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顿,袁绍身体略微前倾,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玄德麾下,多有精兵猛将,可否亲率一支精锐同往上党?曹操若闻玄德袭扰关中,定不敢大意定会增派重兵。如此一来,兖州和豫州方向,便有了可趁之机。不知玄德,可愿前往?”
刘备心头猛地一沉!
袁绍的用意也浮出水面:名为让刘备襄助袁熙,实为借此大战之机消耗刘备的兵力,同时还可趁着刘备不在之际拉拢幽州七郡势力!
这是袁绍的阳谋:三子一甥都被推向了前线,若刘备还将兵马深藏于幽州,这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嫌疑,无论如何也是洗不脱了!
思绪电转间,刘备面上浮起一层隐忧与为难之色,沉默片刻,终是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拱手沉声道:“驱逐国贼曹贼,乃我平生夙愿!既然大将军有命,我岂敢不为大将军效此犬马之劳!愿遵大将军调遣!”
见刘备终于应允,且又表现出了为难,袁绍眸中锐光一闪,脸上顿时绽开畅快无比的大笑:“哈哈哈!好!好啊!玄德果然深明大义!痛快!”
袁绍霍然站起,高举酒樽,目光灼灼如炬:“玄德放心!待我等同心协力,荡灭曹阿瞒,孤绝不负玄德!”
承诺看似豪情万丈,却不知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刘备亦是大笑举樽:“愿与大将军勠力同心!”
而在旁侧。
许攸却是意味深长的盯着诸葛亮:“诸葛军师,大将军与左将军聊得挺开怀的。”
将刘备调去上党,是许攸趁着刘备和诸葛亮离开之时给袁绍出的主意,此刻听得袁绍开怀大笑,许攸顿知计策已成,嘴角也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来而不往非礼也,先前算计我一次,而今我也算计你一次,扯平了。
我许攸,又岂能不如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后生小辈?
诸葛亮如常的温文儒雅,举樽而敬:“亮也希望,今后能时常与许先生把酒言欢。虽然许先生只想休闲度日以保妻儿,但亮以为,乱世中多个朋友多条退路,世事无常,乾坤变化莫测,谁也不能预料明日是否会有意外。”
许攸心头一咯噔:诸葛亮这是,与我攀交情来了?
1更来啦,今天起床早。
第201章 许攸自保谋划私利,诸葛亮将计就计
猜不透诸葛亮用意的许攸,只得堆起略显僵硬的笑脸,举起酒樽与诸葛亮虚应几番。
宴席貌似“尽欢而散”。
待众人退下,袁绍独留下许攸,相互交换刘备与诸葛亮的反应。
良久。
堂内一片沉寂,袁绍缓缓捋着短须,忽而长叹一声:“曹阿瞒能以刘备为英雄,倒也不是故意抬举。以刘备的能力,若有基业,放眼当今天下群雄,怕也只有孤与曹阿瞒堪与争锋了。”
话锋一转,袁绍的眼中又燃起一丝寄望:“孤只盼显甫能抓住机会,立下显赫功勋,切莫让孤失望才好。”
最后几个字,袁绍咬得分外清晰。
听闻袁绍依旧属意袁尚继嗣,许攸心头猛地一凛,嘴边那些劝谏的话瞬间如鲠在喉。
下意识,许攸又想到了诸葛亮那句“乱世中多个朋友多条退路”,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
喉结滚动了几下,涌到唇边的话硬生生被许攸咽了回去,再开口时已是转了个话题:“刘备应允得太过于爽快,大将军不可不细思。我以为,针对幽州七郡的官吏任免之事,大将军还须慎重考量。”
许攸微微垂首,避开了袁绍锐利的目光。
“哦?”袁绍眉头一皱。
这次北上中山,袁绍对常山相和中山相的任免便有暗中削弱刘备的意图,调刘备去袭扰关中的计划中同样有趁机任免幽州七郡官吏来削弱刘备的意图。
而此时许攸却又认为不妥,这让袁绍不由起了疑心:“子远此言,莫非另有忧虑?”
许攸眼神骤然一凝,抬起头迎向袁绍的目光,语气带着几分凝重:“刘备其人看似温和谦卑,实则心思狡黠,惯于以退为进,更善于将自己置于道义高地。大将军命他出守幽州为都督,他便荡平幽州六郡;命他募练新卒,他便精心练就强兵;命他讨平黑山贼,他便一举清剿;命他交割兵权,他便毫不留恋地拱手相让。如今大将军令他调幽州兵马袭扰关中,他又这般痛快允诺,毫无推诿之意!”
顿了顿,许攸声音压低:“在此等情形之下,大将军若再强行插手幽州七郡人事,恐怕徒惹刘备猜疑惶恐。前番我因审配擅自捕拿我家眷,一时激愤投效曹操,累及大将军兵败官渡,此等锥心悔恨,我实在不愿再见重演!”
说到此,许攸语气微显激动,眼中流露出貌似真挚的“后怕与自责”。
见袁绍神色未变,许攸又稍稳心神继续道:“刘备既已将家小尽数留于涿郡,料想刘备必不敢背叛大将军而投曹操。依我之见,大将军不如示之以宽仁,多用钱帛财货赏赐那些已被刘备任命的幽州官吏。此举不仅能显大将军的胸襟器量,还可安抚刘备及幽州诸官吏。纵使刘备将来心生异志,受了大将军恩惠的幽州官吏中,也必定会有心向大将军之人!”
许攸这一席剖析,条理清晰,利害分明,更是以自身惨痛教训为鉴,实则不露痕迹地表露了现下的立场:只要袁绍还执着于立袁尚为嗣,许攸便不愿刘备这条退路被彻底断绝。
正如诸葛亮所言:世事无常,乾坤变化莫测,谁也不能预料明日是否会有意外。
即便许攸不会如先前叛袁投曹一般再叛袁投刘,也得为自己留条后路!
毕竟袁尚那是真的想杀许攸!
许攸更希望的结果是:袁谭赢了袁尚当了嗣子,如此一来许攸就可以助袁谭扫灭刘备、曹操等人,最后功盖群臣,成为大仲皇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臣之首!南阳许氏亦可成为四世三公!
闻言,袁绍又陷入了沉默。
刘备对袁绍而言,既有威胁,又不能轻易除去。
尤其是当下内事未决,袁尚还没能如愿的当上嗣子,这让袁绍更不敢轻易挑起与刘备的争端。
万一刘备也跟许攸一样临阵反叛,再假以道义,袁绍也不能确定会有多少郡县官吏士民响应刘备。
风险太大,袁绍得仔细斟酌。
过了许久。
袁绍眸中疑虑褪尽,沉凝如冰:“子远言之有理。眼下曹操势大,孤的确需要借重于刘备来牵制曹操,理当善待刘备留在后方的官吏。”
顿了顿,袁绍的语气又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意:“待显甫立下赫赫战功,孤正式册立其为嗣子之后,河北大局便可定下。刘备若是识相且甘心臣服于显甫麾下便罢,若仍不肯俯首”
袁绍微微眯起双眼,嘴角勾起一抹残酷的冷峭:“哼,无非是再灭一个幽州公孙瓒罢了!”
然而这番话,吓不到早就走远的刘备,反而如同寒霜利刃一般狠狠刺在许攸心头。
许攸的身躯不易察觉地微微一僵,指尖瞬间变得冰凉,一股更为深沉的忧虑和寒意霎时席卷全身:袁尚若当了嗣子,我又该如何立足?本初啊,你这是真不懂,还是故意装不懂?
而在另一边。
刘备与诸葛亮并骑而行,关羽则引护卫紧随其后。
将袭扰关中一事道出后,刘备的眼神中多了忧虑,语气也变得低沉:“以袁尚和袁谭之才,即便有我袭扰关中牵制曹操兵力,也拿不下兖州和徐州,反而还可能会被曹操渡河反击。然而袁绍方才又不容置疑,显然是早就有此用意。我如今,该如何应对?”
与刘备的忧虑相反,诸葛亮的眼神中却是跳跃着喜意,羽扇轻摇间,诸葛亮温润的话直击刘备内心:“此乃将军起势之机,将军又何须忧虑?”
“嗯?”刘备讶然侧首:“军师此话何解?”
诸葛亮羽扇稍停,目光炯炯有神,嘴角亦勾起笑意:“袁绍有句话说得没错,目下幽州外患已平,乌桓余部也不足为惧。将军麾下的精兵猛将若是留在幽州,岂非暴殄天物?常山国得了那么多的财货物资,岂能长久置于他人治下,徒为袁尚作嫁?如今袁绍命将军袭扰关中,将军正可借此,名正言顺地将幽州精锐移师历练,更可将常山所得资财化作军资粮秣。”
2更来啦
第202章 诸葛亮的战略调整,关羽归乡倒计时
言及此处,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羽扇微点:“况且,袁熙此番亦随将军同往。试想,若袁尚、袁谭在兖徐战线获得的功绩,反不如袁熙在关中随将军所得。以袁熙心性,岂会甘居于二人之下?届时袁熙返回,定会与袁尚、袁谭相争。”
刘备顿时了然。
袁熙虽以尽孝为名请袁绍入中山,实则也是存有争嗣之念的。
若袁熙于关中建功更胜袁尚、袁谭,而袁绍执意立袁尚为嗣,非但袁谭不服,袁熙亦必不甘。
想到此处,刘备心中顿安,又问及人员调遣:“此番出征,军师以为,当以何人留守,又以何人相随?”
紧随其后的关羽身躯绷紧,凝神屏息,手中缰绳攥紧,丹凤眼中满是急切,显然是不想错过相随的机会。
诸葛亮目光悄然扫过关羽,嘴角微扬,故意压低了声音:“亮以为,可令关将军留守,换张、赵、黄三位将军相随。”
话音未落,关羽急抖缰绳上前,语气急切:“军师!我家在河东,此正是归乡之时,何故令我留守?”
刘备、张飞如今皆已衣锦还乡,受乡人敬仰。
关羽虽未明言,但内心也是渴盼能回到河东故居的。
当年因为失手伤人离乡,流亡幽州二十余载,又因为乱世阻隔,音讯杳然,以至于时至今日关羽竟不知河东父母妻子生死。
先前在洛阳时,关羽偶从徐晃处得知关家村尚存但不知具体详情,本想走一趟河东的关羽又顾念与刘备兄弟情谊而未单独前往。
如今得此顺路良机,关羽委实不愿错过,以至于下意识的语音急切。
刘备见状,连忙伸手作安抚状,温言劝解后又转向诸葛亮:“军师。云长自离河东后,二十余年未曾归家,当允其相随。”
说罢,刘备轻叹一声,眉宇间流露出不忍之色。
这些年,关羽虽然从未明说归乡之事,但刘备与关羽多年相处,又岂会感受不到关羽的思乡之情?奈何流离人去往何处都不知,即便有归乡念头也难以实现。
而今有机会去河东,刘备也想带着关羽衣锦还乡。
诸葛亮并未反驳,反而含笑反问:“关将军若相随,谁可留守幽州?”
“这……”刘备抚额沉吟。
麾下文武中,若带关羽,就必须留诸葛亮或张飞方可镇守。
然而留诸葛亮则遇事难谋,留张飞又恐其生出怨念,一时之间,刘备顿感左右为难。
见刘备为难,关羽肩膀一垮,垂首低语:“既如此也罢。我留守,让翼德随大哥同去。”
随后偏过头去,似在强抑失望。
就在刘备犹疑之际,诸葛亮朗声一笑,羽扇高扬:“不如这般,亮留守涿郡,关、张二位将军皆可同行。”
刘备急忙摆手,脸上浮起焦虑之色,连声道:“万万不可!!若无军师,我遇事又该与何人商议?”
关羽也惊愕转头,看着刘备脸上的焦虑,也忙道:“军师不可!我再等几年归乡无妨。”
诸葛亮微微一笑,语气从容荐道:“将军勿忧,可携士元与元直同往。士元善结人脉,通晓军略;元直亦是知兵,二人足以为谋。黄将军亦可随行,再留子龙为留营司马与亮共守幽州,可保无虞。”
这样的安排。
诸葛亮也是有仔细考虑过的。
庞统和徐庶跟着刘备快两年了,对于州郡治理与地方军务也已熟练,唯独缺征战历练。
虽说诸葛亮也担心庞统会如打西川雒城时一样中流矢而亡,但诸葛亮更清楚的,若一直压着只让庞统待在后方,反而会让庞统因为急于立功证明而生出更大的意外。
且诸葛亮离开涿郡也大半年了,亟需回归涿郡整理军政情报,且完善幽州七郡方略,以及防范袁绍对幽州七郡的渗透。
这些涉及政治层面和外交层面的事,不是关羽和张飞能应付的。
正好袁熙这次也要离开,诸葛亮可以将幽州七郡的官吏士民彻底整合,哪怕今后跟袁绍翻脸了,刘备也可如公孙瓒一般横行幽燕。
随后,诸葛亮又将心头的考虑一一告诉刘备,听得刘备又是一阵愧疚:“若非我将许攸带回了河北,便不会让军师这般劳累。”
诸葛亮轻轻摇头:“将军切莫如此。即便没有许攸,亮也会设法促成将军前往河东等地。将军将许攸带回了河北,也只是让亮的部署在顺序上有了变化,并未真正影响亮的布局。”
虽然诸葛亮这般说,但刘备心头愧疚未减,刘备更相信方才的话只是诸葛亮临时编撰的,目的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愧疚感。
关羽同样心生愧意:“军师,我.”
诸葛亮羽扇轻抬,打断了关羽的话,笑道:“关将军,亮乃琅琊人,世居温和;河东又是苦寒之地,你难道还想亮也去受苦啊。亮虽然自诩身体壮硕,但也比不上关将军你这般强健,这万一路上有个水土不服,岂不是让亮遭罪?”
关羽顿时语噎,虽然很想说涿郡比河东更苦寒,但看着诸葛亮那温和的笑意,关羽又将剩下的话咽了回去,只余拱手以表谢意。
与此同时,袁熙也得到了袭扰关中的军令。
看着文书中“为袁尚、袁谭牵制曹操”时,袁熙心头的妒火再生:为什么回回都这样!难道我在你眼里就一点不如袁尚和袁谭?我也是你儿子!
本想着在中山跟袁绍多相处一段时间尽尽孝道,然后让袁绍也能高看自己一眼,最后寻个机会向袁绍表示想争嗣子的意愿。
没想到才来中山没几天,袁绍就要让自己去袭扰关中。
正愁闷间。
又有自称是刘夫人侍女的来寻袁熙,转达刘夫人的问话,询问甄宓和袁买为什么不在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