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第91节

  等到时候,我要拉着你们死守金陵,一寸山河一寸血,跟鬼子血战到底的时候,你们可别哭,别后悔就行。

  会议结束后,各部立刻行动起来。

  87师、36师、税警总团留下了重装备和伤员,轻装简从,迅速向金陵方向开拔。

  而方默的独立21旅,则再次承担起殿后的重任,收容友军留下的物资和伤员,组织运输,并警惕可能出现的鬼子追兵。

  滚滚铁流,开始向着那座命运之城汇聚。

  一场更加惨烈、关乎国运的首都保卫战,即将拉开序幕。

第152章 第109师师长暨第69军中将军长

  金陵,国民政府的首都,六朝金粉之地。

  此刻却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的压抑之中。

  街道上,报童声嘶力竭地叫卖着号外,上面触目惊心的标题预示着战火的临近。

  逃难的人群携家带口,马车、黄包车、甚至独轮车上都堆满了行李,人们脸上写满了惶恐与迷茫。

  一队队士兵跑步穿过街道,沉重的脚步声更添了几分紧张。

  城东,一处略显陈旧却庄严肃穆的小礼堂内,正在举行一场小范围但规格极高的授勋晋衔仪式。

  方默、王师长、宋师长三人并肩站立。

  他们刚刚从惨烈的沪上战场撤下,征尘未洗,便站在了这里。

  一位军政部次长,代表最高统帅部,将一枚枚勋章郑重地佩戴在他们胸前,并宣读了对他们的晋升命令。

  “兹任命,宋荫国兼任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暨第78军中将军长……”

  “兹任命,王又平兼任国民革命军第87师师长暨第71军中将军长……”

  “兹任命,方默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09师师长暨第69军中将军长……”

  命令宣读完毕,礼堂内响起礼节性的掌声。

  穿越才2个多月,这一下就成了中将军长,说不兴奋,那是骗人的。

  然而,方默表面上摆出一副十分感激的表情,内心却在思索。

  得益于系统给他的初始身份,他和宋、王三人都是根正苗白的黄埔系出身,又都在沪上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在这鬼子即将发起对金陵的围攻的至暗时刻,一同被提拔,他这明显是被当做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未来栋梁来重点栽培了。

  只是,作为后世的穿越者,他终究是和腐败不堪白党尿不到一个壶里的。

  只不过,当下,为了抗击倭寇,他是愿意身处其中,团结国军中的多数爱国将领和鬼子干到底的。

  晋升仪式结束,三人相视一笑。

  虽然笑容中都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一同历经血火后,互相认可的复杂情绪。

  “得,哥仨现在都是中将军长了。” 王又平低声调侃了一句,冲淡了些许严肃的气氛。

  宋荫国也笑了笑:“肩上担子更重了啊。”

  方默正要说话,却见张冶中的心腹,李副官快步走了进来,对他使了个眼色,低声道:“方军长,张司令在城外等您。”

  王、宋二人都是人精,自然注意到了这一幕。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方默一个黄埔九期,能如同坐火箭般蹿升,除了战功确实彪炳骇人之外,在高层找到了坚实的靠山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而现任第9集团军司令、在军中资历深厚、且深得最高统帅信任的张冶中,显然就是方默最大的靠山。

  现在人家“家长”要找自家“孩子”说悄悄话了,他们自然不好在一旁碍事。

  “方军长既有要事,我等就先告辞了。” 王、宋很是识趣地拱手告别。

  方默与二人别过,便跟着李副官走出了礼堂。

  坐上张冶中派来的黑色轿车,车辆穿过金陵城内人心惶惶的街道,很快驶出城门,来到郊外的一处戒备森严的军营。

  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方默见到了正在对着地图凝神思索的张冶中。

  “文白公。” 方默立正敬礼。

  “来了,坐。” 张冶中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指了指面前的椅子,“授勋结束了?感觉如何,方军长。”

  “惶恐远多于欣喜,唯恐辜负领袖和文白公的期望。” 方默回答得十分得体。

  有了军长的名号,他这多处的不少部队才好安排,跟着他的孟烦了和周卫国也好更进一步。

  张冶中满意地点了点头,递过来一份文件:“这是你的69军初步拟定的编制表,你看看。”

  方默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第69军,下辖第109师(编制约10000余人)、独立第21旅(编制约5000人)、骑兵第10旅(小旅,编制约2000人马)。

  全军总计一师两旅,理论上满编应有近一万七千余人。

  虽然109师目前只是个空架子,骑兵旅作为骑兵编制,总人数更是少的可怜。(鬼子的骑兵联队同样小,直接下辖4个骑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400人马)

  但这已经是一个极其厚实的框架了,尤其是将他的基本盘独立21旅完整保留了下来,足见张冶中为他争取利益时所花费的心思。

  当然,再算上各种军直属部队,比如侦查团、工兵团、炮兵团之类的,还有什么补充团,补充旅。

  方默就是想一口气扩编到5万人,也没人管他。

  反正白党这边都是这么干的,一个军的具体实力可以天差地别。

  “多谢文白公提携。” 方默真诚地道谢。

  “这是你应得的。” 张冶中摆摆手,“沪上血战,你打出我大夏军人的威风,这是你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结果,我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张冶中这话说的极其谦虚,方默开局一个闸北警局局长,能这么快混到中央军军长,张冶中可是实实在在下了力气。

  一个军长的头衔,也给了方默接下来在金陵这座孤城中更多的独立性。

  张冶中顿了顿,继续说道:

  “目前金陵城内,溃兵和新兵数量众多,建制混乱。我已经和军政部、兵役司都打好了招呼,优先给你补充一万新兵。

  相应的军饷、被服,以及金陵城内库存的一批武器装备,很快就会送到你的驻地。”

  “至于战马……”张冶中说到这也有些尴尬,“这骑兵第10旅的番号是从马家军那边要过来的,马政司这边最多供给你200匹战马和400匹乘马,剩下的就得你自己想办法了。

  不过我记得你卡车不少,这骑兵旅下辖2个骑兵团,你具体怎么安排我就不越俎代庖了。”

  这可是雪中送炭。

  有了兵员和装备,再加上积攒的功勋值,方默就能迅速将69军的架子充实起来,尤其是那个空额的109师。

  “文白公……” 方默心中感动,这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之前为了方便突围,避免部队规模过大,被鬼子咬上尾巴,方默除了收拢溃兵外,特意没再额外抽奖。

  等的就是到了金陵,再迅速扩兵,到时候牢牢守住紫金山……

第153章 邱青钱:我说唐总座高见

  张冶中叹了口气,语气突然变得低沉起来:

  “方默,今天是11月26日。

  前几天经过会议,已经做出了决定,上边准备迁都山城。

  不日,领袖就要飞赴江城,统筹全局。我也被点名随同前往。”

  方默心中一动。

  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

  怕不是就在这个会议上老唐主动请缨……

  张冶中也注意到了方默的沉默。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凝重,看着方默:

  “这金陵城的防务,这首都的安危,乃至城内数十万军民的身家性命,接下来就要托付给你们这些留下来的将领了。”

  方默神色一肃:“职部定当竭尽全力,死守首都。”

  “守……” 张冶中咀嚼着这个字,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目前,湘军的老资格,唐将军已经主动向领袖请缨,要求留守金陵,决意与城共存亡。”

  他压低了声音:

  “唐公是革命元老,资历深厚,而且……嗯,他与上边的一些旧事,你大概也有所耳闻。

  他此番主动请缨,姿态很高,各方也都乐见其成,卫戍司令一职,非他莫属。具体……你懂的。”

  方默心中了然,默默点头。

  作为穿越者,他当然懂。

  老唐与最高统帅之间的龌龊恩怨多了去了。

  这次他如此高调地表态要死守金陵,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以死明志,要学当年的史可法,用一场悲壮的牺牲来为自己搏一个千古流芳的美名。

  最高统帅那边,恐怕也是乐得借此机会,将这个不太听话的老资格送去“成仁”,一举两得。

  所以此刻,无论是张冶中,还是金陵城内的其他知情人,无不对唐将军“肃然起敬”。

  认为他是一位抱有必死决心的悲情英雄,对他寄予厚望,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权限。

  又有谁能想得到,历史上,当鬼子真的兵临城下,炮火连天时,这位高呼“与金陵共存亡”的司令长官,会自己先乘船跑路了呢?

  方默内心泛起一丝苦涩和荒谬感。

  他知道真相,却无法言说。

  毕竟这时候的唐司令真的很大义凛然,即便他有沪上孤狼,大夏之虎的美名,也不可能越过资历甚老的唐将军取得金陵保卫战的总指挥权。

  “唐公忠勇可嘉,令人钦佩。职部定当服从唐司令指挥,同心协力,保卫首都。”

  这一刻,方默也只能先说点场面话。

  张冶中欣慰地点点头:“你有此心,甚好。切记,精诚团结,方能克敌。你的69军,将是守城的中坚力量,务必尽快整补完毕,形成战斗力。”

  “是,文白公放心。”

  又交代了一些细节后,方默告辞离开。

  坐在返回驻地的车上,他看着窗外萧瑟的冬景和仓惶的人群,心情沉重而又充满决绝。

  距离历史上那座城市陷落的日子,12月12日,还有一段时间。

  他不知道民国时的金陵作为首都一共有多少百姓,但想必100万是有的。

  穿越前,还上学那阵,方默所在的学校是组织过放映有关金陵的纪录片的。

  他大概记得,由汉斯西门子公司代表约翰先生为首的外国友人,组建的安全区一共庇护了大约25万的百姓。

  那么他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将其余百姓,在鬼子进城前,全部迁移出金陵城,哪怕不择手段!

  现在,他有了新的军级编制,有了承诺的一万新兵和装备,有了自己系统中储存的大量功勋值和武器弹药,还有一支身经百战、绝对忠诚的核心部队——独立21旅。

  更重要的是,他提前知晓了历史的走向和某些人的真面目。

首节 上一节 91/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