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第96节

  “到时,就可以一起去冰城,进行最后的测试了。”

  他也想尽快进展到下一步了。

  ……

  PS:各位读者大佬们,看在作者君每天四更八千字的份上,投喂张月票吧!

第130章 这个……是机载雷达?

  来到研究室之后,沈工将这段时间的设计与检测数据全部摆了出来,让白杨查看。

  冷却系统的管道犹如迷宫一般,在燃油、发动机与机体之间流动。

  三级联动,每一级都有着单独的冷却循环。

  沈工也将这这些细致的分列了出来,以便于更方便观看。

  一直到了晚上,白杨才将这些设计数据与测试数据看完。

  “可以,没问题!”白杨揉了揉眼睛。

  一边看着一边与脑海中的技术参数作对比,虽说没什么脑力消耗。

  但架不住量多,也给他累的够呛。

  他长舒一口气,点了点头,确定设计与参数等都没有问题。

  虽然有着设计方案提供了方向,在小组设计研究期间,他还是会跟进检查。

  有些偏差也是因为工艺的局限性,对整体的冷却效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那……”沈工的眼睛亮了亮。

  刚刚白杨说雷达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一设计研究阶段是不是要到最后收尾阶段了。

  “对,等到雷达一到,就可以前往冰城做最后的测试了。”白杨确定了他的想法,笑道。

  雷达,冷却系统,机身气动布局,发动机……等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都已经准备就绪。

  剩下的起落架,和少量的钛合金材料,则是考虑能够从毛熊那边进口。

  因此,一整架的各个零部件,已经是具备了组装的要求。

  等到模型测试完成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研制一台验证机,准备上跑道测试了。

  “太好了!”沈工闻言激动的握了握拳,他们的研究终于要迎来第一次突破性进展了。

  “你先收拾一下,过段时间咱们去冰城找钱工他们。”白杨看了看时间,已经有些晚了,连忙叮嘱了一句,便离开了研究室。

  雷达的事情他还要跟高领导打个招呼,让其提前准备接一下。

  ……

  几天之后,高领导敲门走进了白杨的办公室内。

  “白所长,外面有一件货物,从四九城那边运过来了的,是不是你之前跟我说的雷达。”他进门后立即询问道。

  “多半是了,走,我们去看看。”白杨算了算时间。

  刘永坦那边是加急送来的,由军方护送,应该是没错了。

  他站起身来,与高领导一起来到了厂外。

  一台与航空发动机大小类似的货物,被包的严严实实的货物,在吊车的作用下缓缓卸在了地上。

  白杨第一时间走上前,跟着一旁的工人们一起,将外面的箱体给撬开来。

  一旁的高领导也上前搭了把手,很快在几人撬棍的合力下,箱体很快被撬开。

  “砰!”伴随着最后一块木板落下,一台巨大的电子管雷达设备,便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当中。

  在顶部位置,还能够看到一个如同大灯泡一般的真空管。

  除此之外,密集的电子设备分布周边,看起来犹如一个厚重的巨兽。

  雷达采用了简单粗暴的频率分集技术,在3CM波长主雷达外,又装了个2CM雷达测距器。

  因此,雷达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这个……是机载雷达?”高领导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雷达,有些怀疑的问道。

  他之前看着这么大一个货物,还以为除了雷达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设备呢,或者说并不止一个。

  没想到还真就是一整个雷达系统。

  这么大个雷达,都快能赶上米格17的半个机身了吧。

  特殊不锈钢机身就算了,再来个那么大个雷达,你确定要研制的是战斗机,而不是轰炸机吗?

  “对,在两个多月前,我将机载雷达研究项目交给了刘永坦同志。”

  “按照截击机的要求,必须要具有强大的防干扰能力,能够压制敌方雷达干扰,锁定目标。”

  “初步测试结果,范围可达一百多公里,重量在半吨左右。”

  “不过具体的测试距离与锁定距离,那边没有合适的场地,只能等送到我们这边再进行测试了。”白杨解释道。

  在他的资料库中,有关未来毛熊的测试数据,火狐雷达系统,对图-16的有效探测距离可达到50公里。

  自从44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了雷达干扰系统之后,便装载了轰炸机之上。

  而截击机的主要目的,便是拦截轰炸机。

  因此雷达对于防干扰与压制,有着很大的要求。

  ……

  “多少公里?”高领导听到雷达的探测范围,顿时不淡定了!

  “一百多公里,不过具体测试,想要检测到轰炸机,范围可能要进行减半。”白杨再次确认道。

  当然,这台雷达虽说是采用了电子管,但也采用了一定的半导体组成了信息处理。

  国内虽然没有发展半导体技术,但在有技术的情况下,还是能够手搓出来一些。

  若是集成半导体,那肯定是没辙了,即使有技术,没基础加工设备也还是一样。

  “真的假的?那么高?”高领导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主要是国内在机载雷达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龙国机载雷达的发展还是比较艰辛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没有装备雷达,最初也只有简单的雷达测距器。

  也就是只能测量目标距离,但却无法测量目标速度、和没有数据解算的雷达测距器,并且距离也只有2千米。

  初代的雷达测距器性能单调,多数还是要靠飞行员视距。

  而二代的单脉冲雷达,性能方面确实要增强了许多。

  至于三代多普勒脉冲雷达,则是要等到六十年代之后,技术才会成熟。

  后续的就是后世所熟知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等。

  “测试一下就行了。”白杨说着,将一旁的几米长的天线抱了出来。

  这台用电子管堆起来的全天候倒卡雷达,将会被装备在机头部分。

  而那长长的天线,就是平常飞机顶部会看到的长针。

  比起现在的雷达测距器,这台雷达则是全天候应用,不用担心天气问题。

  并且这个雷达也秉承着毛熊一贯的风格,能够在极端天气下运行。

  毛熊的航电一直受人诟病,但却无法反驳其精妙的搭配,以落后的设备零件,就能超过那些搭载了先进设备战机的性能。

  只不过随着半导体与复合材料的发展,这种差距不可避免的变大了起来。

第131章 雷达测试结果!

  倒卡雷达属于2.5代雷达,而有关天线装置,有意思的是,在1990年以后,龙国引进当时风头几乎盖过全球的苏27战机。

  但其内部装载的雷达依旧是倒卡雷达。

  其中的倒卡就是倒置卡塞格伦天线,也就是大多人所说的“倒卡神器”

  而同期的三代机F15和F16等,都已经开始采用了平板缝隙天线。

  毛熊生产出的战机,可以看出其优秀的气动布局和数学功底。

  但电子工业方面,这一时期虽然还未拉开差距。

  但随着下一年毛熊军方彻底下马半导体研究,在电子信息领域,与西方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

  在白杨的指挥下,众人将外置的零部件组装完成,最后连接上crt显示屏之后,便率先启动了起来。

  没错,这款雷达还需要提前热机。

  刚好高领导那边已经派人去飞标靶机了,其实也就是类似于导弹的飞行器。

  没过多久,高领导的身影便折返了回来。

  “白所长,标靶机已经设置好了,你这里准备的怎么样了?”他走过来之后,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已经可以了!坐标定好了吗?”白杨指了指已经亮起来的显示屏,测试波界面已经开始显示了。

  “定好了,在五十公里以外。”

  “等下次装载在验证机上之后,我专门申请一个飞机来测验雷达。”高领导保证道。

  在他们的研究计划中,歼5并没有装备雷达的计划。

  因此,当然也就没有去做飞行测试的想法。

  然而白杨研究所这个研制出来的雷达,却又是一个远超他想象的新型雷达。

  单单就是一个范围达到一百公里以外的机载雷达,就已经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了。

  他记得,他们还准备引进的米格19雷达,最大的探测距离也才三公左右。

  不过这个体型和重量摆在这,雷达的功率肯定也会大上几倍。

  不过想将其带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按照白杨所说,这还是一台全天候雷达探测器,这个功能的影响,对于整架战机与飞行员而言,都是超乎想象的。

  ……

  “没想到啊,你们研究所还藏着这样的人才。”在准备阶段,高领导想到了什么,又忍不住惊诧了一声。

  若说白杨现在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还在机械空气动力方面。

  而雷达技术与战机,可就是两码事了!

  一个电子技术,一个机械技术。

  好在这项技术是另一个人研究突破的,虽然也是白杨研究所的人,但也算是让他松了口气。

  若不然,他不敢想象白杨的极限到底在哪。

首节 上一节 96/2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