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133节

  现场的气氛不错,两个村子的人原先就不是很陌生,最近又一起去山里采摘了油茶籽等物产回来,其实也熟悉的差不多了。

  今儿再坐在一起吃大锅饭,之前还残存的一点的隔阂也都很快消散一空。

  “这顿大锅饭吃得值!”

  方唯暗暗的想到,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要不然两个队合并在一起有啥意义?

  吃完饭回家,他和盘莲花赶紧收拾收拾,然后就带着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去了瑶寨。

  中午在队里吃大锅饭,晚上陪阿公过节,两人还挺忙活的呢。

  节后半个月,队里就迎来了秋收。

  稻田里的鸭子已经全部收回,沉甸甸的稻穗等着有人来收割,

  随着方唯的一声令下,包括原三队的壮劳力都过来帮忙割禾,收割的现场顿时热闹了起来。

  汗水飞洒,人多就是力量大。

  120亩大田和100亩试验田很快收割完毕,然后就是晾晒、脱粒、称重、归仓。

  “老赵,你们那边的收割工作还要多久?”

  “还得要半个来月,你们这边要早很多。”

  “刚好岔开,等那边割禾的时候我会动员大家去帮忙的。”

  刘会计和方文书等人还在统计数据,几个队干部站在一起随意的聊着。

  稍后,刘会计拿着统计报表走了过来。

  “不可思议,简直不可思议!”

  120亩大田全部种植了【农垦58】稻种,亩产达到了750斤,总产量为90000斤。

  100亩杂交水稻,也就是【南光二号】三代稻种,亩产达到了1025斤,总产量102500斤。

  刘会计边走边喊,等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数据之后,现场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方唯退后了几步,脱离了人群。

  此时,他的眼前正有消息在飘过,他迫不及待的想看看。

  【采收农作物,点数+90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102500】

  【总点数:427845点。】

  【请注意,当前杂交水稻(南光二号)品种的亩产即将达到上限,上限为每亩1050斤-1100斤。】

  方唯知道【南光二号】杂交稻种已经彻底成型,而且一步就抵达了顶峰,亩产超过了千金。

  当然,他这是培育稻种,真正在其他生产队种植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平,亩产估计在900斤到950斤之间。

  这也很了不起。

  回想起他刚开始回乡务农的时候,队里两季的水稻亩产才只有300来斤。

  他和大哥跋山涉水去山谷里开垦了一亩地,种红薯、种马铃薯,艰难的度过了灾年。

  那像现在,三顿饭两顿吃大米饭都可以,管够。

  当方唯思绪万千的时间,对干部们主动的散开,将站在人群身后的他显露了出来。

  然后大家齐刷刷的朝着他鞠了一躬。

  “做么子?我还年轻的很,远没有到你们朝着我三鞠躬的时候。散了,散了,明天开始翻地然后种油菜。”

  要说不感动那肯定是假的,但方唯受不了这种煽情的场面。

  他挥挥手,不知道是想把人群驱散还是想把自己的情绪驱散,说了一句之后,他便转身返回了家里。

  盘兰花赶紧跟上,此时的她已经是泪流满面。

  半个月之后。

  郑虎和赵金生带人开始收割三队之前种植的稻子。

  收割完毕之后,郑虎就不管他们了,因为他要开始带人种植油菜。

  赵金生随后组织人手去公社交粮,方唯给他们派了两辆大型拖拉机帮忙,这也是三队作为一级基层组织,最后一次交公粮。

  从明年开始,合并之后的新二队会统一交粮、交生猪任务,具体的数额还要等大队和公社重新核定之后,再下发任务指标。

第140章 核定任务,会哭的孩子有乃吃

  “队长,刚空出来的240亩耕地,也要种油菜吗?”

  赵金生交完公粮回来,找到方唯询问三队那边的耕地该怎么处理。

  因为从明年开始就会统一进行核算,他没有资格自作主张,必须听从队里的安排。

  “没错,全都要种植油菜。回头虎子会给你们下发种子,所需的肥料和其他物资也会由队里划拨。”

  方唯让赵金生准备移交原三队的所有设施,并尽快做好口粮和现金的分配工作。

  赵金生应了一句,便去忙活去了。

  等郑虎带人完成了油菜的种植,方唯召集所有的队干部开会,商议今年的分配事宜。

  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想把存库和现金全部分光,也有人委婉的建议多留一些生产资金和物资。

  最终,大家还是等方唯拿主意。

  “不能分光,分光了以后的日子不过了?今年适当的多分一些,稻谷留下10万斤给来应急,口粮按照每人1000斤发放,剩余的都卖了。

  现金的话,第一次分红取平均数800元,第二次分红待定,剩下的当做队里的积累。同志们,不要那么小气,还是要着眼未来。”

  有些人想分光,就是不愿意让三队的摊薄自己的利益。

  但是,队里不多留一些资金和物资,以后的发展怎么办?过了今年以后的日子不过了?

  再说了,原三队的田地和林地都比原二队多,真要处处计较,这笔账还真没法算。

  队干部们想通了这个道理,计较之心也就淡了。

  第二天。

  队里开始发放口粮和现金,口粮按照每人平均1000斤的标准执行。现金按照平均800元进行分红,多劳多得。

  今年的口粮就算分完了,但现金分红只是第一次,回头等卖了稻种还会有一笔收入,根据情况再进行第二次分红。

  大队和公社这些天进行了稻种份额分配,换购比例不变,其中两成用稻谷支付、其余八成用现金支付。

  首先是9万斤【农垦58】三代稻种,在剔除了少许不合格的部分,队里自留了一些,有8万斤稻种拿出来进换购。

  拿到份额的生产队,首先要将八成的稻谷直接交到收购站,收购站开具收据之后,才能拿着收据和现金五二队换购稻种。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稻谷流入地下交易市场。

  9万斤【农垦58】三道稻种全部换购完毕,二队收入了16万斤稻谷和69120元现金。

  接下来还有10万斤【南光二号】三代稻种,换购比例恢复到1比10,前来换购的生产队并不多。

  县里也让各公社积极推广,但效果很一般。

  10天的时间,【南光二号】只换购出去了2万斤稻种,收入4万斤稻谷和17280元现金。

  “三哥,是不是杂交水稻的宣传力度不够?要不你去找一下郑支书和公社的徐书记,请他们想想办法?”

  郑虎有点着急,明明是高产的稻种却卖不出去,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实际上这个现象也很好理解,毕竟是新生事物,大家对于杂交水稻心存顾虑,想要让更多人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不急,剩下的8万斤【南光二号】稻种先存着,如果到了明年开春前还没人要,咱们就卖给收购站去。”

  方唯倒是很淡定,好东西终究会被别人认可,不可能砸手上。

  实在不行就通过收购站的渠道卖到临县,比如像清河县肯定愿意购买。

  随后,队里决定进行第二次分红。

  这一次按照平均数500元发放,队里还剩余20万元的资金当做今后的生产发展基金。

  原三队那边也分发了口粮并进行了现金分红,口粮是按照平均每人180斤发放的,现金分红也很少,平均数只有165元。

  “队长,我们那边还结余了4万斤稻谷以及8300元现金,大家一致要求归入新二队,你看怎么处理?”

  原三队的家底虽然不厚实,但社员们的觉悟还是有的。

  他们也没有分光,尽量剩余了一些粮食和现金,要求并入新二队。

  尽管不多,但已经尽力了。

  赵金生在【2号禽舍】这边找到方唯,说了这件事。

  “三队以前不富裕,真不用这么做。至于怎么处理,我现在召集队干部开会,大家拿主意吧。”

  方唯多少有点感动,人家有这个姿态,原二队的社员也就无话可说。

  这样的话,双方就不容易产生矛盾,更利于尽快融合在一起。

  随后,两人一起来到了队部,方唯让人把队干部都喊过来,开会商量此事。

  “老赵,三队那边还是把稻谷和剩余的现金分了吧,心意到了就行,回头我会和社员们说的。”

  郑虎也觉得三队的做法很讲究,但没必要苦了社员们。

  方文书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件事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彻底消除双方的隔阂。

  “我觉得方文书说得对,这事儿就这么办。老赵,回头你负责把稻谷和现金交到队里来,以前的事情就到此为止。

  接下来二队和三队就可以真正的融为一体,统一核算,不分彼此。”

  方唯最后一锤定音,接受三队的稻谷和现金。

  东西不多,但却可以打消绝大部分原二队社员的抵触心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

  其实三队今年的收获还不错,种植的【农垦58】稻种也收获了大量的次一级稻种。

  次一级稻种的换购比例虽然低一些,但也达到了1比5。

  只是队里的历史欠账太多,所以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

  今年三队两次分的口粮也达到了350斤,基本上是够吃的,倒不至于饿肚子。

  接下来三队的稻田也种上了油菜,旱田的作物早已收割了,今冬明春会按照计划休耕。

  二队的40亩坡地,第三季种植了烤烟。

  方唯自己的一亩坡地,第三季则种植了花生。

  两边在年底前都进行了采收,烤烟收获了21200斤,一亩地花生收获了65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21200】

  【采收农作物,点数+650】

  【总点数:449695点。】

  队里的烤烟卖给了收购站,共收入53000元。

首节 上一节 133/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