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12节

  特诺克得知有海外人前来探访,表现的非常高兴,当即派人热情的招待汪大渊等人。

  主要是汪大渊他们送来的礼物太精美了,丝绸锦缎做成的衣服,看起来华丽无比,钢铁打造的刀剑更是不凡,精美的瓷器和铁锅,比当地的粗陶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光是这些没见过的海外奢侈礼品,就容不得他不重视汪大渊等人。

  汪大渊他们也特意准备了一番,他和陈友谅换上华丽的锦衣,士卒也换上干净衣服,穿戴甲胄和头盔,带着刀剑和火枪,后面跟着一群奴隶携带其他礼品,众人就这么一路在当地土人惊异的目光之中,来到了还在持续建设中的墨西哥城。

第518章 还是得靠奴隶制

  特诺克应该已经有六十多岁了,这位阿兹特克的开国君主如今已经步入晚年,人一上了年纪,就更喜欢一些虚名和热闹,得知汪大渊等人是来自西海对面的国度,特诺克表现的十分兴奋。

  两边虽然语言不通,但这位国王还是热情的招待了他们,邀请他们一起观看羽蛇神庙的祭祀。

  见这群人居然还拿活人搞祭祀,汪大渊和陈友谅等人看的都是皱眉不已。

  “想不到此处竟然如此野蛮,居然还搞人牲祭祀这一套。”陈友谅虽然也杀人无数,但看到如此诡异的场景,还是感到有些恶心,嗯,主要是生理上的不适。

  汪大渊则是说道,“几千年前,我们跟他们一样,殷商也如这样一般,姬周就是在周原替商王抓捕羌人,送到朝歌当作人牲献祭的,而这阿兹特克也和殷商一样迷信,万事都要先占卜一下才能决定,直到武王伐纣,周公辅国,制定礼制,才终于废除了这一套人牲制度。”

  陈友谅闻言点点头,“看来这什么阿兹国比咱们还差的远呢,先生说他们若真来自神州的九黎后裔,就算过来两三千年了吧,怎么还如此愚昧落后?”

  “这谁知道呢,不过看他们祭祀的这个神像,人首蛇身,倒真的很像记载中的女娲大神,咱们准备的那两件织锦的礼物呢,一会送给他们。”汪大渊看着眼前的祭祀当即说道。

  陈友谅一指身后士卒手中带的礼物,“早就准备着呢。”

  汪大渊点了点头,然后又说道,“这里凡事都要占卜,那个国师(大祭司)在这阿兹国的朝堂说话分量很重,等今日祭祀结束,有时间还要私下拜访他一下,给他多送点贿赂,打点一下,省的这厮说咱们坏话,这样咱们也好在这阿兹国活动。”

  “嗯,此乃应有之义,不过我可不擅长这个,到时候还要劳烦汪先生来做了。”陈友谅也赞同道。

  “没问题,反正这些日子咱们都在一起,谁去都一样。”

  两人说话间,那边的仪式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几十个玛雅战俘人牲都被杀了祭神,场面异常血腥,特诺克还笑眯眯的专门朝着汪大渊等人看了一眼,发现这群大明国的人个个都面不改色的模样,不禁心中又对这个大明国高看了一眼。

  就在这时,汪大渊也拍了拍手,从士卒那里拿来两幅云锦织品,上前献给特诺克,只见这两幅云锦,上面全是用彩色蚕丝和金线织成的图画,一幅是女娲造人图,一副女娲补天图,上面的女娲形象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身上还穿着汉服,上面还有些羽毛饰品,周身祥云环绕,当真是精美异常。

  特诺克和大祭司,还有一众贵族,见到这两幅织品后顿时瞪大了眼睛,特诺克更是亲自走上前去,轻轻抚摸着两幅珍贵的织品,这上面的‘羽蛇神’虽然跟他们的羽蛇神不太一样,但也相差不远,反而因为中国这边的文化发展深厚,创作出来的形象更加精美,远不是他们自己的石雕和木雕能比的。

  特诺克顿时大为高兴,当即让人收下了两幅织品,然后又让人给汪大渊准备赏赐,然后又邀请他们看当地人的‘蹴鞠’。

  宴会之上,有火鸡还有口嚼酒,羊驼肉等食物,还有十分邪门的掺了辣椒的热巧克力,陈友谅试着喝了一口,差点没当场喷出来,然后就放下再也没碰一次.

  稍后又有当地土人表演‘蹴鞠’,球场是一个斜坡,斜坡上面装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圆环,参赛者不能用手脚触碰那个球,只能用身体顶撞皮球,然后把球撞到那个石环里便算是得分。

  一开始汪大渊和陈友谅看的还颇有兴致,讨论着这玩意和中国的蹴鞠之间的区别,汪大渊还对陈友谅小声说道,“你看到他们那个蹴鞠没,落到地上还能再次弹起,想来这应该就是用橡胶制成,也是陛下点名要的东西,等之后可得向他们打听一下这橡胶树在哪里。”

  陈友谅闻言当即点了点头,正想再说什么,谁知这时场上突生变故,只见一名刚刚将橡胶球顶入石环的球员高举双手大声欢呼,周围众人也大声叫好,可随即,那名将球顶进石环的球员,就被拉下去砍了脑袋,周围的观众和剩余球员还都是一副叫好的模样

  汪大渊和陈友谅还有一众士卒见到这场面,顿时面面相觑,这什么情况?怎么赢了球还要被杀呢?为什么其他人还都在叫好?

  随即比赛继续进行,没过一会,当有人再次将球顶入石环后,又被拉下去杀了,而且被杀之人还十分虔诚的祭拜了羽蛇神,就像是主动献祭一般。

  汪大渊等人顿时看的头皮发麻,这些人竟然以献祭给羽蛇神为荣,甘愿进球赴死.

  等这场‘别开生面’的祭祀和宴饮结束之后,众人当即决定尽快完成任务,早点离开这个变态的地方,这地方的人简直太愚昧了,都什么年代了还玩人祭这一套,而且还能把人祭玩出花来。

  之后他们又拿着大量礼物私下里拜访了国师(大祭司),拿到许多精美瓷器和丝绸锦缎的祭司顿时十分高兴,热情的招待汪大渊等人,还邀请他们一起吸烟。

  汪大渊和陈友谅尝试了一下后,顿时被呛得咳嗽不止,引得那祭司一阵大笑。

  然后汪大渊又蹙眉对陈友谅说道,“陛下点名要带回去的烟草,应该就是这东西,只是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

  陈友谅咳嗽完了又学着那祭司的模样用烟斗抽了一口,渐入佳境,仔细品味之后,才有了一种晕乎乎的状态,于是他当即说道,“此物吸食能使人醉,或许是跟吃茶一样的消遣之物,真要说有什么用的话,吃茶不是也没什么大用吗?不吃不也一样活着,你说茶叶有什么用?”

  汪大渊皱了皱眉,然后才点点头,“好像是这个意思,那咱们就问问他?”

  “嗯,管它有什么用,反正来都来了,陛下又点名要,咱们只管带回去就是。”陈友谅当即道。

  “是这个道理。”

  汪大渊点了点头,当即掏出了那本鲁锦给的黎洲方物图志,翻开烟草那一页,向祭司展示,问他此物是不是就是他们抽的那东西?

  祭司见到那精美逼真的图画,当即点了点头,汪大渊大喜,又向祭司询问哪里可以弄到这东西,自己愿意用商品交换一些。

  这祭司虽然和他们语言不通,但也能看出汪大渊等人想要什么的样子,看在他们送了这么多礼物的份上,当即叫手下给他们找了一个商贾,让那商贾听从他们的安排,汪大渊想要什么,就让这商贾帮他们找什么。

  如此一来,接下来收集种子的任务就方便了许多。

  那商贾给他们找来了许多汪大渊想要之物,比如干辣椒种子,红薯和土豆更是收集了数十个品种,向日葵和花生种子也被他们找到,他们还顺利的找到了当地的橡胶树。

  远望号船上带的就有几名割漆匠人,他们按照鲁锦在图志上教的割胶方法,在当地的橡胶树上试验了一下,果然只用一天就收集了不少乳胶,等这乳胶自然凝固之后,将里面的水分挤出去,就得到了一个白色的如同泡沫般的乳胶团子。

  陈友谅不禁疑惑道,“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

  “此物列在陛下点名必带之物的前四,和玉米、土豆、红薯一样都是必带之物,听说有大用,不仅可以制作车轮,让马车跑的更快,还能用来做别的东西,总之妙用无穷,是必须带回去的东西。

  “但是当地土人又不种这种橡胶树,我们想要收集种子,只能等到这些橡胶树结果了,这样一来,恐怕咱们今年就回不去了。”汪大渊当即道。

  陈友谅闻言顿时一滞,当即问道,“今年十月份之前收集不齐吗,还要等到明年?”

  “当然,这才哪到哪啊,还有这里的棉花没找到呢,陛下说黎洲陆地棉是长绒棉,还是什么草棉,咱们国内现在种的都是天竺的树棉,其实并不适合推广种植。

  “也就是说,咱们一日不把这黎洲的陆地长绒棉带回去,国内就一日不能推广棉花种植,这事可关系到北方百姓御寒和漠北用兵,还有咱们能不能在辽东和漠南漠北站稳脚跟的问题,非得找到这里的棉花种子不可。”

  陈友谅闻言顿时叹了口气,“那就找吧,反正来都来了,也不差这几个月。”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汪大渊便多次贿赂那个祭司,不仅从阿兹特克获得了香蕈港周边的土地,允许他们在那里居住建港,还获得了在当地经商的权利,以及买卖当地奴隶的权利,条件就是汪大渊他们每年得给阿兹特克带一些礼物过来,汪大渊当然答应。

  接着汪大渊等人就先买了数百奴隶,带回香蕈港,让那三百个流放来的汉人教他们使用工具,开始在香蕈港的河流旁边开垦土地,而这些买回来的奴隶则负责耕种玉米和红薯土豆,还有远望号船上带来的一些中国的种子,比如大豆之类的东西,至于水稻和麦子,那玩意只能慢慢改造农田,等明年再进行试种了,今年已经过了农时,不一定来得及。

  得知不用自己耕田,只用在这里做管事,那三百个流放来的死刑犯顿时兴奋不已,虽然他们肯定也要干活,但显然比那些买来的当地奴隶轻松多了,他们只负责技术指导,教会当地土人怎么干就行,剩下的重活累活全都交给那些奴隶。

  之后汪大渊又以商业贸易的名义,从当地又买了几批奴隶,不仅给那三百囚犯每人买了两个当地土著女人做妻妾,还买了上千奴隶当劳动力,有负责种田的,也有负责帮忙干活烧砖盖房子的。

  如此一来,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香蕈港的建设速度也快了起来,港口附近很快就有了大村落的模样,河流旁的农田也开垦了起来,玉米和红薯、土豆全都种到了地里,见到田里有了收获,那些流放犯们也总算踏实了下来,有了女人有了田,这便算是安家了。

  香蕈港的基地目前大致分为三块,围绕港口建设的营地是核心区域,只供那三百汉人,还有买来的妻妾居住,相当于内城,防卫严密,还派人轮流看守,另外还有负责干活的当地土著奴隶,住在外城,主要负责干活,但他们在这里也有房子,只不过城墙和房子大多都是用木头寨墙充当,看起来更像是个军营。

  第三块就是几里外,河流旁边的农田,这里同样有几百奴隶负责耕种田地,其实就是个负责提供农作物的村庄,这里同样留了一队汉人士卒看守。

  杨惠深知这些奴隶的重要性,他们现在太缺劳动力,就指望这些奴隶干活呢,所以也要求那三百汉人不要欺负他们,同时还在奴隶中选拔积极分子,只要学会说汉话,或者学会一门工匠技艺,就能把他们转为自由民,发放香蕈港的户口,不仅给他们分房子,还能帮他们买来女人结亲,从此和其他汉人不分彼此。

  这种融入肯定是需要时间的,但他们现在也没什么其他办法了。

  殖民的初期,肯定只有奴隶制这一条能快速满足劳动力需求。

  之后汪大渊让陈友谅留在港口,然后带着王纵、杨惠、纳哈出等人去了一趟墨西哥城,一来让他们见识一下当地土著,熟悉一下当地环境,二来也是介绍一下这段时间结交的当地贵族和祭司,还有一些土人商贾给他们认识,这样就算汪大渊和远望号走了之后,杨惠和纳哈出也不至于在当地两眼一抹黑。

  等带着杨惠和纳哈出熟悉了当地环境后,他们又带着当地的商贾去了香蕈港的村子,告诉他们地点,以后可以来这里安家定居,作为自由民存在,同时也方便他们来这里贸易。

  杨惠他们手里可是有许多瓷器和铁器这种硬通货的,土著商人只要带回去,根本就不愁卖不掉,那些商贾当然十分高兴,纷纷表示愿意来这里贸易,这样就为香蕈港建立集市打下了基础。

  之后汪大渊又和祭司谈成了一桩生意,他们先将割橡胶的法子交给当地的土人,然后再让祭司找商贾负责收割橡胶,运到香蕈港售卖,就可以从杨惠手中换取布匹、铁器、瓷器、茶叶、丝绸等物。

  祭司得知消息大喜,这可是一门好买卖,今后有了这条渠道,将来他还会缺钱?

  而且此举直接把祭司和香蕈港绑在了一起,结成利益共同体,有了这样的‘大人物’做保护伞,今后就没人敢打香蕈港的主意了。

第519章 北伐之后

  公元4051年,西历1354年,腊月下旬,就在汪大渊等人还留在墨西哥,一边建设香蕈港,一边搜集黎洲方物的时候,大洋彼岸这边,北伐成功后回到建康的鲁锦也没闲着。

  随着北伐胜利的消息在南方逐渐传开,位于浙南的处州、建宁、邵武等三路之地,以及赣南的徐宋旧将熊天瑞所部,先后上表归附,鲁锦回来之后自然要处理一下。

  浙南这边就不用说了,因为浙南归附的比较晚,前几次科举都没轮到他们,鲁锦为了拉拢当地士人的人心,特意下旨征辟当地名士做官,还让作为使者过来的献表的叶琛向他举荐,于是与叶琛、宋濂等人并称浙东四先生的章溢也被举荐至朝廷。

  叶琛与章溢这两人虽无什么军事才华,但尤其擅长内政和经营,对地方治理也十分拿手,叶琛曾在元朝担任过歙县县丞,在歙县主持造纸,一年造纸五百万张。

  章溢后来归附大明后,负责管理屯田,这两人在原历史上都对明初的战后经济恢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样的人才,鲁锦当然不会放过,如今国家初立,大战方歇,到处都是百废待兴,正是需要这种人出力的时候。

  如此一来,浙东四先生就有三位到了鲁锦手里,至于剩下的最后一个刘基,鲁锦则无招揽之意,他一直不咋能看得上这个人。

  关于刘伯温这个人,被后世神话了太多,如果说他在明初有什么具体贡献的话,那大概只有两件事,一是作为老朱的军事参谋,在大明建立的过程中,给老朱在军事战略方面出过一些主意,二是负责设计了明初南京城的布局,以及南京紫禁城的建设。

  不过这两样鲁锦都用不上,现在他自己就已经差不多把仗打完了,凭着对原历史走向的了解,提前抓住了各种战略窗口,只用三年就平定了大半天下,再加上鲁锦现在还要搞军事化改革,就算把刘基招过来,他也不懂这些,帮不上什么忙。

  至于在南京建紫禁城,这条鲁锦也用不上,他并不打算长期在南京定都,只打算在南京建个大学先对付一下,真正的首都还得看北京那边。

  因此他在原历史上做过的那点贡献,到鲁锦这里都没什么用,相反,刘伯温这个人还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那种儒生,他反对开疆拓土,更不愿意对海外用兵。

  原历史上老朱往日本派使者,劝日本朝贡,结果大明的使者被日本杀了,老朱气的两次要征伐日本,但都被刘基阻拦,最后还搞出一个皇明祖训,列了一堆不征之国,这里面就有刘基保守态度的影响。

  别的不说,就凭这点,鲁锦也不可能把他招到朝廷里来。

  鲁锦是铁了心要打日本的,他不相信后人的智慧,主要是日本现在闭关锁国,还是南北朝分裂,之后还要打所谓的‘战国’,现在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一点也看不出对大明有什么威胁。

  所谓的倭寇也不过是癣疥之疾,并不能威胁到大明的统治,一百五十年之内,就大明这些传统儒生,是很难看出日本的野心和危害的。

  而等日本的‘战国时代’结束之后,一个整合了内部所有力量,且拥有对外发动战争能力的日本,并表现出扩张野心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再打日本就已经晚了,而且鬼知道一两百年之后的大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另外鲁锦还要经略美洲,而日本又是经略美洲最好的前进基地,国内要搞工业发展,日本的金银矿又可以当作初始发展资金,于情于理,他都有灭了日本的理由,且必须在自己有生之年内把日本干掉。

  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把刘基招到枢密院,那就纯粹是恶心自己了,这不是给攻打日本找麻烦吗?

  解决了浙南归附的问题,还有另一边赣南的熊天瑞,这人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原历史上归附老朱之后,没多久就背叛到了张士诚那边,虽然这个时空没有张士诚了,但为了避免这人再生二心,鲁锦还是做了一些布置。

  首先是熊天瑞原来的兵马,被鲁锦命令裁汰老弱,只给了一个整编师的编制名额,暂时以暂编独立师的名义,划归廖永坚的第十集团军序列,准备从赣南和湖南两个方向,向两广进攻。

  另外,鲁锦还打听到熊天瑞有个妹妹,名叫熊婧芙,暂时还未出嫁,留在荆门老家侍候爹娘,为了拉拢此人,省的其再生二心,鲁锦干脆写信求娶此女,将其纳为妃子,把熊天瑞的爹娘和妹妹都接到建康来,一来是联姻拉拢,二来把他爹娘扣下当人质,看他还能怎么反叛。

  安排好浙南和赣南两处归附的势力,鲁锦又让吏部迅速选派官员,尽快接收这些土地,推行大明新政,将这些地盘快速消化掉。

  搞定了这两件归附的事,接下来就是征伐福建和两广,以及四川,不过这都要等朱亮祖的二方面军,还有常遇春的第九集团军从北边回来再说,而且这两支部队都才刚打完北伐之战,又长途行军那么远,怎么也要休整三四个月,再补充一下兵力损失,最快也要明年才能发动攻势,今年是肯定来不及了。

  因此鲁锦也不太着急,只是让包毓和夏煜两人先搜集一下两地的情报,并且提前制定进攻计划。

  另外还有占据舟山群岛,以及台州和温州的方国珍,虽然方国珍早就暗中投靠了鲁锦,但现在北伐都打完了,元朝也已经被灭了,他也就不用继续装了。

  舟山群岛和台州、温州全都纳入版图,划归浙江行省管辖,方国珍的水师也被正式整编,他当初把手里的海船交给了鲁锦一半,如今方国珍手中还有四百多条大大小小的海船,明年进攻福建和广州的时候,肯定要用得到水师,到时候就可以让他的水师出力。

  处理完南边的事后,接下来需要安排的还有北边的边防。

  现在负责驻守北方边防的,总共有圣武军两个方面军的主力,分别是廖永安和徐达的第一方面军,还有杨璟的第三方面军,总计二十多万主力,镇守着从河套一直到辽东鸭绿江的大片防区。

  把这么多主力军放在驻守边塞上,这是肯定不行的,这可都是精锐野战军,拿来驻守地方太浪费兵力了,主力野战军就应该主动打出去,或者到战略重地镇场子。

  而且这种驻防方式,军费开支也大的离谱,必须用内卫农垦兵把这些主力替换出来,将这些野战主力从地方驻防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另外鲁锦还打算搞军改呢,要把各主力野战军全都裁军缩编,改成纯火器军队,如果一直让他们在北方驻防的话,他还怎么军改?

  因此鲁锦给山西、山东两省下了一道政令,排查两省的无地,或少地的单身男青年,明年各自整编出七个师的兵力,也就是两个省各出94500人,共计十八万九千人的兵力,组建农垦兵团,向北方移民。

  其中山东的七个师,在天津放一个,天津目前还叫海津镇,只有几千人口,而天津的大沽口又是南粮北运的海路重要节点,如此海路要冲,必须要充实人口,因此要在这里移民一个师,共13500人。

  另外辽东半岛的金州、盖州、复州这边也要放一个,每个师有三个团,一个团就是一个县,这样移民一个师过去,几年之后就能撤军屯,改府县了。

  还有鸭绿江西边的东宁府,也就是后世的丹东地区,这里也要移民一个师,新设三个县,不仅是为了给当地驻军提供粮草,减轻军费开支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接替主力军的驻守任务,这样把驻守在鸭绿江沿线的刘福通暂编第十一集团军替换出来,让野战主力腾出手来之后,就可以随时南下收拾高丽了。

  除了这三个师外,剩下的四个师,两个放在沈阳到四平一线,另外两个放到松州(赤峰),大宁,到全宁(通辽)一带,增加北方的人口,一来减轻驻军的粮食压力,二来让主力军腾出手来,方便将来逐步向北继续推进。

  山西的七个师,其中四个移民到河套地区,另外三个移民到张家口到应昌路一带,也就是后世的锡林浩特附近。

  目前北伐之后北方的战略态势,大明只在河套最东侧边缘占了个边,西边不是不去占,而是那里现在根本就是无人区,连人口都没有还怎么驻军?所以这次一次性向河套移民四个师,按照一个团就是一个县的编制,这四个师就能在河套新建12个县,逐步向西把河套占满,同时徐达的主力军也可以向西进兵,挡到移民的最外围去,将整个河套平原彻底变成后方。

  当然只靠这么点人口肯定还是站不稳,像这样的移民活动,今后还要持续进行。

  另外还有农垦兵团的编制问题,所有新设的,用来移民的农垦兵团,服役期五年,五年之内吃大锅饭,一起开垦土地,一起筑城,期间没有军饷,耕种土地产出的粮食,一部分上交军仓,一部分给他们自己食用。

  五年之后就地转为民籍,每人分五十亩地,按统一税率交税,但仍归兵团管辖,暂不设行省。

  第一次肯定是移民最多的,等今后就是每年一两个师,持续向外移民了,一轮赶着一轮向外拓展,逐步充实北方边塞人口。

首节 上一节 412/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