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181节

  “你们这个竹器厂也不错呀,这些竹器和家具都很有特色,怎么不好好经营?”

  曾庆最后来到了竹器厂,他对厂里的产品很感兴趣,但厂子的生产似乎处于半停滞状态。

  他皱起了眉头,扭头问了一句。

  “是这样的,目前我们的人员、原材料等都足够,就是销路暂时还没打开,所以无法全力生产。”

  竹器厂刚起步,出货量比较少,因此生产也同步放慢了节奏。

  方唯解释了一番,曾庆便听懂了。

  “挺不错的产品,回头我带一些小物件回去帮你问问。”

  曾庆和整个地区的商业系统都很熟悉,他爱人就在地区商业局工作,所以打算帮忙问一下。

  方唯赶紧向人家表示了感谢,这真是意外之喜,要是能打开整个地区的市场,竹器厂的产品根本不愁卖。

  中午。

  曾庆等人在方平家里吃饭。

  田桂花做了当地的【炒血鸭】,另外还有一些山货,曾庆等人吃的很过瘾。

  当然,还是老规矩,干部下乡在社员家中吃饭,必须交粮票交钱。

  方唯也没有推辞,这是原则问题,他不要人家也不能答应。

  “方队长,你这边能不能给清河县卖一些种子?清河县的老徐和我说了不止一次,人家不要定型稻种,次一级稻种就行。”

  吃完饭,收拾利索,田桂花端上来了茶水。

  曾庆突然开口帮清河县提了个请求,他所说的老徐就是清河县徐主任,两人的关系不错。

  “我这边肯定没问题,次一级稻种主要集中在我们下塘大队和整个瑶岭公社,这事儿还得和公社郑主任商量。”

  方唯自无不可,从理论上来说,次一级稻种供应全县绰绰有余,多出来的流向哪里都行。

  但这事他做不了主,还得去找郑先发。

  “嗯,郑主任下午会过来,到时候再说吧。”

  曾庆便打住了话头,和方唯聊了一些别的事情。

  下午。

  方唯带着曾庆等人上了山,曾庆看到广阔的苗圃、一眼望不到边的板栗树林,心情十分愉悦。

  “你们还是有想法的,板栗树都挂果了吗?”

  “去年就挂果了,收益还不错。我们在苗圃到山脚的位置,准备栽种楠木,板栗树林往上打算栽种红豆杉。”

  方唯向曾庆等人介绍了队里的规划,曾庆听得连连点头。

  二队不仅育种工作搞得好,副业也搞得有色有色。这边的环境很优美,山上的植被茂盛,人工造林已经见到了成果。

  曾庆真觉得让方唯当个生产队长是屈才了。

  晚上。

  曾庆等人就在社员家里借宿,他本人和另外一个男同志,就住在方唯的家里。

  方唯这边地方宽敞,空房屋也不少,完全能住的开。

  晚饭后,郑先发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

  “曾主任,对不住啊,下午县里临时召开会议,不准请假。你今天到处看了看,有什么指示?”

  “指示谈不上,我个人觉得二队的各项工作都搞得很出色,应该大力表扬。郑主任,有个事我想和你商量一下.”

  曾庆倒不在意郑先发下午没能赶过来,他先是赞扬了二队的工作成绩,然后话锋一转,说了给清河县供应稻种的事情。

  郑先发有点为难,考虑了好一会才点点头。

  “曾主任,我可以同意清河县的请求,但我没有权力直接调运啊,你还得和有关部门打个招呼。”

  “你同意就好,剩下的事情不用你操心,我会通过正规渠道调运。”

  二人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事儿和方唯无关,毕竟二队并不生产次一级稻种。

  第二天。

  曾庆去其他生产队转了转,午后就返回了湘陵市。

  没过几天,地区商业局就租住各县的有关人员,针对二队的竹器厂进行了考察。

  “各位领导,这些就是我们厂生产的凉席、躺椅、茶几和橱柜。我们的产品采用了大瑶山深处的毛竹、黄金竹、紫竹等,产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盘莲花作为竹器厂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自家的产品。

  制作精美的凉席、枕头、坐垫以及各种器具和家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地区商业局的协调下,各地纷纷下了订单,要求竹器厂按时供货。虽然每一家的订货量都不算大,带有尝试的性质,但加一起可不少,货值足足有5万元。

  这可把盘莲花高兴坏了,等人走了之后,她就组织大家加班加点的生产,并及时补充了人手。

  方平和温工也经常过来帮忙,最近两人都不忙,一天有半天的时间都呆在竹器厂。

  “莲花,厂里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可以多喊一些人过来帮忙。这些临时人员,可以实行计件工资,厂里把好质量关就行了。”

  队里有不少心灵手巧的社员,稍微学习一下,制作一些简单的竹器根本没问题。

第179章 无巧不成书,陈州之行

  方唯建议厂里多用一些临时工,按件计酬,不计算公分。

  这样的话,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在不上工或者闲时来干活,加快生产进度。

  盘莲花一听,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

  首先竹器厂举办了一个学习班,学习竹器和家具的制作。

  合格的人员才有资格当计件工人,厂里会严把质量关,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计酬。

  当然,现在不叫报酬,叫生产补贴。比如像某人制作了一张凉席,经过检验合格后,厂里会给制作人员登记一笔补贴。

  补贴按月计算,第二个月的月初统一发放。

  接下来,竹器厂开始全力运转,源源不断的把合格产品运往了各个县市。

  厂里的产品在湘陵市卖的最好,其他各县也卖的不错。

  竹器厂暂时还没有能力拓展其他地区、省城以及外省的市场,就现在的定单数量,要不是方唯提出了解决办法,就凭厂子现有的人手根本忙不过来。

  继续增加人手也不现实,毕竟队里还是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这天晚上。

  温工来找方唯,正式提出想进入竹器厂。

  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对方的身份。

  方唯考虑再三,还是让他去了,只不过不能给任何的名头,只能按照普通的技术人员对待。

  温工也不在意,他们这帮人在二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都是隐居幕后,不能走到台前。

  队里对他们8个人照顾有加,私底下给了不少补偿,他们都很满意。

  “温工,可惜了,你是机械方面的专家,结果搞起了竹器。”

  二队没办法给每一个人都提供合适的舞台,但温工却主动做出了改变,居然在竹器、竹制家具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温工事实上担任了生产副厂长的角色,盘莲花负责全盘工作,小小的竹器厂很快就搞得有声有色。

  姜霞、楚琳琳和于浩等知青,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学习班,经过盘莲花和温工、方平等人的指导,都学会了竹器的制作。

  竹制家具的制作难度更高一些,不会让这些临时工动手来做。

  “姜霞,你说这些竹器真就这么好卖吗?要是真的,咱们帮忙联系一下陈州那边。”

  到农村来了这么久,楚琳琳身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就是娇气的毛病被现实治好了,娇滴滴的大小姐在这种环境中根本无法生存。

  她现在也学会了很多,生活上和生产上基本都是依靠自己。

  姜霞和楚琳琳两个人领了材料回来制作竹枕头,多少也能补贴一些生活开销。

  “我给我姐说了竹器厂的事情,她还没回信,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姜霞头也不抬的回应了一句,心里突然有些想家人了。

  不过她的克制力一贯很强,没有表现出来,要不然也不会让她当知青小组的组长。

  最近上工的时候不多,现在除了田间管理也没有太多的事情,而田间管理需要足够的经验,她们还处于学习阶段。

  空闲的时间多了,还好可以做点竹器打发时间,要不然会很无聊。

  今年她和楚琳琳都会有探亲假,她打算等秋收之后再说。她父母都在省城,大姐在陈州,到时候正好顺路可以去探望他们。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干活,时间不知不觉临近了中午。

  姜霞停下了手中的活,正想喊楚琳琳一起去做饭,就听到了方唯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姜霞,有人来看你了。”

  方唯今天和往常一样在地里转了转,然后去了队部看文件。

  然后有民兵领着一个30来岁的女同志走了进来,说道:“队长,这位女同志自称是姜霞的姐姐,说来队上探亲。”

  方唯抬起头,然后愣住了。

  进来的这位女同志他认识,之前去省城开会的时候,在火车上和对方有过一面之缘。

  “姜大姐,你好!咱们又见面了啊,真的好巧。”

  方唯站起来冲人家打了声招呼,心里觉得这个世界真小,原来姜霞是姜云的妹妹。

  姜云也笑了起来,说道:

  “我妹妹到你们这边插队,后来我接到她的信才知道,小霞居然分在了你们生产队。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多谢方队长对我妹妹的照顾。”

  “哪里,哪里,谈不上照顾。姜霞很能干,是咱们队里知青小组的组长。她这会儿应该在宿舍,走,我带你过去。”

  两人客气了几句,方唯便带着姜云去了去找姜霞。

  其实方唯和对方并不熟悉,是在旅途中认识的,也没那么多的话好说。

  两人来到宿舍,还没进门,方唯就喊了一嗓子。

  不一会,姜霞就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姜云高兴的不行,直接上前抱住了姐姐。

  “好了,你们姐妹聊,我先回去了。”

  方唯的任务已经完成,便转身回到了家里。

  吃饭的时候他和盘莲花讲了这件事,对方也觉得这事儿真是凑巧。

  到了傍晚,姜云和姜霞来到了方唯的家里,说是特意过来感谢他对姜霞的照顾,顺便带了一点陈州特产。

  盘莲花让姐妹俩在家里吃饭,姜云推辞了一下,见人家还是很热情就留了下来。

  姜云参加工作有些年头了,社会经验肯定比妹妹强。

首节 上一节 181/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