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拯救贾敏开始 第6节

  “姨妈也知我原是庶出,父王春秋鼎盛,母妃风华正茂,说不得何时就会为我添个弟弟,这王长子之位自然该是他的。

  我且等着年满二十之后,能考封上上,得个二等镇国将军便是足够了。”

  他继承了前身记忆,自然知道大虞朝宗室爵位名仿宋明,设有一十二等:

  上四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

  中四等——郡侯、郡伯、县子、县男;

  下四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但世袭代降、余者考封的规则又和前世满清极为相似,以此来严格控制宗室爵位的数量——毕竟前明殷鉴不远。

  此举于国自是有利,但对他而言可就并非好事了——谁让他如今真的是个宗室呢。

  眼下他心心念念的郡王长子,便是类同国公,贵为三等爵,年俸三千两,禄米三千斛。

  且能开府建衙,招募臣僚,统御四汉营1200人,外加一满一蒙两佐领共600人。

  这可是须得以“奴才”自称,完全依附于自己的私人力量,除皇帝的命令之外,再无人可以剥夺。

  如此嫡母年氏自然也就不好再针对自己了。

  但若等到年满二十再去宗人府“考封”,哪怕满文/蒙文翻译、骑射、步射三项全优,也不过得个二等镇国将军罢了。

  这一下子可就掉到了九等爵去,手下再无一兵一卒,年俸更是只有385两,禄米...禄米记不得了。

  而且还得继续住在王府,处处受人桎梏。

  因此不论是前身,还是他自己,都对此耿耿于怀,尤其是在便宜老爹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长成的情况下。

  但一来囿于生母白氏——蒙姓博尔济吉特氏郡王侧室的位分,按制便只能如此;

  二来他若想破格晋封郡王长子,老爹答应了也不中用,非得有圣旨册封才行。

  可偏偏前身自幼读书就没天赋,练武悟性虽可,但秉赋柔脆,在一堆疯狂内卷的皇三代中并不突出。

  所以于兴泰帝跟前存在感着实寥寥。

  以至于老爹年前虽疏通了宗人府,向宫里请过一次旨意,最终却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如之奈何?

  ————

  《虞实录o世宗武皇帝实录》节选:

  (孝仪章皇后)以兴泰三十一年丙辰、二月二日辰时,诞上于敦和宫邸。

  上生而神灵,天挺奇表;珠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嶷然拔萃。

  自六龄就学,过目成诵,进业日勤。

  年十二,谒高宗皇帝于圆明园,见即惊爱。

第8章 秀外慧中少女烂漫

  许是瞧出了姚弘旭的言不由衷,贾敏不觉轻勾丹唇,微微莞尔,一面便要转过话题,再稍稍试探他的来意——

  虽然总归逃不过银子的事儿。

  但姚弘旭看着对坐花梨木卷草纹圈椅内小小一只的黛玉,见她明眸灼灼、檀口微微,却先笑着开了口:

  “妹妹可是有话要问?你我原是同辈,尽管直说就是。”

  黛玉见自家娘亲也含笑点头,方才忽闪着眸子好奇问道:

  “弘旭哥哥,你原来竟是王子吗?可你明明又姓姜呀...

  四方王爷里,北水南霍,西金东穆,也都没有姜哦。”

  少女认真掰着手指,声音也压得低低,十分机灵可爱。

  不过才这般小就被教了这些知识吗?

  姚弘旭有些诧异地瞧了眼笑吟吟的贾敏,才笑问黛玉道:

  “妹妹可知舜帝?”

  “我知道呀!”

  黛玉星眸悄亮,轻轻点了点头:

  “千字文有一句‘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说得便是上古五帝中唐尧和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了功臣贤人呢。”

  姚弘旭目露讶然,不禁抚掌而叹:

  “想我此生八岁就学,十岁才学完千字文,但如今仍未能通背下来。

  可妹妹这般年纪便能出口成章,一应掌故更是信手拈来...

  可见呐,这人和人的差距,竟是比人和狗的差距都要大呢。”

  “暧呦,子明(注:姚弘旭字)你这话儿...哈哈~”

  贾敏此时早忍俊不禁,一径笑出了声来。

  虽忙握着帕子掩了口,却仍是乐个不停,一时花枝乱颤,满面粲然。

  黛玉心中既欢喜得意,又觉十分好笑,但更怕这位弘旭哥哥脸上难堪,不觉咬着唇儿憋红了脸,悄悄低下了头去。

  姚弘旭忙摆手道:“妹妹想笑便笑,可千万别憋坏了身子。”

  “噗嗤~”

  黛玉这下再也撑不住了,忙离了坐位偎到贾敏怀里,拉着手儿叫揉一揉肠子。

  贾敏一面搂着自己女儿为她轻轻揉着,一面笑嗔姚弘旭道:

  “可不敢给你妹妹戴这般高的炭篓子,她小小年纪哪里承受得住?”

  “妹妹之颖慧实为我生平仅见,这话的确是有感而发。”

  前世罢卷躺平,深知人类参差的姚弘旭诚恳地摆了摆手,却越发哄得面前母女笑靥如花,一时满室生春。

  姚弘旭只得端起茶碗吃了一口——茶汤清亮,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该是明前的黄山毛峰。

  这些都归功于前身的底蕴,方才能一眼分辨出母女二人的妆饰也是得益于此。

  只可惜没多留下些有用的知识,就譬如该怎么去讨好那至尊无上的老头儿。

  一面他又抬目将此处正堂打量了一遍——

  面阔丈余,进深五檩,再结合位置和陈设来看,该是林如海平日里用来办公待客的官邸。

  而傅恒昨夜已打探了清楚,今儿扬州五座衙门的堂官都出郊劝农去了,依着本地风俗最早也得过午才回。

  如此情况下,贾敏仍能带着女儿于此接待自己,足见这位《红楼梦》中只留下了寥寥几笔的公府千金,其见识和手腕并非只囿于闺阁之中。

  小黛玉所学未必全是她所教,但方才那句“王长子”的试探却是明晃晃的佐证。

  一来提醒了自己眼下身无爵位,不过是个寂寂无名的闲散宗室,于法理上并无多少尊贵可言;

  二来探探自己有无野心,所来何求——若自己当真表现得云淡风轻,那才是所求甚大。

  幸好自己本心流露,该是糊弄了过去,接着又插科打诨拉近了些关系...

  希望这些能对说动林如海有帮助吧。

  姚弘旭心中思绪微转,直到耳边娇笑渐止,方才回眸看向了已悄然坐回原位,正小脸红扑扑的黛玉,因又循循善诱道:

  “妹妹既知舜帝,想来也知太祖爷了?”

  黛玉忙点了点头,不假思索地糯声背道:

  “太祖高皇帝,大舜之正裔,姓姚氏,讳光裕,字弘烈,世居江宁...”

  “玉儿,上午的药该去吃了。”

  不知何时,贾敏已敛尽了笑意,清冷的眸光在神色如常的姚弘旭身上扫过,先出声打断了兴致盎然的女儿,又微微提高了声音向门外唤道:

  “春梨,秋棠,陪姑娘回房去罢。”

  外面丫鬟远远应了,脚步橐橐而近。

  黛玉双眸睁得圆圆,一时左瞧瞧右看看。

  虽还好奇那谜底,也不知娘亲为何生气,但她仍听话地下了圈椅,就要向姚弘旭万福告辞。

  姚弘旭心内一笑,对贾敏的变化佯作未觉,只离座蹲在了小黛玉身前,迎着那双熠熠明眸,细细解释道:

  “妹妹或许不知,舜帝曾娶唐尧的两位女儿——均属十天干中癸女的娥皇女英为妻,故留下了两支血脉。

  其中女英一支为次,以上癸下女,开创姜姓,而娥皇一支为嫡,取左女右癸,以姚为姓。

  是以本朝自为虞舜嫡裔,华夏正朔,天下诸部无不诚心归服,疆域之广更远迈汉唐。

  因此我的本名原是...”

  正听得十分入神的黛玉眸光忽亮,踮起脚尖附在姚弘旭耳边,悄悄笑道:

  “我知道啦,是姚弘旭~”

  微微的吐息弄得耳根痒痒,淡淡的奶香萦绕鼻端,姚弘旭笑着偏了偏头,也悄声回道:

  “正是这个了,妹妹可要替我保密才是。”

  “嗯嗯~我记下啦!”

  黛玉明眸盈盈,抿着唇儿认真点了点头。

  贾敏瞧着这一对十分亲昵投缘的兄妹,颦蹙的蛾眉也稍稍舒展,直到见他们说完了话才轻轻颔首,让候在门外的丫鬟们进来。

  黛玉微微有些不舍,仍敛裙行了礼,牵起秋棠的手冉冉而去。

  一时屋内安静下来,只留两人沉默对坐。

  春日的阳光悄然洒落,却未能融化绝美妇人脸上的冰霜。

  半晌,贾敏冷着眉眼,清声开口:

  “玉儿年幼无知,想是从哪里听到了些太祖爷的事迹,便悄悄记在了心里...”

  正怡然吃茶的姚弘旭含笑抬眸:

  “虽说太祖爷平定天下、诸部共尊的事迹闻名宇内,但妹妹那段话竟和我幼时学过的《太祖高皇帝实录》开篇一字不差...

  这倒是有些巧了。”

  按制,先帝实录修成之后即束之高阁,仅供后世的皇帝、皇子、王子学习瞻仰,外人难知究竟。

  但历朝实录皆存于翰林院中,却也不禁翰林官员翻阅——因为这些实录都是被润色过的。

  不过私下里传播出去,到底是个不大不小的错处,若被御史弹劾了,罚俸降级也都是应有之理。

  而林如海作为前科探花,可正是翰林出身。

第9章 以退为进悄如愿

  姚弘旭虽点明了此事,但不待贾敏横眉,便又转口笑道:

首节 上一节 6/1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