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造出符合当时时代生产力的产品。
如果进入了封建社会,那么就会搞出铁枪。
火药自然是差的,搞点定装火药,放入铁丸还行,现代子弹想都不要想,底火就搞不定,子弹的底部也压不实,分分钟就炸。
看到陆山听进去,图灵笔挺着身子,继续画图解说。
“我们的材料确实可以造出高性能芯片,但是夏国目前似乎没有配合上该材料的光刻机,刻蚀机,光刻胶等产业。将大量集成电路的微小集合组合在一起,还要形成回路和逻辑,这是人类所能制作的最为复杂的产物,没那么容易做出来。”
“所以我的提议是,一步一步出发,先把材料利用好,做出简化版的材料。”
“这样的话,我们之前的模型就要全部更新了,而且那些东西就会闲置下来了。”
图灵摇摇头:“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简化版本的材料应用在如今的生产中,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挣到更多的资金。完整版的材料就留着做一些精品,用于内部的研发。”
陆山恍然大悟,自己确实想差了,经过图灵的点播,瞬间豁然开朗。
接着,图灵说了最后一件事:“这个材料并不是终点,我们还要想办法替换材料。铂金虽然很好,但是属太贵重,先天就无法扩大化生产,成本降不下来,所以必须要找到廉价的新材料代替它!”
“嗯!明白了!”陆山也是果断,将原有所有的模型完善到差不多了,立马停止,扭头就寻找新材料,想了一大圈,决定选用铜来替换铂金属。
因为铂的特征是熔点高,强度大,电热性稳定,抗电火花是蚀耗性高,抗腐蚀性优良,高温抗氧活性强。
铜的特征很多都相符,至于不相符的就用特殊的工艺来弄。
就这样,铜锡铁合金薄膜就此诞生,性能弱了很多,但是成本也降了很多。
本身铂在里面也不是占主导,铜替换了之后,反倒是让事情简单了起来。
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把数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给完善了。
张灵溪回去实验室进行验证,陆山则是继续简化流程。
材化团队现在没什么事情做,已经是毕业的季节,又刚忙完了分项论文,人还没回魂呢,根本就没人注意到张灵溪在弄什么。
“成了!很顺利,我还以为会有很多问题呢!”张灵溪把实验结果拿到陆山的住处,兴奋不已。
“这是自然,本身我们的构想就很完善,如今还牺牲了性能,要求降低了,实验就更容易做了。”陆山开始盘算后面的事情。
现在的RAM内存条。大多数内存条使用的是3V或5V的直流电压,确保每个电路都能得到充分的能量。
半导体RAM是易失性RAM,但只要电源不断电,所存信息是不丢失的。
可如果突然断电,啥都没了,所以后面的产品搞出了DDR3和DDR4,这两种不同的接口供电方式,各有千秋。
DDR3依靠主板供电,而DDR4则更加独立。
这也让DDR4内存条在供电稳定性上更胜一筹,支持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不过除了RAM,还有ROM的存储方式,断电后可以保存数据,也就是所谓的存储器(硬盘)但是因为工艺的原因,它的读写速度会比RAM慢很多。
现在陆山要做的就是通过材料改变RAM,使其有ROM的稳定性,也有自身的便捷性,以及超快的读写性能。
有了想法,后面的事情就有了方向。
图灵甚至专磕材料内部的电子特性,为的就是使其更符合材料在储存时候的表现,让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Rom生产的还是电子存储原理,类似固态盘,不是机械盘,所以这个方向很有针对性。
如今图灵没日没夜的搞模型,在材料性能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性能。
每次陆山精力疲惫要退出的时候,图灵都意犹未尽,但这也没办法,人总归是要休息的。
而庞加莱还是想办法尽可能提升材料的性能,两个人谁都想做出更多的成就,好让陆山有足够的积分留下自己。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二十天,图灵已经在庞加莱和陆山的协助下完善了铜锡铁合金薄膜的生产模型,剩下的就是进入实际环节了。
对于实际生产,陆山非常的期待。
光是从模型就能看得出该产品的强大。
首先是内存条体积缩小了起码一半,也就意味着相同大小的内存条,能够存更多的东西,所以能按照现有的生产规格进行配套。
第二个优点是重量超级轻,这对于内存条来说同样重要,没人想买一块沉甸甸的玩意,这归因于材料的搭配合理。
第三个优点是能耗超级小,09年那一阵,电脑主机一开就是100w的功率,其中内存这一块能搞个10w。
现在能缩减到1W左右。能耗小了,就意味着东西更加耐用,高功率一直烧内存,别指望它的寿命够长,起码长不过低能耗。
第四就是单位体积容量大,实验室内,指甲盖那么大就能搞出10T的内存!
第五就是读写速度超级快,在默认频率下,新材料的内存的读取速度可以达到70000MB/s,写入速度为65000MB/s。
当然现在计算机受制于芯片以及主板,其实际极速读写速度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所以该材料所生产的内存,不用看它的读写速度了,直接能够发挥芯片和主板的最大性能。
这放在上一世,即便过来十年也是嘎嘎乱杀。
不过陆山不打算一次性给那么多,给8G就够良心了。
主流也就2G左右,还有很多人还是1G而已,所以凭啥给那么多?挤牙膏才有升级的空间。
至于定价的话,肯定要贵一些。
对于这一点,陆山没有心理负担,即便成本更低的前提下。
模型以及定型的,剩下的就是生产了。
学校的实验室,陆山暂时不会去。
倒不是说害怕材料化学的那帮人,而是想晾一下江州大学,为自己今后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做准备。
陆山又花时间在设计出了生产产品的一些机械设备。
由于是全新的材料,全新的产品。
搞出生产设备都比较麻烦。
陆山还是感慨自己手里面的人太少了。
就在这个时候,夏光明也急匆匆的从燕京来到了江州大学。
第183章 这下慌得一比
“陆山还在校吗?”夏光明跟曾校长敷衍的寒暄几句就直奔主题,作陪的是沈言春和谭明。
夏光明显然来者不善,曾校长不想一个人面对他的怒火,况且这件事的开头他是真的不知情。
夏光明的脸色不是很好,如果不是念着基本的素质,他早就骂人了。
但眼下最关键的事情是找到陆山,还原真相并明确成果。
曾校长哪知道这种事,就打电话问陈启仪,对方冷淡的说陆山请了一个月的假去养病了。
“遇到这么多糟心事,就算陆山的身体没出问题,心里也会不舒服,找人看看很正常。”陈启仪没忘了挤兑曾校长,这让曾校长非常难受又无可奈何,毕竟自己做的事情可不光彩。
“陆山请了一个月的假。”曾校长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没办法了。
夏光明也没废话,直接开问:“陆山先在夏国科学院做报告,而后才有分项论文在国外发表,这是怎么回事?”
在场的人下意识的看向谭明。
“陆山抢先做报告,我们也是没有办法。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是一起做实验的,思路也是也一起想的……”谭明说了几分钟,大致的意思跟之前和曾校长说的差不多。
“你的意思是,陆山把集体的成果划到自己身上?”
夏光明都想笑,“一个是有成果的大论文,一个分项小论文,你说大论文抢了小论文的功劳是吗?”
“反正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那为什么陆山弄出了全部,你们只是搞出分项成果而已?”
“不能唯结果论,陆山能力很强,但是前期的思路确实是大家一起想的,他在其中受到了启发就自己去弄了别的思路。何况,陆山用的资源都是材化学院的,本身也是材化团队的,所以他的成果也该是材化团队的。”
谭明有点发虚,对上夏光明这个等级的人,他是真的有点吃不消,这是身份上的压制。
夏光明冷笑一声:“伱们自己好好看看两份论文!哪里有重叠的?你们是抄了开头,但是整个思路跟前面的几乎没有关系,因为那个是陆山的思路,只有陆山的论文才能逻辑自洽!这些话骗骗洋鬼子也就算了,在这里还敢这样说?”
大家都是参加过学术报告的,洋鬼子没有参加,所以会被小论文前面的那些东西唬住,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没吃完小论文前半部分,所以也就没发现小论文的整体有什么问题。一旦他们跟着复核,迟早都要发现问题。
“都是从一开始的共同成果获得启发的,我们只是写进去,没说那部分共同成果完全用得上。洋鬼子怎么想就怎么想,我们又没有义务教会他们。”谭明气不壮,理却很值。
核心意思就一个,陆山的前期成果是共同的,材化团队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所以说的过去,而陆山用了学校的资源,最终成果也是共同的!
夏光明气得够呛,好不要脸的一窝子人。
“好!那现在我以科学院的名义要你拿出分项入整体研究中。分项文都发表了,成果应该不难吧?只是涉及到几个性能指标而已。”夏光明说完就走了。
一群人瞬间就乱了。
曾校长看向沈言春,意思是找他要成果,而沈言春哪有结果,只能看向谭明,谭明心里慌得要死。
谭明不是没想过科学院要成果,搞科研的肯定以结果为导向,只是他没想到事情是这个样子发展的。
按照谭明的剧本,学校现在应该做好了陆山的工作,陆山拿了奖励,把成果交了上来。
这个材料虽然很好,但是现有的工业体系还不一定能什么时候搞出来,所以赶紧变现拿科研经费或者是成立公司融资圈钱才是真的。
况且,作为学生,哪有底气跟学校硬刚,以后出了社会,还会有单位和公司敢要?考虑下后果,谁都不敢这么做。
再者,哪怕是历史上,学校,导师拿了学生成果并获得巨大荣誉的例子不可胜数,陆山这点事真不算什么,谭明自己的工作成果都被导师拿走。
所以谭明没想到陆山这么刚,直接请假一个月走人,谁联系都联系不上。
“这个陆山如此不顾及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利益,我们不用理会他。没了张屠夫,难道就得吃带毛猪?”
这时候沈言春出来打圆场了,“谭明你现在就回实验室,带着团队把结果搞出来,论文都弄出来了,重现一下不是什么难事。”
“好!”谭明这时候信心也回来了,自己又不是光抄论文没做研究,高低也是真搞出成果的。
材化团队汇聚一起,突然间有人发现张灵溪不见了,不是张灵溪有多重要,而是因为没人跑腿打杂了。
这些演技员自持身份高贵,自然不想亲自做这些是事情。打电话通知的时候,张灵溪说自己有事来不了。
材化团队随便找了个人过来打杂就忘了张灵溪。
张灵溪放下电话有点不愉快,陆山则是微笑着安慰:“跟我混的话,起码能上手过瘾,是不?”
张灵溪没吭声,但是心里已经明显认同了这个事实。都是打杂,材化团队不会让她操作,更不会把功劳算她一份。
而陆山一直都很尊重自己,每次都说是两人的成果,即便最后没有实质的好处,起码自己也通过实操得到了锻炼。
夏光明是陆山请假离开了两天后到江州大学的,也就是说,材化团队复刻实验与陆山完善模型的时间线是有一部分平行的。
结果,陆山二十来天就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了,材化团队五天后也把事情做完了,两者相差的时间前后不过一天。
前者是成功了,后者是完全失败了。
材化团队按照之前的实验记录,根据小论文上的启发复刻实验,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分项成果的实验数据根本达不到科学院的要求。
失败了三几次,材化团队内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有的人主张按照原来的思路,把陆山的运算模型套进来,这样能提高成功率。
有的人人觉得这样反倒是增加了失败几率,毕竟思路本身就不合适,硬套有什么用。
还有的人认为吃透陆山论文没有错,就是时间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