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进大会议室的时候看着在那边优哉游哉的小野太郎冷哼了一声。
“室安主编,听说上个月《新潮45》印刷4.8W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30,恭喜啊。”
对方看到自己就没好脸色,而小野太郎则不在意的朝着对方拱了拱手。
“比不得小野先生。”
室安内部理了理自己的高档西装,在小野太郎身边坐下。
“《新潮》上个月的印刷数超过60W册了吧。”
“68W。”小野太郎挑了挑眉毛,神色有些得意。
在纯文学有些受限的今天,《新潮》每个月能保证60W以上的销量,小野太郎确实功不可没。
“走狗。”
“你说什么!”
室安内部冷冷淡淡的说了一声,小野太郎当即跳脚。
“我说你是国会那帮人的走狗。”室安内部冷笑一声继续说道,
“十年前以五大新人奖之一的《群像》出道,,靠一偏采访东京地铁沙林毒气受害者的《地下》出名,现在却不让任何人在《新潮》上发表关于社会负面的文章,你不是国会的走狗谁是走狗?”
小野太郎撸着袖子想打人,室安内部则是一副安安静静根本不怕对方的姿态。
“我说你们啊。”
编辑部的部长一走进来,就看到自己手下两大主编脸红脖子粗的,已经四十多的中年无奈的叹了口气。
“又是一碰面就吵。”
整个新潮社都知道编辑一组跟二组不对付,中村部长摇了摇头走到会议室正前方。
“还是跟以前一样,我们选在《新潮》发刊前进行例会。”
一开口就是老领导了,中村部长安抚了一下两个文人主编然后从旁边拉出一个大黑板。
“1017895”
“这是我们整个11月份杂志方面的印刷销售情况,首先感谢各位编辑部的同事努力与付出。”
中村部长带头鼓掌,七八个主编附和着拍了拍手。
每个月新潮社的编辑部都会有这样一场例会,销量总结,后续规划。
虽然新潮社都是一帮子文人,但是也是逃不过商业运作。
中村双手虚按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说道:
“但是总体是比10月份下滑的。”
各个主编的神色变得尴尬,现在纯文学的东西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不光新潮社如此,其他几个大出版社都这样。
“虽然销量上的事该有运营部门跟宣发部门头疼,但是接连的销量下滑也会让人怀疑我们编辑们的选书能力。”
中村眼睛四下望了望,视线着重在刚刚吵过架的两人身上停留。
“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纯文学作品销量下滑是整个业界公认的事实。
自从经济泡沫后面开始,日本就进入一个阴郁且压抑的氛围,国会无能的言论满天飞,文人们都忙着抨击政府好博取眼球,哪有人能安心下来写好小说作品。
前段时间倒是出了一个今村,但是人家是家里不缺钱的主,除了那部《紫色裙子的女人》后面就没有什么要再出版的动静了。
“我觉得”
室安内部正准备发言,小野太郎一个跨步截断。
“我这里新收了一份稿子,或许可以帮《新潮》的销量往上拔一拔。”
七八位编辑看着那个大主编拿着雪白的稿子,笑盈盈的站在部长旁边。
第56章 比文章先出名的是专访4
“一篇稿子就想拯救下滑的销量?”
本来坐在小野旁边的室安内部没忍住笑了一声。
这个二组的主编跟龙川彻的编辑完全两种风格。
头发一丝不苟的贴着头皮梳着,面色沉稳,眼神阴鸷。
放在电视里妥妥的反派脸。
“你到现在还没搞懂文学市场为什么变成这样。”男人起身,将西装上第二个扣子扣好,袖口的白色衣领微微露出两厘米。
他整个人给人一种一丝不苟的气场,老鹰似的眼睛从旁边一扫过除了上面的小野跟中村,几乎没人敢跟他对视。
“讲谈社《群像》48W,文艺春秋《文学界》41W,河出书房跟集英社的纯文学读物加起来也才堪堪70W。”
室安内部说出来的是现在市面上大出版社的实情,各位主编听完点了点头又听见他继续说:
“但是你们知道讲谈社上个月各个月刊加起来的总销量是多少?”
西装革履的编辑话是对着大家说的,但是眼神却是死死的盯着小野太郎。
“多少?”
小野太郎蹙了蹙眉。
他平常只关心纯文学的市场,讲谈社在很早之前设立《周刊少年MAGAZINE》《别册少年Magazine》等少年漫画与青年漫画杂志,还有江户川乱步奖这种重量级推理小说奖,做的很杂很乱,销量什么的很难统计。
“七百八十万册,比去年上涨了百分之五十。”
室安内部说出一个很夸张的数字,底下的编辑们愣了愣纷纷开始议论。
诸如“那个女人居然这么厉害。”“大众文学出版方面讲谈社应该没什么对手了。”这类言辞不绝于耳。
“你说这个做什么?”小野太郎摆摆手有些不满。
比赚钱比销量就没有几个能比的过讲谈社的,新潮社注重纯文学性,除了一个新潮小说科幻奖几乎没有其他通俗类读物。
“大众文学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晦涩难懂的纯文学读物市场被挤压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你想我们也去做大众文学?”
小野太郎嗤笑,新潮社能有现在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文学的纯粹性,跑去做大众文学肯定会被业界耻笑。
“当然不是!”
起身站在那里的室安内部比小野太郎还要激动。
“通俗类读物也算的上文学?”
室安内部的话语有些鄙夷,但是这几乎算得上是一个业内常识。
轻小说作者比不上推理小说作者。
推理小说作者又比不上纯文学创作者。
纯文学创作者是真正能够影响社会,让民众思考的一帮人,不是那些娱乐大众的作者能比的。
如果龙川彻在这肯定会问文学作者这么厉害能不能加点稿费。
但是现在包括跟对方不对付的小野太郎都赞同的点点头。
来新潮社大多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跟讲谈社那种重视赚钱的确实不太一样。
“你绕来绕去的到底想说什么?”
小野太郎手上还捏着《雪国》的稿子,对室安内部的打断不耐烦。
“讲谈社,集英社这些出版社越来越重视通俗类读物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却不能那么做。”
室内安部走到小野太郎身边,拿起对方的稿子看了看然后冷笑。
“果然,又是这种不疼不痒的稿子。”
“现在阶级文学盛行,你拿这样一篇毫无思想内核的稿子就想拯救会社的销量?”
“要我看,我之前推荐到《新潮》月刊上那篇《鸡蛋与高墙》就应该发表,趁着大家都把重心放在通俗读物上的时候,把所有纯文学市场抢过来!”
‘得,又是盯上了自己手上的《新潮》月刊的选稿权利。’
看着对方在哪侃侃而谈,小野太郎脸色一黑。
将政府比作高墙,人民比作脆弱的鸡蛋。
室内安部收上来的那篇稿子确实够劲够爆,但是却与小野太郎的选稿思路背道而驰。
‘不要为了批判而批判。’
这是这位新潮社第一大主编一直所坚持的。
他觉得好的作品有思想内核是一方面,但是真的发布出去后是否能够引起民众以及社会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鸡蛋与高墙》写的很好。
但是发表出去却不会对当前现状有任何改变。
小野太郎摇了摇头,正准备说他不会录用这篇稿子的时候。
他发现一直支持他的中村部长也在盯着他。
录不录用《鸡蛋与高墙》不重要,但是安室内部提出来的确是一个阻止销量下滑的方法。
纯文学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一直被自己占据着的《新潮》月刊到底要不要符合当前主流的阶级文学。
讽刺政府,引导民众,写一些大家都爱看的。
“我想让大家先看我手上的这篇稿子再说。”
小野太郎沉默了一会,然后依旧把准备好的《雪国》放到了各位编辑面前。
销量的连续下滑,其他出版社越来越好,原本支持他的部长也不能继续站在他这边。
如果《雪国》不能让大家满意,他一组选稿的权利也很危险。
“我在山梨县遇到了一个年轻人。”
想起那个老是不咸不淡的龙川彻,小野太郎抿嘴笑了笑。
原本以为龙川彻撞大运了,现在看起来了拿到《雪国》的自己也很幸运。
“他跟我们这帮愤世嫉俗的文学工作者都不一样。”
雪白的稿纸放到一个个编辑面前,大家边听对方说话,边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让对方真的坚持。
“不写批判,不写反思。”
“我甚至很难看见他的作品中对于某种东西具象化的追求。”
遥望西边地区,即使是在东京也能看见那座巍峨的雪山。
那个幻影一般的和服老人好像依旧端坐在那个方向。
他的流派在原本的世界与阶级主义文学一起诞生,但是他最后战胜了阶级主义文学。
不批判,也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