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5节

  “这是什么意思?飘香院也演上戏曲了。”一个嫖客兴致勃勃问道。

  而后就有听到谈话的嫖客,把消息传递开来。

  有个穿松江布直裰的书生摔了酒盏:“杜妈妈莫不是要养瘦马?上月醉月楼赎个清倌人不过二十两!你这一小女孩定个这么高的赎回价,诚心不想让人家父女团聚呀。“

  旁边戴六合帽的商贾捻须接话:“即便是省城,清官赎身赎也没有这般价码,杜妈妈这生意做的比俺都要精。“

  而后他拱手道:“佩服,佩服。”

  大厅吃酒的几个纨绔闻言哄笑,有句老话不说过,男人最喜欢做的是劝红尘女子从良,现在这样嫖客虽然有看戏的意味,但他们也想要看到秀娘能有一个好结果。

  不过被围观的徐晨和老鸨他们就有点尴尬了,尤其是老鸨被这么多人围观,她就不好讲价了。

  她只能暗骂手下道:“废物,连个小女孩都看不住。”

  她还在想去后院谈价格,但这个时候一个书生指着徐晨道:“这不是那个施粥听故事的徐书生。”

  他转身向众人道:“列位可曾听闻?这位先生连日在西门棚下施糜赈饥,不拘流民乞丐,但能道出一段掌故奇闻,便与热粥三碗,县学里王教谕昨日还讥讽,说徐生这是效仿《太平广记》采风呢。

  徐晨施粥已经有好几天时间了,消息已经在整个米脂县传开了,说有一个书生,每天带着十几桶粥就赈济灾民,只为了听灾民讲故事,这已经成为了米脂县最大的八卦了,有对徐晨行为佩服的,也有对徐晨行为不屑一顾的,还有人嘲讽徐晨读书读成了书呆子。

  但刚刚那个书生忽然道:“听说先生每日居住在常家书铺,可是写出了《英雄记》的搬运工先生?”

  徐晨点头道:“先生不敢当,但《英雄记》的确是某写的。”

  他之所以用搬运工的笔名,想要提醒自己这些作品都是另一个世界搬运来的,也是他对另一个世界的留念。

  “搬运工先生!”飘香院顿时哗然起来了,这大半年时间,整个上下,乃至整个大明北方,名声崛起最快的就是写出了《英雄记》的徐晨了。

  戴六合帽的商贾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对徐晨躬身行礼道:“先生大德,俺们平阳府商帮走西口,素来奉关圣帝君为祖师。先生新著《英雄记》里写关公水淹七军,真真写到晋商心坎里了,多谢先生为武圣正名。”

  徐晨道:“当不得谢,历史就在哪里,我只是拨开了这段历史的迷雾。”

  锦绣书生也起身道:“在下刘永,先生的《英雄记》除了叙述浅白之外,毫无缺点,真乃旷世大作。”

  徐晨道:“我写的浅显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刘永恍然大悟道:“先生真有教无类,”

  杜妈妈在知道眼前这个青年是米脂县官吏士绅谈论的搬运工先生之后,态度马上大变,笑盈盈道:“早知是先生,妈妈就是把香兰送给先生了,也不会冒出这么多的误会。”

  而后她命龟公拿了一张契约笑盈盈道:“这是秀娘的身契,就交给先生了,以后先生常来我们飘香院,妈妈我保证让先生宾至如归。

  她知道现在徐晨是陕西名气最大的名士,名士和名妓都是相辅相成的,要是徐晨吹捧她的姑娘,她飘香院的头牌身价立刻就能翻倍,本来米脂这样的小地方是找不到吹捧的名士,现在好不容易她遇到一个,自然要想办法讨好徐晨了。

  徐晨接过秀娘的身契,拿出十两的银锭道:“我等两清。”

  刘勇道:“后日我米脂士林诗会,还请先生参加。”

  徐晨想了想道:“后日某定会赴约。”

  求订阅,求举荐票

第13章 寻找志同道之人

  米脂县书铺

  徐晨带着贺老六和他闺女一起回来,正好和东叔撞上了。这段时间徐晨忙,他也非常忙,忙着排版《英雄记武侯篇》,要盯着印刷厂,等他回到书铺却发现多了两个人,绣娘担心被东叔赶走,手中拿着扫把,不断打扫,不敢有一丝停歇。

  徐晨说了贺老六和他闺女的事情。

  东叔叹息道:“陕西每年卖身为奴者不可计数,光米脂县就数以百计,晨哥儿又能救几人。”

  徐晨叹息道:“能救一个算一个吧。”

  虽然做了一件好事但他的内心依旧郁闷,因为和秀娘交流之后,他知道在飘香院还有十几和她差不多的女童,他能救一个秀娘,但救不了千千万万的秀娘,除非他掀桌子把飘香院彻底给拆了。

  至于造明朝的反,他没有心理负担,只是现在的时机还没有到,现在农户还有一点存粮,大部分的农户还能活下去,光米脂上千流民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徐晨自己也要找志同道合之人,而这也是他同意加入诗会的原因,农户流民是受到压迫的人,他们最有意愿改变大明的世道,但他们短视,没有知识,缺乏组织,容易变成流寇,徐晨不想自己也变成李自成。

  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还是读书人,虽然他们是大明的受益者,但总是会有一些热血还没有凉的青年愿意改变这个不公的世道,而徐晨就是想要在诗会当中找同志。

  东叔道:“做事还需量力而为,汝施粥行为已经引起本土乡绅不满了,县里也打算停下施粥,汝有多少钱,能养的活这上千流民?”

  徐晨做的事情是在打米脂县士绅的脸,他们筹集了五百石的粮食,但施的粥光滑如镜,碗底下有几麦子都能数的清楚,而徐晨的粥冷却之后能做到插筷不倒,本来他们是想赚点名声的,现在全变成了骂名了。

  二就是他们也担心流民在米脂县汇集,本来这些流民在米脂吃了几顿米粥之后,抓完了野外的野兽,啃光了树皮草根,为了活下去也会向南继续迁移,但现在因为徐晨施粥,流民全部待在城外,还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了,这就是在米脂县人为制造危机了。

  谁都知道徐晨一个人施粥是不可能养活上千人的,徐晨停下来之后,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吃多了稠粥的流民还愿意吃他们的粥,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要是这些流民不满,变成盗贼会祸害乡里,要是造反围攻县城,即便是失败了,对米脂县官吏也是一个重大的事故。

  所以徐晨的所作所为是损害了米脂县官绅的利益的。

  徐晨道:“侄儿已经想到解决米脂流民之道。”

  东叔不相信道:“此事可不得枉语。”

  徐晨道:“侄儿是江南人,家中一起购买过大型纺纱车,能以此纺20纱锭,侄儿打算在米脂建立一个大型纺纱厂,就招揽这些流民为工匠。”

  “纺纱车能雇几个人,这可是上千流民。”东叔了然的点点头,徐晨身形,一身的学问就不是等闲家族培养出来的,他早就猜测徐晨出自江南的豪族,甚至很有可能是松江府徐阁老的族人。

  他和徐晨交流的时候就发现,对各种典籍信手拈来,对朝廷内部的事务,政策和人员的变动比他还熟悉,这必定是祖上为官,而且是为高官才能这么熟悉朝廷的政务。

  他面徐晨如萤火面对皓月一般,有一种自己被碾压之感,他现在有点理解徐庶面对诸葛亮时的无奈。

  徐晨道:“苏州、松江等地已经出现了几百人的大型纺织厂,侄儿这个更大一些,但竞争却没有江南激烈,可以养得活这些流民。”

  通过和这些流民的交流,徐晨发现他们可以说是失业了,而后他改变思路,想到了可以让流民变成工匠,给他们找一条出路。

  而这段时间徐晨还真想了很多安置这些流民的产业,像挖煤矿,制造蜂窝煤,垄断整个米脂县的燃料市场,也给米脂县自然环境减轻一些压力,还有建设一个钢铁厂,等起义的时候正好变成兵工厂,还有想要带领这些流民屯垦,暗中练兵,囤积粮草。

  但这些花费的钱财太多了,根本不是徐晨能承受的,最后他想到了纺织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竞争压力低,而且纺织厂赚的钱,他可以扩大生产,用纺织业赚的钱建设钢铁厂,屯田,修整水利设施。

  最后他考察了米脂纺织业的现状,局面对他非常有利,米脂乃至整个陕西还处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状态当中,像江南地区那种几百人的纺织厂,在这里是没有的,因为小农经济没有被破坏,就没有条件出现这样的大型手工业纺织厂,而江南还是靠海外市场发展情况的。

  而且徐晨还找到了新的蓝海市场,大明朝可能是棉,麻,丝绸等纺织业太发达,尤其是棉纺业,压制了羊毛纺织业的发展,总之徐晨在米脂没有看到过羊毛布,羊毛毯子,羊皮袄子倒是随处可见。

  所以他的纺织厂可以纺羊毛线,而后教米脂百姓打毛衣,而此时大明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百姓天然需要廉价的保暖物品,她们可以购买几团毛线,为自己家人打造毛衣。

  还可以纺织羊毛布,羊毛具有良好的保暖性、透气性和弹性。它通常用于制作衣物,如外套、大衣、裤子、裙子、衬衫等。

  由于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人进入,徐晨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凭北方庞大的市场,养上千流民是绰绰有余的。

  这几天徐晨已经在回忆珍妮纺纱车的图纸和视频,感谢Up主的科普,这么偏僻的视频他居然有印象。

  东叔点头道:“汝在米脂也应当置办产业,不过晨哥儿最好考个功名,如此才好融入士林。”

  徐晨点头,他知道这是东叔的好意,但他却不打算考科举,有这时间,他还不如多赚点钱,多练两个兵,为将来早做打算。

  求收藏,求举荐票

第14章 ,知易行难

  天启5年(1625),七月四日,米脂书铺后院。

  徐晨几人异常忙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事情,小小的院落成为了他们的研究室。

  “砰砰砰”贺老六拿着锤子把一个手柄安装好,而后摇动手柄,摇动手柄流畅他才满意的点点头,而后他再拿去凿子去打造下一个零部件。而这个木架就是号称工业革命的开端,珍妮纺纱车的原型。

  本来这个木工活徐晨是打算雇个木匠来做的,但贺老六认为这个机器是自己家赚钱的秘密,不能让外人知晓,于是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来打造纺纱车,虽然徐晨不把他当奴隶看,但贺老六已经把自己看成是徐家的家丁,开始自觉维护徐晨的利益。

  “我在军中打造过营房,武钢车等器械,平日里也打家具,这个纺纱车虽然复杂,但东家你图纸画的清楚,打造起来没难度。”

  徐晨笑道:“没想到你除了会打仗种地,还会木匠活。”

  贺老六道:“这算什么,打铁,石匠,营造这些都是军中必备的技能,俺都会。”

  徐晨惊讶道:“你懂这么多手艺,怎么会沦落成为一个流民?”

  贺老六摇头道:“会手艺有什么用,王百户找俺们做事从来不给钱,他的房子俺们造的,家具是俺们打的,但连碗饭都不肯给我们吃,千户,指挥使也不是什么好人,俺们给他们做事待遇连牛马都不如,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没有军饷,军户都变成奴隶了,这些士兵望风而逃,真算是对得起大明。

  徐晨拍了拍贺老六的肩膀道:“这是王百户他们缺教训,这个仇你先记住,等过几年我会让那个王百户把欠你们的全部偿还。”

  而小五和秀娘两人围着一个大木通,先倒清水,而后倒入充满膻味的羊毛,最后加入草木灰,不断清洗买来的羊毛,用草木灰当中的碱性物质除油脂和杂质,秀娘负责搅拌,小五则负责倒了脏了的水,在这一遍遍的清洗当中,这些羊毛也变得越来越白洁。

  米脂县靠近大漠,加上本地的百姓也有养羊的传统,当地的羊毛不但数量多,而且价格也不高,一斤羊毛只要三文钱,也就一个菜包的价格,而且购买一百斤还能再送十斤,卖羊毛的商贾甚至表示,他们如果要的数量巨大,价格还可以商量。

  米脂县的羊毛多用于制作毛毡、地毯等军需品,但这两年大明军事重心都在辽东一带,宁夏卫这里的士兵欠饷都两年了,羊毛制品自然也开始滞销了,这些商贾也想要开发新的客户,而徐晨也向羊毛商表示,这只是初步的,后续还会有更大的需求。

  羊毛被清洗晾晒干之后,徐晨则用手摇动一个铁梳把羊毛纤维理顺形成蓬松毛条。

  “俺们这么做有用吗?毛毡毛毯俺倒是见过,但味道太重,价格也太贵,我大明百姓更喜欢穿羊皮袄子和棉衣,老爷们更加喜欢穿裘衣。”小五抱怨道,他本想要当徐晨的书童,却没有想到被徐晨当工匠来用了。

  “羊绒布听过吗?在唐代,一寸羊绒一寸金的说法,我们的羊毛布就是羊绒的低配版。”

  徐晨内心也有些烦躁,他们4个人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徐晨的任务就是要把梳毛器给改好。

  看上去简单的纺织工艺,但实践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徐晨几乎是对着自己脑海当中的视频来做,但依旧有很多地方出错了,很多视频就是一闪而过,他只能遇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光这个铁梳他就改进了好几次,想要把羊毛变成毛线,比徐晨预计的要复杂很多。

  纺羊毛的机械要他们自己打造,不是有一个纺纱机就足够的,他们几乎要弄出一条从羊毛到纱线的生产流程出来,要是徐晨没有外挂,光这一步就可以卡死开纺织厂的想法。反而是有羊毛纱线之后,织布倒是简单了,用大明原本有的织布机就可以了。

  徐晨暗道:“视频看少了,穿越区的up主还没有上传羊毛纺纱线的视频。”

  互联网时代什么up主都有,徐晨就看过一个介绍穿越了,从无到有建立一套工业体系的up主,叫什么穿越必备指南,徐晨的大蒜素就是从这里学来的,上面还有如何制作蒸汽机,火药,青霉素,土水泥等等。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弄出一团蓬松蓬松的毛条,颜色还有点灰白,看上去不讨喜,不过对徐晨来说却算是一件合格的产品,先解决有无问题,以后再想办法漂白一些。“绣娘,你懂纺纱线吗?”

  珍妮纺纱车还没有弄出来,徐晨为了实验,购买了一台当地的纺纱车。

  秀娘点头道:“俺纺过。”

  绣娘接过徐晨手中的毛条,把毛条念成纱线缠绕在木锭上,另一只手摇动纱车,很快一条细小的毛线就出来了。

  徐晨松口气道:“终于成功了。”

  虽然这条毛线不均匀,但好歹是零的突破,后面就是改进工艺了。

  徐晨是互联网时代的人,动嘴能力多过动手动手能力,这次的实验让徐晨明白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简单的毛纺业都有这多的技术难题,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遇到的问题,徐晨简直不敢想象。

  翌日,贺老六把纺纱车也给打造好了,徐晨他们把招准备好的毛条一个个挂在锭子上,贺老六再一拉毛条瞬间变得稀疏起来,小五摇动手柄,20个锭子同时转动起来,一条条纱线就这样被纺出来。

  “动了,动了,先生这个纺纱车太厉害了,居然可以同时放20条纱线,您真是诸葛在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小五钦佩道。

  “让俺自己来。”贺老六也充满笑意,羊毛不值钱,但纱线就值钱了,一斤棉花纱线值60-70文,羊毛纱线,价格即便比低,但赚的也比棉纱线要多。

  徐晨也露出笑脸,虽然纱线还不均匀,但它效率快,即便是现在的品质还不高,但用来做毛线却是绰绰有余的,而且也可以纺织成毛毯,只要价格足够低,就不用担心销量。

  而在这个时候在书店的东叔听到动静来到后院,但见纺车飞转,毛条顷刻成纱,不禁拊掌惊呼:“奇哉!尔等竟真以胡羊毳绒纺就机杼!“

  忽屈指掐算,衣袂微颤:“今岁棉贵如珠,斤值三十文尚难求购,而塞外羊毛斤不过三文——十仅取一!“言罢持纱对日审度,目露精光:“若织之为呢,纵使尺价廉于棉布半之。“

  今天无语死了,上传签约的资料,结果身份证过期,找半天都没有找到新的身份证,最后发现是自己家的小宝,把身份证塞进铁的存钱罐当中,最后还是把存钱罐撬开了,才找到,这一天都过的极其郁闷。

  最后,求收藏,求举荐票。

第15章 ,缅怀东林六君子的诗会

  天启5年(1625),七月五日,米脂县,飘香院。

  明末时期虽然底层的百姓贫苦,大明朝廷的财政更是没充裕过,但大明上层的藩王贵族,地方士绅,尤其是江南士绅得到大航海时代的全部红利,富甲天下。

  这些富裕的商贾,用自己手中财富办私学,支持自己的子弟读书入仕,江南文风大盛。

  同时这些富商家族为了让自己家族子弟扬名,也为了干预朝廷的政策,为自己家族谋利,他们也热意出钱举办各色文会、诗会、酒会、茶会,一起吟诗作赋、评点朝政。

首节 上一节 5/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