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认为袁绍在冀州不施仁政,于是带着本郡义从吏兵投奔了有抗击乌桓、保境安民美誉的公孙瓒。
当时刘备亦依托公孙瓒,更与赵云一见如故,公孙瓒遣刘备协助田楷抵挡袁绍时,赵云便为刘备主管骑兵。
但后来,赵云又认为公孙瓒跟袁绍是一丘之貉,都是不肯施仁政的人,便借兄丧为由脱离了公孙瓒,也与刘备自此离别。
再后来,关羽便不曾听闻赵云行踪。
不曾想,竟会在阔别近十年后再闻赵云行踪,而这一回,赵云还正式投了自家大哥。
或许是因为关羽一直在堂内坐着,诸葛亮在批阅了剩下的几份公文后便不再工作。
“关某送军师回宅休憩。”见诸葛亮起身,关羽亦起身,恭敬而道。
诸葛亮不由笑道:“关司马是不信亮?将军明日便归,亮肯定是要回宅休憩,养足精神的。”
“军师误会了,实乃顺路护卫。”关羽语气温良,低头掩饰。
顺路护卫是真,怕前脚一走诸葛亮后脚又继续批阅公文亦是真,但关羽是不会承认的。
诸葛亮倒也没有虚言,便在关羽“顺路护卫”下回宅休憩。
到了第二日。
诸葛亮又引着关羽、张飞、庞统、陈震等人,出城静候。
远远便瞧见“刘”字大旗,迎风而来。
离去两月,刘备终于归来,众人皆是欣喜。
“恭迎将军!”
诸葛亮等人齐齐行礼。
刘备大笑自马上跃下,快步来到众人面前,一一问候。
又引赵云、辛哲二人与众人相见。
其乐融融!
这一幕,又令辛哲颇感惊奇。
在袁绍麾下当帐前吏时,辛哲时常看到沮授、田丰、颜良、文丑等文武人针锋相对,私下里更是矛盾重重。
再观刘备麾下文武,不论文武,都仿若故友重逢一般!
目光落向诸葛亮时,辛哲更为震撼。
辛哲一直以为刘备口中当世罕见的奇才诸葛亮,跟沮授、田丰等人年龄相仿。
不曾想诸葛亮竟然还是个不满二十的!
而辛哲,今年都二十三了!
又见诸葛亮举止谈吐,皆不输于世家大族出身的名士,辛哲不由暗暗惊叹:能让左将军器重如斯,果真不凡!
而在辛哲打量诸葛亮的同时,诸葛亮亦自刘备口中了解到了辛哲的出身及职务,顿时明白了刘备的用意:要让初次离开父辈羽翼的辛哲,在高唐有回家一般的感觉!
对旁人而言,或许有难度。
对有五十余年阅历又善于为人处世的事后诸葛亮而言,易如反掌!
只言片语间,诸葛亮便让辛哲感受到了来自于刘备麾下文武的关怀,连一向瞧不起士人的关羽都向辛哲表达了敬意。
而在为刘备等人接风洗尘的宴席上,辛哲又感受到了更多的关怀,与众人仿佛不是第一次相识而是故友重逢一般!
看着与众人和睦,或弹琴瑟、或声钟竽、或敦六博、或投高壶,不亦乐乎的辛哲,刘备与诸葛亮相视而笑。
宴至一半,刘备又邀诸葛亮一同如厕,起身来到厅外。
见刘备眉宇间隐有愁容,诸葛亮便又问道:“不知将军有何忧虑?亮可为将军解惑。”
“唉——”刘备长叹一声:“实忧百姓受袁曹相争之苦,恐有昔日江淮民饥的祸事再演。”
想到昔日袁术势力衰败,众情离叛,再加上天旱岁荒,士民冻馁,士兵们只能以蒲赢煳口,最严重时,江淮间竟相食殆尽。
再想到沿途百姓为了躲避赋税徭役而隐匿于山野之间,刘备不由戚戚然。
第90章 刘备决意入涿郡,诸葛亮再定北上策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四海之内,黎民百姓仰其德泽,盼其能兴利除弊,轻徭薄赋,使老者得养,幼者得长,粟米盈仓,布帛满篓。
然而。
袁氏兄弟不仅没能让天下士民安享太平,反而还让河北、江淮成了百姓生活的苦海:袁绍在河北,征敛无度,军人饥寒;袁术在江淮。奢淫肆欲,民多相食。
白瞎了袁氏四世累积的名望。
“将军心忧百姓疾苦,此等仁德,袁绍、曹操所不及也!。”诸葛亮先是夸赞了刘备的仁德,随后神情转为严峻,点明了核心:“方今世道动乱,虎豹踞于庙堂,豺狼行于郊野。将军期望仓廪丰实、人人安乐。首要之事,乃定乱除奸,掌握社稷之重,而后方能施恩布泽于万民。”
简而言之:刘备想实现抱负,得先有基业,而后才能广施仁义。
刘备其实明白这个道理。
但返回高唐的途中见百姓为了躲避徭役赋税而隐匿于山野之间当山匪,又让刘备生中戚戚。
甚至于自疑“斡旋于袁曹之间,借袁曹之力以壮自身”的图谋是否与袁绍、曹操是一丘之貉,皆是违背仁义之举。
军争与仁义纠葛不清,让刘备感到了忧虑和困惑。
“是我糊涂了。”
刘备性格本就豪迈,初时钻了牛角尖而生出了“权谋手段是否违背仁义”的困惑,经诸葛亮点醒后又醒悟。
遂向诸葛亮提及黎阳往事,将与郭图、淳于琼的结交,与沮授、颜良、文丑的结仇,以及受袁绍任命出守涿郡为都督等等诸事简明扼要的述说与诸葛亮听。
又问道:“军师原先的规划,是我要在平原暂待一年。一者为了随我北上的士民能适应河北的气候水土,二者是要借袁谭之力助我立足幽州。而今,我已受命出守涿郡为都督,北上之事,可需提前?”
见刘备眉宇间没了因迷茫而生出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为了实现大志而生出的坚毅,诸葛亮倍感欣慰。
身逢乱世,能苟存性命便已是幸事,而想再掌握社稷之重,比攀登天梯还难。
唯有大毅力者,方有登顶的机会。
“依亮之意,既然将军受命出守涿郡为都督,那便不用再留在平原国了。早入涿郡一日,便可早定基业一日。”
诸葛亮先直接给出了答案,后又道出安排:
“亮已派简从事前往代郡、渔阳等郡拉拢阎柔、鲜于辅等人。”
“十数日前,简从事回信称鲜于辅离开代郡去寻曹操未归,但代郡长史田豫愿为将军游说鲜于辅,又请简从事转达了昔日离将军而去的歉意。“
听闻田豫在代郡且愿意游说鲜于辅,刘备不不由动容,叹道:“非是国让负我,而是我负国让。应该表达歉意的是我才对。”
刘备从未因田豫的离去而怀有怨恨。
昔日刘备在公孙瓒麾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既无名气又无基业,但田豫只因敬慕刘备便自托于刘备。
能在刘备势穷时主动自托于刘备,田豫又岂会是个不能共苦的?
最终决定离开刘备返回幽州,实在是田豫不愿再让母亲担惊受怕又受流离之苦。
自古孝义两难全,刘备当时又丢了徐州基业,自身前途都是渺茫,亦不愿再让田豫母子跟着受苦受难。
而事实上。
不论是刘备还是田豫,都对彼此有歉意。
刘备是自愧于没能让田豫跟着建功立业,反而让田豫差点因为徐州基业被夺而有丧母之痛。
田豫是自愧于不能在刘备艰难的时候与刘备共患难,故而在得知刘备有在幽州立业的计划后,当即便答应简雍会为刘备游说鲜于辅。
虽然离别多年,但田豫依旧期待能再与刘备共成大事。
想到返回幽州后便能与田豫再续前谊,刘备又不由激动了几分。
诸葛亮又将提及张飞诸事:“张主簿带人跋山涉水两个月,前日方归,已绘制了高唐到涿县间山川地理图、记录山川天文气象。”
若说田豫是让刘备惊喜,那么张飞则是让刘备惊讶:“军师,你指的是翼德?”
诸葛亮摇扇而笑:“将军麾下,莫非还有第二个姓张的主簿?”
刘备不减惊讶:“翼德虽然会些绘图雅技,但绘制山川地理图、记录山川天文气象这等事”
张飞跟了刘备二十余年了。
十几岁时,张飞便与涿郡诸多少年一般,因敬慕刘备而争相依附。
张飞什么秉性,刘备一清二楚。
故而在听到张飞带人跋山涉水两个月绘制了高唐到涿郡间山水地理图且又记录了山川天文气象时,刘备第一反应便是:这个张主簿跟我三弟是同一个人吗?
刘备不知道的是:
自关羽跟着诸葛亮学习后,变得越来越温良谦逊越来越有大将之资后,张飞的危机感便越来越重。
昔日自涿郡依附刘备的豪侠少年有数百人,然而能被刘备视为左膀右臂且以兄弟相称的只有关羽和张飞。
张飞一向以此为傲,更与关羽并驾齐驱,不相上下。
而今,关羽却跟忽然开了窍一般,智力突飞猛进;张飞自觉若再不跟进,今后便没脸再自诩刘备的左膀右臂,更没脸被刘备呼为三弟。
在诸葛亮的“照顾”下,张飞跋山涉水两个月,将山川地理、天文气象一一绘制和记录,只为能得到刘备的几句夸赞。
听诸葛亮提及昨夜张飞因刘备数十日未归而生闷气,刘备又有几分歉意:“是我对翼德疏于关怀了。”
同时。
刘备又倍感欣慰。
离别两月,麾下文武皆在为了能助自己立足幽州而尽心尽力。
能得贤士如此追随,夫复何求啊!
念及此。
刘备再无疑虑:“便依军师之意,早入涿郡!所需钱粮度用,还请军师再为我筹划。”
诸葛亮羽扇一摇,便有了计略:“平原功曹华彦,屡屡派人强征钱粮赋税,又搜捕百姓如捕鸟兽,令百姓苦不堪言。而今民有倒悬之危,将军又以仁德载世,不可坐视不理。”
“亮以为:强征百姓的钱粮,是为不仁;强征华彦的钱粮,是为大仁!将军可有意乎?”
第三更稍晚
第91章 诸葛亮说:豪强大户的钱粮三七分账
诸葛亮的计策,简单直接。
即便强征,又能强征百姓多少钱粮?
想要钱粮,得找平原国的豪强大户。
而今平原国最有钱粮的豪强大户,便是假公济私的功曹华彦!
强征华彦的钱粮,既可满足北上涿郡所需的钱粮度用又不会损害刘备的仁德之名,一举两得!
刘备深以为然,又道出归来途中杀了华彦侄儿一事。
诸葛亮笑容更甚:“真乃天助将军!华彦的侄儿被将军所杀,定会怨恨将军;将军可诱其先动手,再将其生擒,取其钱粮为己用。便是袁谭来了,将军亦可占了‘理’字!此等祸民之贼,死不足惜!将军万不可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