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局崩坏的利害,小铁锅也总算是振作了一点,让哈麻一直找不到政变赶小铁锅下台的机会,反而在小铁锅的催促下,天天去找明面上是方国珍放在大都的驻京办,实际上是鲁锦枢密院情报局的细作,去问方国珍的粮食什么时候能送来。
而细作则是一直推脱,你再着急也得等天时啊,江南的夏粮七月才能收割,就算现在收了稻子,等把粮食集中一处,暗中卖给方国珍,再由方国珍送到大都,少说也得到八月份了。
哈麻为粮食的事愁的不行,只能紧急又从高丽调了一批粮食过来,虽然只有几千石,但好歹能应应急。
不过鲁锦的细作这边也没闲着,反而趁机找哈麻抬价,让他再筹措一批战马,卖给南方。
哈麻当即就质疑了,问方国珍前后买了那么多马,他怎么还没打回江浙,那些马都弄去哪了。
细作则是说,现在南方马匹缺的厉害,当然是卖给民间用来换粮食了,不然你以为方国珍守着区区台温两路之地,是从哪弄来这么多粮食的?
至于那些卖到江浙民间的马匹,最后到了谁的手里,那还用再问吗?
其实就是变相的告诉哈麻这些战马是给谁的,他也没有办法,明知道是资敌行为,可为了粮食也得捏着鼻子照样卖。
哈麻没有办法,只能给那细作写了张条子,让他去辽东自己去买。
情报局拿到这个买马许可之后,也立刻组织了船只和人手,从山东的登州和烟台出发,跨越渤海前往锦州,金州等地,在辽东各城安插间谍,绘制城防图纸,摸清航路,然后又马不停蹄的将情报送回建康。
六月,建康又发生了两件大事,常遇春率第九集团军北上抵达建康。
去年七月被鲁锦收入府中的马秀英和范秋蝉,今年六月的上旬和下旬,也各自为鲁锦产下一子,加上还有两个月就要两周岁的公输钽,鲁锦现在也有三个儿子了,与此同时,正妃张芸绣也再次有了身孕。
随着常遇春率大军抵达建康,北伐之前的凝重气氛也压抑到了极点,这个时候主君新添两位王子的消息,总算是给王府文武增添了几分喜气。
就这样到了七月初一,前线各方面军的将领也终于回到建康来开会了。
第491章 北伐部署(上)
建康的楚王府,这段时间很是热闹,马秀英和范秋蝉先后各自诞下一个男婴,由于知道鲁锦家里没什么长辈,担心两个侧妃和孩子没人照顾,赋闲在家的郭子兴和夫人张氏,就主动上门照顾起了马秀英这个养女,顺便也是看看新出生的外孙。
范秋蝉的父母远在台州,不过她的表姐,也就是方国珍的妻子戴氏却被鲁锦留在建康当人质,反正也没什么事,就也来了王府帮忙。
这天鲁锦回到家中,就见到张氏和戴氏在张罗着两个侧妃的月子餐,张芸绣也带着钽儿去看两个弟弟,陪马秀英和范秋蝉说话。
见到鲁锦回来,张芸绣当即拉着他去看两个小孩,“夫君,秀英生的次子都快满月了,你总说等秋蝉妹妹的孩子生了,给两个孩子一起取名字,今天既然赶上了,总不能继续拖了吧。”
鲁锦苦笑道,“我这阵子不是忙吗,好好好,今天就把这事办了。”
等鲁锦被带到后院,正在廊下逗着钽儿的郭子兴当即行礼道,“陛下回来了。”
“哦,原来郭公也在,那正好,我先给你那外孙取个名字,一会正好有事跟你说。”鲁锦见状当即道。
“陛下找臣有事?好好好,那臣先等着。”随即郭子兴又好奇道,“不知陛下打算给那两个小子取什么名?”
“嗐,能取什么名,翻书呗,最好用生僻些的,省得麻烦民间百姓,还要百姓避讳。”
鲁锦说着话一把捞起蹲在院子里喂蚂蚁的公输钽,不顾他的挣扎,将这小子也抱到了屋里,“走,去看你两个弟弟。”
一行人进了屋中,张氏正在伺候着马秀英喝汤,鲁锦看了看正闭着眼睡觉的老二,当即掏出一本公输化学来,翻开元素周期表对怀里的老大说道,“来,你选一个,给你弟弟取个名。”
张芸绣见状不禁翻了个白眼,“夫君就这么给孩子取名啊,马上要当皇帝的人了,你正经一点。”
鲁锦却反驳道,“有何不可,这怎么不正经了,当初钽儿的名字不也是这么取的吗,来,儿子,你给弟弟选一个。”
郭子兴闻言好奇的伸头看去,发现鲁锦找的这东西果然够生僻的,里面的字他居然大部分都不认识。
公输钽则是伸着小手随便一指,“这个。”
“锆?公输锆,密而不腐,烈火难熔,倒是跟你的钽差不多,这个还行,那老二就用这个吧。”
鲁锦说着便抄起笔来,在旁边的纸上写下名字,张芸绣则是接过来递到马秀英的手中,郭子兴好奇道,“陛下找的这些字都是何意?为何这锆就密而不腐,烈火难熔了。”
鲁锦当即道,“这是公输秘典中组成世间万物的各种单质元素,锆是世间的一种金属,就和金银铜铁铅锡类似,密而不腐、烈火难熔,说的是金属锆的特性。”
“原来如此,想不到世间竟还有如此多的金属,臣居然都未曾听说。”
“来儿子,再给你三弟弟选一个。”
公输钽瞅了瞅,又伸手指向其中一个,其实他自己也不认识,“这个。”
“铬?公输铬,坚韧耐磨,光彩夺目,这个也不错,就给你三弟弟用吧。”鲁锦当即再次写下一个名字。
“钽儿、锆儿、铬儿,夫君可真会取名,以后再生了孩子,是不是就要叫金银铜铁了,到时候孩子们站在一起,全是一群铁疙瘩。”张芸绣顿时调侃道。
“哈哈哈哈.”此言一出,屋子里的众人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鲁锦却说道,“铁疙瘩有什么不好,真金不怕火炼,铁疙瘩起码皮实好养活,那百姓家的孩子不也叫个铁蛋铁柱什么的吗,北边那个元廷皇帝还叫铁锅呢。”
“那我这就给秋蝉妹妹送去?”
“行,你先去吧,我一会再去。”
鲁锦又陪着马秀英和郭子兴夫妇说了会话,看着马秀英吃完饭才又去了范秋蝉那边,知道马秀英那边好歹还有养父母来看望,而她的爹娘却远在台州不能过来,心里难免失落。
鲁锦当即安慰道,“等明年北伐之战结束后,你那表姐夫就不用继续守在台州了,到时候我让他带着岳父岳母大人一起搬来建康居住,也好让你和二老能时常相见。”
范秋蝉却懂事的说道,“陛下是天下之主,还是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妾身这里有姐姐和表姐陪着,吃穿用度也不曾短缺,父母若是能来当然好,但妾身也知道表姐夫有重任在身,陛下先让他去做事,等不用避嫌了再来不迟,妾身若是想家了,给父母写封信就好。”
鲁锦点点头,“你理解就好,不过也不会太久了,你先好好将养身体,估计等铬儿满月,到时候我才会离京,我不在京师的时候,你好好照看孩子就行。”
“妾身都明白,陛下不用担心,若是有事就先去忙吧,我听说归安侯还在外面等着呢。”
“嗯,那我就先走了。”
等鲁锦去了前殿,当即把郭子兴叫了过来,开门见山的说道,“郭公尚不足五旬,还算壮年,总在家中赋闲也是让朕羡慕啊。
“朝中诸事繁杂,但那些科举来的官员或是位卑职轻,或是难堪大任,朕虽已定下了制度,可政务院中尚还有多位尚书空缺,郭公要不要选一个职位为朕分忧啊?”
郭子兴闻言迟疑了一下,不知道鲁锦这是不是在试探他,他琢磨了下才说道,“陛下是知道臣的,臣投奔陛下之前,不过也就是一寻常乡绅而已,论读书,臣不比那些朝中大儒,论带兵,臣也不比军中许多将领,非是臣不愿为陛下分忧,而是臣自知才疏学浅,若到政务院担任尚书一职,恐难以胜任啊。”
鲁锦当场就笑了,郭子兴这是跟他示弱呢,于是他再次说道,“读书和带兵,郭公确实不如那些大儒和将军,但别的方面就不一定了嘛,比如经商和打理田产,郭公可算是行家。
“因此朕也不让你去其他部门,工商部,农业部,交通邮电部,建设部,这几个都不用大儒和将军,反而是郭公最合适,你想选哪一个?”
郭子兴还是迟疑道,“陛下真的要臣去?”
“君无戏言,国子监和大学还未建立,朝廷也缺少懂这些的专科人才,郭公先去干几年,就算是过渡一下也好,总之先把这几个部的架子搭起来。”
郭子兴闻言这才松了口气,详细问道,“那这几个部都是干什么的,若只是搭架子过渡,臣先干几年也行,可要是实在不懂的,恐怕还是难以胜任啊。”
鲁锦当即道,“交通邮电部负责全国的道路,驿站,通讯,简单来说就是驿道和修桥铺路的;建设部负责朝廷重点工程的建设,比如督造宫殿,学校,工厂之类;
“农业部就是大司农,不过比之前朝的大司农责任更重,劝农,屯垦,还有原来管养马的太仆寺牧监,甚至连植树,养鱼捕鱼,农林牧渔这四样,以后都归农业部管。
“工商部嘛,就是给各地商贾办理工商执照,引导商贾投资某些行业,制定工业生产的各种标准,就像营造法式那般。
“不止是建筑行业的,而是各行各业的,今后生产的任何百工百物,都要符合朝廷制定的标准,比如布匹要多宽,秤砣要多重,还有就是要管理朝廷设置的各种工厂,这些也归工商部来管,郭公想选哪个?”
郭子兴闻言仔细想了想才说道,“陛下让汪焕章出海去寻那什么黎洲良种,他不是还没回来吗,这去了农业部,暂时也只能管一下屯垦,劝农也没东西可劝。
“养马方面,陛下早就有意从海外引进优良马种,来改良本土战马,这个现在也没戏,臣去了农业部也干不了什么,不如过两年等汪焕章回来,再设农业部也不迟。
“建设部方面,督造宫殿大学,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看见的东西,于朝廷而言,反而是驿道和驿站更为紧急,但臣也听说陛下要建那什么邮电局,臣真不懂这个啊,不如就让臣去工商部吧。
“陛下说的那个公司制改革,臣倒是有些兴趣,这些日子赋闲在家,也看了陛下让人编撰的经济一书,虽然不算精通,但过渡一下,先搭个架子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鲁锦见状点点头说道,“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要干什么,这样最好,那郭公就先去工商部做一任尚书吧。
“目前重点要做的就是把各省的工商厅架子搭起来,让各地商贾分门别类办理工商执照,暂时先以恢复生产为主,告诉那些生产型的商贾,朝廷一两年之内就要重开海贸,他们主要销往海外的商品,现在就可以恢复生产,开始囤货,以免开海之后国内无货可卖,其他的暂时先维持,以后有变化再说。”
“是,臣一定尽力去办。”郭子兴当即答应下来。
安排好了工商部的人事问题,正好前线各方面军的将领也都回来了,于是第二天,七月初一,鲁锦就把这些将领叫到了宫里,在芸香殿给他们召开作战部署会议。
“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等诸将分左右站好,鲁锦才看着他们说道,“去年连续作战近半年,诸君辛苦了,不过咱们的战果也是喜人的,一战就平定了半壁江山,消灭了元廷在南方的所有主力。
“放眼天下,如今圣武军难逢敌手,而大都的虏酋又无兵无粮,一旦我军发起北伐之战,元廷根本无法抵挡,但是.”
鲁锦突然站起来,走到书桌前对众人说道,“但是北伐绝不只是夺取大都那么简单,谁知道北伐的重点是什么?”
鲁锦扫视着众人,诸将也发动脑筋想起来,众人互相看看,还是廖永安出列说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北伐的重点在于太行山以及燕山各处的关卡,比如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之类。
“大都周围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想要夺回燕云,不仅要能打下来,还要能守得住,而想要守得住,就必须夺回大都北面那些山中的关卡,如此将来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才算真正的收回燕云。”
鲁锦点点头,“不错,燕山中的关隘是一个,还有呢?”
朱亮祖当即出列道,“还有就是不能让元帝跑了,不然后患无穷,若是能将他直接堵在关内,不管是杀了还是将他捉住,都能省下一个大麻烦,之后陛下只要一道诏书,天下其他行省郡县不说传檄而定,至少那些地方军队的反抗意志也会减弱不少。
“反之,若是只将他赶走,让他跑了,元廷的疆域那么大,就算没了河北,他们还有辽阳行省,还有高丽,还有西北数郡,南方也还有云南两广等地听其召唤,况且乌斯藏宣政院也在他们手中,这个更要夺回来。
“诸位可别忘了,当年蒙古灭宋,就是先打下的乌斯藏,又从乌斯藏借道灭了云南的大理国,对南宋形成了前后夹击,战略包围,最后才使南宋国灭。
“就算我们这次北伐收回燕云,但这天下形势也将变得犹如元初那时一般,云南还是在我国后方虎视眈眈,乌斯藏的道路也被元廷把持,他们极有可能再搞一出大迂回,鞑子最擅长的战术就是迂回绕后,不可不防。”
在场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杨璟这时也出列说道,“其实将元帝留在关内是一部分,但即便真的留住了他,将来也要重点经营云南和西北两地,尤其是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
“哦?怎么说?”鲁锦闻言当即来了兴趣。
杨璟抱了抱拳,这才再次说道,“就是朱司令说的那些,要注意元廷残部借道乌斯藏和云南,偷袭四川和湖广等地,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切断他们的联系。
“而若要切断漠北与乌斯藏的联系,当然是控制河西走廊,就如同当年汉武帝出河西,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一样。”
第492章 北伐部署(中)
三个大将各自发表了观点,廖永安认为要抢占关隘,不仅能打,还要能守得住,如此燕云才能稳固。
朱亮祖认为要捉到元帝,不然元廷手里还有数个行省,还可以组织兵力搞迂回偷袭。
杨璟则是认为可以效仿汉武帝,经略河西走廊,张帝国之臂掖,切断蒙古与青藏高原的联系。
他们说的倒是都不算错,其实历史上的明初大抵也是遵循了同样的战略,因为那时北元仍旧存在,对大元残余势力仍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因此明初对青藏的态度,就是‘北攻南抚’,对于河西走廊和青海地区的势力是坚决打击,还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了关西七卫,把大明的势力延伸到了塔里木盆地,这么干就是用来切断北元和青藏的。
而对元廷在高原的政治遗产,三个宣慰司,十三个万户府,这些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大明则是以招抚为主,并在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地区设置了多个茶马司,官方垄断高原的茶马贸易,通过经济控制,逐渐将青藏高原纳入了统治。
不过现在吗,还是和原历史的局势有些区别的,不能一味的照搬。
就在鲁锦点点头,准备说点什么的时候,枢密院的夏煜又突然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几位将军说的,有点过于担心了,其实在臣看来,这次北伐之后,元廷根本没有实力能对我国做什么。”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都忍不住看向夏煜,他们倒是想听听这位长期在后方的参谋赞画能有什么高论。
鲁锦也问道,“哦,此话怎讲?”
夏煜当即解释道,“首先云南就不足为虑,云南的梁王和大理段氏,若我军不先主动进攻,他们自保有余,但绝对无力进攻湖广。
“其次是宣政院,臣听说乌斯藏如今正在内乱,元廷在乌斯藏设立的十三万户府和宣政院,实际上已经形同虚设,十三个万户府之间互相打成一团,叛军对元廷现在根本就是既不听调,又不听宣。
“高原被叛军阻隔,因此即便元帝退往漠北,也不可能有实力组织兵力从乌斯藏借道云南,因为叛军自会堵截他们的道路。
“最后便是辽阳行省,辽阳行省在地图上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其精华其实都在辽东的辽阳、沈阳一带,辽东以北的大片地区,其实都不足为虑。
“哪怕是前宋时期强横一时的辽、金两国,其核心也是在辽东和燕云周边,这点从两国设置的都城位置就能看出来,辽国五京,西京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南京就是如今的大都,东京是如今的辽阳,中京就在如今的大宁路,只有一个上京是在草原,其余四京都在燕云和辽东。
“金国的三京分别在大都、开封、和辽阳北部,其重心其实也在燕山以南。
“因此只要此次北伐,我们能收回燕云和辽东,即便辽东以北还有些残元的势力,他们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前宋之所以弱,便是因为没了燕云这道屏障,而辽金之所以强,也是因为他们抢到了燕云,失去了燕云和辽东,东北的女直、契丹,这些跳梁小丑根本就不配与中国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