和中山豪族甄氏的鼎力相助,刘备在中山国拜谒地方耆老、名流的过程还算顺利。

  即便未流露出任何自立门户的意向,亦有颇具远见的大族欲在刘备身上下注。

  论兵力、粮草、家世、威望,袁绍本皆远胜曹操,官渡一战却惨败收场。

  此等结局,令河北诸多豪门在憎恨曹操之余,亦对袁绍深感失望。

  而这位同时被曹操和袁绍看重的左将军兼汉室后裔刘备,则被一些深谋远虑的世家视为新的政治投资对象。

  五月。

  袁熙自上党返回,带回了高干的族弟高柔。

  “诸葛军师,我费尽口舌,才劝得高柔随我前来常山啊。”袁熙表面诉苦,实则难掩得意。

  归途中,袁熙已得知袁尚、袁谭在邺城斗得不可开交,心中更喜:斗吧,使劲斗!待尔等两败俱伤,嗣子之位终将落于我手。

  诸葛亮适时赞誉道:“恭喜熙公子时运渐通!今得左将军襄助,更有高柔等贤士归附,假以时日,必能号令河北,执掌四州兵马。南向勤王,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这番夸赞令袁熙愈发骄矜,又提议道:“诸葛军师,我是否该亲往邺城?值此五月暑气渐升,大将军正为袁尚和袁谭之争烦扰不已,我可借机请大将军前往中山避暑。”

  “熙公子有把握说动大将军移往中山?”诸葛亮轻摇羽扇,心中已有所谋。

  袁熙的想法不差,此举看似尽孝,实则是想借避暑之名,隔绝干扰,单独陪伴袁绍尽孝献媚,博取欢心。

  袁尚和袁谭为了争夺嗣子斗得不可开交,而袁熙却只关心袁绍年龄大了受不了暑热,这二者一对比,足可令袁绍对袁熙也多几分偏心。

  但袁熙此刻却犯难了,虽然想法不差,但袁熙并无完全把握。

  看着诸葛亮那笃信泰然的神情,袁熙忙又问礼请教:“还请诸葛军师教我良策。”

  “刘氏也是中山人。”诸葛亮淡淡提醒:“熙公子可以携妻回中山祭祖,大将军也可携妻回中山祭祖,如此,便不会有人阻拦。”

  “可刘氏若也来.”袁熙顿生不愿,若有刘氏在还怎么在袁绍面前表演孝心啊!?

  一想到刘氏往日的嘴脸,袁熙就感到一阵恶心。

  尤其是想到每每在袁绍面前献殷勤的时候,刘氏总是会时适的跳出来夸袁尚是多么多么的孝顺多么多么的像袁绍,袁熙便有一种想掐死刘氏的冲动。

  见状,诸葛亮提点道:“熙公子,成大事者当忍人所不能忍,不可因为对刘氏有憎恶就坏了大事。倘若只有大将军离开邺城,袁谭是无法在邺城与袁尚相争的。袁尚能有今日,大半都得归功于刘氏,将刘氏调出邺城,袁尚如断一臂。审配和逢纪虽然支持袁尚,但二人私心甚重,所谋划的未必就一定能让袁尚讨得大将军欢心。以弱敌强时,让对手犯错,方为上策。”

  袁熙恍然大悟,抚掌而笑:“幸有诸葛军师提点,让我能明晰其理。我这就前往邺城,请大将军和刘氏入中山避暑。”

  眼中闪现果断,袁熙仿佛大计在握,随后便辞别了诸葛亮,当日便匆匆驱车前往邺城,行动间透着一股急切,仿佛晚了一天便会与嗣子之位失之交臂似的。

  1更来啦

第192章 诸葛亮为刘备揽贤,再得一九卿之才

  却说袁熙前脚刚走,诸葛亮便吩咐手下准备酒宴。

  这宴席专门是为款待并州刺史高干的堂弟高柔而设,高柔身份显赫,才学更是出类拔萃,值得诸葛亮如此郑重其事地接待。

  高柔刚到席间,便听诸葛亮说袁熙已经动身去了邺城,心中不由得一阵茫然,愣在原地。

  回想在上党时,袁熙声泪俱下,言辞恳切,全靠堂兄高干在一旁劝说,结果才跟随袁熙来到真定还没多久,袁熙却自顾自往邺城去了。

  高柔一时之间,实在猜不透袁熙特意跑一趟上党把自己请来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诸葛亮也没有点破,只是用“邺城有急令相召”为托辞,搪塞过去,总不能直接告诉高柔:袁熙是为了争夺嗣子之位,赶去邺城讨好他父亲袁绍去了吧?

  若真这么讲了,以高柔的性格,只怕二话不说,立刻就要转身返回上党去。

  兼之真正想让高柔入真定的是诸葛亮而非袁熙,在袁熙眼中,款待高柔远不如去邺城说服袁绍入中山避暑重要。

  对于高柔此人,诸葛亮也是颇为赏识和了解的。

  在与曹魏长期对峙期间,诸葛亮曾仔细研究过曹魏的众多文臣武将,其中,在曹魏长期担任廷尉一职的高柔,便入了诸葛亮的法眼。

  观高柔的所作所为,执法严明、品行端正,是位难得的刚直不阿之士。

  曹操进封魏公之时,高柔正任尚书郎。当时有军士宋金等人从合肥前线逃亡,朝堂上许多人主张严惩其家属以儆效尤。唯有高柔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称:严刑峻法不仅难以制止逃亡,反而可能激生事变。遂竭力劝说曹操应以恩德感化,宽怀待下。最终,曹操听从了高柔的劝谏,保下了众多逃亡士卒家人的性命。

  到了曹丕登基称帝之后,街市上多有流言蜚语诽谤皇帝。曹丕恼怒之下,竟下了一道严令:“胆敢非议者处死,告发者有赏。”此令一出,诬告之风四起,许多人借此诬陷他人以邀赏。高柔见此危局,直言上书劝谏曹丕取消这项恶令,可惜曹丕不听。无奈之下,高柔只好在审理案件时格外谨慎,对犯法情节轻微的,往往只处以罚金便作罢,尽力减少冤狱。

  还有一回,御史中丞鲍勋因性情刚正,屡次得罪曹丕。曹丕心生嫌怨,便寻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以“指鹿为马”般的污蔑手法,将鲍勋定罪,并交给时任廷尉的高柔处置。曹丕的意思,显然是要借高柔之手除掉鲍勋。然而高柔洞悉其中冤情,查明真相后,断然拒绝执行曹丕的命令。曹丕大怒,竟直接将高柔调离廷尉职位,另派新官强行处死了鲍勋。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足以证明,高柔确是个秉性刚直、遇强不屈、秉公执法之人。

  此外,高柔在尊崇儒学、进谏皇帝制止奢靡之风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可见其风骨卓然。

  这是个九卿之才。

  如今天下大乱,刘备虽然尚未在河北公开打出旗号,但要成就大业,网罗天下英才绝不可少,像高柔这样才具超群、品性刚直的贤臣,正是可以辅佐明主、匡扶乱世、重振朝纲的重要人物!

  比起邺城跟着袁绍的文武,整日里不是结党营私,便是互相倾轧排挤,贤愚忠奸混杂一处,如同云泥之别,高下立判!

  看着高柔,诸葛亮不由得想起了当年一起制定《蜀科》的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

  如今刘备的战略方向有所变化,法正那几位精通律法的人才,短时间是指望不上了。

  诸葛亮借袁熙之手把高柔调到真定,就是为了将来刘备正式在河北公开打出旗号后,能有精通律法的人才共同制定适合河北的新律令。

  高柔今年才二十七岁,正是大展宏图的好年纪。

  几樽酒后。

  一同赴宴的常山国相陶升便拍着胸脯邀请高柔担任常山国的“法曹掾”,全权负责刑法诉讼事务。

  陶升也是个机灵人,知道以高柔的出身背景和才学,来常山国当个法曹掾真是屈才了。

  但陶升也明白,高柔这样的人,即便当法曹掾也不过是个跳板,日后必定步步高升,现在主动邀请,无非是想先结个情谊,日后等高柔高升了,也好念及旧情关照他这个老上司。

  未等高柔同意,诸葛亮也开口了:“单单一个法曹掾恐怕还不够。陶相莫非忘了,那十万投诚的黑山军百姓虽然在常山国境内屯田,但不归常山国管辖,是直属于左将军府的。这也是左将军当初对张燕等人的承诺。”

  “哎呀,竟把这事忘了!”陶升猛地一拍额头,转向诸葛亮问道:“诸葛军师认为该如何安排才好?”

  诸葛亮故意略作沉吟,然后看向高柔,问道:“文惠兄若不嫌弃,可兼任左将军府的‘决曹掾’,主管司法审判和律法制定。这样,文惠兄便可以综合考虑常山地方的情况,以及那十万黑山屯田民的特殊状况,不必担心职权不够用了。”

  陶升没琢磨出诸葛亮话里的深意,立刻拍手称赞:“妙!诸葛军师这个提议真是妙啊!”

  高柔却听懂了诸葛亮的隐意,心中登时犹豫起来。

  细细一听,诸葛亮相当于是在偷换概念:若直接邀请高柔当刘备左将军府的决曹掾,高柔为了避嫌,必定会拒绝;但先让陶升邀请高柔担任常山的法曹掾,再请高柔“兼”左将军决曹掾,并且更强调这兼职是为了处理那十万黑山屯田民的特殊性,而非直接成为刘备的直属属吏。

  这样一来,高柔就不用避嫌而拒绝,反而会仔细权衡其中的利弊。

  沉吟良久,高柔没有立即给出确切的答案,道:“我资历尚浅,既无郡国法曹掾的经验,又无处理十万人司法审判和律法制定的经验,不如暂且让我协助理事一段时间,再行决定如何?”

  通俗点讲:高柔想要先试用三个月,再决定要不要转正。

  对于高柔这个决定,诸葛亮也不勉强,只要高柔肯留在真定,诸葛亮便有让高柔兼任左将军府的‘决曹掾’的办法。

  遂道:“既如此,那便请文惠兄先试守常山国法曹掾,同时行左将军府决曹掾事。如此,地方刑狱与黑山屯田民司法皆可得兼顾。”

  2更来啦

第193章 袁绍当局者迷,诸葛亮才是那执棋人

  这段时间。

  曹操在许都抱着寡妇娇娘寻欢作乐,刘备在中山拜访名望宿老以养众望,诸葛亮在常山招揽诸贤策定诸士,袁绍则在邺城戒酒戒色烦恼立嗣。

  先前,袁绍自觉酒色伤身,形容枯槁,先断杯中之物;后来,袁绍苦恼嗣位不定,昼夜难眠,复绝闺帷之乐。

  俗话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戒约旬日,袁绍果见神清气健,再聚文武于堂上:“方今曹操虎视河南,嗣立之事不容再缓。孤有三子,长子谭性刚好杀,次子熙柔懦难立,唯三子尚有英雄之表,又礼贤下士。孤欲立尚为嗣,诸公意下如何?”

  苦恼多日后,在刘氏的枕边风狂吹下,袁绍还是偏向了袁尚。

  然而,这段时间邺城的派系之争愈演愈烈,以审配、逢纪为首的,支持袁尚;以郭图、辛评为首的,支持袁谭,而原本保持中立的许攸、孟岱、蒋奇等人,也支持袁谭。

  袁绍的话音刚落,堂上文武便起了争执。

  郭图率先反对:“三子之中,谭公子最为年长又是嫡出,论文可治州理郡,论武可陷锋突陈,昔日更是谭公子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大将军方能执掌青州。反观尚公子,据冀州富饶之地又监掌文武之事,却于官渡之战关键时期,纵容审配收捕许攸家小,以至于逼反许攸酿成大祸。文不能御下,武不能讨贼,如何能当得起嗣子重任?请大将军三思!”

  一听郭图的反对,袁绍顿感头疼不已。

  袁绍现在很纠结,既不喜审配专权又不喜逢纪与审配私下结为朋党,然而支持袁尚的却又是审配和逢纪为首。

  亲近郭图、辛评等颍川士人,结果郭图、辛评等人又支持的是袁谭。

  在袁绍的理想布局中:郭图、辛评等颍川士人应该支持袁尚,而袁尚也应该拉拢郭图、辛评等人,如此便可削弱审配这类的河北豪族,让派系势力互相掣肘。

  偏偏事实与理想相反,不仅郭图、辛评等颍川士人不支持袁尚,袁尚也觉得郭图、辛评等人不值得拉拢。

  最令袁绍头疼的,袁尚回到邺城后竟还公然弹劾许攸为审配鸣不平,导致跟审配有仇的孟岱、蒋奇等人担心今后也会被清算,被袁谭一游说便直接从中立改为支持袁谭。

  而许攸因为猜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意图,原本是不想支持袁尚和袁谭任何一方,也因袁尚的公然弹劾和袁谭的公然维护而选择了支持袁谭。

  无奈之下。

  袁绍只能给审配和逢纪打眼神,让二人赶紧驳斥郭图。

  审配本就因郭图那句“逼反许攸酿成大祸”而不满,得了袁绍的眼神示意后也是反唇相讥:“张郃、高览为什么会反,难道郭图你自己不清楚?就算是我逼反了许攸,可你也逼反了张郃高览,你有什么资格在这指责我?”

  辛评见郭图受挫,冷哼而笑:“那正好,你二人都不要开口了。我没逼反任何人,我支持谭公子,可有谁不服?”

  孟岱、蒋奇等人,也纷纷附和:“说的极是。我等没有逼反任何人,我等也都支持谭公子。”

  审配顿时词穷,只能哼哼一声:“不管你们支持谁,魏郡审氏,只认尚公子。”

  见文武还是吵闹不休,袁绍忽然有一种想要逃离邺城的冲动:爱谁谁,孤不想管了!

  倘若是官渡之前的袁绍,还能以威望镇住局势,说要杀谁就敢杀谁;然而如今的袁绍,已经失去了对文武的掌控。

  尤其是袁尚和袁谭的夺嗣之争公开化后,众文武私下里不是去找袁尚就是去找袁谭,利益驱使下,袁绍都得先靠边。

  正争论不休时,忽听人报称袁熙求见。

  逢纪顿喜:袁熙一向以尚公子马首是瞻,若袁熙也支持尚公子,何须再听郭图等人的意见!

  袁绍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忙令人传袁熙入内。

  逢纪更是抢先一步,先在堂下迎住袁熙,又仔细叮嘱袁熙:“今日大将军要立尚公子为嗣,但郭图、辛评等人却在反对,只要熙公子道一声幽州七郡皆支持尚公子,大将军今日便能确立尚公子的嗣子之位。只要尚公子当了嗣子,绝不会亏待你!”

  袁熙听得暗暗冷笑:还好我来得及时,不然等袁尚夺了嗣子位,我便白跑一趟了。

  表面敷衍了逢纪几句,袁熙大步来向袁绍请安:“如今暑热渐起,孩儿担忧阿父受不了邺城的酷暑,故而在中山寻了一处避暑圣地,请阿父移居中山,孩儿必会每日侍奉,以尽孝道。”

  话音一落,逢纪瞬间错愕当场。

  什么情况?

  我让你支持尚公子,你要将大将军移居中山避暑?

  袁绍也被袁熙的来意给整愣了:“显奕,移居中山之事暂且不提。孤今日要立嗣子,你正好给孤拿个主意,你认为谁可为嗣子?”

  然而袁熙不答反问:“阿父正当壮年,春秋鼎盛,再活个三十年都不成问题,何须急于此时立嗣?”

  这话再次将袁绍给问愣住了。

  未等袁绍反应,袁熙又大骂左右:“皆是尔等奸佞之徒,离间我父子兄弟之情,才让阿父受累,大敌当前,不思勠力同心,反而相互内讧,整日不是拥戴三弟,便是推崇长兄!岂不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理?”

首节 上一节 119/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