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41节

  何吾驺看着自己老实的儿子摇头道:“算了,你还是老老实实的继承家业吧。”

  元首府。

  何吾驺他们离开后,徐晨命任大任找来吕宋的资料,发现这10年来,吕宋等地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他的想象。

  虽然可能有点自夸。但在这个时代,汉人是最优质的生产代表,300万汉人下南洋,对南洋的发展起到了质的飞跃,超越西方人百年的时间。

  现在吕宋不但能承担移民的开销,还有大量的税收,甚至以他们的资源继续发展下去,将来吕宋的财富不会输给江南。

  徐晨看完喃喃自语道:“是要把吕宋等地纳入民朝体系当中,英格兰的错误,民朝不能再犯一次。”

第483章 ,俺想解散农场与平山头

  这次来京城的人,不但有像何吾驺想要提升政治地位,还是许多抱怨的议员。

  高俊和土根就是怀着满腹的委屈来到徐晨的府邸。

  “高大伯,土根叔你们喝茶!”徐乐端出两杯茶道,两人来到徐晨家,但徐晨还没有回来,接待两人的是徐晨的三个小孩。

  徐浩,徐绍跟着后面道:“高大伯,土根叔,你们好。”

  两人看着徐乐三人道:“这几年功夫没见,个子窜的比大伯都要高了,你们长大了!”

  土根笑道:“大姑娘,几年没见越发的漂亮了,考上了学府吗?”

  徐乐道:“考上了京城军事学院,宣传专业,以后我也要学着父亲一样,宣传大同之治的理想。”

  高俊笑道:“这也算是女承父业,不过现在民朝在建设大同世界,等过几年可能就建设好了。”

  徐乐想了想道:“那我就去其他国家宣传大同之治,我也学着父亲,带领百姓推翻那些士绅。”

  高俊竖起大拇指道:“不愧是元首的姑娘,志向远大,高伯伯佩服。”

  而后徐浩也说道:“我明年也报考军事学院。”

  还在上初一的徐绍马上道:“我也要上军校,我要当大将军。”

  这个时候徐晨回来道:“谁要当大将军?”

  徐乐马上道:“父亲,高大伯和土根叔来找您了。”

  徐晨看着两人笑道:“听说你在河南直接给老陈甩脸色,场面闹得很难看。”

  高俊气愤道:“那是陈巡抚太欺负人了,以前他支持我们建农场,我们还挺高兴。人多力量大,巡抚给的政策也好,现在我算是看清楚,他这是打算把我们农场都当成钱袋子。”

  徐晨想了想道:“我们去书房说。”

  一进门,没了那些小辈在,高俊就忍不住大倒苦水:“元首,咱们那农场不容易,大家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家禽,好不容易有点收成,结果结算下来,大部分利润都被巡抚衙门以各种名目拿走了。

  落到我们手里的,还能剩几个子儿?现在农场里怨声载道,大家都觉得,这样出心出力,结果自家锅里的油星都没见多一点儿,完全是白忙活!

  好多老伙计都打算散伙了,回去就种自家那一亩三分地,收入虽不高,至少实在。农闲时再去城里打点零工,算下来比在农场里累死累活还强!”

  徐晨面色严肃道:“有这样抱怨的人,多吗?”

  一旁的土根试图缓和气氛:“元首,其实,也不算太多,大伙儿主要是累了,发发牢骚罢了,这种事情怎么能当真。”

  高俊却立刻反驳:“怎么不多?这话我几乎天天听,人人都说!要不是实在憋屈,俺们也不会大老远跑来烦您。”

  徐晨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声道:“当初建立农场就说过,自愿加入,来去自由。

  如果真有人觉得不划算,想退出,你们绝不能阻拦。强扭的瓜不甜。农户种地,连自己碗里的饭都做不了主,那还忙活个什么劲儿?散了也就散了吧。”

  高俊听到这话,像是卸下了重担,长舒一口气:“有元首您这句话,俺就放心了!回去也好跟大家交代。”

  土根却面露忧色,低声对高俊说:“你这不是想把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人心给拆散了吗?”

  徐晨反而为高俊土根道:“你的想法我明白,希望大伙儿抱成团,力量大。但农场归根结底是要盈利的,是要让参与者过上好日子的。

  如果它不仅不赚钱,反而成了大家的负担,让大伙心生怨气,那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高俊把真实情况反映上来,没有错。掩盖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高俊之后,又有关中来的议员,山西,山东,北直隶议员,他们都像徐晨表达不满。不满自己的粮食被各地巡抚衙门拿走去建设作坊。

  当他又接待一批不满的议员之后,徐晨也只能疲惫的叹口气。

  桑文心痛的过来给徐晨按摩道:“夫君,明明地方上的情况在变好,这两年也没听说有大的旱灾,蝗灾,大家的生活也在变好,抱怨的人更多了。”

  徐晨苦笑道:“工匠的生活在变好,农户却未必,要不然今年就不会有这么多抱怨。”

  翌日,徐晨将刘永和李文兵两位召到办公室,将高俊反映的情况向他们通报,并提前通气:“元首府很快会下发一份正式文书,再次明确各地农场自愿,任何地方巡抚衙门,州县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你们也要密切关注此事。”

  徐晨想了想道:“你们督察御史,成立御史团专门去地方监督此事,要以农户自己的想法为主,坚决的站在农户这一边。”

  李文兵眉头紧皱道:“农场的好处是实实在在能看得到,这些年北方干旱连连,全靠农场维护产能,但这样做的话,农场只怕会大量的解散。”

  刘永叹了口气,脸上带着惋惜:“唉,大家联合在一起劲往一处。才能增产增收,这本是好事。”

  “好意也能办坏事。”徐晨站起身道:“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如果联合起来真的大有可为,农户自己就会主动维护。

  现在他们想散伙,正说明当前的农场模式无利可图,甚至成了负担。

  这样的农场,就像一个内部化脓的伤口,强留着只会危害全身。果断解散,就是把脓包挖掉,虽然痛,但有利于长远健康。”

  李文兵皱着眉头,提出了不同意见:“元首,我赞成整顿,但不赞成就这样一刀切地放任解散。虽然农场出了点问题,但改过来就好了。”

  徐晨转过身道:“文兵,你的顾虑有道理。但眼下农户已经失去了信心,没有积极性的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强行维持,只会让怨气在内部积累,最终酿成更大的矛盾。

  先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如果合作的优势确实存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农户自然会用脚投票,组建出真正符合他们利益的新的联合体。”

  他停顿片刻道:“这件事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一些地方的巡抚在一个位置上待得久了,很容易就把一个行省看成了自己的‘地盘’,政策执行上容易偏离我们原本的政策,甚至上下其手,这不利于政令畅通,借着这次机会,正好对封疆大吏们进行一次调整。”

  他走到地图前道:“将陕西巡抚黄松年,调任河南巡抚。重民社的罗伟在南方搞经济有一套,调他去山东,山东近年发展有些滞后了,需要他这样的干将去提振一下。

  另外,将原固原、甘州、肃州、凤翔府等地合并,新设立‘西凉行省’,让周天去担任首任巡抚,稳定西北。孙可望和王耀文也调动一下岗位,交流历练。”

  “这些年随着海军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我大同社海外利益增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成立海军都督府,陆军都督府,属于太尉府直辖的部门,海军都督由赵云飞担任。由杨秀头接任南海总督,李过接任北海总督。”

  “陆军都督府大都督由高大壮接任,两广总督由将军张存孟接任。”

  刘永与李文兵两人点头道:“同意。”

  刘永感叹道:“的确是要调动一下各地巡抚和将军,我等才好施政。”

  徐晨道:“不但地方要调动,京城的尚书也要下地方,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不能老是待在一个地方。”

  “接下来两年,你们总理府逐步规划这些巡抚和将军的调动。”

  “遵命!”刘永道。

  各地巡抚搞小山头危害还不算大,但如果大同社的各个都督也弄山头,那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次的事情让两人也觉得,这些将军是要调动一下。

  最后,徐晨的手指点向了地图上遥远的美洲西海岸:“至于金山地区,对我民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让陈子昂去新大陆,担任金山都护府的都督。”

  这次的事情最出头的就是黄松年与陈子昂两人了,尤其是陈子昂,起了一个极坏的头。极大损害了大同社的威望,必须要给与处罚。

  不过说到金山,徐晨的语气中也难免流露出一丝感慨。他最初只知道那里有个大金矿,但具体规模并不清楚。

  而这两年通过持续的开采和税收,惊人的财富才真正显现出来,去年,民朝通过官方开采和税收,从金山获得了二十万两黄金,折算成白银就是三百万两!

  而今年势头更猛,仅上半年,入库的黄金就已达到三十万两,全年预计很可能突破六十万两大关。这还仅仅是官方账面上的数字,若算上民间淘金者的收获,整个金山地区一年产出的黄金价值可能高达两三百万两,相当于四千五百万两白银!

  这笔巨额收入,几乎占到民朝岁入的两成。徐晨此刻才真切地体会到,历史上这个超级金矿为何能凭一己之力缓解一场全球的经济危机。

  一年凭空增加数千万两白银的购买力,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都是足以扭转乾坤的强心剂。

  刘永看着金山感叹道:“这片大陆简直就是个宝藏大陆。今年民朝税收增加了两成,突破1亿8000万两。”

  也不怪刘永如此感叹,民朝虽然的税收每年都在增加,但因为基数太大,这些年的增长已经很缓慢。

  去年还不明显,今年因为新大陆税收直接增加了3000万两,多了3000万两财政收入,总理大臣府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不管是修铁路,修港口,修沥青马路,改造城市,修工业区,建设医管学校,手中能动用的活钱变得更多,能做的事情变多了不说,还能平复地方不满的情绪。

  最后徐晨又说了何吾驺的事情道:“只是虽小但却不能小看,如果我们民朝区别对待南洋,即便现在我都还能掌控南阳地区,但迟早还是会失去的。

  所以这次要解决的不但是吕宋的问题,东宁岛,爪哇总督府,棉兰总督,文莱总督府,马来总督府都要给他们议员的名额,学府中考也要给这些地区保留一定的名额,这样才好让当地的读书人对民朝有归属感,总理大臣府规划基础设施,你要把这些地方纳入进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后世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新大陆上百,最终还是被本土人推翻了。

  其他的殖民者也没好到哪里去,基本上还是打回了本土,虽然靠着几百年的抢劫过来的财富,还过了一段发达国家的日子,但徐晨已经见到他们日落西山了,已经连发达国家的体面都维持不住。徐晨不希望这样的事情也出现在大同社这里。

  刘永皱眉头道:“遵命!”

  刘永询问道:“元首,东吁国想邀请我国帮助他们修建铁路。这段时间其他各藩国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东吁国小民贫,其国土大部分又处于高山群岭当中,修建铁路难度极大,花费极高。某担心帮助他们修铁路之后,他们偿还不起修建的费用,我民朝应当与于拒绝。”

  徐晨一脸奇怪的看着刘永,这对后世的列强来说,筑路权需要打仗才能获得的,现在送过来,刘永反而不想要了。

  不过徐晨很快就想明白了,前世那些殖民帝国大部分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他们资金过剩,且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金融资本想要获利必须要有实物,所以才拼命的修筑铁路,增强他们获取殖民地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能力。

  但民朝体量太大了,即便徐晨献祭了整个大明的士绅,十几年时间依旧不够完成初步的工业化,现实是民朝本土也很缺少工业化的资金,整个大明士绅的财富投入到民朝基础设施建设,但资金依旧不够,所以他才不愿意把宝贵的资源浪费在东吁国。

  徐晨道:“帮助藩国修建铁路网,既可以彰显我民朝仁慈,让藩国归心,也可以加强我们和藩国之间的联系,同时能让藩国的货物为我们建设大同世界服务,我以为建设东吁国铁路网对民朝有百利而无一害,应当与支持。”

  李文兵劝说道:“元首,关键是东吁国小不自知,他想要我们民朝给他们修5000里的铁路网,我询问过弘基,以东吁的地形复杂,需要大量修建铁路桥,一里铁路成本最起码需要2万两银子,5000里的铁路网要花费上亿白银,和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就500万两银子左右,他们连还利息都还不起。”

  “咳咳!”徐晨也被吓住了,5000里铁路网真敢想,大同社最开始一年也不过就是修几百里铁路,即便到现在,也只有1500里左右,不是不想多修,而是实在拿不出钱。

  民间商贾开始几年对铁路网很有热情,但随着铁路网不断的扩张,修筑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修铁路想回本太难了,需要花十几年时间,而现在哪怕开个纺织厂3~5年就能回本,所以民间的东家更喜欢开作坊,而不是费力不讨好的去修铁路。

  当然如果铁路修好了,交给他们运营,他们倒是非常乐意。但大同社对这样的呼声,一向是铁拳打击。

  徐晨道:“和东吁大使商议,大家先去一段小铁路,验证一番,看看能不能盈利,至于抵押物,东吁国拿不出来,铁路工程就属于我们两国合作,民朝出钱出技术,东吁出人,出土地,铁路的股份我明朝可要占51%,由双方共同经营,但主导权要归我们民朝。”

  刘永想了想道:“如此倒是可以答应下。”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1月13日,京城。

  今年可谓是大戏连连。先是何吾驺他们要求吕宋获得议员名额,元首答应,吕宋得到10个议员名额,爪哇总督府,棉兰总督府,文莱总督府府,马来总督府有八个,东宁府三个。

  同时总理大臣府把五大都护府纳入纳入明朝财政规划当中,以后他们也可以享受本土待遇。

  第二个事情则更加轰动,元首府宣布农场可自由解散。

  这几乎否定了大同社这10年来的政策,连带的效应就是大同社文武高层进行了大范围的调动。

  此事轰动了整个京城,无数的八卦客都在讨论,这位将军为什么要调动,那位巡抚又为什么要调到其他行省去。

  大同社一向讲究无为而治,极少发生大的变动,而像如今这样大范围调动高层的官员,可以说是开国的第一次。

  不过所有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背锅人,就是河南巡抚陈子昂了。

  他原本就是大同市的元老,在大同军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在中原当巡抚期间,带领中原的百姓抗击了旱灾,蝗灾,洪灾。政绩极其出色,但因为这次祥瑞的事件,导致大量农户要退出农场,后果极其恶劣。

  这样一位文武都极其出色的大同社元老,受此牵连却要贬到金山当总督。

第484章 ,大同社的根基与朱由检的面子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1月25日,京城,农学院。

  京城的冬日,寒风凛冽,但农学院食堂里却热气腾腾。朱由榔刚刚结束一上午的理论课,正对着眼前的饭菜狼吞虎咽。这倒不是学院的伙食有多精美,实在是上学以来体力消耗巨大,让他这个曾经的东吁太子也顾不得什么仪态了。

  正当他埋头苦干时,肩膀被人用力拍了一下。抬头一看,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中年农家汉道:“师弟,别吃了!老师叫咱们去玻璃大棚那边,帮忙摘黄瓜,急活儿!”

  此人就是朱由榔的师兄赵卓,每次看到他,朱由榔都觉得礼崩乐坏,他这个师兄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农家汉。

  赵卓家祖上三代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他祖父是个农户,父亲是个佃户,如果真按历史线走的话,他和他的父亲大概率,沦为明末乱世的两具枯骨。

  但大同社改变了这一切,不但提前结束了乱世,还历经十余年抗旱救灾,保住了北方大多数的人口。

首节 上一节 341/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