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冰海霸主 第101节

  维格的怒气陡然上升。

  “好,你亲自处理,必要时候找常备军帮忙,半个月之内我要看到调查结果。”

  打发走古德温,维格继续审阅各种文件和账目,和平时期,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财政,他最恨的就是有人从自己口袋偷钱。

  午饭前夕,侍卫通报挪威王国的使者正在等候。

  “让他进来。”

  不久,使者走进房间,看着坐在办公桌后,身穿黑色绣金龙袍的男人,恭敬地弯腰行礼。

  “小埃里克找我有事?”维格急着吃饭,没有过多客套。

  “呃,他听说您登基称王,特意让我携带礼品前来祝贺。”

  使者从怀里拿出清单:白熊皮、白狼皮礼物价值不贵,重要的是象征意义——登基以来,小埃里克是第一个承认他的统治权的君主。

  “十分感谢。”

  突然,维格想起一件事情,“之前你家国王向泰恩堡造船厂采购三艘双桅横帆船,这笔交易取消了,因为我在组建一支常备海军,造船厂腾不出别的产能。

  不如这样,先前的订金如数奉还,我再赠送小埃里克两艘柯克船,算作我对他的回礼。”

  使者接受这项提议,如今维格风头正盛,不宜与他产生纠纷,而且白捡两艘柯克船,回去以后国王也不至于为难自己。

  下午,维格仍在处理文件,不知过了多久,侍卫前来禀报,王后和两位王子的车队已经抵达城郊。

  “嘶,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维格叫来乌特加德,让禁卫军前去迎接。

  上个月赫丽吉芙来信,说这次几乎搬空整个泰恩堡,除了行李,还有绝大多数仆役,总计有五十辆辎重马车,当时维格还特意派遣游骑兵连和一个步兵营过去接应。

  傍晚,赫丽吉芙走下马车,打量眼前这套高档宅邸,心中未免有些落差,她一直期待着搬进王宫居住,按照丈夫的节俭性格,估计短时间内指望不上了。

  吃过晚饭,维格返回办公室处理文件,赫丽吉芙打发两个小家伙上床歇息。

  “带我逛逛,”她在侍女的带领下熟悉自己的新家,许久,二楼的办公室仍然亮着灯火。

  进门之后,赫丽吉芙看见丈夫坐在办公桌后,单手托着下巴,眼神凝视角落的那面铜镜,不知在想些什么。

  走到对方身后,她抚摸丈夫的柔顺头发,轻声感叹,“回想当初,那时的你多次与人争执,说自己的纹章是龙不是蛇,结果人人都说是蛇。这趟前来伦底纽姆,我听众人提到过你,他们纷纷主动改口,说你阿斯加德的巨龙降临人世,注定要征服一切,呵呵,命运莫过于此。”

  注视着镜中的模糊倒影,维格面容平静,淡淡说了句汉语,“君子当有龙蛇之变。”随即改用诺斯语说道:

  “其实也无所谓,我已经看淡了,随便他们称呼。蛇也罢,龙也罢,我的起点只是一个北欧自耕农,这没什么好辩驳的,众神从未规定农民出身就要一辈子都是农民。

  王权并非神圣,奴隶可以当皇帝(马克里努斯,罗马第一个出身非洲的皇帝,当过奴隶、角斗士、士兵、禁卫军指挥官,公元217年登基)、游侠可以当皇帝、卖草鞋的商贩可以当皇帝说到底,皇帝、国王,兵强马壮者为之,所谓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只是贵族和教会蒙骗平民的谎言罢了。”

  “这么多年,你还是一点都没变,”对于丈夫的出格言论,赫丽吉芙早就习惯了。

  她俯下身,柔软的双臂从后面搂着丈夫,小半个身子伏在他的背上,暗自心想:

  “或许知识是一种诅咒,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孤独,越烦恼。维格是这样,我也是这样,自幼生性孤僻,以至于找不到玩伴,多次被父母念叨。

  以他的学识和智力,幸亏娶了我,有时两人还能聊天。假如是亚丝拉琪那种不学无术、只会拎着斧子砍人的货色,估计连话都说不上。”

第230章 法典与银币

  859年2月。

  维格颁布诏书,宣布召开贤人会议(Witenagemot),邀请维京、盎格鲁—撒克逊、威尔士、皮克特等民族的上层人士聚集到伦底纽姆,商量编纂王国法典。

  王国法典是之前《泰恩堡法典》的扩充版本,包括民法典、商法典、以及贵族法典。

  会场选在旧王宫,尽管大部分木制建筑遭到焚毁,但砖石砌成的主殿大致完好,适合容纳这二百多人。

  由于语言、习俗、服饰迥然不同,参会成员倾向于和同族坐在一块,前排左侧被维京贵族占据,中间过道铺着红毯,右侧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后排坐着威尔士、皮克特人和盖尔人,还有少量的爱尔兰人(收到邀请,都菲林宫廷指派五个低阶骑士参会,以示敷衍。)

  等了十来分钟,维格在侍卫的簇拥下进入大殿,踩着红毯登上台阶,他依然穿着那件黑色绣金长袍,作为自己的日常服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台阶上摆放着三张座椅,中间是拉格纳,左右是他的两位王后。可惜的是,这三张镶着宝石的镀金座椅被民众砍成碎片,带回家作为收藏品,维格只能找了张样式普通的座椅凑数。

  落座之后,维格看着这些心不在焉的参会人员,知道他们懒得听客套话,直接进入正题,

  “多年以来,不列颠诸国林立,各地的习俗迥然不同,我今日召集诸位大人,是想设立一套公正有效的法典,化解纠纷。”

  当初拉格纳没有颁布法典,导致各地的乡绅、商人经常找他告状,严重占用了他的精力。比如某位乡绅的绵羊啃了别人的麦苗,结果绵羊被受害农民杀死,最终引发两个家族之间的冲突

  维格担心遭受同样的纠缠,因此制定法典,把这种乱七八糟的琐事甩给司法大臣和各郡的法官,假如矛盾实在严重,到时候他再亲自处理。

  看着犹疑不定的众人,他介绍王国法典的基本原则,还承诺废除旧王室统治末期颁布的一系列乱政,包括下调直辖领地的农税,从25%回调至过去15%,部分商品的税收同样下降但是,有一项看似荒诞的制度得到保留。

  几年前,为了敛财,亚丝拉琪设立一个新的贵族头衔——“爵士”,终身持有,无法世袭。

  维格延续这个制度,宣称为王室做出“一定贡献”的平民可以获封爵士,无法世袭,但是在法律意义上属于贵族,还能让一个子嗣进入王庭公学。

  他设立爵士的初衷并不仅是赚钱,更多是为了保护商人群体,减轻各地贵族对他们的盘剥。

  在维格的记忆中,11世纪后,西欧出现过许多保护商业的措施,例如向城市颁布特许状,授予诸多特权。某些地区还衍生出一条原则:假设某个农奴逃到城市,居住满一定期限(通常是一年零一天),且未被原领主抓回,农奴将获得人身自由。

  经过长期观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商人群体擅长创造财富,可以提供大量赋税,但自身的战斗力不足,各商业城市往往依赖雇佣兵提供安全保障。

  采邑贵族自幼习练武艺、马术,能够提供优质的骑兵,缺点是上缴的赋税太少。

  贵族、商人两大群体各有优劣,教会/神庙也有独特的作用。如此看来,国王应该维持三方势力的平衡。

  当众阐述完自己的理念,维格离开会场,他不参与编纂法典的具体工作,而是由内阁与贤人会议负责。

  距离午饭还有一个多小时,他前往城西的王家铸币厂,前几天康沃尔银矿的银锭已经入库,正在开工铸造银币。

  铸币厂的外围拥有一道石砌围墙,守备森严,不时有守卫牵着猎犬往来巡逻。在主管的带领下,维格进入厂房,观看银币生产的全流程。

  首先,银锭会被捶打成薄板,剪切成圆形的小银片,然后进行称重,过重的会被修剪,过轻的会被回炉。

  (公元九世纪,加洛林王朝的德涅尔银币约为1.7克,而不列颠诸国的银币通常为1.46克。)

  随后,工人会加热这些银片,使其软化易于变形,随即放置在模具,用锤子用力敲击上模顶端。冲击力使银片在上下模具之间变形,把上下模具的图案压印在银片的正反两面。银币的正面是泰恩堡家族的龙形纹章,背面则是不列颠王国的轮廓。

  压印完成,工人手持锉刀刮去银币边缘的毛刺,得到一枚合格的成品,然后输送至国库。

  目睹整个生产流程,维格没有发表看法,他内心有过实行“金本位”的念头,然而市面上流通的黄金太少,只能凑合着使用白银。

  “等到开辟通往新大陆的航线,从中美洲获取海量的金、银贵金属,‘金本位’才具备可行性。”

  放下这个念头,维格找主管询问过去几年的银币产量,平均下来,大约每年获得六百公斤的银锭,生产一千七百镑的银便士。

  “太少了。”他心中默念。

  农业技术大幅提升,诸多农产品流入市场,问题在于市面上缺乏足够多的货币,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维格反复权衡,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增大开采量,生产更多的银币投入市场。至于发行纸钞、使用铜币,两者存在严重的弊端,不宜实行。

  离开铸币厂,维格找到间谍主管格温,让他暗中调查银矿。

  “陛下,首相已经派人前去调查,我的探员是单独调查,还是辅助那些事务官的工作?”

  “单独调查,一明一暗,重点关注诺丁汉郡的银矿。”

  听到指示,格温躬身告退,十多分钟后来到一座外表平平无奇的院落。名义上,他和属下隶属于伦底纽姆郡的治安局,实际上他们只对国王负责,从内库领取工资,而非首相控制的国库。

  目前,情报系统拥有三个部门,调查处、分析处、后勤处。

  调查处的探员最多,负责各处搜集情报,获得的情报移交给分析处。

  分析处的探员负责筛选有用信息,定期上报给国王。

  后勤处的工作最清闲,负责培训探员,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杂务。

第231章 流民与盗匪

  得到国王的指令,格温把调查银矿的优先级提升至最高,他找来调查处的几名督察,让他们推荐合适的人选。

  最终,格温选中一个外号“黑鱼”的探员,让他前往诺丁汉的德比银矿搜集情报。

  “切记不要暴露身份。部门过段时间要扩充人手,好好干,也许你会晋升为探长。”

  离开办公室,黑鱼前往后勤处领取任务经费。由于本次任务位于直辖领地,距离近、危险程度低,黑鱼只领到八个银便士。

  “这也太少了。”

  嘟囔两句,黑鱼签上自己的姓名,收好银币离开了。

  从伦底纽姆到诺丁汉,步行需要七天,骑马需要三天。作为调查处最底层的探员,黑鱼养不起马,也不打算花钱租赁马匹,而是跟随一支贩卖呢绒的商队缓慢前行。

  沿途,战争遗留的痕迹仍未消散,麦田本该泛出新绿,如今却蔓生着荨麻与蓟草。路边偶尔可见烧焦的农舍,几只渡鸦在焦黑梁木上筑巢,当做是自己的新家。

  两天时间过去,商队进入剑桥郡,此地遭受的灾难仅次于伦底纽姆。虽然剑桥曾是贡纳尔的封地,然而这人丝毫不念旧情,勒令当地居民缴纳大量的谷物、牲畜,等到战争后期,法军的军纪愈发败坏,勒索、劫掠成为常态。

  “简直比维京海盗还坏”——这是当地人对法军的评价。

  夜晚宿营时,黑鱼取出携带的硬面饼,掰碎之后放入碗中泡软。忽然,黑暗中走出二十多个衣衫褴褛的流民,有老有少,默不作声靠近篝火,两眼直勾勾望着商队成员手中的食物。

  商队头领不愿惹祸,从马车取下五根长条状的黑面包,递给这群流民,“赶紧走吧,别为难我们的小本生意。”

  接过面包,大多数流民起身欲走,少数人坐在原地,凝视着某个商贩手中的熏肉肠,吓得商贩把剩余的小半截肉肠塞进嘴巴,鼓着腮帮子拼命咀嚼,差点没喘过气。

  “嘿,这可不是本分人的做法。”发觉流民有过界的举动,商队头领摸向腰间短斧,剩余的三十名伙计、个体商贩、旅人纷纷抄起家伙,有人掏出匕首,也有人随手捡起石块。

  讨不到更多便宜,流民蹒跚着离开了,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似乎说话也会消耗他们所剩无几的体力。

  渡过这场危机,商队头领坐回篝火旁边,这是他遇到的第四拨流民,早已经习惯了。

  多数情况下,得到食物的流民会自发离去,但也有部分群体演变成盗匪,公然勒索甚至劫掠过路商贩。最大的一股盗匪自称黑旗兄弟会,连续犯下十几起抢劫事件,还攻破过两个村落。

  人数膨胀至二百,黑旗兄弟会的行事愈发猖獗,竟昏了头,抢劫一队路过的贵族老爷。后者名叫约伦,带着家眷和亲信前往温彻斯特就封,这人可不是个善茬,当即带领十几个骑兵冲向敌人,一轮冲锋就杀散了黑旗兄弟会.

  黑旗兄弟会覆灭,周边区域的盗匪退化成流民,行商们受益颇多,让约伦伯爵在民间的风评小幅提升。

  想到这里,商队头领忍不住抱怨,“陛下为何不多派点人剿匪?”

  黑鱼在旁边插话:“战争结束,超过三分之二的军官请假,带着家属前往封地,等他们处理好家事,至少要两三个月,在此期间常备军不具备大规模剿匪的能力。”

  “你怎么知道?乱编的吧?”

  此刻,黑鱼意识到说错了话,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容,“对,是我乱编的,说不定陛下过几天派遣常备军和禁卫军出城,彻底扫灭伦底纽姆、剑桥两地的盗匪。”

  离开剑桥郡,商队遇到的流民越来越少,田野中的冬小麦长势还不错,偶尔还能看到两个村落进行足球比赛,气氛欢腾热烈,让人仿佛回到战争之前的岁月。

  抵达诺丁汉,黑鱼告别商队,在集市附近找了间酒馆,向酒保打听有关银矿的消息。

  “你想干啥?”酒保眉头一皱,部分啤酒洒在吧台上。

  “没什么,我刚才听本地人提到银矿,据说矿区工人的待遇很好,想过去找份活干。”

  说话间,黑鱼挽起衣袖,展示一双健硕有力的胳膊,“我之前在铁矿干过活,应该符合标准。”

  “你最好换个想法,”酒保端出一盘切好的熏肉肠,“矿区待遇确实不错,但是矿区主管只招他们村落附近的人,你没戏了。”

  在酒馆睡了一夜,黑鱼离开诺丁汉,沿着蜿蜒小路前往西北方向的丘陵地带,凭借载重马车在路面压出的车辙,他找到银矿的所在地。

  情况确如酒保所料,矿区不缺人手,而且从不招外地的陌生人。无奈之下,黑鱼在山脚的村落打零工,偶尔帮助村民向矿区运送河鱼和新鲜蔬菜,趁机观察矿区的生产状况。

  粗看之下,银矿的开采过程和铁矿类似,工人用矿镐采掘矿石,粉碎矿石、去除杂质,然后在小型熔炉初步熔炼,得到一些含银量较高的粗银块。

  之后的步骤有些奇怪,工人把粗银块放入一个浅底、多孔、用黏土制成的圆盘,再度放入熔炉加热,得到纯度极高的银块。

  “这是什么操作?”黑鱼抓着后脑勺喃喃自语,然而矿区雇员懒得搭理这个外地人,把他打发走了。

  之后的几天时间,黑鱼照例在山脚闲逛,还勾搭上一个牧羊寡妇,在两人的闲聊中,寡妇偶然中提到一件怪事。

  “上个月我进山找羊,看见几个人影背着布袋走小路下山,可能是眼花了,毕竟谁会舍弃大路,专走这些崎岖难行的山路.”

首节 上一节 10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