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29节

  斩杀车胄后的应对,更令陈登暗暗叫绝。

  此策一出。

  即便曹操能看破真相,也无法阻止诸州县士民对刘备的同情。

  而急于取得义理上支持的袁绍,更会推波助澜,甚至于将刘备“不负操而见疑于小人”夸大宣传,借以贬低曹操在诸州县士民中的名望。

  等刘备带着数万人跑到河北,袁绍为了表现出对诸州县士民的重视,来个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都有可能。

  局外人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更可能是竞争对手在买流量。

  【玄德公有诸葛孔明相助,定可立足于北方,我无忧了】

  陈登由衷的为刘备高兴。

  虚假的朋友:既怕朋友吃苦,又怕朋友开路虎。

  真正的朋友:不惧己身涉险,而更愿助其腾龙。

  大佬们,有月票的捧个月票场,没月票的捧个追读场。

  【既然章节名都雷同了,我推本自己的老书吧,下方链接】

第37章 陈登赠千卷藏书,刘备携万民北上

  “此番来匡琦,我有一要事相劝。”

  “我知元龙好生食腥物,常以生鱼脍为河海美味。”

  “然而腥物中多有虫卵藏于其中,若是生食,虫卵久必成内疽。”

  “我又听吴普说,元龙数月前就因生食腥物而患病,胃中有虫数升,险成内疽。”

  “元龙万不可自恃壮年体健、不肯忌口,再令旧疾复发啊。”

  刘备语气真挚,眼神中亦有担忧。

  人生在世,知己难逢。

  陈登与刘备年龄相仿、秉性相似,文武胆志非常人能比。

  不能与陈登共事于河北就已经让刘备深感遗憾了,刘备委实不愿在未来某一天听到陈登因病而逝的噩耗。

  见陈登面有惊讶,诸葛亮又补充了一句:

  “将军本要北上,忽听闻陈太守曾因生食腥物而患病,忧心不已。亮劝将军写信相劝,将军恐生意外,决意亲至。”

  诸葛亮是会说话的。

  直接将刘备忧心陈登表现得淋漓尽致。

  【玄德公竟为我考虑如斯!】

  当得知刘备为劝自己戒掉生食腥物的习惯而专程亲至,陈登的内心只剩下感动。

  若不是家族重担在肩头,陈登真想辞掉广陵太守一职,跟着刘备北上。

  “玄德公的心意,我铭记在心。”

  “自今日起,我不会再生食腥物。”

  陈登面容一肃,语气坚定。

  “有元龙此话,我就放心了。”

  刘备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陈登一向重诺,既然许诺了,就定不会违诺。

  见到了想见的人,听到了想听的承诺,刘备遂又起身向陈登作别:

  “我本欲与元龙把酒言欢,然而下邳尚有数万人身家性命皆系于我一身,我不可因私事而耽误了众人北上。”

  “来日我若能在河北立下基业,定会再来广陵,与元龙不醉不归!”

  虽然很是不舍,但陈登也明白刘备现如今的处境不适合把酒言欢。

  可让刘备空手而归,陈登又自觉失礼。

  念及此。

  陈登又道:“玄德公要回涿郡教学,岂能无书?我在下邳城的府邸中,存有藏书千卷,既有五经传疏,又有诸子百家论著,玄德公可尽取。”

  五经传疏即注解过的《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著包括法家刑名法术、道家黄老之学、兵甲战略兵法、纵横家外交策论、史家人物列传、阴阳家谶纬术数、医家医理典籍、农家农事历法等等。

  汉代经学传承多限于师徒私授且依赖于手工抄写,往往是有钱都买不到。

  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藏书也才万卷。

  陈登一出手就是千卷藏书,足见礼厚。

  而能被陈登珍藏的千卷藏书,其价值绝不会低于万两黄金。

  价值太大,饶是刘备也惊得不浅:“我岂能贪图元龙藏书?”

  见状。

  陈登笑道:“《孟》曰: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有义气的朋友,虽然姓名不同、家乡各别,但可以托妻寄子,在情谊上赛过骨肉,所以当初管鲍分金,会传为美谈。”

  “玄德公忧我性命,不辞辛劳亲至匡琦,此等义气,更甚于管鲍分金;藏书虽贵,但贵不过我与玄德公的朋友义气。”

  真诚的话语,令刘备更感震撼。

  诸葛亮亦劝:“陈太守以千卷藏书为将军谋划基业,将军不可辜负了陈太守的好意。待将军实现大志,莫说千卷藏书,天下藏书皆可回赠陈太守。”

  陈登讲的是朋友义气更胜于千卷藏书。

  诸葛亮讲的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指向一个核心:永结友好!

  最终。

  刘备接下了陈登的这份厚礼。

  如陈登言:要回涿郡教学,岂能无书?

  刘备想在河北养望,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学。

  汉代的教学不是天花乱坠的吹嘘几句就能让士子争相而来。

  最核心在于:书!

  尤其是注解过的书!

  马融为什么能有千余门人,连卢植、郑玄都拜入门下?

  就在于马融综合各家学说,遍注群经,且有大量注解过的书可供门人抄录。

  在这个一百个人九十九个半都是文盲的年代,能读书且读懂书的,才有机会改变贫寒出身。

  哪怕是连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以及张郃这样的良将,都醉心于附庸风雅,与士人为伍。

  二人都不希望子孙后代一辈子只能在战场上刀口舔血的混军功,只有书才能真正的传家立世。

  张飞和张郃这样的沙场武将都深谙读书的道理,更遑论旁人。

  虽然刘备不是遍注群经的大儒,但刘备有源自于下邳陈氏的千卷藏书,足以令河北士子尤其是寒门士子争相慕求。

  陈登赠的不仅仅是千卷藏书,更还是刘备在河北立业的部分根基!

  数日后。

  刘备回到了下邳,尽取陈登相赠的千卷藏书。

  看着足足装了十辆车的藏书,刘备不由感慨万千:“我受元龙大恩矣,定不相负。”

  得知消息的庞统、徐庶等人,亦是惊喜。

  有了这千卷藏书,刘备更容易立业于河北了。

  在刘备离开的这几日里,庞统等人也完成了北上的准备。

  要将数万人带去河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车马、军民、路线、粮草等等都得仔细计算且合理分配。

  数万人拖家带口,日行十余里,绕东海、经琅琊、过北海、入涿郡,全程少说也得半年。

  假使途中遇到雨天或者人祸,抵达的时间还会增加。

  想到记忆中刘备携民渡江却被曹操驱兵追赶,导致大量士民死伤,差点连刘备的亲儿子都失陷,诸葛亮更不敢大意

  念及此。

  诸葛亮向刘备献策道:“将军既杀车胄,又携万民北上,亮料曹操定会派兵阻拦。”

  “东海昌豨和琅琊臧霸与将军素无仇怨,且又受将军厚礼,亮料二人必不会尽全力阻拦。”

  “唯有昌虑郡的王忠乃是曹操心腹,若得曹操军令,王忠定会引兵拦截。”

  “为避免士民受难,将军可先遣一军抢占小沛,抵挡王忠,为士民北上争取时间。”

  大佬们,有月票的捧个月票场,没月票的捧个追读场。

第38章 军师初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人之调遣也

  在昌虑驻兵的王忠,虽然麾下兵马不如曹操嫡系精锐,但相对于刘备依旧在兵力、武器和甲胄上有优势。

  若不提前派兵抢占小沛对昌虑的王忠形成牵制,一旦王忠引兵劫掠士民,对刘备的北上也是很困扰的。

  刘备目前能战的兵马只有白毦兵,虽然号称千人但实际上只有八百余人。

  用八百余人直接保护数万士民不受王忠劫掠,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沛在昌虑的西南百余里。

  刘备若是派兵抢占小沛,就等于在王忠的背后弓箭上弦;王忠敢去劫掠士民,刘备就能抢了昌虑断了王忠归路。

  如此。

  就可对王忠形成牵制,间接保护数万士民北上。

  “我亲自带兵去小沛。”

  “军师可与云长等人,保护家眷士民,先行北上。”

  只是思考了片刻,刘备就有了决断。

  但这个决断诸葛亮并不认可,劝谏道:“将军有千金之重,岂能入小沛冒险?”

  “数万士民北上,得经过泰山六将控制的诸县,若无将军在,亮恐泰山六将恶意劫掠。”

  “不如亮与关司马同往小沛,将军与众吏民及家眷先行北上,如此,方可周全。”

  刘备摇头:“军师于我,重如泰山,我更不愿让军师入小沛冒险。公祐元直前阵子说服了昌豨,臧霸等人亦受我厚礼,料六人不会为难。”

  诸葛亮再劝:“泰山六将臣属曹操,将军不可心存侥幸!更何况,亮本无名望,敌不过王忠,不损名望;将军名望在外,若不能胜,定会令河北众人小觑。”

首节 上一节 29/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