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点了点头,然后才道,“那朕就不亲自征辟他了,还是由先生来写一封信,朕派人给他送去,看他愿不愿来。”
“是!”宋濂当即应道。
几天之后,宋濂这封信就被快马加鞭送到了叶兑家中,毕竟浙江台州距离南京并不是很远,以朝廷办事的效率,送一封信还是很快的。
叶兑拿到这封信后,果然如宋濂预料的那样,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宋濂在信中说了陛下派汪大渊去黎洲寻找良种的事,如此一心为民的明君,现在正缺精通天文地理的人才,你不能不来啊,哪怕不是为了皇帝,为了天下百姓,先生也该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
更何况这个探洋使的官,和寻常的朝官不同,又不让你天天去朝廷上班,而是出海到处跑,应该很对先生的胃口。
他还在信里介绍了一下汪大渊此次出海的收获,各种奇特的良种,海量的金银,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天下百姓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难道先生就不想去看看吗?
叶兑看完信果然心动不已,当然不是因为能够做官而心动,而是地球的另一面居然还有个地广数万里的黎洲大陆,黎洲大陆上还有诸多神奇之物,这让他十分好奇感兴趣。
地球是圆的,是个球形,这事在古代,寻常的普通百姓可能不相信,也不知道,但对于精通天文地理的人来说,这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浑天如鸡子,漂浮于虚空之中,这是汉朝就已经成熟的天文观念,宋朝还制作过水运仪象台,浑天仪等天文器具,叶兑不可能不知道。
而现在就有一个探索地球背面的机会,他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事在叶兑看来,简直就是公费旅游啊,花朝廷的钱,涨自己的见识,为什么不去.
这个时代人们出远门长见识的机会可不多,更何况是这种去大地另一面开眼界的机会了,于是叶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不过他年龄也不小了,今年已经49岁,再加上还有一大家子人,这次出远门可能一两年都回不来,所以他需要做一些准备,于是便告诉来送信的行人,说自己要和家人过完上元节,正月十六之后再动身前往京城。
那送信的行人闻言倒也没有催促,只说是远望号最晚三月出海,先生若是要去的话,最好二月就得抵达京城,叶兑自是连连答应,这样他的时间就更充裕了。
而到了农历二月的时候,就在叶兑即将抵达京城时,鲁锦也在建康这边举行了‘天子亲耕’的仪式,用来劝导天下百姓春耕,以为天下表率。
而此事恰好又引来了另外一位大佬,山东那位写‘王祯农书’的作者本人,王祯老先生,居然也从山东自己找来了.
第558章 皇庄奏对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朝的农学专家,机械专家,发明家,木活字的发明人,转轮式检字盘的发明人,还自创了一套‘活字版韵轮图’,这玩意就相当于现代的拼音输入法,是一种根据古代韵书拣选活字的排版技术。
这位老先生今年已经85岁了,正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老年人的两大关卡,这老爷子都挺过来了,而且身子骨还颇为硬朗,在原历史上更是活到了朱明建国的那一年,足足活了97岁,在古代这个人均寿命不高的年代,能活那么大岁数殊为不易。
他年轻时曾在安徽旌德、江西永丰做过两任县令,后辞官还乡,官做的不大,但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古代四大农学家中,他至少可以排到第三。
而且以前当县令的时候,在任上的贡献也多以劝农为主,同时又生活简朴,还把自己的工资捐出来,在当地兴办学校,修桥铺路,施舍医药,劝课农桑,十成十的好官,只可惜他生在元朝。
这位老先生曾多次批评元朝官吏,自己下乡那是劝课农桑,而其他官吏下乡只会趁机向百姓敲诈勒索,还说那些官只会骄奢淫逸,根本不想自己的一餐一饭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只会横征暴敛,损公肥私,可能也正是看到大环境如此,心灰意冷之下才辞官回乡的吧。
不过王祯辞官后也并没有闲着,除了写农书,顺便搞个活字印刷的小发明,他每年还要到江西、江南等地实地考察农业,指导百姓的农业生产,当然这只是他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什么朝廷的任务。
直到红巾军起义之后,南北交通断绝,老爷子这才待在山东老家不再四处溜达。
对于鲁锦这位大明皇帝,老爷子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是山东人,是被元朝认定的北方汉人,也即契丹人。
山东早在二百年前就被宋朝丢失,成了金朝的治下,之后金朝没了,又来了蒙古人,他从小生活在异族治下的山东,对南宋并没有多少认同感,甚至蒙古灭宋的时候,他才刚刚八岁,又能懂得什么。
再加上他又是儒生,从小学的便是忠君爱国那一套,所以打心底里,他就认为鲁锦这些反贼都是不对的,你们怎么能造反呢?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看不惯其他那些元朝官吏横征暴敛的恶行,认为这些贪官污吏也是不对的,并对南方受尽剥削的百姓十分同情,只是大环境如此,他一个小小的县官并不能改变什么。
之后更是醉心于农业技术,以此来麻痹自己,假装看不见元朝的残暴统治,或许自己多传播一点农业知识,百姓就能过的更好一点吧。
再之后,圣武军就打去了山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反贼的势力,刚开始他觉得鲁锦的兵还行,起码没有骚扰百姓,算是比较好的反贼。
可是没过多久,那位反贼头子就展现出其凶残的一面,鲁锦下令诛灭曲阜北孔满门,全族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甚至就连孔氏在曲阜传承数千年的孔庙也被夷为平地,还让地方官在孔庙遗址上立了块诫世碑,上面写着当汉奸就是这个下场!
这一举动可是把王祯吓得不轻,因为按照鲁锦的界定,只要是给鞑子当过官的都算汉奸,那他王祯也是要被清算的汉奸之列。
虽然鲁锦紧接着就在山东各地张榜解释,说了只诛汉奸中的首恶,而且曲阜孔氏在鞑子那可是世代公卿,在金元两朝享尽了荣华富贵,为虎作伥,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为异族张目,而其他山东百姓又没享到富贵,同样是受异族压迫的受害者,所以并不在清算之列,不必担忧。
可尽管如此,鲁锦‘凶残’的印象还是留在了王祯的脑子里,同时他还认为鲁锦这位反贼首领不尊重儒家和读书人,曲阜孔氏好歹也是孔夫子的本家,就算要清算,这做的也太过分了些。
但是紧接着第二年,就有人把鲁锦发明的脚踏式打谷机传到了山东,山东虽然地处北方,但也有种水稻的,只是比较少而已,大多集中在青州一带。
而王祯可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农学专家,他所著的农书当中,其中‘农器谱’就收录了全天下105种各式农具,每样都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各种农具的用途和结构,不客气的说,这天底下就没有他不认识的农具。
可现在突然冒出一种闻所未闻的打谷机,顿时就吸引了他的注意,跟人打听一番才知道,这竟然是那位凶残的反贼头子发明的,还让人在天下各处推广,这下顿时就让鲁锦的形象在他心里发生了改观。
一个肯重视农业,知道体恤农民辛苦,还为此亲自发明农具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再如何凶残也不能说是坏人,抛开他反贼的身份不谈,这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位贤明之君。
从此老爷子对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还让家人仿制了一台脚踏式打谷机,听说这玩意只能用来给稻谷脱粒,他想亲自实验改进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来给其他作物脱粒。
再往后就是鲁锦建国北伐,一直到去岁年末,今年年初,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那位陛下早在建国北伐之前,就曾令人乘船出海,寻找海外良种,直到去岁冬月才返航,还成功带回了许多海外作物。
皇帝不仅敕封那位探洋使为博望侯,还下旨设置了三个新作物农技推广基地,下令所有府县的每个镇,必须推举两名识文断字,且精于农事的内卫军官兵,到最近的推广基地学习新作物种植技术,等学成了技术就回乡推广。
此事在民间被传的神乎其神,都说是陛下派人去东海深处的仙岛上寻来的仙粮,更有一物,据说是仙人吃的玉米,此物可以在北方旱田种植,亩产210斤,比小麦亩产高出将近一倍。
更为关键的是,据说此物还可与冬麦轮作,可以让北方一年两熟,等大伙都学会了种玉米,将来地里的收成就得翻一倍还多,百姓的日子也就更好过了。
听说还有些其他的仙粮,什么马铃薯、番薯、向日葵、落花生之类的东西,听名字就不是凡物,故而各地百姓都对此事十分期待,盼着那仙粮种子能早点传到自己家来。
对于此事,王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作为这个时代顶级的农业专家,海外异国他乡存在良种,这他当然是知道的,毕竟他自己写的农书,就收录了十几种占城稻,这种海外良种往往都能起到妙用。
但是居然有人说是什么仙粮,还什么仙人吃的玉米,这他就不信了,不过他也没觉得一个能成功造反建国的皇帝会这么糊涂,被人糊弄,所以八成是百姓以讹传讹。
还有玉米冬麦轮作,实现一年两熟这个事,华北的旱田,一年两熟并非做不到,但他一般习惯将其称为两年三熟,比如第一年春天三月种粟米(小米),当年七月收获,十月再种冬麦,来年五月收获,然后六月再种大豆,当年十月收获,这勉强也算一年两熟,但除了冬麦之外,大豆只能算是杂粮。
如果真有一种新作物,能和冬麦两季轮作,并且还是主粮,那对长江以北的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王祯立刻就来了兴趣,老人家一大把年纪,都85了,还亲自跑去徐州去看那海外良种,正好遇到了来徐州办事的农业部左侍郎李贞,李贞也是读书人,又是农业部的高官,他当然知道这位王祯农书的作者,自己没事就看人家的书。
更何况王祯还那么大岁数,放在古代那就是个人瑞,见了皇帝都不用行礼那种,李贞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把老爷子请到府中一番攀谈。
王祯也总算搞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什么东海的仙岛和仙粮都是假的,果然是百姓以讹传讹,但东海对面有个黎洲却是真的,相传是蚩尤九黎部遗族迁徙的地方,玉米并非什么仙粮,但确实有这种粮食,李贞还拿出了实物给他观看,王祯自此再无怀疑。
不过他又听说那些黎洲作物的种子,并没有全都送到徐州来,还有一些被留到了建康,据说是不适合在北方种植的东西,王祯对此大为好奇,当即提议想去建康看看。
李贞顿时高兴地笑道,“陛下每每论及农事,必然会提及老先生和老先生的那本农书,可真是简在帝心啊,若非得知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不方便四处走动,陛下定然要辟老先生入朝为官的,说不定先生就是我大明的首任农业部尚书。
“这次老先生愿意前往京城,若陛下得知必然会欣喜不已,陛下可是早就盼着能见先生一面呢。”
王祯闻言顿时捋着洁白的长须叹了口气,然后才说道,“陛下如此改革吏治,废三省六部,改两院一阁,也是老朽未曾想到的,不过陛下能专门设立一个农业部,可见对农事的重视,有如此贤君在朝,老朽也足以欣慰了。”
李贞当即又说道,“其实陛下的吏治改革,也并不算出格,以往历朝虽没有那么多部,但该有的有司其实一样也不少,比如九卿,这农业部的前身,不正是九卿里的司农寺,还有以前的大司农吗。
“现在设立的这许多部,无非是将九卿换了个名字,与六部重新划分了一下职权而已,以往六部和九卿加起来,也有十五个部门呢,现在我大明新朝的政务院,同样是十五个部,不多不少,还是和原来差不多。”
王祯这次听完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再多说什么,他不是明朝的官,更是年过八十五,土已经埋到脖子的老家伙,朝堂上的事,他还是少操心点好,要不是这次鲁锦从海外弄来的粮食实在让他感兴趣,他都不见得会去建康见皇帝。
于是当年二月,李贞来徐州送完种子,挑选好用来试种新作物的农场,交代完推广技术的注意事项,便带着王祯一起回了建康,与王祯同行的还有他的一对重孙和重孙女。
这都是他那个长孙王晖的主意,得知老祖要去京城,而且可能见到皇帝,立刻派遣一双儿女随老祖同行,一来是为了彰显孝心,毕竟老祖岁数那么大了,派两个小辈随行服侍很正常,二来万一有机会见到皇帝,也可以让两个儿女在陛下面前露露脸,说不定陛下一高兴就赏个官做呢
王祯自然知道他那长孙打的什么心思,不过也只是叹了口气,便带上两个孩子一起去了京城,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不介意带上两个后辈,但能有什么结果就只看他们自己造化了。
而在建康这边,农历二月,鲁锦还真在种田呢,一来是天子亲耕,为天下人做表率,二来鲁锦真有个皇庄,当然,他弄皇庄不是为了像老朱一样,就图地里那点粮食,主要还是为了食品安全,在皇庄里种菜养猪,放牧牛羊,给皇宫提供伙食。
古代养猪的猪圈多和旱厕建在一起,猪吃人粪长大,猪长大了又给人吃,这样人粪里的寄生虫就到了猪的身上,然后又从猪身上回到了人的体内,人畜交叉感染,这样的猪肉,鲁锦当然不敢吃,万一染上寄生虫可就芭比Q了,所以他才弄个皇庄,养干净放心的猪。
再加上今年还弄来许多美洲作物,尤其是番茄、辣椒、土豆、红薯、花生、向日葵这些东西,鲁锦可早就馋这些玩意了,因此特意来皇庄嘱咐了一番,不仅亲自耕了几亩地,还亲手划分了菜地,交代每块地今年用来种什么,等今后自己要经常过来检查,反正就在城外也不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贞带着王祯这老头一起回到了建康,正好叶兑也从台州赶了过来,于是鲁锦就直接将两人叫到了皇庄里来召见。
两人都没想到这位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皇帝陛下竟然如此年轻,鲁锦到今年才刚刚虚岁28,再加上他是现代人,本来就比古代人吃的好,又没受过什么苦,就更显年轻,完全看不出像是快要三十岁的人。
更让两人惊奇的,还有这位皇帝陛下的学识之渊博,不论是农业还是机械,又或是天文地理和军事,他两人不论说什么鲁锦都能接的上,而且说出的许多观点更是两人都不曾听过的,顿时更将这位陛下惊为天人。
什么植物庄稼也分公母,如何杂交获得高产良种,还有王祯农书里记载了各种各样的肥料,到了鲁锦这里就被总结为氮磷钾,还说王祯总结的那些肥料种类,也只是杯水车薪,真的要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还得想办法搞合成氨。
两人自是听不懂这些东西,叶兑这时也好奇的问道,“在下来时看见城东已成了一片工地,还有堆砌如山的砖瓦,又有许多匠人徭役劳作其间,陛下这是要营建新的宫室?”
鲁锦闻言立刻纠正道,“那不是徭役,而是建康城中的居民,朕是花了钱雇佣他们做工的,可不是白使唤徭役。”
叶兑当即道歉道,“是在下口误,还请陛下勿怪。”
鲁锦摆了摆手,这才说道,“城外正在建的,是一座学宫,当然先生说它是宫室也不算错,等竣工之后,朕确实打算先将其当作皇宫和朝廷办公之所使用,不过这都只是临时的。
“等将来迁都之后,这座学宫就会改为南京的一所大学,就如同从前的国子监或者太学那般,但今后的太学不会只有一座。”
王祯当即道,“治国最要紧之事,莫过于农事和教育,陛下如此重视农事和教育,真可谓圣天子也。”
而叶兑却惊讶道,“陛下想要迁都,迁去哪里?”
第559章 印刷术与巴拿马
“良仲先生精通地理和兵略,应该能想得到的,建康这里并非最理想的都城,历朝历代凡是在建康定都的王朝,没有一个能够长久的。
“从地理上来说,建康无险可守,虽然这里号称有长江之险,但万里长江,处处皆防便等于处处无防,扬州、庐州、荆襄、巴蜀,可谓处处都是突破口,甚至还可以从乌斯藏借道云南,当年蒙古灭宋不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再者,还有守江必守淮之说,可此言仍是自欺欺人而已,从徐州到燕云,上千里路全是一马平川,只要北方有一支强军,能够跨过燕云,那南朝的覆灭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这点从前宋便可窥视一二。
“前宋不可谓不强,要钱有钱,要人口有人口,可就是挡不住辽金蒙古,虽有前宋以文御武,自废武功之嫌,可地理上的劣势也不容忽视啊,故而与其将都城的安危依托于江淮防线,还不如认真经营燕云,凭借燕山地势之险,至少可保南北数千里江山无虞。
“另外还有建都之地的选择,都城绝不可与经济中心重合,都说饱暖思淫欲,这朝廷也不例外,江南太过富庶安逸,长久建都于此,只会腐蚀君臣心智,生出懈怠之心。
“就跟这人一样,若是吃的太饱,穿的太暖,便会生出困意,反而只吃七分饱,穿的稍微单薄一些,饥寒交迫之下,便会时刻抖擞精神,平日里若是没有些危机感,又如何知道上进?”
在场之人中,王祯听了并没说什么,他对兵略和地理不是很在行,也不想过多掺和朝堂之事,鲁锦迁不迁都都与他无关,反正不可能迁都到山东去。
而王祯的重孙子王永怀,这小子今年刚刚19岁,只觉得眼前这位陛下有自虐倾向,没事自讨苦吃,难道能吃饱穿暖还不好吗?非要饥寒交迫一些才更自在?
王永怀旁边的妹妹王清婉便要懂事的多,此女如今才17岁,但一双眼睛却着实灵动,心中对这位皇帝充满好奇,不仅四处打量皇庄,还经常偷瞧一眼皇帝,听着陛下与太公和那位叶先生问对,那学识渊博的样子顿时让小姑娘崇拜不已。
叶兑闻言则是皱眉点了点头,却又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要迁都去燕京?可就算要经营燕云防线,远离富庶之地,也没必要去燕京吧?
“前宋的汴京地理位置确实算不上多好,早在宋太祖时便有迁都的打算,只是因为后面各种事耽搁,最后才在开封将就了下来,直到后面靖康耻发生。
“可即便不选开封,洛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啊,洛阳居天下之中,周围又有潼关、虎牢关等险隘,可保都城安全,再不行长安也可以考虑,为何偏偏要去燕京?”
鲁锦闻言当即伸出手指说道,“第一,长安经过汉唐两朝的消耗,早已不堪重负,不论是森林木材,还是河流淡水,甚至是土壤肥力,早就无法支撑一座都城的运转了,东汉建都于洛阳,唐朝后期天子也多去洛阳就食,这便是证明。
“其二,汉唐时北方有匈奴突厥,朝廷想要制衡他们,就必须经营河西走廊和西域,再加上那时海贸不兴,中国与西方贸易全靠西域的丝绸之路,汉唐只要经营好西域,既可控扼匈奴突厥,又能从丝路收来许多赋税,实为一举多得之事。
“可自宋元以来,海贸愈发兴旺,而丝路早已凋敝,前岁北伐之时,郑国公率四方面军攻入陕西,但也只占领了关中地区,为何?因为那里实在凋敝残破的不像样子,整个陕西一省的人口,恐怕都不到五十万人,还没一座建康城的人口多,现在又如何能供养的起一座都城呢?”
“原来如此。”叶兑顿时恍然大悟,他虽然精通地理,但久居台州,消息闭塞,对如今陕西的情况并不知情,这还是听了鲁锦的介绍,才知道如今的陕西居然成了这副鬼样子。
然后他又问道,“可就算长安不行,洛阳总没问题了吧,即便洛阳无法自足,也可效仿前宋的漕运,从庐州、扬州、荆襄等地输送粮秣入洛,岂不比燕京更为合适?”
鲁锦再次摇了摇头,“如今丝路凋敝,海贸大兴,更何况我大明在南洋亦有国土,想要管控海外,都城就必须不能离海太远,否则别的不说,仅传递消息政令便十分耗时耗力,如此看来,只有建康和燕京最为合适,建康靠近东海,燕京靠近渤海,离海都不算远。
“再者,朝廷还要考虑可能的强敌,自隋唐以来,纵观中国南北,南方不论是交趾、还是南诏、大理,亦或是贵州洞蛮,皆不过疥癣之疾,虽也强极一时,但最多不过割据一方而已,无力颠覆中原。
“反观中国东北,隋唐有高句丽,五代有渤海国,契丹,辽国,宋代有辽金,就连蒙古其实也是出自东北地区,而并非草原,他们才是真正有颠覆中原实力的强敌,故而朝廷必须就近看住东北,以防再有蛮夷从此地崛起。
“否则两三代内,或许辽东和漠北无事,可要是一二百年之后呢,若无朝廷就近看管镇压,后代又在建康安于享乐,恐怕这大明覆灭之日亦不远矣。
“因此这建康与燕京,两相对比之下,当然是选燕京不选建康了。”
叶兑闻言这才肃然拱手道,“受教了,陛下思虑之长远,令人佩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喜欢从长远考虑,其实就连探索大洋彼岸的黎洲,亦是朕计划中的一环,先生虽然精通天文地理,可对数学并不算精熟,对航海亦无甚经验,对海外地理更是一无所知,这次黎洲之行,先生可还要跟博望侯多学习才是,你早日熟悉这条航线,能够独当一面,朕也好将博望侯调去其他地方,另作他用。”
叶兑当即再次拱手道,“请陛下放心,能够探索黎洲,亦为在下之所愿也,在下定不负陛下嘱托,早日习得航海之术,尽早为朝廷效力。”
鲁锦点点头,就在这时,旁边的王祯也出声问道,“陛下,之前老朽也见过城外那处工地,只是老朽心中亦有疑惑,既是要兴建学宫,为何不见工地上有几根巨木,反倒是砖瓦、碎石、河沙等物堆积如山,甚至还有不少铁条,可唯独缺少栋梁之材,这又是何故?”
鲁锦当即反问道,“老先生可知道版筑?”
“自然知晓。”
“这版筑,便是先用木板做个模具,模中填土,捣固夯实,使松散的泥土连为一体,此法可以筑造台、基、城墙等建筑,而我公输氏,还有另外一种版筑之法,朕称之为湿法版筑。”
“湿法版筑??”王祯和叶兑几人头上顿时冒出几个问号,版筑他们当然都懂,可这湿法版筑又是什么东西?
“不错。”鲁锦再次介绍道,“与之对应的传统版筑,朕称之为干法版筑,干法外支模板,内填干土,虽有些许湿润,但整体还是呈土壤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