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38节

  高大壮道:“那是因为儋州有高品质的铁矿,适合建钢铁厂。”

  王二替大壮说话道:“这点我得替大壮说几句,橡胶园可不只是在儋州种植,云南也在种,甚至贵州,四川也在种,只是种不活而已,像贵州就有很多烟草园,甘蔗园,因为西南这些地方就适合发展这些产业。

  儋州铁矿品质高达六成,炼制的成本低,炼出来一个钢铁质量高,这是老天赏饭吃,怎么能怪元首偏心,你也没把朝鲜的钢铁厂安置在南方。元首向来大公无私,布置产业一向是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布置。”

  张献忠想一想不得不承认,大壮真是运气好,老天爷赏饭吃,没办法度假。

  众人一阵午休闲聊,到了下午1点,休息完了之后又顶着烈日继续收割。

  就这样一直收割到了晚上,徐成把他们集中起来道:“今天我们一共收割了52亩麦田,我叫高勇把这些麦子,按照一亩一亩的脱粒,集中起来,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的收成如何?”

  而后徐晨对着高勇道:“当着所有人的面,称这是麦子的重量,并且大声的说出来。”

  高勇道:“遵命!”

  而后他带着几个农场的工匠,用一根横木吊着一杆大秤,把已经装到麻袋里的麦子,一袋袋的秤重,并且大声汇报数字道:“162斤, 166斤,175斤~~~。”

  高勇不断的说着数字,大致都是在160~170之间,有几个袋是是150和180的,但却连一个超过200的数字都没有。

  数字报完所有人都一言不发,但徐晨却严厉道:“第一农场已经算是我大同社管理的好的农场了,用上南方来的鸟粪石,堆了土化肥,精耕细作,但老天爷不赏脸,我们做了十分的努力,一场干旱下来,却让我们只收获了1分的粮食,亩产只有一石上下。”

  而后徐晨命令高磊拿过一叠报纸道:“看看你们上面写的是什么,三石,四石,五石,数字一个比一个高,越来越夸张,你们这是在比赛吹牛吗?”

  徐晨把报纸丢到他们脚下。呵斥道:“丢人现眼,你们这是在全天下百姓面前丢人现眼。你们以为大家都不知道一亩田地能种出多少粮,只是因为你们位高权重,大家不敢戳破而已。”

  “但这样的谎言却只能骗自己,却骗不了天下人。明朝的官员最擅长撒谎,明明天下大旱,但他们却睁着眼睛说瞎话,说天下丰收,明明整个关中已经流民遍地了,但他们却偏要说关中太平无事。”

  “大旱之年继续征缴田赋,这些明朝的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害死了多少人,我们都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现在你们也想变成胡廷宴这样的昏官不成。”

  “这一个月你们都在这里,收割粮食,好好反省反省,每个星期给我一篇反省的体会。”说完徐晨离开这里。

  王二等人看到徐晨走后松了口气道:“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元首发这么大的脾气。”

  高大壮道:“连胡廷宴都拿出来做例子了,看来元首这次是真生气了,老兄弟们做的也太过火了,大家要比政绩,那要凭真本事,搞这套弄虚作假就不怪元首生气了。”

  张献忠却哀嚎道:“还有一个月时间,俺老张这一个月该怎么过,还要写心得体会,这不是当年贺虎成他们写的,简直是丢人现眼。”

  高大壮拍了拍张献忠的肚子道:“只当是刮刮油了,仔细思考一下自己这些年,是不是过得太舒服了,还有没有想起我们的大同之治。

  我以为这心得体会才是点睛之笔,这就像是海上的灯塔,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有没有偏离航向,忘记没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加入大同社。”

  王二钦佩道:“大壮兄弟的学问倒是日渐精深,能说出这么有道理的话,俺佩服。”

  接下来的日子对张献忠等人,确是煎熬,睡在农场的八人工匠房,每天天不亮就去农场的田地收割,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接的收割到天河,循环往复。

  不过熬过了最艰难的头三天,他们开始逐渐适应农场的生活。

  他们才发财京城第一农场的条件真不差,有自己的戏院,平时农场的工匠会自己组织编排戏曲,晚上大家自娱自乐,农场内部有农场子弟小学,有图书馆,还有一个足球场,还有一个小型的市场,能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可以说这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这样一个花费高昂的农场,却让农村上千的工匠生活的非常好,三餐能吃饱,日常还有肉。肉都是农场养殖场自家产,所以不用花钱。

  年底还能给农场的工匠30两左右的分红,这已经不比长安城的工匠工钱差多少,但他们自给自足,分红的钱确实属于他们小家庭的,夫妻两人一年就能攒下60两银子,这生活品质比明朝时期的小地主都要高。

  高大壮感叹道:“要是全天下都像第一农场,大同世界应该就降临了。”

  贺六摇头道:“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种地也是有技术要求的,维持这样一个农场,都不说其中的投入,就是各项技术普通农户也做不来。要不然我大同社成立了那么多农场,但大部分人也只是勉强能吃饱肚子。

  不过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盛世了。当年俺在卫所,能吃饱饭的时间屈指可数。”

  张献忠他们一路参观的农场,他更是想着,农场有哪些制度能用在朝鲜国。

  但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件让他们惊愕的事情,第一农场居然有10亩玻璃大棚,只是玻璃已经拆下了,但钢铁骨架还在。

  有玻璃大棚他们不惊讶,这些年金城附近这样的大棚为数不少,但10亩土地的大棚他们的确是第一次见到,毕竟玻璃的价格也不低,一亩大棚的建设成本就是几百两银子,这10亩大棚的建设成本就是两三千两,这对一个农场来说可不是一笔小钱。

  张献忠饶有兴趣询问高勇道:“用玻璃做大棚能赚钱?”

  高勇自豪道:“说日进斗金那是夸张,但说是日进斗银却也不差,现在天气太热,还没装玻璃,但等过几日就要翻耕土地,种下萝卜,豆角,黄瓜,茄子等蔬菜,等到了10月中下旬,就要开始装玻璃,11月的时候天气寒冷,就是大棚蔬菜上市的季节,萝卜,豆角,黄瓜他们的价格就没有低于一百文的,一亩地一个冬季的产值就是上百两,这10亩大棚一年就是上千两的产值,你说赚不赚钱。”

  张献忠道:“朝鲜有半年时间都是在冰天雪地当中,更加需要蔬菜,要是我在朝鲜也弄个玻璃大棚,那只怕比京城还要赚钱。”

  贺六翻白眼道:“白痴,京城有天下的富商云集,还有西域,大漠,南洋,天竺,波斯,欧罗巴的富商,只有他们才吃得起上百文钱的蔬菜,普通人还是在地窖里屯白菜,你把玻璃大棚搬到朝鲜去,几个人吃得起。”

  张献忠想了想道:“那我就建个小点的,俺老张自己用也行。”

第480章 ,新生代与新大陆的财富热潮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9月6日。

  京城第一农场,初秋的午后阳光依旧炽烈,道路两旁的田地,金黄黄的一片,农户忙碌的在其中收割粮食,丰收的喜悦让他们即便是汗流浃背,但脸上依旧有笑意。

  一辆公共马车晃晃悠悠地在农场外围的土路旁停下,车门打开,跳下来两个半大小子,都穿着干净的学生装,手里提着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大包小包。

  其中一个小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眯着眼打量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和远处隐约的房舍,疑惑道:“徐浩,是这儿吗?可别走错了。”

  被称作徐浩的少年个头稍高,他肯定地点点头:“错不了,这就是第一农场,我前年跟着我爹来过一次。不过张叔叔他们具体在哪块地干活,就得进去问问了。”

  两人刚走到农场大门口,就被门卫出声拦下:“喂,那两个小子,这里是农场重地,不是你们玩耍的地方,快回去吧!”

  徐浩闻声抬头,脸上露出笑容:“周叔,是我,徐浩啊!”

  门卫周延仔细一看,推开小门走出来:“哎呦,真是徐公子!怎么跑这儿来了?难不成你们学堂的社会实践课也安排来割麦子?这季节可都快收完了。”

  徐浩摇摇头,指了指身边的同学:“周叔,我们是来找人的。这是我同学张耀,他父亲是张献忠张将军,听说就在咱们农场,我们来看看他。”

  周延恍然大悟,打量了一下有些腼腆的张耀笑道:“原来是找张将军!顺着我手指这条路一直往东走,看到一片坡地,那块麦田就是张将军他们小队负责的,这会儿肯定还在忙活呢。快去吧!”

  谢过周延,两个少年沿着土路向农场深处走去。路两旁,不少农户正在忙碌地收割、捆扎,有人认出了徐浩,纷纷笑着打招呼,徐浩也一一礼貌回应。

  没多久,他们就看到了坡地上那个熟悉的高大身影,正和几个人一起,挥舞着镰刀,熟练地割着麦子。

  “爹!”张耀惊喜地喊了一声,快步跑了过去。

  张献忠闻声直起腰,看到儿子,脸上绽开笑容,放下镰刀走出麦田:“臭小子,不在学堂好好上学,跑这儿来干啥?”他嘴上责怪,眼里却满是笑意,能找到这里来,说明他这个儿子有孝心。

  张献忠成了朝鲜将军,把自己儿子送到京城,他名义上说这样更好教育自己的儿子,能让他知道自己是个汉人。但内心的想法徐晨是明白,这就是质子。

  但徐晨也不在意这些,就让张耀在京城读书,还和自己儿子是同班同学。

  张耀把手里沉甸甸的包裹提了提,小声道:“我听人说您被元首罚在这里干活,怕您吃不好,带了点吃的来看看您。”

  张献忠一听,又是感动又无奈,蒲扇般的大手揉了揉儿子的脑袋:“啥罚不罚的?这叫体验民生,接受再教育!懂不懂?真本事不光在学堂里学,这田间地头里的学问大着呢!”

  “张叔叔,张耀也是担心您。”徐浩上前一步道:“他不熟悉路,我陪他过来的。”

  “阿浩也来了。”张献忠看到徐浩更是高兴。这时,同在附近劳作的高大壮、王二、贺六几人也围了过来。

  徐浩十分懂事,挨个问好:“高叔叔好,王叔叔好,贺叔叔好。”

  “哎,阿浩都长这么高了!”高大壮感慨地打量着徐浩,“今年该上几年级了?”

  “高叔叔,我上初三了。”

  “初三?那不是马上就要考学府了?”王二插话道。

  徐浩点点头。

  大同社实现的是6年义务教育,蒙学之后是三年中学,三年中学之后就考学府,或者是各个技术学校,如果连技术学校都没考上,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小孩在家就是帮助自己的父母务农,等再长大一点,跟着同乡去城市打工,工匠的小孩只是托关系到店铺当学徒,父母有关系的,则想办法进官营作坊,吃一份稳定的庄稼。

  王二立刻来了精神,拍着胸脯说:“阿浩,听王叔的,一定要考军事学堂!到时候王叔亲自教你打枪,保证你百发百中!”

  张献忠也连连附和:“没错!阿浩,你小子一看就是将门虎子,天生就是带兵打仗的材料!以后肯定是个大将军!”

  徐浩却微微皱起眉头,有些为难地说:“可是我父亲更希望我考墨子学院。他说希望我以后能成为科学家,研究些机器,造福百姓。”

  贺六一听,加大嗓门道:“那哪成!你可是元首的儿子,怎么能不懂军事?听叔叔们的,准没错,必须考军事学堂!”

  张献忠搂过徐浩的肩膀,压低声音道:“阿浩,元首也说过,张献忠道:“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这是元首说过的话,用在这里就没错了,这事儿你得听叔叔们的!你想想,领兵打仗多有意思?

  能打枪,能放炮,还能坐上那个热气球,飞到天上去看敌情!等过段日子叔叔们这边‘学业’结束了,就带你去靶场,让你打个够,再教你开炮,怎么样?”

  徐浩毕竟还是个少年,听到打枪放炮、热气球这些,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兴奋地点头:“好!张叔叔,那我们可说定了,不许反悔!”

  “绝不反悔!”张献忠拍着胸脯保证。

  虽然徐晨已经打算退下来,践行公天下的理念,但张献忠他们骨子里还是更相信血脉传承,所以更想要徐浩成为一个军官,一步步升上去成为元首,以此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这时,张耀赶紧把带来的烧鸭、卤肉等食物拿出来。张献忠见状,豪爽地对着坡地上劳作的众人大手一挥:“兄弟们,都歇会儿!我儿子带好吃的来了,见者有份!”

  众人说说笑笑地从田里来到路边的树荫下。农场的伙食不算差,但也不是天天有肉,这段时间劳动强度大,大家也确实馋了,都没跟张献忠客气。

  田里劳作的陈子昂等人也走了过来。听到张献忠等人怂恿徐浩考军事学堂。

  陈子昂开口道:“阿浩,这天下的大仗硬仗,差不多都被我们这帮老家伙打完了。你若是真想为百姓做事,不如去考政务学院,将来治理地方,那才是真正的造福一方。”

  张献忠一听就不乐意了,梗着脖子道:“陈书生,你这话我可不同意!海外那么大,国家那么多,仗怎么可能打得完?再说了,元首家的公子,要是不会领兵打仗,那不成笑话了?”

  陈子昂反驳道:“正因为是元首家的公子,才更应该学习治理之道,走文政之路,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为了徐浩未来的前程争执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大。徐浩站在中间,看着这两位为自己争吵的叔叔,只能无奈地挠挠头,一脸哭笑不得。

  而在一旁的傅山与李岩满脸无奈的看着这一幕。

  李岩苦笑道:“他们难道不知道元首想要让阿浩去墨子学院的想法?”

  傅山叹口气道:“知道,但他们更相信血脉传承的权利,对我们建立的公天下没有信心。”

  李岩摇头道:“他们是大同社员都如此,想要重建公天下何其难。”

  傅山却鼓舞李岩道:“这些将军大半生都生活在家天下当中,三观已经固定,想要改变,除非他们学问精通到圣贤的程度。

  但像阿浩他们这代人却不同,他们从小生活在公天下的世界当中,他们不会相信血脉传承,也不会相信什么天生贵种,等他们这一代人逐步取代了我们的位置,公天下才算是真正建立了稳固的根基。”

  李岩内心有点振奋道:“倒是我想一步登天,青主说的没错,随着阿浩这一代人的长大,公天下将会成为一股浩浩荡荡的洪流不可阻挡。”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9月16日,天津卫造船厂。

  要说大汉这些年发展最快的产业,造船业必然榜上有名,自从民朝开海,直接搬开了造船业身上最重的大山,民朝造船业就开始蓬勃发展。

  等着大同社一统天下。而后开始对外开拓,不断和藩国签订友好通商协议。打开了朝鲜市场,日本市场,控制整个南洋,南中地区。

  尤其是环球舰队归来之后,民朝得到了全球贸易的地图,开拓了眼界。民朝海商不断的对外开拓,海上贸易的市场成倍增,短短十年增加了几十倍。

  天下想要加入海贸的人,就必须要购买一艘海船,这就造就了造船10多年黄金发展时期,只要船造出来就能卖出去,许多造船厂的订单排到一两年之后。民朝每年都在增加几个造船厂,但即便是这样海船依旧供不应。

  天津卫造船,建立于大同8年,厂长孙元化学贯中西,船厂建立之初,就能建造千吨级的宝船。

  这12年造船厂更是不断的扩大,半个天津卫的海岸线都被他们用来做船坞,造船厂有大大小小15个船坞,每年能制造几十艘大型宝船,是天津卫最赚钱的作坊,也是整个天津卫最支柱的产业。

  徐晨巡视天津卫造船厂的,正好就见到一艘千吨级货船下水,订货船的商贾显然非常着急,船刚下水没多久,确定了安全他就安排自己的水手,驾驶着这艘海船,去了天津卫码头。

  徐晨有点惊愕道:“他们这么急?”

  孙元化笑道:“他们急着赶往新大陆,现在天津会流传着一句话,一船货物一船金,意思说带一船货物去新大陆,就能换一船黄金回来。”

  “这一年来,我即便把造船的价格提升了三成,但订单依旧在纷纷涌来,订单已经排到一年后了。”

  “现在造船厂实行四班倒,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艘货船下水,现在我们制造的最快的是千吨级的货船,从铺设龙骨到海船建造完成正式下水,只是需要两个月时间。”

  而后孙元化自傲道:“去年我们的我们的盈利是200万两,今年到现在我们船厂已经赚了300多万了,年底盈利应该会超过400万年。”

  不怪孙元化如此骄傲,这笔钱已经可以和明朝全年的税银相当,哪怕是在全球当中,这个收入也超过了绝大部分国家的税收。说天津卫造船厂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

  徐晨询问道:“现在你们有多少造船的工匠?”

  孙元化道:“六千余人,每班有上千人。”

  “造船的工匠你们如何解决?”徐晨继续询问道。

  孙元化道:“我们和北海舰队达成合作协,他们退役的士兵,会进行三个月的培训,然后安排到我们的造船厂,水手本就懂一定的造船技术,经过三个月培训之后,已经可以算是熟练的工匠了,有北海舰队的帮助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用工的需求。”

  徐晨皱眉头道:“四班倒用人是不是太多了?要是造船业也没有这么兴盛,如此多的工匠又如何安排?”

首节 上一节 338/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