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04节

  五日后,徐晨在元首府召见亨利。亨利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他见到徐晨后,身姿微微前倾,右手优雅地放在胸前,恭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法国礼,说了一段法文。

  鸿胪寺的翻译道:“元首这位亨利子爵,代表法国国王向您致以崇高的问候。

  徐晨微笑着道:“我也代表民朝向法国国王问好。”

  徐晨温和的态度让亨利原本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随后,亨利命令随从拿出法国国王送给徐晨的礼物。他先捧出一卷卷精美的天鹅绒布匹,几瓶法国特产波尔多的葡萄酒,最后,他拿出一些用玻璃瓶装的香水和一些散发着火彩光芒的宝石。

  徐晨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些礼物,当目光落在葡萄酒上时,眉头微微一皱。他想起西方人有往葡萄酒中添加铅来提升甜度的习惯。他心中暗自思量,以后若真与法国人开展大规模贸易,香水和天鹅绒这类商品可以引进,但葡萄酒必须谨慎对待。

  看来得尽快想办法制定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保障民朝百姓的健康。想到这里,他示意黄宗羲把礼物收好。

  徐晨看向亨利问道:“贵国的国王派遣你们来民朝,有什么需求吗?”

  翻译马上用法语说了徐晨的。

  亨利挺直了身子,神情庄重地说道:“伟大的元首,法国希望能与塞通商,想请您在赛里斯赐予一块土地,让我们建立贸易站,如此便能让两国的货物互通有无。”

  徐晨听了翻译的话道:“我国的法令允许天下万邦商人来我国定居建厂房、做买卖。你们如果想要一块土地,可以找当地的官府去租赁。同时,也可以在京城附近建立大使馆,以此保证两国的交流往来。”

  亨利听了,脸上露出大喜过望的神情。他早就听闻这位赛里斯的元首崇尚自由贸易,如今亲身体会,果然名不虚传。

  民朝的关税只有5%,还允许外商建厂、通商,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法国人花了几十年都没搞定的事情,竟被元首的一句话轻松解决了。

  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元首,您的慷慨比从古到今贤明的君主加起来都要慷慨。”

  但徐晨接着严肃地说道:“我虽然允许你们来民朝经商,但你们也要遵守我国的法律。如果你们犯法了,依旧会严惩不贷。”

  亨利连忙点头,诚恳地说道:“我们一定会遵守贵国的法律。”

  徐晨又说道:“我国也想派使者去法国建立联系。”

  如今民朝差不多一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盲目自大,必须睁眼看世界。前年马尼拉大战,西班牙人战败后毫无动作,这让他十分奇怪。他多方打听后得知,现在的西班牙国王是菲利普四世,欧洲正处于30年战争时期。

  西班牙几乎单挑了欧洲所有强国,葡萄牙不断摆脱西班牙的控制谋求独立,陆地上法国人与西班牙人打得不可开交,海上荷兰人截断西班牙的海上贸易通道,英格兰人则以海盗的方式掠夺西班牙人的白银舰队。

  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根本无力顾及吕宋的事情,加上民朝强大的国力,西班牙国王菲利普4世,还没有彻底发疯,想要和整个天下交战,所以对马尼拉战士只能装作不知道。

  但徐晨知道这样幸运的事情不可能屡次发生,只有深入了解欧洲各国的情况,下次对付他们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靠运气取胜。

  亨利兴奋地说道:“我可以带领贵国的使者去法国,我国的国王也像元首您一样慷慨大方,会拿出最好的地方给贵国当大使馆。”

  如果国王能和赛里斯建立大使馆,取得政治上的联系,那国王不就和赛里斯元首地位相当,那在欧洲的地位自然会高出其他国王一个等级。

  法国使者离开后,徐晨把洪承畴召来,神情严肃地说道:“今天法国大使前来想要与我民朝建立商贸往来,这已经是西方国度第5家来到东方。

  而我东方文明却还没有一艘船去西方,如此做睁眼瞎,闭关锁国,自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迟早会被人锤打。

  想要不落后就要睁眼看世界,我打算派使者去西方各国建立大使馆,你安排一批官员和武官,让他们去西方各国建立大使馆,观察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既可以为我大同社商贸铺平道路,哪怕以后双方哪怕为敌人,也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洪承畴听了,眉头紧皱。前年大同社就派了一批大使去安南、苏禄等南洋小国,那些人回来后抱怨不已。很多小国简直就是原始文明,连大同社的乡村都比不上,哪怕是稍微富裕一点的安南等国,也只是相当于乡村的水平。这个职位在官员们看来差不多相当于被贬,而且是被贬到几千里外的海外,和西方的国家距离民朝差不多有2万里,这个距离只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大使。

  徐晨看到洪承畴难看的脸色,问道:“怎么,有问题?”

  洪承畴马上回过神来,恭敬地说道:“没有问题!”

  他自然不敢把属下的抱怨说出来。鸿胪寺原本是个清水衙门,但因为元首的这些动作,下属的部门越来越多,在朝廷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有了“第七部”的声望。他可不能因为这点事影响部门地位的提升。

  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打算去找一些军事学院的年轻人做武官,再到鸿胪寺找一些年轻人去做大使。

  10月25日,京城。

  元首府热闹非凡,明朝各地的巡抚开始回京述职。这些封疆大吏汇聚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

  江淮巡抚罗伟和南直隶巡抚李岩坐在一旁。

  罗伟笑着打趣道:“长白,你在松江府大兴港口,据说还要建比我扬州港还要高的灯塔,你这是想压为兄一头吗?”

  李岩笑着回应道:“小弟这是萧归曹随。”

  两个行省本就是从一省分裂出来,地理位置相近,特产也大致相同。

  这些年,李岩担任南直隶巡抚,基本上是有样学样地抄江淮行省的政策。

  江淮行省有渔业产业,罗伟把当地的渔民集合起来,建立了捕鱼队,专门生产各种鱼肉罐头,扬州牌的鱼肉罐头在民朝市场上很受欢迎。

  李岩也把江南的渔民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捕鱼队,生产江南牌的鱼肉罐头。如今,这两种品牌的鱼肉罐头在整个民朝竞争激烈,各有特色。

  不仅如此,扬州建立茶园,制定茶叶的标准,将茶叶分为甲乙丙丁不同等级,既提升了品牌,又提升了茶叶产业的利润。江淮行省的茶叶不仅在北方江岸区的大漠市场畅销,还占据了海外市场。李岩在金陵城也依样画葫芦,利用山丘地形建立茶园,制定江南茶叶的各种标准,积极抢占海外市场。

  在丝绸产业上,南直隶也学习扬州,建立大规模的桑蚕园,打通丝绸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降低生产丝绸的成本,提高丝绸的产量,提升丝绸的质量。

  南直隶毕竟处于长江以南,加上地域广袤,又是明朝时丝绸纺织业的中心,不管是纺织女工的技术,还是江南对丝绸行业的管理人才都远非江淮行省可以比的。

  只三年时间,南直隶的丝绸的品质不但追上来了,产量更是成倍扩张,超过了江淮行省,双方竞争激烈。

  最近,海上贸易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李岩投入大量的资源,在松江府建立大型港口,想要在海上贸易中分得一杯羹。毕竟江南海贸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是江淮行省无法比拟的优势。

  双方在产业上相互重叠,竞争的又极其激烈,说罗伟没有压力是假的。

  李岩想了想道:“兄长,扬州的产业虽然发展的兴旺,但工匠的待遇也要提升,产业兴旺了,利润高了,但工匠的工钱却纹丝不动,这岂能算是在建设大同世界?”

  罗伟淡然道:“让更多人加入到产业的潮流当中,让他们有工钱可以赚,这本身就是在建设大同世界。”

  江淮和南直隶虽然产业相同,但双方的发展模式却不一样,罗伟重视扩张产业的规模,不管是官营的还是私营的作坊,只要能赚钱他都支持,所以这些年扬州城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五六年能翻一倍的规模,这自然带动大量的农户变成产业的工匠。

  而李岩有当年金陵城的遭遇,他更加重视工匠的待遇,南直隶更多的是发展官营作坊,即便投资私人作坊,但也是以入股的形式,并且还要求这些作坊提升工匠的工钱和待遇。

  所以这些年有不少金陵商贾跑到扬州去开作坊,当然与此同时,扬州也有不少人跑到金陵去打工。

第439章 ,发展农场模式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北方各地巡抚齐聚一堂,将目光聚焦在陈子昂身上,要说今年民朝最出彩的行省必然是河南行省,在整个北方都干旱的情况下河南府实现了大丰收。

  大同报更是累片报道,北方其他的报社,也派出了记者,去河南府采风。

  而只要这些记者回来,就会大篇幅的报道河南农场的情况,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认为这种模式可能是以后实现大同之治的方法。

  一时间,河南行省大有成为整个北方热点中心的样子。

  山东巡抚周天一脸钦佩地靠近陈子昂,拱手说道:“兄长,您可真是神了!洛阳府竟能把百姓都吸纳进农场,您究竟用了什么法子?

  我在山东也推行了抗旱会,大力建设农场。刚开始,大家热情高涨,农场初见成效,可这情况总是反复无常。有些地方农场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不少农户加入;但有些地方却一塌糊涂,最后只能解散。您给我好好讲讲,这其中到底有啥诀窍?”

  河南府今年田地亩产超过了200斤,这些高产并非依靠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而是以小麦、高粱、小米等主粮为主。

  相比之下,北方其他行省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今年又是旱灾之年,北方普遍干旱少雨,农田里的庄稼像是被抽干了水分,奄奄一息,大部分行省的亩产只有120斤左右。

  好在大同社让黄河改道,大范围修建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像一条条巨龙蜿蜒在大地上,极大地减缓了旱灾的蔓延。

  同时,迁移严重干旱地区的百姓,让他们能在更适宜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百姓加入抗旱会的积极性极高,达到了九成以上。毕竟,在恶劣的天灾面前,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

  而在南方,情况则大不相同。南方收复不久,气候相对温和,百姓分了田地后,自耕自种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南方的土地肥沃,一年能种两季,只要水利设施跟上,普遍亩产超过300斤。

  曾经,江南的农户为了节省粮食,一日只吃两顿,忙时吃干饭,闲时只能喝稀粥。

  但自从大同社推行均田制后,农户们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饿了上百年的他们终于可以敞开肚皮吃饭。现在,江南民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早上金皇后,中午白书生,晚上玻璃秀。”

  意思是早上能喝上香甜的玉米粥,中午吃上雪白的米饭,晚上喝上营养丰富的小米粥。

  山西巡抚魏青和陕西巡抚黄松年好奇地看着陈子昂,眼中满是疑惑。

  大家都在闹旱灾,粮食收成普遍不好,为何河南行省能独善其身,比他们要好这么多?

  而且,大家都靠着总理大臣府拨款建作坊、修大型基建工程,可今年河南行省却能用自己的税收结余,建起一个大型钢铁厂和一个大型机械厂,投资都超过了百万两。这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于钢铁厂,黄松年倒是不怎么羡慕,毕竟关中的钢铁产量超过了50万吨,像这样年产上万吨钢铁的钢铁厂,在关中虽然不是到处都是,但也超过了双手之数。

  大同社前期把大量资源都投入到关中,工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明显,规模效应越来越大,轻松碾压了北方其他地区的钢铁行业。

  但其他巡抚就不一样了,他们很难一次性拿出200万两银子来发展重工业,所以对陈子昂的生财之道充满了渴望。

  陈子昂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要想把事情办好,首先要委任人才,而后诱之以利,最后严明制度。

  河南府的农场能有今天的成绩,高俊功不可没。他可是种地的专家,管理农户也有一套,同时农户也欺骗不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是有真本事的农户都服他,这一点尤为重要,万众一心才能改天换地。”

  傅山听了,连忙问道:“如何诱之以利,还得麻烦兄长详细说说。”

  陈子昂笑着解释道:“我们给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能购买到先进的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我们还为他们缴纳厚生金,让他们在年老、生病的时候有保障。这些措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愿意加入农场了。”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赞。

  黄松年又问道:“那又如何严明制度呢?”

  陈子昂严肃地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农场规章制度,对农户的行为进行规范。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定,比如偷拿农场的物资、不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等,就会按照制度进行处罚。我们还设立了监督小组,定期对农场进行检查,确保制度的执行。”

  周天听了,气愤地说:“陈大哥说得太对了!山东的抗旱会就是因为总出现这样的害群之马,才搞得一些人退出。我们一定要学习河南的经验,严明制度。”

  辽东总督府教喻李骥才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便农场建得好了,增加的这点亩产应该不足以支撑河南行省拿出200万两银子来建设钢铁厂和机械厂吧?”

  辽东地广人稀,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为了不浪费这些土地,辽东现在是半耕半牧,当地的百姓既种地,也放牧养牲口。

  所以即便辽东的土地亩产只有6~7斗,但因为分的土地多,广种薄收,加上卖牲口的收入,去辽东的移民收入普遍比中原农户要高一些。

  李骥才也想在辽东建个钢铁厂,一方面是现在辽东各种农具还需要关内供,他觉得太麻烦了。

  另一方面他想修建辽东通向关内的铁路,修钢铁厂能把更多的收益留在辽东本土。

  只可惜到现在辽东也只有几个小的铁匠铺子,想要建大型钢铁厂,辽东总督府还没这个资源。

  李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着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于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产业的钱财。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产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产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产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产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众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着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众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确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账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于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互联网,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着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产五斗为标准征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征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干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干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首节 上一节 304/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