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28节

  刘备将陈登的书信又分与诸葛亮一观。

  “陈元龙真贤士也!”

  诸葛亮由衷而赞。

  在诸葛亮的未来记忆中,曾多次听闻刘备提及陈登。

  每每提及时,刘备都深以为憾,既憾不能与陈登共事,又憾陈登早逝。

  襄阳曾有传闻:

  刘备曾与许汜、刘表共论天下贤士。

  提及陈登时,许汜以轻蔑的口吻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彼时陈登刚亡不久,刘备正是伤心时。

  听到许汜蔑视陈登,刘备当即就将许汜不忧国家汉室却向陈登求田问舍的旧事翻出,更称“元龙文武胆志,当世无人能比”。

  可见一斑。

  想到陈登在一年后就会病逝,诸葛亮不忍刘备伤心遗憾,又道:“亮听闻,陈元龙好食生鱼脍等腥物。”

  “然而腥物中多有虫卵藏于其中,若是生食,虫卵久必成内疽,病发时若无良医济救,必有性命之忧。”

  “将军可回信劝诫。”

  刘备顿时一惊:“军师也知医理?”

  诸葛亮点头:“略懂一二。将军可派人请吴普前来,一问便知。”

  涉及陈登的安危,刘备不敢大意,连忙让袁綝驾车去请吴普。

  “数月前,陈太守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家师前往广陵诊脉,称陈太守胃中有虫数升,将成内疽,是生食腥物引起的。”

  “家师遂作汤二升,先服一升,片刻后尽服。过不久,陈太守果然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皆是生鱼脍。”

  “虽然家师暂时治愈了陈太守的病,但家师断言,此病三年后会复发,遇到良医才能济救。”

  听闻陈登已经患过一次病且还会复发,刘备大惊失色,问道:“既然已经治愈,为何三年后会复发?令师莫非能掐会算?”

  吴普叹道:“并非是家师能掐会算,而是陈太守好生食腥物,习惯难改。陈太守若要自恃壮年体健、不肯忌口,长则三年,短则一年,皆有可能。”

  刘备更是骇然。

  吴普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陈登若是不改掉生食腥物的习惯,三年内随时都可能旧疾复发。

  而华佗又不会常在广陵,更不会为陈登一人而驻留。

  倘若旧疾复发时,陈登寻不到如华佗一般的良医,那就难逃一劫了。

  回想起与陈登的过往点滴,刘备心中更忧。

  【我与元龙相识一场,不可坐视不理,当亲往劝之。】

  念及此。

  刘备有了决定,肃容道:“军师,我欲走一趟匡琦。”

  大佬们,有月票的捧个月票场,没月票的捧个追读场。

第36章 刘备谋主,谋尽天下:前有陈登,后有诸葛亮

  如今。

  车胄死了,舆情火了。

  数万人齐聚下邳,皆欲追随刘备左右。

  正是刘备北上的大好良机。

  这个时间点,刘备其实是不适合前往匡琦的。

  假使往返期间突发变故,会给刘备的北上增加不可预知的风险。

  然而。

  看着刘备那坚毅的眼神,诸葛亮又很清楚:匡琦,刘备是非去不可!

  念及此。

  诸葛亮没有劝阻,反而自请相随:“亮当与将军,同往匡琦。”

  刘备一愣:“军师也要同往?”

  诸葛亮点头:“陈元龙乃当世俊杰,亮仰慕已久。”

  刘备迟疑:“可我若与军师都离开了,下邳诸事,谁来主持?”

  决定亲自前往匡琦见陈登,刘备是自恃有诸葛亮在下邳统筹大局,即便暂离几日也无大恙。

  可现在诸葛亮也请命同往,刘备就不得不权衡利弊了。

  亲往匡琦见陈登很重要,

  带亲朋臣属安然北上同样很重要。

  一时间。

  刘备陷入了纠结。

  “无妨。”

  诸葛亮给了刘备一个“大可放心”的眼神。

  “亮与将军虽然离开了,但下邳尚有士元、元直、宪和、公祐、子仲等人谋划,且有关司马和张主簿掌兵,别驾曹宣等人相助。”

  “短时间内,不会有大恙。”

  “为护将军安全,可再让汉升同行。”

  黄忠现在是客将,没有直接参与掌兵,岗位调度上比关羽和张飞更为灵活。

  假使没有黄忠在,刘备若要亲自前往匡琦,关羽和张飞得二选一护卫刘备。

  见诸葛亮将诸事安排得明明白白,刘备心头的纠结也随之消散。

  闻言。

  刘备不再迟疑,道:“既如此,军师可与我同往。”

  为了节省时间。

  刘备当即召集了诸葛亮、庞统、徐庶、简雍、孙乾、糜竺兄弟、关羽、张飞、曹宣等人,将北上诸事安排妥当。

  当日下午。

  刘备就带上诸葛亮、黄忠以及白毦兵十余人,乘船南下直抵匡琦。

  得知刘备亲至。

  正在匡琦督促官吏士民进行战后安置的陈登,又惊又喜。

  无颜见刘备的沮丧在得知刘备到来后瞬间被陈登丢到了邗沟中,陈登更是驱船入河,出城十里相迎。

  “玄德公!”

  “元龙!”

  故人相见,一声呼唤后,两人各自立于船头,竟然都无语凝噎。

  直到许久后。

  刘备才在诸葛亮的“咳嗽”示意下反应过来,忙招呼陈登一同靠岸,于岸边支起篝火,一面温酒烤肉,一面叙说旧事。

  酒香和肉香,在篝火中扑鼻而来。

  叙说间。

  陈登问及刘备斩杀车胄的原因。

  刘备叹道:“斩杀车胄,本非我愿。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言毕。

  刘备又将参与衣带诏一事、吴硕来下邳、许都方面传出衣带诏名单、车胄摆鸿门宴等等诸事,说与陈登听。

  知晓了个中隐情,陈登亦不由一叹:“先前孙策遣兵来袭时,我曾让功曹陈矫向曹司空告急求援,欲请曹司空调玄德公入广陵。”

  “袁曹对峙,难分高下;江东孙策,又勇而无备。假使玄德公能奉诏令南下与孙策争锋,或可乘势起于江东,再立基业。”

  “只可惜,世事变化无常,被董承、吴硕等人一搅合,我为玄德公的谋划,无用矣。”

  刘备不由动容。

  虽然陈登的谋划因为衣带诏事泄而无法实施,但陈登的心意依旧令刘备感动。

  刘备不由感慨万千:能与元龙为友,何其有幸!

  陈登心性豁达,只是片刻间又走出了忧叹,问及刘备北上的真实意图。

  刘备侧头看向立在身后的诸葛亮和黄忠,引荐道:“元龙,此乃琅琊阳都人,故泰山郡丞诸葛珪次子诸葛亮诸葛孔明,乃是我新拜的军师中郎将。”

  “此乃荆州中郎将,南阳人黄忠黄汉升,奉荆州镇南将军的命令,暂时以客将的身份在我麾下效力。”

  “另有一军师中郎将襄阳人庞统庞士元,以及一军师颍川人徐庶徐元直,皆是与孔明自襄阳千里来投。”

  陈登肃容行礼。

  刘备刚登岸时,陈登就觉察到了诸葛亮和黄忠那不凡的气度,但因与刘备叙旧且刘备又未主动介绍,陈登也没多问。

  此刻得知两人的身份,陈登亦不由惊讶。

  观诸葛亮样貌,顶多二十。

  然而刘备却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若非有大才略者,刘备不可能单独设置军师中郎将的。

  而刘表派中郎将黄忠给刘备当客将,同样让陈登嗅到了不寻常。

  再联想到衣带诏及斩杀诸事,陈登有了猜测:刘备跟刘表结盟了!

  在陈登与诸葛亮和黄忠见礼后。

  刘备又道:“孔明料袁绍被曹操击败,故而劝我趁势起于河北,保其险要,镇抚诸胡,外结刘表孙策,内修政理人和;待天下有变,则可集河北之众南下靖难。”

  “而在斩杀车胄后,孔明又劝我布告诸县,陈述缘由,先取得义理上的支持;而后声称返回涿郡教学,不再过问庙堂之事,借此机会,温养名望,结交豪杰。”

  此话一出。

  陈登对诸葛亮的才略更为惊叹。

  如此年少,竟能对天下局势剖析如此?

  袁曹对峙,虽然看似势均力敌,但大部分的官吏士民都认为曹操敌不过袁绍。

  只有少数英才俊杰,深入剖析了局势后才断言曹操亦有获胜的机会。

  但能直接断言袁绍会被曹操击败,且还献策让刘备趁势起于河北的人,诸葛亮是陈登听过的见过的第一人!

首节 上一节 28/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