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169节

  周围布满了茶几,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吃食和酒水,所有人一起欢度节日。

第169章 远近闻名的富裕队

  盘莲花把小宝也抱了过来,阿哥阿姐们轮流送上了祝福,小宝咯咯咯的笑不停。

  方唯陪着阿公喝了几杯酒,阿哥们围坐一起拼酒,他和阿公这边倒是很清静。

  现如今已经没人会自找不痛快,谁能喝的过这家伙啊,找他拼酒简直就是自虐。

  “老三,等这帮年轻人来插队,城里就会逐渐平稳下来。寨子里现在也缺人手,我倒是希望他们能早点来。”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了最近的动向,别的没什么大事,唯一的大事就是即将到来的上山下乡热潮。

  阿公针对这件事持肯定的态度,他甚至还希望能早一点贯彻执行。

  山上缺乏人力资源,要不然粮食产量还可以增加不少。

  山上的梯田实行轮耕,一半的梯田耕种另一半就会休耕。一方面是因为梯田的地力确实要差一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手不够。

  寨里的壮劳力要耕田、要打猎、要养猪养鸡养鸭,阿姐们还要制作竹器,真的忙不过来。

  “阿公,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不少年轻人在家连锄头都没摸过,他们初来乍到不仅帮不上多少忙,恐怕还会添乱。”

  “那没事,百炼成钢,摔打摔打,大多数人都会变成一块好钢的。”

  阿公今儿特别高兴,一个是方唯、盘莲花头上一次带着小宝上山,还有就是丰收在即。

  大家唱呀跳呀,盘莲花忍不住站起来唱了一首山歌,曲调悠扬,嗓音依然和以前一样出色。

  一家人好不容易在山上相聚,方唯和盘莲花、小宝就多住了两天,直到第四天的早上才踏上了归程。

  翌日。

  方唯分出来一斤【玉香一号】稻种,托人给常温元带了过去。

  有没有用他不知道,但肯定可以尝试进行配对试验。

  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不停的筛选的过程,什么都要尝试一下。

  剩下一些【玉香一号】稻种,他就给了方平,当做试验材料收入了仓库。

  “大哥,咱们明儿进山采药吧,再晚就没有时间了。”

  秋收在即,方唯打算和方平进山采药。

  方平这边肯定没问题,但盘莲花也吵着要去。

  小宝现在可以吃辅食了,水果泥、蔬菜泥、米汤、肉泥等等,都可以适量的吃一些。

  何况家里还有藕粉,绝对饿不着孩子。

  方唯没有阻拦,于是三个人一大早就进了山。

  又相隔了几个月,山里的草药有很多都可以采摘了

  。这一次他们专门采收野生黄精,这玩意产量高,也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大哥,莲花,咱们定一个标准,专门采摘标准之上的黄精。这样的话就不至于绝种,明年还可以过来重复采摘。”

  方唯说的这些,方平和盘莲花都明白。

  说白了就是要保证可持续发展,不可进行绝种式采挖。

  三个人都是老手,动作很快,到了午后就装满了三个背篓。大家吃了点干粮喝了些水,便打道回府。

  在家里一称重,他们足足带回来了260斤野生黄精。

  今天只采收了一小部分,第二天大家继续,一周的时间就采收回来了2000斤野生黄精。

  【采摘野生黄精,点数+2000,总点数:745078点。】

  接下来,由方唯对黄精进行了炮制,然后和大哥一起拿到收购站卖了。

  一共收入了2800元,方平拿了1000元,方唯随后把1800元给了盘莲花,让她收起来。

  其他还有一些药材也可以采收,不过时间上来不及了,只能等到农闲时节再说。

  二队迎来了忙碌的秋收,和往常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涛涛和婷婷都不例外。

  大队小学放了假,蔡晓萍和铁燕玲带着孩子们也要安参加集体劳动。

  关老爷子是可以不用参加劳动的,不过他在家闲不住,就去了队部那边帮忙。

  这几天割禾,队里又准备了大锅饭,包括了一天三顿。

  郑先发和陈麻子分头带着工作组下到了各个生产队,下塘大队是由郑先发负责的,他这几天都在12个生产队来回奔波。

  由于打稻机很实用,秋收之前队里又增添了4台打稻机,收割效率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现在买不到联合收割机,否则的话,方唯都会存钱购买的。

  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要学会利用工具。

  忙忙碌碌的秋收工作终于结束了,稻子经过脱粒、晾晒之后归入了谷仓。

  统计数据也很快出来,400亩【南光二号】稻种,总产量为44万斤,平均亩产1100斤。

  50亩【南光三号】稻种,总产量71000斤,平均亩产142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440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71000】

  【总点数:1256078点。】

  【请注意,当前被命名为“南光三号”的杂交水稻,即将达到产量上限,其亩产上限为1400斤-1450斤。】

  系统提示了【南光三号】的产量上限,极限为亩产1450斤,应该在下一季就能达到。

  届时,又一个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的定型产品会问世,将颠覆人们对于水稻亩产的固有认识,极大的提高粮食的产量。

  这一次【南光三号】的试验数据没有公布,方唯在育种小组下达了封口令。

  暂时还不需要把这个成果拿出来,【南光二号】还没有全面推广呢,他并不急于推出新成果。

  随后,方唯以二队的名义向公社进行了汇报,并准备开启稻种换购。

  “郑主任,我们这一季培育的【南光二号】稻种,能足额供应全公社各个生产队。

  这样一来,咱们公社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育种基地,社员们收入肯定会大幅的提高。”

  努力了这么些年,二队才有能力足额供应全公社的稻种。

  公社的各个生产队(除了二队),在未来就会成为【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的供应者,即便是按照1比5的换购比例,每个生产队的收益折合成稻谷,都在200万斤以上。

  当然,大家只能换购不超过两成的稻谷,其他的部分还是要用现金结算。

  二队的收益是其他生产队的两倍,毕竟是定型稻种的提供者,这其中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有一些溢价也很正常。

  接下来,由公社牵头,以大队为单位前来换购。

  方唯和队干部一商量,只要了20万斤新稻谷,其他的全部卖给了收购站。

  另外,队里之前的库存稻谷53万斤,也一并卖了。

  44万斤【南光二号】稻种,队里留了4万斤,其他的40万斤全部换购了出去。

  二队收入了20万斤稻谷,以及43.3万元的现金。

  要不郑先发经常说二队富得流油呢?一年光是卖稻种就能收入七八十万元,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妥妥的“富裕队”。

  别人眼红也没办法,这些钱是集体的又不是个人的,没毛病。

  “三哥,我们先后两次寄放在城里家具店的竹子家具,都卖出去了,一共收入了120多块钱呢。”

  换购工作结束之后,也就意味着即将进入农闲时间。

  郑虎带了一部分人种植油菜,这玩意不需要大家一起上阵,因为有拖拉机的帮助,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盘莲花他们几个又开始摆弄竹家具。

  “你们行啊,看来是挺受欢迎的。等到了明年再看看,要是条件合适,咱们队里就搞一家竹器厂,专门生产家具和竹器。”

  方唯中秋节从山上回来之后,就有了这个想法。

  他打算和瑶寨一起办一个“竹器厂”,生产竹家具和竹器。

  瑶寨有原材料的优势,竹器制作工艺的优势。二队有竹家具制作工艺的优势,销售的优势,二者联合就等于是强强联合,作为一项副业还是挺不错的。

  随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盘莲花。

  “三哥,还是你想得远,谢谢你能想着寨子,我想,阿公和大家都会感激你的。”

  盘莲花一听很感动,眼睛里都涌起了雾水。

  实际上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但她不会这么想,只当是三哥照顾寨子。

  方唯笑着摇了摇头,和对方解释不通,那就干脆不解释了。

  翌日。

  二队依然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郑虎带人种植油菜,罗工带人在山上建设新的禽舍,杨帆每天都给两名民办教师补习功课,而吴茂盛和高青山则继续为队里培养农林方面的人才。

  说句实话,二队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之中,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农业生产连创佳绩,副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下放到队里的八个人,各施所长,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日子过的比在城里还要好,起码吃喝不愁,还能吃上肉食。

  方唯作为二队的领头羊,制定的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过了一些日子,郑虎等人结束了油菜的种植,把队里的烤烟收了。

  110亩旱田坡地,今年种了一季花生、一季黄豆和一季烤烟。另外收回来的自留地的,除了70亩菜地,还有80亩地种了一季黄豆和一季糯米。

  共收获花生71500斤、黄豆104500斤、烤烟55000斤、糯米4000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71500】

  【采收农作物,点数+104500】

  【采收农作物,点数+55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40000】

  【总点数:1527078点。】

  花生和黄豆适当做高产种子培育的,队里留了11500斤花生和24500斤黄豆,其余的60000斤花生种子和80000斤黄豆种子,分给了社员们。

  平均每人分到了200斤花生种子和267斤黄豆种子,按照收购价计算,折合成现金就是1588元。

  【瑶岭黄豆】和高产花生的种子供不应求,收购站敞开门收购,高兴还来不及呢,根本不会有人刁难大家。

  当然,这不是平均分配,还是按照工分计算的,有些人多有些人少,但总体的差距不大。

  社员们刚开始以为是年终分红,大后来听说不是分红,是对收回自留地的一次性补偿。

  这下大家的心里就平衡多了,谁见了方唯都要夸两句。

  烤烟卖了13.75万元,因为二队的烤烟品质非常好,在全县范围找不出第二家。也就瑶寨能和二队勉强比一下,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首节 上一节 169/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