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62节

  刘备也当众表示:绝不会让曹操有诱招幽州诸郡的机会。

  至于能不能让幽州诸郡都臣服袁绍,刘备没说,袁绍也没问。

  近日患病中,保底6000字,病好了再多更吧。

第86章 又让诸葛亮料中了,来者可是子龙乎

  黄河北岸。

  一营骑兵沿黄河东行,随风而飘的“刘”字旗号,表明了主将的身份。

  骄阳洒落下,映照出刘备那虽经风霜砥砺但却异常坚毅的面庞。

  “吁!”

  刘备勒马驻足,眺望前方地形,随后下达了驻军扎营的军令。

  由于天气渐热,且自延津北岸沿黄河东行到高唐又相距六百余里里,故而刘备挑的基本都是凉快的时辰行军,等到了炎热的时辰便寻个地儿驻军扎营。

  得了军令的军士,忙碌的在背阴处安营。

  刘备看向一脸疲惫、嘴角都干裂了的辛哲,表达了歉意:“因我之故,让辛都尉受累了。”

  辛哲“咕咚”的灌了几口水,摇头道:“是我拖累了左将军的行军才对。”

  在当骑营都尉前,辛哲只是袁绍的帐前吏。

  虽然也会骑马,但军旅生涯太少,似此番自延津北岸东行到高唐六百余里的长途奔行,辛哲还是头一回。

  为了照顾辛哲,刘备还减少了日行里程。

  即便如此,连日的奔行以及作息紊乱也将辛哲折磨得不轻。

  其实这次刘备出守涿郡为都督,辛哲本可以不用跟来。

  辛评甚至都已经为辛哲求了个仓官以为历练,十万步骑的仓官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结果辛哲却以“大丈夫当效子干公,文可为士,武可为将”为由,坚持要留在骑兵营,让辛评又气又无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辛哲的决定。

  辛评又不能直接告诉辛哲:儿啊,当初让你当骑营都尉是为了防止刘备拐走大将军的骑兵,现在任务完成了,你也不用跟着刘备了。

  而刘备在听闻辛哲坚持留在骑兵营的理由后对辛哲也更为器重,行军途中既对辛哲关怀备至又悉心指点军旅常识。

  辛哲倒也有几分不凡,即便被折磨得不轻也没喊苦叫累,更效仿刘备与士卒同甘共苦。

  对于一个家境优渥的士族子弟而言,能吃苦耐劳如斯也是挺少见的。

  叙说间。

  斥候策马而来:“禀将军,疑有山匪窥营。”

  辛哲不由惊呼:“怎又有山匪窥营?冀州的山匪何时变得如此多了?”

  东行数日。

  每日都有山匪窥营,有时候是一波,有时候是几波,最多的一日遇到了六波山匪窥营!

  辛哲阅历浅,不明白缘由。

  刘备却是明白:所谓的山匪,其实只是躲避赋税徭役的百姓聚众隐匿于山野间,青州的袁谭还发兵搜捕过隐匿山野的百姓,就像猎捕鸟兽一般。

  都说冀州富饶,但冀州的富饶往往代指的是士族豪强富饶而非治下百姓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袁绍刚灭了公孙瓒,便征发了十万步骑、二十余万民夫。

  军威的确有了,苦的却是百姓,治下百姓只是隐匿山野当山匪而非直接跟黄巾一般起义,都算是袁绍走大运了。

  “元直,分些军粮出去,莫要伤了人。”刘备叹了口气,心情也变得沉重。

  徐庶没有多言,带了一队军卒熟练的搬上军粮堆放在营外,又向窥营的山匪喊话,称是“左将军发粮”。

  显然,徐庶已经不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军令了。

  而就在徐庶以为山匪会如之前一般取走军粮且高呼“左将军仁德”时,却见这波山匪既不来取军粮又不离开,就在原地窥视着营地。

  “奇怪!”

  徐庶觉察到不对劲,暗令军卒戒备。

  不多时。

  又见山匪身后出现数骑,皆是持枪背弓,披甲戴胄。

  “竟有骑兵?”

  徐庶瞳孔一缩,顿知今日遇到的山匪跟前几日遇到的截然不同,忙令军卒吹号示警。

  营内的刘备正与众军卒攀谈,骤闻示警号声,不由讶异:“元直只是去分发军粮,怎会吹号示警?”

  觉察到不对劲的刘备,一面令众军士备战,一面引黄忠、陈到来到营前。

  “元直,什么情况?”

  刘备扫了一眼营外的山匪以及那显眼的数骑骑兵,蹙紧了眉头。

  “我如往日一般分发军粮,但今日的山匪既不来取军粮又不离开,不多时便来了数骑。”徐庶面色凝重:“或是曹操的细作偷藏于此,将军不可大意。”

  就在刘备疑惑之时,又见对方为首一骑,竟策马向前行了几步。

  “将军小心!”

  黄忠、陈到二将同时向前,如雁翅一般护在刘备前方。

  “此人好生雄壮!”

  刘备眺望来者,见其生得极其雄壮,顿觉对方不凡。

  又见对方白马银盔,背弓持枪,刘备心头不由泛起了一阵熟悉感。

  为了验证心中的猜测,刘备又策马向前了数步,而对方似乎也与刘备有同样想法,竟也同时向前了几步。

  黄忠、陈到不明白刘备想法,见对方又近前几步,再次护在了刘备前方。

  “将军,不可再向前!”

  黄忠已经取下了弓,陈到已经竖起了盾,这个距离弓箭已经能伤人了。

  刘备却是推开了黄忠和陈到,看向前方那个越来越有熟悉感的雄壮之人,试探性的高呼:“来者莫非子龙乎?”

  话音一落,却见来者先是一怔,紧接着又是一喜,最后更是惊喜高呼:“使君.!”

  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刘备亦是惊喜:“果真就是子龙!”

  黄忠、陈到不认识刘备口中的“子龙”便是刘备挂念多年的赵云,见刘备再次策马向前,二人不敢疏忽大意,一左一右的跟上,又都死死的盯着赵云,生怕赵云忽然发难害了刘备。

  紧接着,黄忠、陈到便惊讶的发现赵云勒住马匹,然后翻身下马跪在一旁,俯首拱手以迎刘备。

  而刘备更是自马上一跃而下,快步向前扶住赵云,对赵云没有半点的防备。

  黄忠、陈到皆是吓了一跳,匆忙近前护在刘备左右,黄忠甚至都吓得将箭矢都上弦了!

  见二人紧张如斯,刘备忙介绍道:“汉升、叔至,莫要紧张。此乃常山赵云赵子龙,乃我挚友故交,不会害我!”

  “子龙,此为荆州中郎将黄忠黄汉升,此为我的宿卫都尉陈到陈叔至,二人忧我有失,故而紧张,子龙莫怪。”

第87章 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

  不能怪黄忠紧张如斯,实在是赵云生得极其雄壮!

  若赵云真要对刘备发难,黄忠都担心来不及反应。

  得知赵云是刘备的挚友故交,又见赵云对刘备的尊敬不似作伪,黄忠这才放下了弓箭。

  而在内心,黄忠又生感慨:左将军真乃神人也!不仅有熊虎之士关羽、张飞为左膀右臂,还有赵云这般不弱于关张的雄壮之士甘愿俯首。

  陈到在黄忠放下了弓箭后,也放下了手中的盾牌。

  黄忠的武艺,陈到是见识过的。

  自离开高唐后,陈到还是第一次看到能让黄忠紧张到箭矢上弦的人。

  而在内心,陈到亦有感慨:天下之大,熊虎之士何其多也!

  陈到自个儿就是个武勇过人的,但凡武勇过人的或多或少都会自矜,然而刘备身边先有关羽、张飞,后有黄忠,现在又多了个赵云,让陈到的秉性也变得越来越温良谦逊。

  为什么陈到甘愿当一个谦逊温良的护卫统领?

  原因也很简单:身边的熊虎之士都扎堆了,若不谦逊温良,难道还要自恃武勇?

  赵云自然不会去责怪忠心护卫刘备的黄忠、陈到,在与二人见礼后,又激动的看向刘备。

  而赵云看向刘备的眼神满是敬仰,就像臣子望向心中的圣主,即便历经千帆也未改变尊崇;又像在寒夜中漂泊了多年,忽然被骤然亮起的火把驱散了长久以来的阴霾。

  滚烫炽热的目光,微微泛起的湿润,更是漂泊许久终于寻到了归处的欣慰。

  此刻,万千言语都汇聚在这一望之中,令刘备又是感动又是心疼:“子龙何以至此?”

  赵云的目光没有变化,语气也变得温良:“自别使君后,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至兵败自焚,袁绍屡次召我去,我未投他。近闻使君在袁绍处,几番欲来相投,又怕袁绍见怪。”

  “我又闻云长、翼德屯兵高唐,便想着先往高唐以待使君;前日我路过此地,偶见有袁兵搜捕隐匿山野的百姓,如猎捕鸟兽一般;我心中不忿,便将其杀散,又恐袁兵返回报复,便暂留此地,”

  “今日我听闻有一支骑兵在此地安营,以为是袁兵返回报复,故让百姓佯装窥营,我则率众骑藏于山野,伺机擒其主将。”

  “不曾想百姓竟然回报称‘左将军发粮’,我担心是袁兵诡计,便引数骑前来查看究竟,能遇见使君,真乃是喜出望外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面对一营骑兵不仅没有藏匿逃跑,竟然还想着要伺机擒其主将,这等胆略,令黄忠、陈到二人更是钦佩。

  刘备亦是动容:“今日相遇,真乃天意也!”

  赵云的目光更为崇敬:“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慰平生!虽肝脑涂地,亦心甘情愿!”

  真挚的话语,听得一旁的黄忠、陈到也不由为之动容,刘备更是开怀大笑:“有子龙相助,我大事可济矣。”

  刘备又招呼徐庶近前与赵云见礼:“子龙,此乃颍川人徐庶徐元直,乃我军师,此番入袁绍营中,多有元直出谋划策,才能化险为夷。”

  “等到了高唐,我再向你引荐我的两位军师中郎将,琅琊人诸葛亮诸葛孔明和襄阳人庞统庞士元,二人皆是当世罕见的俊杰贤士。”

  “.”

  刘备拉着赵云的手,似有说不完的话。

  赵云亦是听得激动不已,虽然不知道刘备口中的“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庞统是何等的俊杰,但能让刘备呼为“当世罕见”,定然不凡。

  得知刘备出守涿郡为都督且又有意起势于河北,赵云又道:“我自常山来投使君时,本只孤身一人。途中偶遇公孙瓒败亡后流散的义从,陆续聚得三十余骑同来。使君若能善待他们,则河北之地定有更多流散义从闻讯来归。”

  刘备大喜:“既是诚心来投我,我自当善待!我回营中准备酒水,子龙可速请众义士同来。”

  公孙瓒麾下义从本就骁勇,而赵云聚得的义从宁可流散也不愿接受袁绍的招揽,足见其义;若能善加拉拢,对河北之地流散的义从而言不亚于徙木立信、千金买骨。

  徐庶又提议道:“将军,此地距离高唐仅有百余里,不如将百姓一同带往高唐。”

  刘备摇头:“百姓大抵安于乡土而不愿轻易迁移,不可强求。愿走的随我同往高唐,不愿走的不应勉强。”

  赵云亦知刘备仁德爱民,遂道:“我会将使君之意,传达百姓,若有愿随使君同往高唐者,我会一并带来。”

  待赵云返回山野召集众人期间,刘备则与众人同回营中,备上酒水以迎赵云等人。

  只是这一等,便等到了傍晚都不见赵云返回,让刘备顿感奇怪:“子龙一向守时,怎会许久不归?”

首节 上一节 62/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