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苏武你也不配,他们可是面对匈奴蛮夷宁死不降,而你杨惠一个汉人,居然叫嚣让我去大都向胡酋负荆请罪,狗一样的东西,将你和张骞苏武放在一起,都是侮辱先烈。
“你也知道自己罪该万死,既然罪该万死,那就去为神州亿兆黎民赎罪去吧,我也不诓你,封爵你是不用想了,最多将来在史书中有你一个名字,若是你在黎洲干的好,或许一二十年,我就让你回来,你还能落叶归根,不然就一辈子不用回来了。”
杨惠闻言顿时泪流满面,心中悔恨交加,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如果知道有今日下场,他那天绝对不会在鲁锦面前出言不逊。
知道事情已经不可避免,杨惠这才重新跪好,端端正正的给鲁锦磕了个头,“谢陛下饶命之恩,罪臣一定戴罪立功,早日洗清身上罪孽。”
“嗯,你有这个认识就好,起来吧。”
“谢陛下。”杨惠这才重新爬了起来。
纳哈出则是看看杨惠说道,“陛下让我也去,这不是有他了吗?”
鲁锦则是道,“一文一武,一看看他那个样,他也就多读了几本书,考了个进士而已,让他主持一下互市还行,但当地土著也不一定是吃素的,可能还有野人。
“你们要长期收购当地人的橡胶和金银,就得储备各种物资,守着那么多财货,难保不会有当地土人惦记着你们,因此还是得有一人负责据点的防御,他主互市,你要在那里筑城屯垦,还要负责朝廷船只在当地的补给。
“不过你不用像他一样待那么长时间,先干个五六年吧,看你筑城的进度,若是城筑好了,我就让你回来,你好歹也是带过兵的将领,应该知道城池怎么筑。”
纳哈出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那陛下给我多少兵?”
“只有三百,全是死囚,再多了船上的食水不够,带不了那么多人。”
纳哈出当即皱起眉来,“可是只有三百人,又如何筑城,这么点人不够啊。”
鲁锦解释道,“你可以带着他们先在港口扎营,再建木寨,慢慢再建土城,最后包砖,那个玛雅方国是奴隶制,就是你们蒙古人说的驱口,人手不够的话,你也可以从当地买驱口,让驱口干活。
“而且只要你们在当地站住脚,之后每年我都会派船去黎洲通商,到时候也会给你带去更多的人口,一次几百人,五年之后你就有几千人了。”
纳哈出这才松了口气,然后又问道,“那地方具体在哪?”
鲁锦一转地球仪,指着中美洲的一个天然港口说道,“在这,有个天然港口,因其港湾形似香蕈,故而取名香蕈港。”
所谓的香蕈港,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卡普尔科港,是西班牙人建立的美洲航线的重要港口,美洲这边的终点就是阿卡普尔科,亚洲这边的终点是吕宋的马尼拉。
他们先将中国、日本、南洋各地的货物在马尼拉集中,然后再横跨太平洋运到阿卡普尔科,最后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回中国,这便是西班牙著名的大帆船贸易。
之所以选择阿卡普尔科作为贸易据点,并非鲁锦照抄西班牙,而是在中美洲,只有这个地方距离玛雅国和阿斯特克(墨西哥)最近,还正好有一个天然的优良港湾,适合停泊大量船只,不选它还能选谁。
此港口小腹大,呈半圆形,像是一把撑开的伞盖,还有一条稍窄的水道通向大海,整体形状像是一朵香菇,香菇古称香蕈,故而因此得名。
纳哈出看了看地球仪,用手比划了一下,这才感觉到距离中国到底有多远,然后深吸了一口气问道,“那我们何时动身?”
“下个月就动身,你们现在就可以准备了,五月份看信风,东南风一起,你们就立刻出发,在走之前,你们可以先跟着焕章先生,再让他教你们一些东西。”鲁锦又嘱咐道。
“是。”两人当即拱手应诺。
鲁锦这时又说道,“好好干,你们早点把东西给我弄回来,我才好施行经略草原的计划,今后农牧是否能长治久安,就看你们的了,到时终结数千年的纷争,也必有你们一份功劳。”
“在下明白,陛下保重。”纳哈出当即郑重说道。
鲁锦点点头,这才看着二人被汪大渊带出去。
远望号的远航行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建康城外南郊的祭坛也将要完工,一转眼就到了五月,等送走了汪大渊,鲁锦这边也就要开始准备北伐了。
第490章 远望启航,北伐准备
至正十四年,公元4051年,西元1354年,五月初八,建康城南郊的祭坛上,鲁锦正带着文武百官祭祀天地。
祭坛前的迎神燔柴烧的噼啪作响,李善长作为祭祀礼官,大喊一声“神至”,鲁锦立刻上前诚挚拜道。
“臣,公输锦,叩告天穹上帝、日月、山川、社稷,及公输氏列祖列宗,历代先贤。
“自炎黄治世,历代兴亡,我华夏文明传诸后世,四千又五十一载,虽至宋氏国土沦丧,致使神州沦落夷狄之手,腥膻满地,然幸赖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亡图存,保我文明火种。
“微臣上从天意,下顺民心,起兵于巢湖之滨,灭虏于九州四海,夙兴夜寐,未敢有半分懈怠,幸赖上苍护佑,历时三载,奄有半壁江山,使我文明之火重燃九州。
“然当今之天下,胡虏为害甚深,国家百废待兴,黎民嗷嗷待哺,微臣遍读史书,寻救世之良方,见书中岁大饥,人相食六字,每每观之皆不忍卒读。
“幸得祖宗庇佑,留寰宇海图方志于世,闻东海彼岸之黎洲,有良种异于神州之五谷,可救万民之疾苦,解国家之疲敝,遂造巨舟,命探洋使汪大渊率六百勇士,蹈海十万里,赴黎洲便求异域良种。
“今设祭于京师之南郊,望天地神祗,列祖列宗,历代先贤,护我宝船一帆风顺,平安顺遂,早日寻良种归来,佑我炎黄后裔,华夏中土,文明之火,生生不息,万世永昌。
“若能如愿,必设庙祭祀,永享血食!”
等鲁锦颂完表文,李善长继续主持祭祀的亚献,三献,把所有祭品依次献上,又带着鲁锦到引福位喝了福酒,吃了胙肉,然后鲁锦重新回到原位,带领百官恭送神祗,李善长又在旁边喊道,“拜,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兴再拜!”
鲁锦带领百官行完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李善长作为礼官,又领着汪大渊,陈友谅,张潮,以及六百多船员再次叩拜,等众人将神送走,最后又将众人领至望燎所,他自己则亲自将刚才的表文封入表筒,点燃烧给上天。
见表筒在嗵嗵两声爆燃中化作一缕青烟,直升天际,而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青烟袅袅,缓缓的飘向北方。
鲁锦当即指着那缕烟气说道,“是信风,东南信风起了。”
众人闻声顿时循声看去,果然就见迎神燔柴的青烟被风吹的飘向北方,于是纷纷出声祷告了起来。
“蹈海黎洲,此乃天意,老天保佑啊。”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列祖列宗显灵了!”
鲁锦闻言回头看了一眼,也没看出究竟是谁,好家伙,你这信的够花的,反正不要钱,什么都信一点是吧。
就在这时,汪大渊当即上前拱手道,“陛下。”
鲁锦连忙拉着他的手喊道,“来人,抬酒来,为勇士壮行。”
“是。”
当即有侍卫抬出几张桌子,将酒碗一一摆开,开始倒酒,还有士卒搬来数百个酒坛,而汪大渊和陈友谅也率领所有船员,在祭台下排队站好。
鲁锦这时又冲身后喊道,“史官何在?”
起居郎赵年连忙执笔上前,“陛下,臣在。”
鲁锦这时才说道,“记,朕造这艘海船,又命焕章先生出海,有人不知此间细节,误以为朕要效仿始皇帝,派人出海寻仙,妄求长生,尔等不知者不怪,但今日,朕还是要跟尔等说清楚。
“朕非昏聩之君,更不妄求长生,朕只问苍生社稷,不问鬼神。
“昔日汉使张骞出使西域,为我中国带来胡瓜,孜然,核桃、葡萄等诸多外藩良种,前宋引种南洋占城稻,使我江南如今能一年两熟,粮产倍增,此去黎洲亦如是!
“朕非听从他人妄言,黎洲秘辛乃朕公输氏家传,有寰宇海图方志明确记载,更有四极海图指引航路,此行并非冒险,而是谋定后动,只是路途遥远,来回十万里海路,非有大智大勇之辈不可胜任。
“南昌汪大渊,字焕章,有善蹈海之名,弱冠之年便孤身出海,远渡重洋,二十年间蹈海十余万里,两渡西洋,今此重任,非他莫属。
“朕今日聘其为探洋使,授予四极海图,率六百余健儿探索黎洲,是为拯救黎民之疾苦,国家之疲敝,若能寻黎洲良种归来,必列爵以待,同舟之健儿,亦有封赏,树碑立传,彪炳史册。
“今日你要将他们的名字一一记下,将来天下百姓的一箪食,一瓢饮,皆不可忘了今日是谁蹈海万里,历经磨难,才让百姓都能每日饱食,不知饥馑。”
“是,臣一定记下。”赵年连忙应声道。
“你跟我过来。”
鲁锦当即带着侍卫开始给船员端酒,每递给一个人,就让赵年登记造册,记下他的名字和籍贯,直到最后一个人,就连船上的厨子也不例外。
最后鲁锦才自己端着一碗酒来到汪大渊的面前。
“陛下。”
“嗯,都准备好了吗?”
“随时都能启航。”汪大渊当即道。
“好。”鲁锦点了点头,随即弯腰从地上捻起一撮黄土,放入汪大渊的酒碗之中。
汪大渊不明所以,“陛下这是?”
“黎洲金银遍地,财宝诱人,朕这是想告诉你,宁恋本乡一撮土,勿念他乡万两金啊,朕倒是不缺那些钱,可朕的子民却等着先生带回来的那些粮种,可千万别让我等得太久。”
汪大渊这才郑重道,“臣必不忘陛下嘱托!”
鲁锦点点头,这才举杯对众人相邀,“诸君,饮盛!吃了此杯,预祝诸君同舟共济,一帆风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早日归来!”
“多谢陛下。”众人当即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来人,把酒坛发下去。”
士卒当即又给众人每人发了一坛酒,然后鲁锦又对众人说道。
“知道给你们每人一坛酒是什么意思吗?”
众人都摇了摇头,鲁锦又道。
“若是到了实在没有淡水喝的紧要关头,这坛酒就可以拿来救命,若是受了伤,还可用此酒清洗伤口,若是你们死在了外面,其他活着的人,记得把他的尸首烧成骨灰,就装在这个坛子里,回来的时候一个也不能少,朕一定厚葬,抚恤其亲属,这是命令,明白了吗?”
“明白!”众人当即齐声喝道。
“那就登船吧。”
汪大渊带头将酒坛放在脚边,然后恭恭敬敬的给鲁锦磕了个头,鲁锦也没有拦着,等数百人都行了礼,鲁锦才将汪大渊扶起来说道,“先生保重。”
“陛下也保重,臣预祝陛下北伐凯旋而归,复我中国燕云故土。”
“哈哈哈哈,先生也是,那就你我君臣共勉,各自努力吧。”
“共勉,那臣这就去了。”
“去吧。”
汪大渊跟鲁锦拜别,然后才对数百船员喊道,“远望号所有船员,登船,出征!”
数百船员整队出发,鲁锦也带着百官在后面跟着,一直将他们送上码头,看着他们依次登船,忙活了好一会,这才拔锚,升帆,起航。
一直等远望号转过扬子江的弯道,消失在长江江面上,冯国用这才上前凑到鲁锦身边说道,“陛下,咱们也该准备北伐了。”
鲁锦望着江面轻轻点了点头,然后这才说道,“调常遇春的第九集团军北上,先到建康集结待命。
“调前线各方面军总管及以上军官,七月初一之前,回京开战役部署会议。
“调暂编第十一集团军,前往徐州整编换装,等候命令。”
“是。”冯国用连忙拿出纸笔记下,请鲁锦签字,然后才让手下草拟军令,发给各军。
这其中所谓的暂编第十一集团军,其实就是用各方面的投诚部队临时编成的,有中原刘福通部的两个师,还有在荆襄投靠圣武军的原答失八都鲁的麾下,秃坚帖木儿,竹贞,歹驴三人,以及明玉珍麾下的那点徐宋残部,合编成第十一集团军。
刘福通为总兵,率领两个师,明玉珍为副总兵,率领另外两个师,秃坚帖木儿因为投降积极,立有大功,也被封了个督师的职位,歹驴为副督师,另一个竹贞则是和明玉珍共编成一个师,一共四个师,五万多人的兵力。
暂时北伐的时候可以用一下,等北伐结束,就把他们调到各个地方分开,变成农垦师。
等鲁锦带领百官回到城中,这才又找来李善长问起了后勤的准备情况,“棉衣棉鞋如今准备的如何了?”
李善长翻着账本当即道,“现在鞋履已经准备了42万双,估计到九月之前应该还能再翻一倍,棉衣则是37万件,到九月之前估计最多也就能凑出五十万件左右,再多就没有了。
“非是没有人手,而是棉花的产量每年就那么多,今年购买了那么多棉花,恐怕就连民间的棉布产量都要大跌。
“陛下,要不要下旨督促百姓和各地官员广种棉花?”
鲁锦蹙眉摇了摇头,“不,暂时就这样吧,至于推广棉花种植的事,等远望号回来再说,现在各地种植的棉花,其实是原产自天竺的树棉,这种棉花长得太高,而且质量也不好,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还是等远望号带回黎洲的草棉,到时候再行推广吧。”
“原来如此。”李善长恍然大悟,这才知道原来棉花还有那许多道道。
鲁锦却蹙眉继续道,“但是鞋履的数量还是不够啊,我们是步兵为主,而双脚就是步兵最重要的武器,每人只有一双鞋是不够的,千里行军,每人的鞋子至少要走烂三双,还是要多准备一些。
“传令给各地州府,若是棉布不够,不拘棉布,麻布,旧衣所制鞋履,朝廷一律统一收购,九月之前,有多少收多少,至少要准备一百万双,加上前线士卒脚上穿的,每人还要多两双替换。”
“是,臣这就去安排。”李善长当即应下。
鲁锦将准备工作交代下去后,之后的几个月就是随时过问各方面的准备情况。
枢密院总参情报局几乎是一月一报,每月报告一次小铁锅和大都那边的状况,一直到七月份,小铁锅都没有动身前往上都的准备,而彼时的大都也几乎快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粮食腾贵,斗米数千钱,再加上元廷的抽象行为,直到现在还在印他们的大元宝钞,以为这废纸能当钱用,通货膨胀加粮食紧缺,大都又开始人吃人了,嗯,字面意义上的人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