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76节

  “奉先莫要自误!还记得前两次你穷途末路,想要投奔袁公路是什么情形吗?

  当年你从洛阳出逃,第一时间欲投袁术,他因认为你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故而拒绝,奉先这才北投袁绍。

  再后来奉先又自袁绍处脱身,复投袁术,他仍以为将军反复无常为由,故而拒绝。

  如此两次三番拒绝奉先,高高在上看不上你的人。

  如何会突然间改了主意,不仅同你联姻,还要许以高官显贵的重利?

  无他,用计而已。

  他眼下需要将军不支援刘备,以尽吞豫州之地,更看上了将军的徐州,欲不费一兵一卒而得之,是故才有眼下此疏不间亲之计也。

  他人用计之时所言,如何信之?”

  见吕布神色莫名,陈宫苦口婆心。

  “袁术所重视的,难道是将军您吗?

  诚如是,将军两次相投,早已入其麾下,何至于今?

  归根究底,他所重视的不过是徐州、是将军的兵马、是将军不救刘备所能为他带来的利益。

  倘使联姻,为他袁公路做大将军,以后他或来借粮,或来借兵,将军若应之,是疲于奔命为他攻城略地而作嫁衣。

  可若不允,那么同他联姻的情意也就断了,是所谓弃亲而启兵端也。

  常言道因利而聚者,利散则分,当不能为他带来利益的时候,将军可还记得当初在袁绍营中的下场吗?”

  听闻陈宫提到袁绍,吕布也是神色微凝。

  “公台所言甚是,当年我于常山为袁绍征讨张燕。

  仅率数十骑,亲冒矢石,连续冲阵十余日,为其杀散张燕所部数万之众,逼其逃入黑山。

  然而如此大功,不仅未得封赏,反而深受忌惮,险遭杀害。

  这正是因为讨伐张燕时袁绍需要我,平定张燕后,他便不再需要我的缘故。”

  见他总算听进去了,陈宫才松口气,又听闻吕布惊人之语。

  “公台,既然联姻之策并不可行,那你说不如我拜他为义父,何如?

  我听闻袁术爱收义子,更对孙策言之曰:【幼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布虽不才,远胜孙策,若他孙策当的,我岂不能?”

  “将军万万不可!”

  陈宫骇然失色,“嫁女或可还有一线生机,倘使拜义父,只怕大军顷刻便至,你我将死无葬生之地。”

  吕布:“.”

  见陈宫神色惊惶,隐有畏惧之意,吕布也面有讪讪之色。

  布不就拜个义父嘛,有这么吓人?他孙策拜得,我就拜不得?

  不过陈宫反对如此激烈,急得眼泪都要下来了,吕布也只得作罢。

  “方才戏言,公台勿疑。

  不过若依公台的意思,既不联姻,也不拜义父,便是要相助刘备?

  可那刘备丢了徐州,恐对我心存不良,他在徐州民望又高,城中更有人内外勾结,今若助他,久必为患。

  公台欲使我在沛国养虎吗?”

  此言一出,陈宫也为之蹙眉,“今救刘备,恐为内忧,而若不救刘备,待袁术灭亡刘备,夺了豫州,外患又至。

  内忧外患,着实两难。”

  然而他这位谋主尚未想出应对之策,不想吕布忽得朗声而笑。

  ”有了!

  公台,我有一计,使他两家互为制衡。”

  有了方才拜为义父之言,陈宫此刻多少有些心慌,“将军请试言之?”

  “既相助刘备,又压下聘礼,对于袁术联姻之事,既不答应,又不拒绝,只作商榷考虑之意。

  届时刘备若生内忧,我便以答应袁术联姻,共灭他为要挟,其必不敢轻举妄动。

  倘使袁术要来外患犯我,我则以拒绝同他联姻,相助刘备为要挟,其亦当心生顾忌。

  如此两家互为制衡,皆不敢妄动,我可高枕徐州而无忧矣。

  哪怕将来袁术果真称帝,观其势大,则应下联姻,以谋开国之功,若其势败,则拒联姻,不致沦为反贼亲属。”

  吕布越说越觉得有理,洋洋自得谓之陈宫。

  “依公台所见,此计可称绝妙?我吕布亦可为当世之智者乎?”

  陈宫:“.”

  见吕布想出这么一道反复无常的“绝妙”计策,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陈宫都不好意思打击他。

  只能说这将【反复无常】四个字,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计策,也得亏你能想的出来,很符合陈宫对吕布的固有印象。

  他深感心累的叹了口气,“将军,您.您这计策的想法是好的,可如此反复无常戏耍两家,只恐他们心生怨怼,到时候一拍两散,反遭祸患。”

  然而此刻自以为想出绝世妙计的吕布,哪还听得进陈宫劝谏?

  “公台所言,我岂不知?

  我自有应对,使他两家都不怨我。”

  言罢,也不听陈宫多言,便转了话题吩咐。

  “此事有我,公台勿忧,另有一件大事非你不可。

  此前你说城中恐有人作妖,今我也不瞒你,布心中已有人选。

  还请公台替我暗中详察,以免旁人不晓得轻重,轻举妄动反致打草惊蛇。”

  勿忧?

  陈宫心说正是因为有了你这妙计,我才深感忧虑!

  不过吕布是主公,他为人臣,此刻主公已有决断,且又有要事吩咐。

  他陈公台一介书生除了听命行事,又能如何呢?

  只得领命而去,祈祷吕布的妙计,不致引得大祸临头。

第109章 谁敢横刀立马,纪灵当世无双

  却说另一边,纪灵长驱大进,已抵沛县东南,扎下营寨。

  按袁术吩咐,昼列旌旗,遮映山川,夜设火鼓,震明天地,一副不灭刘备,誓不罢休的气势。

  刘备引陈国万余残兵而来,于沛国之中又汇合了糜竺所部数千人,当下共计兵马约莫两万。

  有了长平的前车之鉴,他再不敢全军守城,虽兵马不多,也分出万人。

  这部兵马由关羽统率,出城布阵安营,以为掎角之势。

  方便随时观察袁军动向,破坏其建造防御工事,以免重蹈长平覆辙。

  两家就此于沛县对峙多时,虽则纪灵兵马不多,哪怕全力攻城,沛县也非旦夕可破。

  可刘备忧心简雍与梁国,诚恐袁术主力于梁国大胜之后,又携大军压境。

  偏偏他此刻兵力微薄,士气低迷,纵使强攻纪灵也难有战果,是以常盼吕布援军。

  今吕布久久不至,他又听闻袁术给吕布下聘联姻,欲结秦晋之好,更生忧虑。

  “孙”

  刘备张口欲言,看了看四下之人,忽又顿住,眼圈微红复又问向糜竺。

  “子仲,你看眼下如何是好?

  纪灵或许短时间无法破城而入,但我只恐宪和处难以支撑。

  一旦袁术再得了梁国,携大胜之势汇合纪灵,引兵来犯,沛县焉能久守?

  倘使得吕布相助,趁袁术主力在北,首尾不能相顾。

  我与他合兵共进,杀败面前这只兵马,或许能让袁术顾忌腹背受敌,从而暂且退兵。

  偏偏我近来听闻袁术欲同吕布联姻,奉先所言之援兵也久久未至,不知他是个什么意思。”

  糜竺佯作思虑一番,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得出言宽慰。

  “想来唇亡齿寒的道理,吕将军也应该明白,当不会坐视使君覆灭。

  且徐州还有陈元龙在,纵使袁术用计,也必遭他点破。

  或许吕布兵马已在路上,使君且耐心再等上几日便是。”

  “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

  二人说话间叹息连连,只听得士卒忽报吕布引兵离县一里,于西南上扎下营寨。

  刘备闻之大喜,忙命糜竺准备些酒食,为吕布犒军,以表谢意。

  对面寨中,纪灵也知此事,勃然色变,急令人致书于吕布,责其无信。

  【我主四世三公,天下名门,世人皆慕其门楣而不得入。

  今下聘联姻,已有折节下嫁之意,婚事尚在商榷,吕将军此时领兵来救刘备,何意?

  若要拒婚,还请明言,今应又不应,拒又不拒,犹犹豫豫,欲待如何?

  再有拖延,休怪纪某三尖两刃刀下无情。】

  吕布读罢,有些恼怒纪灵狂妄,但为了自家袁、刘制衡之策,也压下怒意,同样休书一封,发往纪灵。

  【布膝下只有一女,视若掌上明珠,联姻之事,事关她终生大事,岂能轻易决断?

  布为人父,因此考虑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援助刘备?布绝无此意,具体如何,还请将军明日赴宴一叙。】

  纪灵收到书信,自知时机已至,拆开袁术所留应对吕布之法,神色莫名古怪。

  他正心急此等奇门巧具,不比先前应对关羽的暗器,情急之间如何找到?

  不想他刚命人去寻,就听人来报,言说所需之物,袁公早已命人准备妥当,同上一批军需物资一同自寿春送来。

  此前他们不知此物何用,是以存在库中,眼下需要,即刻取来。

  纪灵大喜,忙为了明日赴宴去见吕布一事,一一准备。

  这边约了纪灵,吕布又命人传讯刘备寨中,请之明日饮宴。

  刘备只以为吕布是援军来助,要和他商议出兵破袁之事,自无不可。

  翌日,刘备携关、张至吕布寨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虽则吕布此时已对刘备心存忌惮,然要维持袁、刘平衡,未免打草惊蛇,他也先将此事压在心底,暂且不动神色。

首节 上一节 76/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