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39节

  孙元化迟疑道:“元首,现在整个民朝的造船厂到处都是抢的,只有人手不够,哪里有嫌多的。”

  “而且现在我们民朝多了一个新大陆,需要的海船数量最起码在10年内还是在快速增长。”

  但徐晨却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民朝的造船业本就发展很快,新大陆的出现,宛如烈火烹油,但这却未必是好事。

  这让他想起一些不好的回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一个行业忽然火爆,疯狂开工厂,产能急剧扩张,没几年就盛极而衰。

  尤其是那首大街小巷的呼喊,“江南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它倒闭了。老板黄鹤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

  即便是几十年过去了,这对他来说依旧是记忆深刻。因为周而复始的次数太过多了。以至于连他都能总结出,发现新产业,疯狂扩张,产能过剩,极致的压缩成本。把产业做烂,热钱退出。这已经形成一个规律了,那些热情并不能发展产业,反而容易把产业给做烂了。

  离开天津卫造船厂之后,他来到了天津卫,股票交易所。

  天津知府高小四指着股票交易所内涌动的人潮笑道:“元首,这一年多来,光和新大陆有关的商社上市,就有15家,只要上市的商社要不了半年股票的价格就会翻一番。今年天津卫的税收可能会翻一番。”

  要知道天津卫人口有七十万,在民朝境内算是前五这大城市,现在还能增加一倍的税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这是新大陆带来的奇迹,是西班牙殖民地庞大的市场和新大陆金山共同带来的奇迹。

  这波财富的洪流,第一个进入的港口就是天津卫,承接了一个大陆的财富,即便是天津卫这样的大城市,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

  现在高小四得意志满,打算趁着这一波财富的潮流,让天津卫也成为像京城那样的百万人口的城市。

  徐晨听完只能无奈的苦笑了,他已经能看到结局了。但却很难阻止,一方面是人的贪欲起来了,根本不可能阻止的了,另一方面则是,这股浪潮对大同社也是好事。

  原本大同社计划今年向新大陆移民一万人,但因为民间商船增多,移民的成本从150两降低到100两,移民数量也增加到3万。

  而这还不包括民间自发的移民。很多了想要去金山淘金的,抵押上全部的身家。跑到了新大陆。甚至很多海船跑到了新大陆,水手都去挖金矿了,船长想回来都回不来,没办法,只能留在当地挖金矿了。

  这股风潮可能会在未来带来危害。但却实打实的增加了几倍的移民数量。对大同社开发新大陆是一个绝对的利好助力。

  想要让这股风潮降温,只有等容易挖的金矿挖光了。西班牙殖民地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也降低到,利润没有几十倍有那么疯狂,这股风潮才有可能会降温,在此之前徐晨能做的,只有叮嘱四海钱庄收紧贷款,即便是有贷款,也要有足够的抵押物。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0月1日。

  一列由扬州开往京城的蒸汽火车,如同钢铁巨龙,呼啸着行驶在平坦的原野上。巨大的车轮碾压着铁轨,发出有节奏的轰鸣,车头烟囱喷出的浓烟被疾风吹成长长的黑色飘带。

  在一间装饰相对考究的包厢内,坐着由侯方域率领的东吁国留学生代表团。这些年轻人,多半是东吁国权贵子弟,其中更包括了“太子”朱由榔。他们基本是南明政权在中南半岛挣扎存续后,新一代的掌权阶层或后备力量。历经多年经营,杜麟征、沐天波等人终于在东吁国的根基初步稳固。

  生存已不再是首要威胁,但如何发展壮大,成了摆在东吁高层面前的新难题。几经商议,即便内心对大同社充满复杂的嫉恨与畏惧,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大同社的文治武功,已远超历代中原王朝,其国力之强盛,如日中天,光芒刺目。

  东吁不求能与之比肩,但至少不能被甩开太远。他们派遣子弟留学,深入学习大同社的发展经验,于是借此次藩王朝贡大会之机,东吁将这批精心挑选的年轻一代送往民朝,成为其第一批系统学习的“留学生”。

  朱由榔趴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村庄和远处如黛的山峦,脸上写满了惊异。“这便是大同社的火车?传闻可日行千里,果真名不虚传!”

  与历史上那个颠沛流离、最终被缢死的悲惨命运相比,此时的朱由榔无疑“幸福”了许多,至少无需东奔西跑。

  然而,他内心却充满失落。他虽顶着“太子”名号,但其父隆武天子在一系列令人失望的操作后,早已大权旁落,被杜麟征、沐天波、祖泽润等实权派架空,成了名副其实的泥塑菩萨。他这个太子,自然也毫无实权,好处是远离权力漩涡,行动相对自由,坏处则是壮志难酬,只能做个富贵闲人。

  侯方域坐在他对面,闻言感叹道:“殿下,大同社发展之速,实乃亘古未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如今的中原,与十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大同社对待士绅固然严苛,但其发展工商、兴修铁路、鼓励实学的路径,却是对的。他们已然走出了一条与历代王朝截然不同的富强之路。我东吁若不想被时代抛弃,必须效仿学习。至少,这铁路一定要修,有了铁路,调兵遣将、镇压境内不服的土司便容易得多。还有钢铁、造船、纺织诸业,皆需发展,国家方能强盛。”

  东吁国内大部分地区虽已臣服,但边远山区的土司时叛时降,始终是个隐患。有一个强盛的大同社作为活生生的榜样,杜麟征等人对于发展产业达成了共识,这才有了此次留学之举。

  侯方域身上还带着更重要的任务:试探向大同社寻求贷款,帮助东吁修建自己的铁路系统。没办法,这个时代大部分国家都是农业国家,尤其是南中的小国积累本就不足,想要修建价格高昂的铁路。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只能求助于外部。

  朱由榔自幼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氛围中长大,后又长期处于逃亡和寄人篱下的状态,他的世界观仍停留在旧的框架内,对于发展工商、兴建铁路这些“奇技淫巧”之事,本能地缺乏兴趣。

  他拿起一份在扬州买的报纸,指着上面的文章岔开话题:“侯先生,这报纸上都在议论徐晨将要退位,有说刘永会接任,也有说李文兵有望。徐晨,他真的会舍得放下这天下第一人的位置?”

  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这在他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侯方域苦笑道:“殿下,徐晨此人,往往言行合一。他既公开表露此意,多半是真有意践行。但这毕竟是天下至高的权柄,能否真正放下,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断言。若他真能做到,那大同社所宣扬的‘公天下’,便算是有了最有力的注脚。”

  禅让,这可是只存在于上古传说里的制度。他也想见到这个制度真正实现。

第481章 ,赏朕五两,封户部尚书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0月3日。

  列车抵达京城。东吁大使侯方域向鸿胪寺递交文书,表达了派遣留学生入学的正式请求。

  鸿胪寺卿洪承畴上书元首府,徐晨很快批复同意,将这三百名东吁子弟分散安排到京城的墨子学院、鲁班院、钢铁学院,机械学院,纺织学院等各类学府中学习。

  安顿好学生后,侯方域抽空去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张溥,金圣叹和高登。自然谈及了当前最热门的徐晨退位传闻。

  金圣叹立刻激动起来,几乎是手舞足蹈道:“千古盛事!此乃千古未有之盛事!禅让之制,湮灭数千载,今日竟能重现于世!我等何其有幸,能亲眼见证!元首若能践行此言,身体力行,证明了‘公天下’非虚言,便是当世的圣人。”

  他本就是徐晨最狂热的崇拜者,现在更是把徐晨看成是当世圣人一般。

  一旁的高登却慢悠悠地品了口茶淡然道:“若采兄,且慢激动。距离元首任期届满尚有两年光阴。尘埃落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待到他真正步下权位的那一日,你再欢呼也不迟。”

  因为5年前的事情,他和重民社终究是分道扬镳,重民社成员全票通过开除高登重民社员的身份,他的《重民报》被迫改成《工匠报》。

  就是因为他经历的背叛和变动太多了,知道看一个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一个人做什么,只要徐晨还没有从元首之位下来,这一切就会有变数。

  张溥淡然道:“元首可是一个改天换地之人,其意志坚定如钢铁,又岂是寻常帝王可比,他现在就是在为两年后的事情做准备。”

  而后张溥笑道:“京城第一农场的事情你们都听说了吗?”

  侯方域好奇道:“什么事?”

  ~~~~~~~~~~~~~~~~~~~~~~~~~~~~~~~~~~~。

  这毕竟是不是什么好事情,《大同报》自然就没报道,其他的报纸自然更不敢太过于宣传了。哪怕金圣叹的《明镜报》也一样,他虽然狂傲,但也不是傻子,他也不敢一下把大同市所有高层给得罪了,所以这件事情在京城几乎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但出了京城之后还是没有传开。

  侯方域愕然道:“竟如此简单粗鄙?”

  张溥自嘲道:“那你以为会多复杂,元首虽然不称帝,但他的权势又何曾低于哪位开国皇帝?这就是开国的好处,没有那些昏聩之辈,哪怕犯错也可以马上改正。”

  ~~~~~~~~~~~~~~~~~~~~~~~~~~~~~~~~~~~。

  张溥看着众人道:“前日我见了元首,他提议想让我等复社成员,入民朝为官,你们若想为百姓做一点事,我可以把你们的名字上报过去。”

  经历了这件事情,徐晨觉得还是要在民朝多加入一些其他学社成员,地方州府最好还是不要弄成一言堂。

  金圣叹拒绝道:“进了官场万般不由人,只怕想说真话都难,我这个人骨头硬,不喜欢说假话,进了官场只怕会得罪人,我很喜欢现在主编的身份,遇到不平事,想管就管,遇到贪官污吏,想骂就骂。”

  高登道:“我也无意官场。”

  张溥看着自己新的小弟道:“尔农,某看你胸中大志,就举荐你到元首府。”

  王夫之兴喜行礼道:“多谢天如先生。”

  话分两头,朱由榔来到京城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见自己的叔叔,也是在大同社官位最高的治蝗总督朱之极。

  他在黄河两岸治蝗10多年,可谓是劳苦功高,让整个北方即便干旱了10多年,但蝗灾却从未大规模爆发过。

  徐晨更是知道朱之极功劳有多大,崇祯年间有记载的大蝗灾就有四次,每次都是波及到整个北方,小蝗灾更是难以计数,而这些灾害在朱之极治理下,根本就没有出现。

  所以朱之极这些年在民朝过的不差,不但在官场上位高权重,还带出了一批懂治理环境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在黄河两地为官,他本人也没有因为身份受到歧视。

  不过朱之极知道自己身份敏感,谨小慎微,大部分的时候都不会和前明宗室有联系。朱由榔自然吃了个闭门羹。

  朱由榔本来是想寻求朱之极的帮助,让自己的父亲重新夺回权力。

  看到大门紧闭的朱府,知道这个叔叔不愿意帮助他,也只能无奈的叹口气。

  而后一个人游历在这座陌生的城市,虽然京城曾经是大明的都城,但朱由榔生活在衡阳,从小到大就没来过京城,他对京城的印象完全是来自于他父亲小时候对他的诉说。

  但经过大同社十几年的改造,现在的京城和朱常瀛讲述当中已经是两个样子。

  街道两旁都是五六层的砖石建筑,看上去显得异常高大,街道两旁种上了树木,漆黑的沥青马路上,马车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和勃故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雨,这所城市干净的可怕。

  但这座城池就和他记忆当中大明城池没有一丝相似之处。

  马路两边也是人潮涌动,有匆忙的工匠,也有穿着补丁衣服的农户,还有看着报纸读书人,乘坐马车的豪商,西域人,南洋人,南中人,天竺人,波斯人,这座城市的外来人口太多了,甚至他看到10个路人当中就有两个是外族人。

  朱由榔感叹道:“这就是万邦来朝的都城吗,果然和大明不一样,东吁更被衬托的如同蛮荒一般。”

  眼前的场景只能让它,盛唐时期万邦来朝的景象。

  整个京城变动最小的可能就是紫禁城,朱由榔跟着人群来到了紫禁城。

  他正感叹王帝王居住的场所,现在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可以随意进出的地方。

  “10文钱一张票。”一个套着红袖的工作人员拦住了他道。

  “这还要收费?”朱由榔愕然。

  工作人员看了看他一眼,尤其是那一身前明时期的打扮,口气有几分不善道:“一看你这样子就是外地来的乡巴佬,不收钱,这紫禁城怎么维修?还穿这一身,你们的皇帝都在这里当差了。”

  说着,朱由榔顺着工作人员的目光看过去,果然看着一个穿着明朝龙袍的人和游客在一起。他当即拿了10文钱交给工作人员,而后跑过去。

  朱由崧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只是看到朱由榔知道来大客户,像这种还穿着旧式的长衫的人,一般对大明还有感情,出手极其大。

  当即走过去道:“你想不想成为我大明的尚书,打赏朕五两,朕给你一个户部尚书,给10两的话,阁老也可以考虑考虑。”

  朱由榔递过五个金元悲伤道:“陛下,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朱由崧看到这五枚金币,喜悦再也压抑不住了,他大半个月的打赏就来了,果然是个冤大头。

  朱由崧接过赏钱,从自己腰间拿出一个仿制小玉玺,把早已经准备好的纸质圣旨拿出来盖了上去,而后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朕把你的名字写上去,这道圣旨就是完成了。”

  “朱由榔!”

  “朱由榔?”朱由崧惊愕的看着眼前这个人道:“你是那位叔叔的子嗣?”

  朱元璋早就把自己子孙后代的名字给排序好了,所以光听名字,朱家的宗亲就能知道这个人是自己的叔叔还是侄子?

  朱由崧看着自己这个堂弟有点尴尬,虽然这份活轻松还赚钱,但突然间遇到了自家的亲戚,他还是感觉到有点羞愧和尴尬的,这不亚于后世的网红,看到自己的亲戚在看自己的直播。

  “家父是东吁王!”朱由榔道。

  朱由崧这才恍然大悟,现在朱氏的宗亲不说穷的和乞丐一样,但的确没几个富人,只有东吁王勉强保留了一份祖宗留下来的香火。

  “堂弟,你怎么来京城?”

  觉得自己人更加可靠,朱由榔想了想道:“我父亲想夺回东吁的大权,想要寻求大同社的帮助。”

  朱由崧听到这话,差点笑出声来道:“叔父在西南的表现,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不要说为太祖皇帝长脸了,说是丢尽了祖宗的脸也不为过。”

  朱由榔听到这话也是脸色发红,他父亲每次大同社还没打过来就先逃了,说是闻敌而逃也不为过,他也的确没脸说这些光辉战绩。

  朱由崧问道:“看你出手这么大方,想来叔父在东吁过的也不算差,杜麟征每年给伯父多少金花银?”

  朱由榔脸色难看道:“每年只有10万两银子,还有一个万亩的庄园。”

  “哇,杜麟征,祖泽润他们如此大方,给了每年10万两,居然还有一个万亩的庄园?”朱由崧的确是惊到了,他可知道自己这个叔叔只是傀儡。

  只看现在的朝鲜王,张献忠每年只给他五千两银子,穷的和海对面的天皇一样,穿个衣服都要打补丁。

  朱由榔道:“是我岳父据理力争才有的,祖泽润这个奸臣最开始只打算给我们一万两。”

  朱由崧羡慕道:“沐家没有白吃我朱氏这两百多年的俸禄。”

  而后他拍着自己堂弟的肩膀道:“看开点吧,你看我只能在这紫禁城当中,娱乐民朝的百姓,一年下来也就赚个两三百两,朱由检现在还要靠着自己的老婆周氏,袁氏,田氏养活。”

  “再看看你们这一支,东吁虽然小,但好歹是一国,叔叔虽然没有权利,一个万亩庄园和10万两的金花银,好歹保住了你们的富贵,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就凭叔叔那本事,怎么可能斗得过杜麟征他们,我怕堂弟你们再弄下去,不但眼前的富贵生活保不住,小命都有可能难保住。”

  朱由榔惊愕道:“你不是先帝?”

  他一直以为眼前这个穿龙袍的人是朱由检,所以才会那么悲伤,一国之君沦为戏子,供人娱乐。

  “我是福王世子朱由崧,虽不是朱由检,也是你堂哥。”

  而后他找到紫禁城的工作人员,把自己身上龙袍一脱道:“家里来人了,我请休假五天。”

  工作人员道:“朱胖子你可要想好,你能赚钱的时间就这么两个月,你这假一请,一个月的工钱就没了。”

首节 上一节 339/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