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7节

  徐庶入内,将诸事告知诸葛亮。

  得知庞统只肯以伴读书僮的身份见刘备,徐庶虽感遗憾但也表示理解。

  强扭的瓜不甜。

  庞统出身名门不似徐庶一般出身寒庶,在择主上是坚持宁缺毋滥的。

  君择臣,臣亦择君。

  刘备是否是庞统心目中的明主,庞统需要深思熟虑。

  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

  张飞携玉璧、帛书、酒醴先至,声如洪钟:“汉左将军麾下主簿张飞,奉主命敬问诸葛先生安!”

  话毕。

  张飞将蛇矛倒插于客舍门前,矛柄系绶带,敬以武官礼。

  随后又退至阶下三步,抱拳肃立,环眼低垂。

  片刻。

  关羽驾车而至,于客舍十步外停车。

  整冠正仪,设席陈器,声如雷鸣:“汉左将军麾下司马关羽,奉主命敬问诸葛先生安!”

  话毕。

  关羽将大刀倒插于客舍门前,刀柄系绶带,敬以武官礼。

  也退至阶下三步,抱拳肃立,丹凤眼低垂。

  【注:历史上关羽用的不是关刀,本书戏化处理,依旧用耳熟能详的关刀。】

  随后。

  刘备下车步行十步,以示对贤士的尊重,言语如沐春风:“汉左将军刘备,敬问诸葛先生安!闻诸葛先生有经纶济世之才。今日冒昧造访,望先生不弃鄙贱,赐教安民大计。”

  客舍内。

  目睹全程的诸葛亮,忍不住热泪盈眶。

  相较于记忆中的刘备三顾草庐,今日的刘备礼数更周,就连关羽和张飞二人都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敬意。

  虽无三顾,但有三敬。

  一旁的庞统,亦是惊讶不已。

  虽说刘备是听了徐庶的谏言才屈尊亲至,但能对未满二十的诸葛亮礼遇如此,刘备的器量心志非常人能及!

  “求贤如此,刘备果非常人啊!”

  庞统暗暗惊叹,对刘备的兴趣也更浓了。

  面对刘备的“三敬”,诸葛亮不敢怠慢,忙率庞统出迎,徐庶亦在其后。

  “亮久闻左将军仁德大名,恨不能早日一见。而今左将军屈尊亲自,令此舍熠熠生辉。实乃亮之大幸啊!”

  诸葛亮举止儒雅,吐词温润。

  虽然只是一句客套话,但听在刘备耳中却犹如故友重逢一般,喜意自生。

  关羽和张飞对视一眼,皆是暗暗感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世间竟真有此等人物!

  寒暄一阵。

  诸葛亮邀刘备入内,同席而坐。

  徐庶立在刘备左侧,庞统立诸葛亮右侧,关羽和张飞侍立门口。

  由于刘备早已跟徐庶推心置腹,故而在徐庶举荐的诸葛亮面前,刘备也没有遮掩大志。

  叙礼过后,直言问道:“方今,朝廷虽定,但,内有奸臣窃命令主上蒙尘,外有叛贼作乱令国家动荡。”

  “我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然我智术浅短,以至于奸臣猖獗、叛贼放肆,我虽落魄流离,但我心中大志始终不改。”

  “素闻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故请先生教我良策,助我立足徐州,上报天子,下安黎庶。”

  听着刘备那真挚的心声吐露,诸葛亮不由动容。

  身为徐州人,诸葛亮是希望刘备能在徐州立足的。

  然而。

  徐州残破,兵少粮寡。

  曹操为了防止徐州再出现新的割据势力,更对徐州进行了深层次的势力分割。

  一面厚待臧霸等泰山贼寇,将青、徐靠海的县乡委任给臧霸等人;一面自琅琊、东海、北海三个郡国中分出部分地区,设置城阳、利城、昌虑郡三郡。

  又令原兖州别驾毕谌为鲁国国相,进封广陵太守陈登为伏波将军,将不属于原徐州势力的车胄放在下邳委任为徐州刺史。

  等等诸般手段,都是为了分化诸县,避免再出现如陶谦、刘备、吕布一般一家独大的割据势力。

  刘备想在徐州立足,难如登天!

  诸葛亮曾数十次的推演时局,最终都指向了“徐州非立足之基”这个结果。

  “左将军,恕亮直言。”

  “若是再早个几年,亮定能助左将军立足徐州。”

  “然如今,徐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余者如臧霸、昌豨等又各怀鬼胎,左将军在徐州难以得志。”

  求收藏、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求评论。

第9章 通天代,事后诸葛亮专打巅峰赛

  刘备呼吸一紧。

  徐州现状,刘备又何尝不知?

  残破之州,贤士或是死于战乱或是避祸江淮荆楚,百姓更是凄苦流离艰难度日。

  就拿刘备的部曲举例。

  换做几年前,刘备能轻易自游户中拉起数千部曲。

  而现在,刘备只能勉强凑上三百人。

  不是刘备不想,而是不能:一方面是粮草不济,一方面是青壮缺失。

  “徐州荒芜残破,乃我之罪矣!”

  想到昔年入主徐州,不仅没能保境安民,还让追随的士民受难,刘备不由怆然泪下。

  刘备的真情流露,令诸葛亮不由动容。

  “徐州荒芜残破,罪在曹操吕布袁术,而非左将军!若无左将军广施德行,下邳诸县的游户又岂会争相登记户籍?”

  诸葛亮肯定了刘备在徐州的功劳,将徐州的荒芜残破归罪于曹操吕布袁术。

  随后话锋一转:“左将军虽不能得志于徐州,但可另谋基业。”

  提出问题算不上真本事,提出问题且能解决问题才算真本事。

  诸葛亮一句“可另谋基业”,令刘备心神一震。

  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何足为虑?

  刘备肃容,拱手再请:“还请先生赐教!”

  诸葛亮示意庞统取来一卷大汉诸州简图,摊在榻上。

  “左将军请看。”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出身阉宦,名微众寡,却能败袁术、克吕布,不仅是天时之利,亦是人之谋略所致。”

  “如今:”

  “曹操已据有徐、兖、豫三州战略要地,又兵克河内、镇抚关中,更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袁术虽然在江淮败溃,但其旧部孙策却趁势起于江东,凭借地险以及贤士依附,孙策横行江东,所向披靡,可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本为用武之国,然而刘表英气正壮且又是左将军同宗,可为援而不可图。”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又覆灭公孙瓒全据幽州,虎踞河北,本为最强,当横扫天下,莫有能挡。

  “然而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且又纵子争权,以至于河北文武各怀异心,其势看似如江河奔涌,实则淤塞暗生。”

  “亮料其必败于曹操之手。”

  “将军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能趁势起于河北,保其险要,镇抚诸胡,外结刘表孙策,内修政理人和;待天下有变,则可集河北之众南下靖难。”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听得惊骇不已。

  离开许都前,刘备就不止一次听过曹操及其麾下谋士分析天下局势。

  曹营诸士虽与诸葛亮分析的细节不同,但大体一致,尤其是针对袁绍的分析,更与诸葛亮如出一辙。

  故而。

  曹操自灭吕布后,除了分化徐州诸势力外,更是大规模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孙策攻打袁术,利用张羡攻打刘表,令卫觊坐镇关中,令魏种坐镇河内,等等诸般都是在为对付袁绍做战前准备。

  刘备之所以会离开许都,除了许都令刘备感到危险外,更深层次的目的也是想趁着袁绍和曹操大战的机会东山再起。

  只不过。

  刘备想的是趁势起于徐州,徐图大志。

  而诸葛亮想的却是让刘备趁势起于河北,将袁绍取而代之。

  这就是战略上的差距了!

  刘备认为曹操和袁绍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猛虎,能在两虎相争时,于虎口夺食立足徐州就已经很厉害了。

  诸葛亮却告诉刘备: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把最可能受伤的那只猛虎吃了,你就是猛虎。

  吃掉猛虎,还是袁绍这只猛虎,这可是刘备想都不敢想的!

  偏偏,诸葛亮不仅敢想,还想刘备去执行。

  “咚咚咚——”

  客舍变得寂静,刘备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徐庶和庞统则是一脸淡然。

  诸葛亮“图河北”的战略构想,自离开襄阳时就一直在与徐庶和庞统分析讨论,二人同样烂熟于心。

  虽说“图河北”很难,但三人皆是当世英才。

  尤其是诸葛亮!

  自五丈原归来前,诸葛亮就已经打了“三分天下”和“白帝城托孤”这两局巅峰赛,其难度并不亚于“图河北”。

首节 上一节 7/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