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3节

  气定神闲,羽扇轻摇,飘然若谪仙,仿佛压根没将曹宣当回事似的,看得曹宣更是苦涩气闷,恨不得跟诸葛亮来一场拳头上的较量。

  见平时里能言善辩的别驾竟然轻而易举的败下阵来,车胄看向诸葛亮的眼神不由添了几分凝重。

  此子,当真只有十八岁?

  车胄是个官场老油条了。

  方才诸葛亮的神态、语气以及表现出来的气场,根本不像一个十八岁刚出道的士子,更像是一个混迹官场身居高位且经年不倒的公卿重臣!

  常年混迹官场的车胄在面对诸葛亮的气场时,竟都生出如见泰山的错觉。

  见曹宣词穷,刘备依旧挂着淡淡的笑意:“孔明年少气盛,出言无状,让车刺史见笑了。”

  口称“见笑”,但听在车胄耳中的意思却截然不同,仿佛在说:车刺史,你这别驾,不行啊!

  车胄不由暗骂:你管这叫年少气盛?

  “哈哈哈哈!”

  骂归骂,依旧还得赔笑脸。

  车胄故作大笑,掩饰尴尬。

  “左将军先助车某充实下邳户籍,如今又要助车某纠合士民义士,车某感激不尽。”

  “有左将军相助,车某无忧矣!”

  刘备亦笑:“车刺史客气了,你我都是为司空分忧,不分彼此。”

  不论车胄是否真心,只要肯用笑脸,事就有得谈。

  曹宣暗暗哼了一声,看向诸葛亮的眼神充斥不善。

  诸葛亮羽扇轻摇,只是瞥了一眼曹宣就不再多看,似曹宣这般水平,还不值得诸葛亮过多的费心思。

  而车胄在被刘备镇压了锐气后,语气则是变得谦逊了。

  在无法阻止刘备介入后,车胄索性将征发诸县男丁为徭卒且转运粮草物资入琅琊的军务交给了刘备。

  征发徭卒,自古以来都是个得罪人的活。

  办不好,受上官责难。

  办好了,受百姓憎恶。

  故而,各郡征发徭卒时,通常都会派“恶吏”来负责。

  先苦一苦百姓,等百姓怨言大了,再惩戒恶吏降低百姓怨言,类似操作,屡见不鲜。

  车胄原本就为谁来负责征发徭卒而犯愁,正好刘备要来分忧,车胄看似不满刘备介入,实则暗呼求之不得。

  待刘备和诸葛亮离开,曹宣钦佩而道:“车使君妙计!刘备自诩仁德爱民,倘若征发苛刻令徭卒死伤,必令百姓憎恶;倘若阳奉阴违而延误时日,车使君就可名正言顺的请司空治刘备之罪!”

  车胄轻抚短髯,冷笑一声:“刘备自以为在徐州有名望就轻鄙车某,不外乎自恃武勇又有猛卒为爪牙。”

  “车某乃司空举荐的徐州刺史,以文治为长,又何必与刘备恃武相争。既然刘备想趟这浑水,车某又岂能不成人之美?”

  顿了顿。

  车胄又吩咐道:“话虽如此,但刘备新募的军师诸葛亮,不是寻常狂生;别驾可加派细作,密切关注,若诸葛亮有异动,立刻来报!”

  曹宣本就对诸葛亮有恨意,当即抱拳领命:“属下定不负车使君所托。”

  当刘备返回府邸且将征发徭卒一事告知众人后,众人神情不一。

  众人久随刘备,对征发徭卒并不陌生。

  个中困难,亦是深知。

  “曹操对徭卒一向严苛,兼之刑罚严酷,故而每每征发徭卒时,都会令百姓怨恨;车胄故意让大哥来负责徭卒征发,定是想坏大哥的名声。大哥为何要答应车胄?”关羽沉声而问。

  曹操用兵,最擅神速。

  虽然能出其不意的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对后勤的压力是很大的。

  与兵贵神速对应的,必然是严苛的徭役。

  曹操治下多有民叛,是与曹操对徭役的苛刻息息相关的。

  张飞则是忿忿谩骂:“车胄老头,甚是无礼!若有机会,俺定要擒杀车胄,为大哥泄愤。”

  刘备暗暗叹息。

  若能杀,刘备早就杀了车胄夺取下邳,勤王反曹。

  但很显然,现在不是杀车胄的良机。

  曹操虽然忌惮刘备且想将刘备困在许都,但曹操并未真正对刘备动杀心,否则朱灵和路昭不会干脆利落的离开下邳。

  同样。

  刘备虽然想杀曹操,但在彻底翻脸前依旧会跟曹操保持明面上的“友善和睦”。

  江湖不只有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

  “军务很难,不难的军务车胄不会给我。车胄肯给我的,肯定是令车胄很头疼的。”

  “可我若办成了,不仅可令徭卒少受刑罚,还可获得徭卒的信任,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眼前得失。”

  刘备语气平缓。

  个中困难,刘备亦知。

  但为了能借袁曹之力壮大己身,刘备得忍耐,不能因军务难就推卸。

  毕竟,现在的徐州刺史还是车胄!

  关羽和张飞等人不知道的是。

  之所以刘备会同意征发徭卒且转运粮草物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者徭卒是为了运粮草,事急时可扣粮为食。

  二者徭卒多为男丁壮妇,事急时可揭竿为兵。

  军务难,只是表面。

  粮草和人,才是刘备真正看重的。

  昔日刘备被吕布背刺,粮草断绝,士卒溃散,更是凄惨到吏自相食。

  自那之后,刘备痛定思痛,在任何时候都将粮草放在了主位。

  史载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后,便将钱粮赋税全权委托给了诸葛亮,即便之后有贤臣谋士相继来投,都无人能取代诸葛亮在钱粮赋税上的职权。

  可见一斑。

  话毕。

  刘备又看向诸葛亮,吩咐道:“我引云长、元直等人前往诸县征发徭卒,与车刺史的粮草交割,就委托给军师了,翼德可留在下邳,护卫军师左右。”

  求收藏、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求评论。

第17章 官场圣体诸葛亮

  “大哥又不带俺。”

  张飞的语气委屈得跟个小媳妇似的。

  每有要事,刘备都是将关羽带在左右商议,留张飞在后方。

  十余年间,大抵如此。

  虽说张飞曾经失守下邳,但当时有曹豹吕布里应外合,兼之吕布又是刘备引入小沛的,非张飞主责。

  故而刘备对张飞的宠信并未因失守下邳而改变半分,反而对张飞更为器重,依旧委以重任。

  见张飞模样,刘备不由轻斥:“翼德,非我不肯带你。如今你为左将军主簿,云长为左将军司马,不可乱了职权。”

  言下之意:你个主簿不留在下邳协助诸葛亮交割粮草,四处乱跑作甚?

  张飞本还想分辨,在看到刘备瞪过来的眼神后,瞬间如霜打了的茄子一般焉了。

  “俺定不负大哥所托!”张飞缩着脖子,言不由衷。

  刘备无奈,又看向诸葛亮:“翼德年幼,倘若言语无状冲撞了军师,还请军师担待一二。”

  诸葛亮领命道:“翼德乃真性情人,虽有微瑕,但定不会贻误大事。”

  张飞听得高兴:“知俺者,军师也!”

  话音刚落,刘备又瞪了张飞一眼:瞧把你能的,读了几篇文章就开始附庸风雅了?

  想了想。

  刘备又取下剑印当众赐与诸葛亮,肃容而道:“我不在下邳时,诸事皆由军师决断,诸君不可自恃随我年久而轻视军师。”

  众人凛然。

  见剑印如见刘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连张飞都端正了态度,口称:“谨遵大哥之命”。

  吩咐了众人,刘备又单独留下诸葛亮。

  “军师今日令车胄失了颜面,我料车胄定不会善罢甘休,军师万不可疏忽大意。如事不济,军师可自取。不论军师在下邳如何行事,军师都可退至我身后。”

  刘备语气真挚,令诸葛亮不由热泪湿了眼眶。

  等于在告诉诸葛亮:有我挡在军师前方,军师可放手施为!

  “亮,定不负将军所托!”

  诸葛亮语气铿锵,眼神坚毅。

  士遇知己,当鞠躬尽瘁。

  纵死无悔!

  由于军务紧急,刘备次日一早就带着关羽和徐庶出城前往下邳诸县征发徭卒。

  诸葛亮则与张飞、简雍、孙乾、糜竺兄弟、庞统等人留在城中与交割粮草。

  负责粮草交割的,是车胄的别驾曹宣。

  得知刘备让诸葛亮来负责粮草交割,曹宣心头顿时冷笑不已。

  粮草交割,门道颇多。

  曹宣不信诸葛亮一个年未二十的能懂个中门道,故而在粮草交割时埋下不少绊子。

  或是在交割时淋尖踢斛,洒落的粮食不仅要记入交割账目还不许诸葛亮的人取走;或是掺入糠秕,让交割的实际粮食远低于账面数量。

  或是声称“印绶未齐备”“仓廪需清点“,反复核对无关细节,试图用流程设卡来合理的拖延交割时间。

  或是将陈年霉变的“仓底粮“混入交割,或将未舂的带壳原粮充数,以次充好、转嫁劣粮,迫使诸葛亮额外消耗人力。

  或是援引《户律》条文,要求诸葛亮补全无关的“佐证“、质疑简雍孙乾等属吏的押印权限等等。

  诸如此类,都是汉代胥吏常用的“文牍刁难““权责推诿“等官场潜规则,既能表面维持合规,又能实际阻挠对手。

  倘若诸葛亮真的只有十八岁,或许真就着了道。

首节 上一节 13/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