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3节

  时值天黑宵禁,诸葛亮遂在庞统家中借宿了一夜。

  次日一早,诸葛亮暂别庞统,上街寻到了在酒肆打杂的徐庶。

  与诸葛亮庞统崔钧等人不同,徐庶既无家世背景又无亲戚托举。

  故在求学之余,徐庶还得在酒肆店铺等地方打杂来赚取酬劳奉养老母。

  好在徐庶身强体壮能吃苦,且平日里又有诸葛亮、石韬、孟建等好友帮衬,日子虽然清贫但也比在颍川当游侠儿时更为充实。

  “孔明何时入的城?”

  见到诸葛亮,徐庶又惊又喜。

  “亮有意返回琅琊祭祖,元直可愿随行护卫?”

  见到徐庶,诸葛亮开门见山。

  “随行护卫?”徐庶不由诧异:“孔明要回琅琊祭祖,还会缺随从护卫?”

  虽说诸葛亮跟徐庶同为他乡流离人,但因诸葛玄旧日在荆州的人脉以及诸葛家与蒯庞二家的联姻关系,只要诸葛亮不自己作死,在这荆州是可以横着走的。

  诸葛亮只需跟两个姐夫打个招呼,就能得到忠厚的随从护卫同行。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初听闻诸葛亮要回琅琊祭祖时,蒯祺二话不说就要将左右忠厚护卫送与诸葛亮同行。

  哪怕诸葛亮提出要募黄忠同行,蒯祺也是去请示刘表而非婉言拒绝。

  而刘表之所以会同意让黄忠随行护卫,除了有蒯祺的请示外,也与刘表念及故交诸葛玄旧谊有关。

  诸葛亮压根就不缺随从护卫,更不需要单独来请徐庶!

  见徐庶疑惑,诸葛亮也不隐瞒:“元直素知亮之志向,何必明知故问?”

  简而言之:兄弟我要带你发财,你去不去?

  徐庶呼吸一凛,放下手中的活计:“孔明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只恨未遇桓公昭王。此去琅琊,莫非已有明主之选?”

  “元直知亮心也!”诸葛亮直言而笑:“亮欲投明主,又恐独木难支,故邀元直同往。”

  徐庶更加诧异:“是何人竟让孔明如此推崇?竟不顾路途艰辛也要亲身前往?孔明就不怕看走了眼误投庸主?”

  以徐庶对诸葛亮的了解,即便对方有明主之资,不晾对方两次是不会轻易与对方会面的。

  哪像现在,不顾襄阳到琅琊路途艰辛也要主动去投!

  徐庶不知道的是:

  假如刘备在荆州,诸葛亮也想再回味一遍三顾之谊。

  而如今,刘备在短时间内不会来荆州。

  想提前辅佐刘备,诸葛亮就得主动去依附刘备。

  诸葛亮是个理智的人。

  虽说主动去依附刘备少了三顾之谊也容易被小觑,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为了复兴汉室不再遗憾,诸葛亮情愿如此。

  “左将军,刘备!”

  诸葛亮的脸上洋溢笑意,提到“刘备”时,诸葛亮的语气也明显有了变化,眼前又浮现出跟刘备策马同游时的记忆场景。

  “刘备?”

  徐庶低头琢磨。

  “怎会是此人?”

  徐庶的想法,与崔钧和庞统大致相似,都认为刘备如今只是曹操的爪牙。

  曹操的爪牙竟会是诸葛亮认定的明主?

  这令徐庶很困惑。

  徐庶的反应,诸葛亮早有所料。

  凛声道:“左将军素有德行信义,能复兴汉室者,非左将军莫属!”

  徐庶更惊。

  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太高了,高到让徐庶也不由心驰神往,想见见刘备到底是何等人物竟能让诸葛亮推崇备至?

  可想到家中寡母无人奉养,徐庶又蹙紧了眉头。

  得知徐庶心中所忧,诸葛亮又提议道:“可请令堂暂入隆中草堂,与均弟同住。彼此也可有个照应。”

  “孔明,我得回家与阿母商议。”徐庶不由心动,但没有立即答应。

  追求功名远游琅琊,不知何时才能归家,徐庶不能只想自己。

  对此。

  诸葛亮也表示理解。

  徐庶事母至孝。

  有母在堂而不敢远游,乃人之常情。

  更何况,乱世求功名,是要赌命的。

  随后。

  徐庶告了假,与诸葛亮同回小宅。

  得知详情,徐母当即训斥徐庶道:“为人者,首重恩义。孔明不嫌你粗鄙而与你为友,如今有立功名的机会亦不忘你,你岂能借故推诿?”

  徐母的大义,令诸葛亮亦不由动容。

  也只有如徐母一般深明大义的母亲,才能教出事母至孝的徐庶。

  有了徐母的支持,徐庶也不再推诿,当即答应了与诸葛亮同往琅琊。

  诸葛亮闻言大喜:“有元直相助,亮无忧矣。”

  如今的刘备,名望不高且身陷囹圄,诸葛亮无法说服更多的骁勇智士前往依附,只能先从亲戚好友入手。

  能带一个是一个。

  为免意外。

  除了徐庶和庞统外,再无人知晓诸葛亮前往琅琊的真正目的。

  黄忠虽有同往,但黄忠此去琅琊是顺路护送,与诸葛亮三人的目的不同。

  黄忠有子黄叙,早年受了病,即便有张仲景出手也没能根除黄叙的病根。

  听闻谯县有医者华佗,颇擅疑难杂症,黄忠就准备带黄叙去碰碰运气。

  一开始,黄忠担心护送诸葛亮会影响访医,婉言拒绝了蒯祺。

  但很快,黄忠又改变了决定,只因蒯祺给的钱实在是太多了!

  给黄叙治病掏空了黄忠本就不殷实的家底。

  蒯祺肯加钱,黄忠自然不会傻到再拒绝。

  只要肯加钱,一切都好说!

  建安四年春。

  诸葛亮辞别荆州的亲朋,带上徐庶、庞统和黄忠,自襄阳北上。

  未来命运会如何,诸葛亮并不能完全预料。

  但诸葛亮坚信:既然苍天厚待,让自己重返十八岁,就定能辅佐刘备扫灭群贼,再复汉室!

  颍水河畔。

  旌旗招展。

  一面绣着“左将军”的大旗,在风中摇曳。

  “哒哒哒”

  数百骑飞至。

  但见为首一将,虎背熊腰,横眉冷目。

  见到“左将军”大旗下方的三个披甲大汉,虎将迟疑了片刻,随后翻身下马,近前行礼。

  “末将许褚,奉曹司空令,请将军速回许都,另有商议。”

  求收藏、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求评论。

第4章 此一行如鸟上青天 鱼入大海,再也不受羁绊了

  这三个披甲大汉,正是自许都而来的左将军刘备,以及关羽和张飞二人。

  数十日前。

  曹操于司空府设宴,请刘备品梅煮酒论英雄。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的品评倒也正常,借着酒意将天下豪杰挨个儿嘲讽,刘备也赔笑附和。

  不曾想。

  等曹操将天下豪杰挨个儿嘲讽后,话音一转,竟指着刘备大笑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惊得刘备连匕箸都落了。

  幸有惊雷忽现,让曹操对刘备生出“酒后畏雷,闲时灌圃”的轻视,才让刘备幸免于难。

  也正因如此,让刘备生出了“许都不可久留”的危机感。

  再加上刘备又私下参与了董承的衣带诏密谋,时常令刘备睡觉都不能安稳。

  恰逢有情报称袁术欲携玉玺北上投袁绍,刘备遂向曹操请命征讨袁术。

  曹操一时大意,就同意了让刘备督朱灵、路昭二将出征。

  虽说朱灵和路昭名为刘备的副将实为监督刘备,但二人官职不如刘备骁勇不如刘备且又身在军中受军法约束,刘备想收拾二人轻而易举!

  担心纵虎归山的曹操,急派许褚“请”刘备回军。

  初领命时,许褚信誓旦旦,誓要“请”回刘备。

  见刘备端坐胡凳不怒自威时,许褚又不敢恣意无礼。

  尤其是关羽半眯的丹凤眼和张飞瞪着的环眼,令许褚更感忌惮。

  许褚是虎痴不是虎壁。

  打不过的时候,得讲道理!

  许褚的来意,刘备一眼看穿。

  “速回许都,另有商议”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托词罢了。

  好不容易离开了许都这个充斥危机的龙潭虎穴,刘备又岂会再蠢到返回?

首节 上一节 3/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