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66节

  土根自豪地介绍:“大概有三万来只。母鸡下蛋,肉鸡出栏后,鸡毛我们收集起来做鸡毛掸子,鸡内脏像鸡胗、鸡心,鸡舌头都分类处理,做成卤味或小食品,在火车站附近这种小吃食卖的最好,据说连扬州的客商都来我们这里订货。

  鸡肉呢,我们也不整只卖,拆分开来,鸡头、鸡脚、鸡翅、鸡胸肉,都有不同的买主。尤其是火车站那边人流大,小贩们把我们提供的鸡肉做成‘孟津烤鸡’,卖得极火!

  因为把这些边角料都变成了钱,所以我们的鸡肉价格能压得很低,还一直供不应求。那边还有个养鸭场,规模也差不多,两万多只鸭子,同样是鸭毛、鸭掌、鸭胗分开卖。高社长常说,‘一只鸭子进了咱们农场,就得让它浑身上下都变成产品卖出去!’现在光是这些养殖场,就占了我们商社总营收的一半!”

  接着,土根又带他们参观了农场自建的居住社区,小学、中学、医院、戏院、图书馆,甚至还有一支农场足球队。

  他得意笑道:“我们农场足球队打遍了整个中原无敌手,连续得了三年洛阳联赛冠军。我们正计划着邀请京师的足球队过来,比一场,看看谁的足球队更加厉害。”

  李文兵竖起大拇指笑道:“厉害,三连冠,可不容易,用社长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足球王朝。”

  土根听到连徐晨都夸他们了,笑的更开心了。

  “如今咱们农场,娃娃有书读,生病有医看,闲了有戏听有书看,年底还有分红,去年算下来,每人能分到三十多两银子!这日子,城里好多工匠都比不上。”

  李文兵在孟津农场一待就是十几天。他跟着高俊和农户们一起下地收割,参加了他们热火朝天的秋收庆功宴和分红大会;甚至还在农场戏院里,和男女老少一起观看了时下最卖座的新戏《夺宝奇兵二》。

  他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不得不承认,孟津农场这些“新农户”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和集体归属感,确实已经超越了许多在城市里挣扎求生的普通工匠。

  然而,在欣慰与赞叹之余,把这几天的经历写成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发展农场制才是农村的未来,民朝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逐步推广这种模式。

  在孟津体味了中原大地的丰收喜悦后,李文斌再次登上南下的火车。钢铁车轮滚滚向前,窗外的景色也逐渐由北方平原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海,转变为江南水乡连绵不绝的波光粼粼。

  稻田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阡陌纵横,舟楫往来,这便是江淮行省,现在江淮与关中、辽东并称为支撑北方粮价稳定的三大“天下粮仓”。在北方旱灾肆虐的那些年,正是依靠这三地,尤其是江淮地区源源不断的粮食才维系了半壁江山的安定。

  列车最终缓缓停靠在扬州站。与孟津站的井然有序、略带乡土气息不同。

  扬州站仿佛一个沸腾的人海漩涡,站台上摩肩接踵,旅客、小贩、挑夫、接站的人流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各种口音交汇,行李包裹堆积如山,人声鼎沸,几乎让人产生“全天下的人都挤到了扬州”的错觉。

  李文斌刚下火车,便看到江淮巡抚傅山带着几名属官,在人群中费力地迎了上来。

  “李公,一路辛苦!”傅山拱手笑道,他的气度较之几年前更为沉稳,干练了。

  李文斌看着这水泄不通的站台,由衷感叹道:“青主,今日方知何为‘天下第一繁华地’,果然名不虚传!”

  根据去年大同社进行的人口普查,扬州府常住人口已突破二百万大关,不仅是民朝,更是全球当之无愧全球第一大城市。

  其年度税收更是惊人地达到了两千八百余万元,远超京城、长安、金陵等传统都会,稳坐民朝经济头把交椅。

  他也多次来到扬州,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每隔几年来一次扬州,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杨州,说扬州日新月异一点也不为过。

  傅山谦虚地摆摆手:“李公过誉了。此乃罗巡抚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傅某不过萧规曹随。扬州本身底子就好,地处南北要冲,长江咽喉,又赶上开海与工业化的东风,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方有今日些许气象。”

  李文兵点头也认可这话,扬州自古就是繁华城市,在大明时期,扬州的人口就接近百万,更不要说现在扬州吃道开海的红利,工业化的红利。处于南北之中的交通要道,又处于长江的下游,再加上有罗伟,傅山这种优秀的官员治理,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扬州现在繁华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日,傅山陪同李文斌巡视扬州的各大工业区。如果说孟津展现的是农业现代化的雏形,那么扬州,则是一座彻底为工业与商业而生的巨兽。

  城市周边及下辖的三州九县,工业区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烟囱林立,如同无数指向天空的灰色森林。这些烟囱日夜不停地喷吐着或黑或白的浓烟,将天空染成一种工业时代特有的灰蒙蒙的色调。

  空气中弥漫着煤炭燃烧的硫磺味、钢铁厂传来的金属腥气、化工作坊的刺鼻气味,以及运河与长江水汽混合的复杂气息。机器的轰鸣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昼夜不息,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背景音。

  他们参观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坞,数千工匠如同工蚁般忙碌,龙骨初具的远洋巨轮静静地躺在船台上,等待着扬帆四海,

  走访了震耳欲聋的纺织工场,成千上万台蒸汽动力织机齐声咆哮,吞吐着如云的棉纱,织出仿佛无穷无尽的布匹。

  进入了灼热难当的钢铁厂,巨大的坩埚和转炉中,铁水奔流,钢花飞溅,这些钢铁将会成为明朝的脊梁。

  他们还巡视精密复杂的机械加工坊、扬州的工业体系之完整、门类之繁多、规模之庞大,在整个民朝无出其右,堪称帝国工业的心脏。

第511章 ,烈火烹油的扬州与让建房人住得起房

  大同历二十五年(公元1647年)7月5日,夜,扬州,招待所。

  李文兵对着一丝疲惫傅山道:“你政务繁忙,明天就不用陪着我了,让工匠司主官胡强过来,让他带我看看扬州工匠现在的情况。”

  他可记得几年前自己巡视扬州,工匠处境困难,现在他想看看,扬州工匠的生活有没有改变?

  傅山点头道:“那我明天让胡强来带着执政您巡视!”

  傅山离开后,李文兵让人找来了高登和金圣叹两个老朋友。

  他看到两人笑道:“来扬州多日政务繁忙,现在才有时间见见你们这两位老朋友。”

  金圣叹笑道:“你繁忙,我等可不繁忙,本应该早日来见你的,但谁让你没带三口火枪过来,一路来的安安静静,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

  李文兵听到金圣叹调侃的话,忍不住大笑。

  他往日出京多是以督察御史的身份出来,几乎每到一定都要宣告自己的身份,让百姓知道他来了,好让百姓有冤屈的讼上。

  不过这次他的身份是总理大臣,视察的是地方,反而安静了很多。

  李文兵感叹道:“如今的扬州城可谓是繁花似锦,盛世之景,这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啊。”

  高登叹口气道:“扬州虽然繁华似锦,但能享受这份繁华的终究是那些富商,以前扬州的富商还弄什么,三十六象,七十二牛。

  现在的扬州城家产不到百万者已经算不得富裕了,而建设这片繁华城市的工匠,却没有多少能留在这里。”

  金圣叹道:“真要看扬州的盛景,不能光看那几个工业区,那种宏大的机器虽然让人着迷,但也容易让人迷失,以为这就是扬州最真实的情况。

  您去工匠坊看看,看看那些工匠的情况,执政您能更接一下地气。”

  他想了想道:“我也做一回地主之谊,请您去扬州城最繁华的登仙居如何?”

  李文兵知道金圣叹狂士,除了佩服社长之外,其他人根本不在他眼里,自然也不会讨好自己,他想了一想,就跟着金圣叹去登仙居。

  登仙居是扬州城这近十年来新建的酒楼,有12层,高三十三丈,号称能登上天宫,里面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所以称之为登仙楼。

  登仙居能观察到长江码头的,所以深受扬州富商的喜爱,快出了打出了名头,成为了扬州城地标性的建筑。

  金圣叹身为扬州名仕,是登仙居的VIP客户,所以他很轻易的就弄到了顶层的包间。

  李文兵,高登,金圣叹站在包间里,俯视整个扬州城,只见眼前的扬州城灯火通明,街道上依旧繁华,人流依旧川流不息,宛如一座光明的不夜之城。

  李文兵看着灯火通明的扬州城,万家灯火,逐步点燃,一派盛世景象。

  他赞叹道:“难怪古人会说腰缠10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果然是一座令人着迷的城市。”

  金圣叹道:“10万贯也不过是10万块,在现在的扬州城只能算稍微富裕了,在扬州城可算不上什么富人。”

  金圣叹指着一个地方道:“你看看这边,就是工厂区,现在已经晚上8点依旧灯火通。”

  李文兵苦道:“能这么繁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好事,作坊繁忙总比倒闭要好。”

  而后他奇怪道:“京城,天津卫有不少作坊倒闭了,扬州难道没受影响吗?”

  高登道:“自然也受到影响,大概有两成的工厂关闭了,但这些作坊都是私人的,这种事情在扬州城每年都会发生,只是去年跟今年稍微多一些而已,自然不会引起大家的异常。”

  李文兵马上询问道:“那工匠怎么办?”

  高登道:“得到了遣散费去找其他的作坊,要不就干脆回乡出去种地。”

  江淮行省是整个民朝官营作坊最少的地方,只有几大钢铁厂,器械厂,火车制造工厂,机床作坊这些重工业的作坊,像纺织厂,面粉厂,食品加工厂这些轻工业作坊都是民间经营。

  而这一次的战后不景气。波及的主要也是轻工业,所以对扬州来说不能说毫无影响,但的确影响不大,最多是税收少了一些。

  金圣叹指着另灯火通明的地方道:“那是扬州的富人区。布商,海商,煤商等巨商居住在长江沿河一带。这些人在大同社的政策下,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在这边地区建府邸庄园。他们的宅邸园林极尽奢华,雕梁画栋,引水为池,叠石为山。

  这一片灯火通明的地方是扬州的歌舞曲,每到夜晚这些富商,一掷千金的宴饮,争奇斗艳的服饰。大同社虽然禁止扬州瘦马了。

  让他们玩的更花,圈养波斯舞女,天竺舞女,雇佣新罗婢,看欧罗巴歌舞戏曲,追捧名妓改成追捧舞女,什么菩萨蛮,天竺神女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这和20年前的扬州已经没什么两样了,只不过选择更多了一些,富商更富了一些。”

  金圣叹这两年感觉到很烦躁,很郁闷,他发现扬州逐渐变成他记忆当中的样子,这让他变得更加的孤僻,每年都要去中原的乡村待几个月平复心情。

  他现在时常在报纸上写文章抨击这些富商,酒池肉林的生活,他也深入工厂当中,和那些年轻的工匠交流,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农村,勤劳踏实,待人真诚,怀揣着发财梦来到扬州,但这些人大部分不可能在扬州城留下。

  运气好的赚了一笔钱,回乡盖房,娶媳妇,运气差的可能就被机器弄得残疾,得到一笔赔偿金回归乡,这样的世道让金圣叹觉得不服气。

  凭什么这些肯干的人连在这个城市居住下去都不可能,而那些富商天天酒池肉林,这让他更同情这些青年,仇恨那些富商。

  李文兵来到窗边,看到那沿江那灯火通明的景象,也只能无奈的叹口气。他是想要扩张官营作坊的,但社长一直不同意,说管不过来。

  而现实也的确是这样,州县的作坊大同社没有监管到,结果弄得想赚钱,先亏钱。

  他不得不承认,大同社的官员在赚钱这方面比不上这些商贾,他们大同社也拿不出几十万经营的天才。

  高登轻叹一声道:“文兵公,扬州就如一匹狂奔的骏马,活力无限,却也难以驾驭。财富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和集中,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贫富鸿沟与社会问题。管理此城,犹如烹小鲜,火候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祸。”

  李文兵默然的点点头,他们大同社成立的宗旨,就是想解决富着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但就现在来看,他们大同社努力了20多年,也只是拉高了这底线,产业发展,让这些富商的财富变得更多,他们的上限反而变得更高了。

  7月6日,清晨招待所。

  胡强有点紧张道:“李执政,您好,我是扬州工匠司的胡强。”

  李文兵笑道:“你也是大同社的老人了,不用这么紧张,带我去扬州最大的工匠坊看看吧。”

  胡强道:“遵命!”

  李文兵和胡强两人坐上了马车。

  李文兵询问道:“现在扬州工匠工钱是多少?”

  胡强道:“前年的时候,因为战争,元首府下了大量的订单,加上商船又需要运输物资,当时整个扬州作坊都是三班倒的生产,工匠都不够多,到处抢人,那个时候工匠一个月能赚10块钱,如果算上加班,最多一个月能赚20块。”

  胡强继续道:“但现在因为工厂倒了一些,生意难做,工钱也降低了一些,一个月大概只有8元左右。”

  李文兵有点吃惊,20块就差不多是京城附近农户的2/3的收入,即便现在降到一个月8元,一年也有百元的收入,是农户的好几倍,难怪这么多人涌入扬州了。他也不得不承认做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务农。

  马车逐步走到了荒僻的街道,扬州城的工业区都在郊区,工匠区靠着工业区,所以也比较偏僻。

  胡强指着一个庞大的市坊道:“这是平安坊,是扬州最先建立的工匠坊,整个工坊有112栋筒子楼,高七层,每层有4套房,居住了大概四五万工匠。”

  “四五万工匠?”李文兵惊讶道,工匠坊只有3000多套住房,却有四五万的工匠,一套住房住了十几个人!

  胡强点头道:“这是我三个月前得到的数字,现在可能会更多。”

  “更多!!!”

  胡强苦笑道:“各地的农户都涌向扬州,人太多了,推高了房价,几年前扬州稍微好一点的单间,要一个工匠1/3的收入,整个扬州城到处都是乱搭乱建的窝棚,就这种窝棚,一张床还要收一元银子的月租。”

  傅巡抚上任江淮,了解到扬州城这一情况道:工匠建设了现在的扬州城,我们不能让工匠在扬州城连一张床都没有。

  于是动用府库财政,修了这座工匠坊,来扬州的工匠只要月付五角,就可以入住这里。

  这个工匠坊建立后,把扬州城的房租压低了一半,工匠们也极其满意。只是涌入扬州城的工匠太多,工匠坊建立不到半年时间,就住满了人。

  三年时间扬州府修了三个工匠坊,一个比一个大,现在在修第四个工匠坊。

  而后胡强苦恼道:“不管我们修的有多快,这些工匠坊都会快速被工匠填满。”

  在胡强的带领下,两人来到了工匠坊门口。看门的大爷看到了胡强笑道:“胡主管又来?”

  胡强递了一根烟给大爷道:“麻烦您放我们进去一下。”

  门房大爷笑着推了一本登记簿道:“好说。”

  胡强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而后带着李文兵进入工匠坊,一进入这个工匠坊感觉有一丝压抑,房子修成一个密闭的市坊,就像一个小型的监牢一样,每栋间隔也极其密,可以看到房子的走廊挂满了各色的补丁衣物。

  在这些住房中间,有几对上了年纪的大爷,套着红袖章巡视四周

  胡强解释道:“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省建设的成本和安全,工匠司内有几万人,人多眼杂,总会出各种事情,所以只能进行半封闭式的管理。”

  李文兵倒是能理解,扬州十几年增加了一倍多的人口,其管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李文兵就这样跟着胡强,进入了一个套间,这房间内部排着一排木头箱子,箱子上都挂着一个小锁,另一边则放了5张桌子,上面堆着一些香料,食盐,米面粮油等食物。

  四个光着膀子的壮汉穿着一条短裤,在一张矮桌上推着牌九。

  胡强看到这幕生气道:“苏杰,和你们说了多少次了,有空多读书,多学技能,不要老是赌博,还有上个周日的夜校,你怎么没有去?”

首节 上一节 366/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