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42节

  袁谭自少丧母,又不受袁绍和后母待见,心志远胜于常人,倒也让袁谭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一度打到了琅琊国的东安。

  虽说又被泰山诸将夺回了琅琊诸县,且还让袁谭丢了齐国和北海国部分县乡,但青州大部分依旧在袁谭的掌控中。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取祸之道。”

  “袁绍废长子袁谭而巧立幼子袁尚,袁谭又安得不怨?”

  “左将军能否立足河北,袁谭的态度极为关键。”

  “不知士元出使袁谭,是否顺利。”

  诸葛亮喃喃低语,又提笔在袁谭两个字上画了个圈。

  青州。

  临淄。

  庞统与孙乾、黄忠,策马而至。

  虽然被刘备拜为左将军长史兼军师中郎将,但庞统未立寸功,常叹受之有愧。

  故而。

  庞统自荐出使青州。

  给刘备的理由是:请袁谭发兵接应。

  但实际上。

  庞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当世俊杰,且又出身于荆州大族的庞统,当得知袁谭被过继为袁绍哥哥的嗣子时,庞统就看明白了袁谭的处境。

  跟荆州镇南将军刘表的长子刘琦的处境如出一辙:刘表不疼后母不爱弟弟不敬。

  废长立幼,取祸之道。

  但。

  对想要在河北立足的刘备而言:一个内部不和的袁氏,才是刘备立足河北的机会!

  假如袁绍三子兄友弟恭,袁熙袁尚又都辅佐袁谭,即便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等UR卡和SSR卡在,刘备也无法在河北立足。

  “尔等何人,为何在城门口驻留?”

  正思间。

  数骑飞至,个个儿提枪策马,警惕的盯着庞统三人。

  尤其是庞统背后的黄忠,气势之强,即便没有任何动作,都令临淄数骑忌惮不已。

  庞统收回思绪,略微整了整衣袖,自报了身份。

  “烦请通报。”

  “左将军麾下长史兼军师中郎将庞统庞士元,携左将军麾下从事兼康成公门人孙乾孙公祐,请见青州袁刺史。”

  求月票,求追读

第55章 这个庞统不简单

  “原来是左将军的长史,幸会!幸会!”

  “我乃渤海文晔文子华,乃袁刺史妇弟,行中军校尉,袁刺史早就耳闻左将军要北上,故令我着力打探。”

  “今有幸得遇庞长史,实乃我之幸事啊。”

  “袁刺史今日恰好在城中,庞长史可随我入城。”

  为首一人,拱手向庞统问礼,表明了身份。

  因为袁谭敬慕名士,文晔有样学样,故而文晔对庞统等人甚至客气。

  文晔口中的中军校尉不是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而是袁谭所设统领内府亲兵的军职,跟中领军、中护军一类相似。

  听到文晔的自我介绍,庞统不由多打量了文晔几分。

  刚入齐国且未至临淄前,庞统就听过文晔的名头。

  或许是不被袁绍所喜而自暴自弃,或许是自以为在青州无人能敌。

  袁谭在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后,跟大部分前期恪守自律后期骄奢淫逸的势力主君一样,开始听信近言,重用群小,忽略士民百姓耕织的艰难。

  身为袁谭的小舅子又统袁谭内府亲兵的文晔,不仅监守自盗贩卖公物,还掳掠田野百姓。

  华彦、孔顺等人,少才而多奸佞,只因会在袁谭面前表功而被视为心腹。

  王脩等人,有才而多德,只因不会拍袁谭的马屁,在袁谭麾下只是用来干活的。

  袁谭又听信谗言,令麾下将领去各县拉壮丁,交钱的免税,不交钱的充军,更是发兵搜捕隐匿山野的百姓,如捕捉鸟兽一般。

  可见一斑。

  下意识的将袁谭跟刘备一对比,庞统不由又心生鄙夷。

  虽说刘备不是德行最好的,但比起同时代的诸多势力主君,刘备堪称断档第一。

  鄙夷归鄙夷。

  庞统并未表现出来,而是以盛词夸赞文晔年轻有为、英姿勃发、今后定能名垂青史等等。

  听得文晔心花怒放,对庞统的好感也直线上升。

  众人入城。

  早有骑卒先行前往刺史府向袁谭禀报。

  得知刘备派遣长史庞统来青州,且郑玄的门人孙乾亦在,袁谭顿时欣喜不已。

  只因袁绍为壮声势,为了争取民心和士望,竟叫袁谭去请七十四岁的郑玄前往黎阳随军。

  袁谭又不是傻子。

  一听到这个军令就明白有人从中作梗。

  说好听叫“请”,说难听就是“逼迫”。

  一个七十四岁的老头要从青州的北海高密前往冀州的魏郡黎阳,随时都可能死在途中!

  郑玄若死,定会被归罪于袁谭。

  届时青州境内仰慕郑玄的士人,皆会视袁谭为仇敌。

  袁谭本就苛刻民众,若再得罪士人,那么袁谭在青州的基业将会沦为一场空!

  然而袁绍的军令,袁谭又不能不听。

  一时之间,令袁谭纠结不已。

  而庞统和孙乾的到来,让袁谭看到了转机。

  为表诚意,袁谭更是亲自出府门迎接庞统和孙乾,热情的程度令庞统和孙乾都感到惊讶。

  两人都是聪慧机敏的,自然能看明白袁谭定是有事相求。

  果然。

  在庞统表明来意,希望袁谭能派兵接应刘备时,袁谭故作为难:“左将军于谭,有举荐之恩,谭自当亲率步骑前往迎接,然而谭近日又有要事缠身,每日每夜都令谭焦虑不已,唉”

  袁谭虽然说得隐晦,但庞统听懂了意图,道:“袁刺史若有遇到难以决断的事,统愿为袁刺史排忧。”

  听到这话,袁谭又叹了口气,道:“大将军派人传令,令我速召康成公前往黎阳前线。”

  话音刚落。

  孙乾骇然而起:“家师七十有四,如何能经受得起长途奔波?袁刺史莫非跟家师有仇?”

  原本以孙乾的性格,是不会这般失态的。

  只是涉及郑玄安危,孙乾又按捺不住气。

  在这个时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孙乾又岂能坐视郑玄安危于不理?

  袁谭暗喜。

  对,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你越是生气,我越是有理由推诿。

  表面上。

  袁谭又故作为难:“公祐先生,非是谭与康成公有仇,实乃大将军军令。”

  “公祐兄,且稍安。”庞统劝住孙乾,看向袁谭的双眸,目光灼灼:“统可向袁刺史保证,只要左将军来了青州,康成公就不用去黎阳,袁刺史亦不会受大将军责罚。”

  庞统没有告诉袁谭要具体的应对,而是直接对袁谭许诺,令袁谭颇为欣喜。

  “谭对左将军一向敬慕,既然左将军有良策,谭定会鼎力促成。”袁谭同样不问庞统具体的应对。

  对袁谭而言。

  郑玄太烫手!

  只要刘备肯介入,那么郑玄的生与死就跟袁谭没关系了。

  解决了烦忧,袁谭不由大悦,对庞统提出的派兵接应刘备一事更是积极,更是许诺明日一早就亲率步骑迎接刘备。

  待得席终。

  孙乾担心郑玄安危,对庞统道:“庞军师,我骤闻恩师受袁绍征召,已然方寸大乱,我欲回一趟高密,就不与庞军师同行了。”

  庞统理解孙乾的担忧,没有阻拦,道:“可让黄中郎将与公祐兄同往。”

  孙乾摇头:“黄中郎将要留下护卫庞军师,岂能与我同往?我乃北海人,以家师在北海的名望,即便是山贼都不敢劫我的道。”

  庞统肃容而道:“眼下世道混乱,小心为妙。袁谭有求于左将军,又岂会害统?更何况,统乃是左将军长史,位在孙从事之上,统决定之事,不可再争!”

  见庞统摆出官威,孙乾只能服从安排。

  随后。

  庞统又道:“统听闻,康成公著经万余卷。眼下时局混乱,北海又并非安稳所在。”

  “若康成公肯效仿昔日蔡邕赠藏书与王璨故事,将藏书赠与左将军,定能留美名于青史。”

  “虽说统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但左将军若能得到康成公的藏书,定可令其广为流传,天下士民皆会奉康成公所著经书为典范。”

  “不论是流芳千古还是荫庇子孙,对康成公而言,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孙乾不由愣住。

  转念一想,又觉庞统考虑周全。

  郑玄老了。

  郑玄的独子又早丧,孙子又年幼无名望。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若无人庇护,万余卷由郑玄注解的经书,反而会招来祸事。

  念及此。

首节 上一节 42/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