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什么时候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改为鲁锦计划的河套省和靖塞省。
忙完了这些军事上的安排,鲁锦就再次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工业上面。
目前宋濂和陈遇等人负责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编的差不多了,数学教材则是交给鲁锦的两个弟子孟智方和陶广义负责的,也已经快要编写完成,就等着鲁锦最后审核一下,便可以刊印发行。
但是想要支撑鲁锦的这个教育普及的计划,只编出书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工业辅助,否则连印那么多书的纸张都造不出来,那还普及个屁的教育。
小学五年制教育,每个学年分上下两册,这就需要十本书,另外还有一门小学历史,总共上下两册,一门自然和一门地理,也是上下两册,这就是十六本书。
哪怕一年只印一个学期的两册,按照之前计算的人口和学校规模,暂时大概每个县一所小学的数量,一年也至少要印刷几千万册教材,而且还得免费发放,否则让学生自费,他们肯定是买不起的。
按照原历史上大明巅峰每年大概一千万张纸的产量,想要印刷这么多书是肯定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开挂,想办法提高生产力了。
公元4051年,西历1354年,大明元年,腊月二十,临近年关放假的最后几天,就这鲁锦还没休息,而是叫了一帮人到皇宫大政殿东侧的昭文殿,也即内阁办公地点,一起审阅这些新编的教材。
除了李善长、冯国用,还有负责编书的宋濂,陈遇,孟智方,陶广义等人,就连新来的叶琛也被叫了过来一起审稿。
众人围坐在一个长条会议桌周围,各自拿了一册书稿审阅,看完之后再传给其他人互相交换着看,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一会方便提意见。
鲁锦也在上首翻看着教材书稿,不过他只是大略看了一下,就等着别人提意见了,毕竟这些教材本来就是按照他的要求编写的,肯定对他自己的胃口,但对不对其他人的胃口就不好说了。
除了教材之外,鲁锦最关心的还有教案,想要普及教育,光有学生和教材还不够,还得有大量的教师,怎么快速培养那么多教师?这就只能靠教案了。
教师不精通也没关系,只要先编好教案,然后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就是,把上课的流程,要讲的知识点全都写下来,教师只是负责念书的机器,是流水线工人,这才是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鲁锦在上面看着教案的书稿,其他人则是看着教材的书稿频频皱眉,李善长对语文教材倒是没什么意见,但看完数学之后就苦笑着摇头了,这数学比以前可太难了。
唐朝科举便有明算科,宋朝也差不多,但都被视为小道杂学,即便你明算科考的再好,最多也只能给个末流的九品小官,而儒学才被视为科举的大道,前三甲的进士最低也是八品官起步,前二甲的进士甚至可以直接赐七品的县令官职,这起点可就高得多了,而鲁锦现在却把数学抬高到和儒学并重的程度,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即便如此,李善长这些人好歹也提前知道鲁锦要改革教育方式的意图,新来的叶琛就是完全表示震惊了。
小学语文的一年级课本一上来就是什么拼音,而不是他熟悉的千字文,三字经,见到那些歪歪扭扭的拼音符号,看的他直皱眉头,后面的课文也多是诗词和各种文章的节选,而且还比较偏白话文,甚至就连生字也多是以俗体字(简体字)为准,这变化可太大了。
数学方面,翻开课本一看,同样是一堆奇怪的外藩文字,不过好在只有0到9的十个阿拉伯数字,他一看就会了,再看到后面的竖式时,叶琛更是轻咦了一声,他突然发现这些大食数字,加上各种算术符号,再配合竖式,要比算筹计算容易的多,这东西确实值得推广。
再往后看,还有四则运算,方程,几何等内容,他虽然只懂个大概,但一眼就看出这是好东西,确实值得推广。
叶琛顿时不禁暗自感叹道,这就是公输算经吗,果然高明。
放下数学之后,他这才起身拱手向鲁锦问道。
“敢问陛下,新朝将来的科举,就按照这书中的内容来考吗?”
鲁锦闻言当即放下手中的教案,看着他说道,“以前的士子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新朝的也差不多,这小学便相当于童生,初中是秀才,高中是举人,大学是进士,你现在看到的这些,都只是小学的内容,全都学会了也就是个童生而已,科举考的东西肯定比这更难。”
第520章 复活永康学派
听到鲁锦说科举考的肯定比这更难,叶琛倒是没太意外,只是再次问道。
“若按陛下这意思,这小学便如以前的蒙学,但即便是蒙学,好像也比以前简单了太多,以前的蒙学至少是要学‘小四书’的。
“虽然这套小学教材也包罗万象,但感觉还是杂乱了些,尤其是对儒家经典,所含甚少,不知后续的初高中和大学,还会不会有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还是说,陛下要摒弃儒家?”
鲁锦闻言当即摇了摇头,“当然不会摒弃儒家,但也不会再让儒家一家独大,四书五经这些内容也还是会保留的,更具体的就让景濂先生给你介绍吧。”
突然被点到名字的宋濂闻言一愣,不过他作为文科教材的主编确实有解释的义务,于是当即给叶琛介绍起来。
按照鲁锦之前的意思和要求,高中以前学的都一样,高中以后要文理分科,文学方面仍旧以儒学为首,同时还要兼领百家,四书五经的内容不会全放在教材里,只会有各种文章节选,同时荀子,韩非子,孟子里面的一些经典文章,也会添加进教材。
如果想专修四书五经的话,那么考大学的时候可以报考五经科,到时候会有大儒专门教学。
等宋濂介绍完之后,鲁锦才又补充道,“而且朕不喜欢程朱理学那一套,即便到了大学的五经科,也不会以程朱理学为准绳,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能发展出新的理论最好。”
叶琛当即皱眉道,“为何?难道程朱理学不对吗?”
鲁锦却道,“朕不管他对不对,朕只知道南宋实亡于宋理宗,亡于朱熹,就是宋理宗将程朱理学定为科举指定教材之后,南宋文人才只会空谈性理,避实就虚,从此再不讲什么北伐收回故土之事,只会心安理得的偏安江南一隅之地,坐以待毙而已,此等腐儒,犬儒之学,留之何用?
“若程朱理学真的那么好,那将程朱理学发扬光大的南宋怎么没了?”
这话听得叶琛眉头皱的更深了。
宋濂闻言沉吟了一下则是说道,“陛下,臣虽然跟随陛下时间不长,但也有一年半载的时间,观陛下治国理政之方略,其实更近似前宋永康学派,甚至简直和这永康学派如出一辙,陛下若不欲兴程朱理学,也可考虑一下永康学派。”
叶琛闻言顿时恍然大悟,鲁锦听完则是皱了皱眉,好奇道,“永康学派是什么?”
宋濂当即再次解释道,“永康学派的发起者名叫陈亮,又号龙川先生,此人也是宋理宗时期,和朱子,也就是朱熹同时代的人物,此人与辛弃疾是好友,与朱熹亦敌亦友,二者私交不错,但因学术之争,互相书信往来数年,辩论无数,最终还是以理宗将理学定为官学,二者这场学术辩论才结束。
“陈龙川的永康学派核心主张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因此又被称为事功学派,强调功利,主张务实避虚,重利,改革,北伐,因陈亮是婺州永康人,故而此学派被称为永康学派,或是龙川学派。
“臣听闻陛下此番北伐在大都杀了不少高丽使者和将校,以此威慑高丽,这便是霸道,陛下又令汪焕章开拓南洋,与渤泥国商谈瓜分苏禄国,这便是功利,陛下又主张大兴工商,即为重利,如今又要改革教育,朝廷政务院所设各部也皆重实务,这便是务实避虚。
“至于军事方面,也与陈龙川和辛弃疾相似,主张收复失地,开疆拓土。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务实避虚,开疆拓土,变法改革,几乎与陛下施政方略如出一辙,故而臣才说陛下所行与永康学派类似。”
鲁锦闻言张了张嘴,顿时吃惊道,“南宋竟然还有这样的人物?这陈亮还与朱熹辩论数载,想来当时应该名气不小吧,为何他没受重用?是宋理宗看不上他吗?”
“这倒不是,其实理宗曾征辟过陈亮为官,但此人恃才傲物,竟辞官不做,跑了。”宋濂当即介绍道。
“跑了.”鲁锦闻言顿时一阵无语,跑了可还行,不过仔细想了想,随即又感慨道。
“两种学派同时问世,一个主张偏安一隅,空谈性理,另一个主张务实避虚,收复失地,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是南宋那些君臣选择了偏安,不想北伐,故而才选择了朱熹的理学。
“可能陈亮正是看透了这帮昏君奸臣只想偏安一隅的态度,理宗的朝堂里根本就容不下他,这才心灰意冷,辞官而去的吧,如此说来,只能说南宋亡的活该!只是可惜了这样一位大才。
“朕若是生在那个时代,必定与这陈亮、辛弃疾成为好友,不过朕可不会去跟朱熹这样的犬儒辩经,大概率会北上投金,然后拉起一支人马起兵反金,先灭了金国,再南下灭宋。
“这帮只想偏安的鼠辈,根本不配当作中华正统。”
“.”在场众人闻言都是一阵无语,不过他们还真不敢认为鲁锦是在吹牛,毕竟眼前这位主可是真的敢起兵反元,三年平定天下,北伐成功的,如此逆天之举,谁敢说鲁锦要是到了宋金时期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鲁锦平复了一下情绪,然后又追问道,“这永康学派如今可还有传人?”
宋濂当即摇了摇头,“没了,自宋理宗将理学定为官学,陈亮辞官归乡后,倒是在家乡办学收过一些弟子,但当时大势如此,理学成为官学已成事实,永康学派即便有些弟子也难以入朝参政,故而逐渐势弱。
“再后来南宋灭亡,永康学派就更加没落了,不过其学术思想也未完全断绝,而是在婺州路附近开枝散叶,逐渐与理学互相融合,要真的说起来,其实臣的师祖便是永康学派的传人之一。”
鲁锦闻言一愣,“你不是和脱脱同一位老师吗?难不成脱脱也是永康学派的传人?”
“这当然不是,纯粹的永康学派早已不复存在,只是已经和程朱理学融合了而已,再说微臣曾经拜过多位先生为师,与脱脱同窗只是民间笑谈而已,臣可从没觉得脱脱是臣的同窗。”
“竟然一位传人都没留下,那真是可惜了。”鲁锦顿时感慨道。
他以前是纯粹的理科生,真不知道儒家还出过一个什么永康学派,而且这陈亮居然和辛弃疾是好友,和朱熹对着喷,一听就知道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只是生错了时代,如果现在有这种对自己胃口的人,鲁锦肯定是会重用的。
宋濂见鲁锦有惋惜之意,当即再次说道,“其实陛下不必惋惜,这永康学派的没落,固然有时代的原因,但也有陈龙川自己的原因,陈公当时虽提出了主张,但其理论并不充实,比不过朱子的理学也实为正常。
“至于人才和学派之事,臣以为,用不了多久,自会有适合新朝的新学说诞生,恐怕到时还会比永康学派更完善,也未可知。”
鲁锦闻言笑了笑,意味深长的对宋濂反问道,“景濂先生应该也比较倾向程朱理学吧,难道对朕鼓励这‘急功近利’的学派就不反感?”
宋濂当即正色道,“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陛下坚持如此施政,下面自会有人逢迎圣意,将这永康学派复活,甚至发展壮大,又岂是臣反不反感可以影响的。
“再说臣其实也算半个永康传人,臣并不反对陛下的务实施政,只是臣还是要劝谏一句,即便陈公真的还健在人世,他的思想也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臣不反对经商重利,也不反对陛下的霸道之举,但臣希望陛下做这些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义之所在,王在霸前。”
鲁锦闻言再次笑了笑,当即反问道,“所以先生是说朕不讲义气,只重功利喽?”
宋濂连忙还要再次解释什么,鲁锦却一摆手将他打断道。
“既然先生对朕劝谏,那朕也提醒先生一句,所谓的王霸并用,应该是内王外霸,朕对高丽、渤泥、苏禄这样的外藩小邦是霸道了些,但不是还有句话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吗?
“你与豺狼讲道理,对豺狼再好,它也是不会听的,甚至不愿听,只有刀棒加身,把那畜生彻底打服了,让它畏惧你手中的刀棒,它才会乖顺的像犬一样,至于施王道,妄图靠讲道理感化豺狼,则全是无稽之谈,就算真的要施王道,那也是霸道起了作用之后的事。
“还有义利双行,何为义?何为利?九等阶梯税限制士绅兼并土地,让小民得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才是真正的大义,而不是几个士绅酸儒口中的义气之争。
“至于重利,朝廷大兴工商,让那些只知道兼并土地,放高利贷剥削小民的士绅转投工商,既可以增加税收,富国强兵,又可以让他们赚取私利,还可以吸纳流民做工,解决人口滋生导致的土地兼并,这才是真正的国家之利,万民之利。
“这才是真正的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先生以为然否?”
按照鲁锦这么个解释,宋濂还真不好反驳,迟疑片刻,最终还是只能拱手道,“陛下所言令臣茅塞顿开,臣受教了。”
鲁锦这才点了点头,随即又看向叶琛问道,“叶先生可还有什么要问的?”
叶琛以前也没接触过鲁锦,不知道这位陛下的为人和施政,也是今天听到鲁锦和宋濂的这场奏对,才大概了解鲁锦的施政态度,对鲁锦有了个明确的印象。
不过学派什么的,和他关系不大,既然鲁锦让他提问,那他就继续提教材上的问题。
于是就听叶琛再次问道,“陛下,臣观此教材,似是要以这拼音代替以往的韵书,甚至连音调也要固定下来,还有这文字,许多文字都以俗体为正,甚至还有不少原本没有俗字的文字,也被主动俗化,不知道这又有何用意?”
鲁锦闻言当即道,“先生可否知道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是何用意?”
“这臣当然知道。”
鲁锦随即点点头,“始皇帝什么用意,朕就是什么用意,推行拼音不仅是要书同文,更是要语同声,更为关键的,这拼音学起来要比韵书更为简单,主动将一些复杂的汉字进行俗化,也是为了降低学习写字的难度。
“这二者合起来,一是为了降低学习教化的门槛,让更多百姓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更方便的同化蛮夷,弥合南北。
“燕云辽东等北方之地,早已脱离王化数百年,若不如此,如何才能让南人消除对北人的鄙视,如何让北人知道自己曾是汉家遗孤?”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叶琛这才抱拳表示明白。
“嗯。”鲁锦点点头,再次问道,“谁对新教材还有疑问?”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冯国用当即说道,“陛下,臣对这教材内容没什么疑问,就是这么多的书,还要免费发给天下学子,按照陛下之前说的每个县至少一所小学的规模,这个开支恐怕比军费还高啊,朝廷能负担的起吗?”
众人闻言全都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鲁锦推行义务教育的态度十分坚决,那他们也只有帮忙想办法了。
于是李善长当即说道,“书这东西若是保护得好,又不用年年更换新的,如果每一届新生,朝廷都要发一套新书,这开支自然负担不起,可若是五届,十届,共用一套课本,一本书能多用几年的话,这个开支自然就能降下来了,朝廷也不至于无力承担。”
冯国用闻言又问道,“那要是课本损毁丢失了呢?”
“那就让学生照价赔偿,只赔个工本费即可,或者让学生自己抄书补上。”李善长当即道。
宋濂也跟着问了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若是学生要温习课本呢,如果把书留给下一届的新生,那已经升学的学生想要温习,又该怎么办?”
李善长当即又道,“那就让他们自己抄书,或者借书,只要想学,还怕没有办法?”
于是众人就都不说话了,鲁锦闻言也皱起眉来。
让学生抄书或者借书,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这岂不是把买书的成本转嫁给了学生,如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置办课本的话,富人家的孩子当然不用说,但对穷人家的子弟而言就不公平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多家长本来就指望这些半大孩子帮家里干活呢,他们上学的阻力本来就更大,你再指望让家长出钱帮他们买书,这不是平白给他们设置教育门槛吗?那还谈什么义务教育。
但是这件事说到底,还是生产力的问题,以现在的生产力,是真的无力支持义务教育,鲁锦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哪怕他开挂爬科技树,可也得需要时间啊。
想到此处,鲁锦深吸一口气才说道,“百室先生说得对,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总比没有强,即便这样对贫苦家庭的孩子不公平,但至少还给了他们一条上进求学的路,暂时也只能这样了,能出几个人才是几个吧,总比一个都没有要好。
“不过这个办法也只是权宜之计,朝廷若想普及新式教育,绝不能一直如此,故而此法先暂时试行五年,五年之后一定要想办法让每届新生都有自己的书。”
众人闻言这才点了点头,不过五年之后让每届新生都有自己的书,这又谈何容易。
就在这时,鲁锦突然再次把目光看向叶琛问道,“听说叶先生曾经在任歙县县丞的时候,主持过造纸,一年造纸五百万张,可有此事?”
叶琛当即拱手道,“回陛下,确有此事。”
第521章 秦淮河畔的工坊(上)
众人听到鲁锦对叶琛的问话,这才突然明白过来,鲁锦为什么会叫叶琛这么个连职位都没有的白身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感情这人是个精通造纸的啊。
见叶琛点头承认,于是鲁锦再次问道,“这么说叶先生应该对造纸行业极为熟悉了,现在朝廷需要大量的纸张用于印刷书籍,仅靠目前的纸张产量是肯定不够的,朝廷应该如何制定政策,鼓励相关的行业提高纸张产量,叶先生对此可有什么建议?”
“这个嘛”叶琛也没想到鲁锦会突然向他征求政策建议,于是仔细想了想才说道。
“陛下容禀,臣以为,若要鼓励行业,提高纸张产量,应该做到五条。
“一要减免造纸的赋税,降低纸坊的生产成本,让造纸的商贾有利可图,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从事造纸。
“二要鼓励开设新的纸坊,只有造纸的工坊越多,纸张的产量才能越多。
“三要因地制宜,扩大造纸材料的来源,当下纸张大体可分为两种,分别是皮纸和竹纸,皮纸虽然质量更优,但价格昂贵,所用构树皮生长缓慢,材料不够丰富,各地纸坊常有停工等料之举,竹纸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