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41节

第53章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刘备悟了

  “哈哈哈哈——”

  当徐庶带回臧霸相赠的粮米、军械、青壮和老卒时,刘备、诸葛亮等人皆是开怀大笑。

  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关羽,嘴角都露出了笑意。

  张飞更是嚷嚷道:“大哥,不能厚此薄彼啊。琅琊相臧霸都赠礼了,利城太守吴敦、东莞太守尹礼、北海相孙观、城阳太守孙康,岂能不赠礼?”

  虽然张飞说得有道理,但刘备为人,一向以仁义为先。

  不由轻斥道:“三弟不可无礼!我等北上,是为国家社稷,臧相为国家社稷而赠礼,我本就受之有愧,岂能再向吴敦等人索要?不可再提!”

  张飞的热情被浇灭,颓丧嘟囔:“说臧霸为国家社稷而赠礼,那是大哥给臧霸面子;臧霸效忠的是曹操又不是汉室,何谈国家社稷?”

  “俺以为,此等人与贼匪无甚差异,向贼匪索要粮米、军械,又何须有礼?”

  话糙理不糙。

  臧霸虽然是琅琊相且吴敦等人也成了郡守国相,但臧霸等人的贼匪出身且效忠曹操是既定事实。

  对张飞而言,士人是需要尊敬的,贼匪是不值得尊敬的。

  若不是实力不济,张飞更想来一次“剿匪”:破贼匪,取其粮,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

  见状。

  诸葛亮出言相劝:“自宋襄公后,流俗之论皆谓王者之兵无用于后世,虑宋襄公前车之鉴,后世人大抵认为非诈谋不可以立世。”

  “亮以为:宋襄公本身不具备仁者的品德修养,却突然盗取仁德的名声来欺骗后人,无义师之实而欲假义师之名,焉能不败?”

  “然而《春秋》这样的史书又不加以纠正,只归咎于宋襄公虑敌不周,防患不密,以致身殒国丧。只论表象而不论本质,实误后人。”

  “将军有仁义之实,又以仁义立世,若能再定乱世,那么世上追求仁义的人就会纷纷效仿,王者之兵便可用于后世。”

  “诚如是,后世便不复有如曹操一般屠戮徐州之恶还能侵霸一方,世人皆会效仿将军以仁义之实而再定乱世,纵有朝代更迭,亦可减少杀戮。”

  “将军不是宋襄公,不需要效仿宋襄公那种愚蠢的仁义。”

  诸葛亮没有正面反驳刘备的仁义。

  而是基于仁义这个观点,以宋襄公举例,将宋襄公式的仁义贬低为愚蠢的仁义,而上升到只要刘备能“以仁义之实而再定乱世”,则后世都会效仿刘备的仁义。

  同时又以曹操屠徐州举例,来表达后世人奉行“刘备式的仁义”后能可以减少战乱中的杀戮这一泽福后世的仁义观。

  最重要的是:刘备得再定乱世!

  只有再定乱世,刘备的仁义才能成为教化后世的典范!

  刘秀的洛水之誓能被士人尊为最崇高的誓言,其主要原因在于:刘秀,中兴了汉室!

  司马懿的洛水之誓能被士人恶心到如吞蝇虫,其主要原因在于:司马懿及其子孙,篡魏立晋。

  假使司马懿及其子孙没有篡魏立晋,那么以曹爽当时欺君罔上、霸凌幼主的行径,司马懿即便违背了洛水之誓,高低都得被评价一个“不计个人荣辱,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刘备眼神一肃。

  刘备不是一个认死理的。

  刘备对仁义的理解,这些年一直都有变化。

  作为一个学渣,还曾是涿郡市集席履贩子、游侠话事人、义兵首领,刘备不可能自行自书中领悟到何为仁义,更不可能一开始就知道何为仁义。

  言行标准,受到了启蒙恩师卢植、刎颈之交牵招、同窗挚友公孙瓒、幽州牧刘虞、青州刺史田楷、北海相孔融、东州名儒郑玄等人的影响。

  不断的吸取经验,不断的精进成长,方有今日惟贤惟德的仁义刘备。

  曾有人总结:关羽和张飞之所以能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是因为关羽学会了刘备的善待卒伍,张飞学会了刘备的敬士人,但因刘备对仁义的理解一直在精进成长,而关羽和张飞没能跟上刘备的脚步,故而关羽养成了善待卒伍而不敬士人的习性,张飞养成了敬士人而不恤小人的习性。

  而自遇到诸葛亮、庞统和徐庶后,刘备对仁义的理解又更深了。

  故而在听到诸葛亮方的进言后,刘备又有了新的感悟:只要有仁义之实,即便行事多诈也不会丢失仁义的本心。

  如史书所载汉宣帝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亲密时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军师言之有理!”

  刘备认可了诸葛亮的进言,同样认可了张飞那句“琅琊相臧霸都赠礼了,利城太守吴敦、东莞太守尹礼、北海相孙观、城阳太守孙康,岂能不赠礼?”

  张飞的颓丧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告奋勇:“大哥,俺去找吴敦等人!定不会比诸葛军师和徐军师要的物资少!”

  只是这话刚说出口,张飞就感受到了刘备锋利的目光,又再次缩了缩脖子。

  吴敦等人又不是士人,刘备可不敢让张飞单独去找吴敦等人要物资,万一起了冲突,刘备要不到物资事小,牵连到数万士民事大。

  总不能指望吴敦等人一群泰山贼出身的,被张飞惹急了后还会跟数万士民讲仁义?

  就在这时。

  糜竺请命道:“昔日我在东海时,与吴敦有些旧谊,我愿前往利城。”

  张飞嘴一裂,附和道:“子仲要去利城,岂能无猛士护卫?大哥,俺跟子仲一并去!大哥,俺保证都听子仲的!”

  刘备无奈的看向糜竺。

  见糜竺同意后,这才同意张飞同往。

  怕张飞闹出事端来,刘备再次叮嘱且许诺:“若吴敦能心甘情愿的赠礼,你二人可直接北上东莞、城阳、和北海国南部,游说尹礼和孙康、孙观三人。”

  “一定要谨记,万不可动粗!你一时泄愤容易,我还得赔礼道歉,否则数万士民都得跟着我受累。”

  张飞连连保证道:“大哥放心!俺肯定不动粗!”

  求月票,求追读

第54章 立足河北的关键,卧龙凤雏的默契双打

  得了臧霸的“援助”后,刘备信守承诺,未在琅琊驻留。

  北上涿郡,延时费日。

  而今已是建安五年二月了。

  若无事后诸葛亮介入。

  袁绍会在二月引兵至黎阳,且又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

  曹操会在二月率精兵东击刘备,占小沛,袭下邳,擒关羽。

  然后在四月的时候,曹操会北救刘延。

  且采纳荀攸的分兵计,先佯装在延津渡河伪造出袭击袁军后方的假象,诱使袁军分兵延津,而后轻兵急进,以中郎将张辽、新降关羽为先锋,徐晃等人为后军,奇袭颜良。

  这一战。

  不仅让曹操取得了白马之战首胜,还让关羽打出了整个汉末三国史上唯一一个有记载的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营中。

  诸葛亮提笔勾勒,将记忆中官渡之战的全貌付诸于图纸。

  监军沮授,谋主田丰、荀谌、许攸,将帅颜良、文丑,统军审配、逢纪,三子袁谭、袁熙、袁尚,余者郭图、张郃、高览等重要文武的姓名亦标注其上。

  如今的局势,跟记忆中的官渡之战,有了细微的改变。

  曹操虽然东击刘备,但没能生擒关羽,而是在诸葛亮的智略促使下提前派兵去了白马。

  颜良等人还能否奇袭白马令刘延告急求援,曹操还能否击败且斩杀颜良,犹未可知。

  决定战事胜败的,更侧重于主将的调遣,不仅仅是将士的调遣,还是物资的调遣。

  越是善于调遣,就越有机会取胜。

  而武将个人的武勇虽然能增加士兵的胆气,但相对于整个战事大局的作用并非绝对。

  战事规模越大,武将个人的影响就越小。

  相较而言。

  袁绍的调遣是不如曹操的,这是曹操对决袁绍的最大优势!

  若换个人。

  凭借对历史的了解,或会等着曹操击败袁绍的大势出现。

  诸葛亮不同。

  街亭之败让诸葛亮明白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虽然袁绍会兵败的因素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许攸怒降曹操是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

  当审配这个大聪明,以许攸家里人犯法了而将许攸的妻小逮捕时,不论是袁绍还是沮授、田丰、荀谌、逢纪,都惊呆了。

  大战期间未经请示就逮捕一个知晓军机大事的谋主妻小,其离谱程度不亚于身为刘备小舅子的糜芳开门投降吕蒙。

  或许审配认为可以一举除掉许攸,且许攸只能乖乖认罪。

  可许攸是谁?

  年轻的时候就跟袁绍是奔走之友,入则同榻,出则同车,勾栏听曲都得一起的人。

  当年许攸更是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即便事败后许攸逃窜,袁绍都将许攸私藏在洛阳。

  莫说许攸家里人犯法了,哪怕许攸犯法了,袁绍都得笑着喊一声“子远又醉了”而为许攸开脱。

  许攸家里人犯法对袁绍而言,都不是个事儿!

  而许攸一个敢密谋废帝的狠人,又岂会乖乖认罪?

  “审配——”

  “此人或可为左将军所用。”

  诸葛亮擅长的不仅仅只有军略内政,还有外交。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不论审配这个大聪明是基于何种原因非得在官渡大战期间去逮捕许攸的妻小,只要审配能降低袁绍的胜率,都值得被刘备拉拢。

  随后。

  诸葛亮又将目光落向了袁谭。

  身为袁绍嫡长子的袁谭,因为生母早逝而后母又给袁绍生了个漂亮的小儿子袁尚,直接变成袁绍不疼后母不爱弟弟不敬的可怜人。

  好在袁谭自个儿争气,在助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赢得了袁绍麾下部分重要文武的拥戴。

  就在袁谭以为继承人身份稳了时,袁绍竟直接将袁谭过继给死去的哥哥为嗣子。

  世家大族中,若哥哥无子,弟弟过继个儿子给哥哥当嗣子屡见不鲜。

  袁绍自个儿都是过继的嗣子。

  然而,过继的嗣子通常都是嫡次子或庶子,而不是嫡长子。

  偏偏袁绍将身为嫡长子的袁谭过继给哥哥为嗣子!

  明眼人都看得出: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在为袁尚铺路。

  为了安抚袁谭,袁绍又让袁谭出守青州为都督,后为青州刺史。

首节 上一节 41/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