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带稍远一些,以他的速度也是临近中午才抵达目的地。
方唯今儿进山采药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了采挖这一片的野生黄精。黄精算不上珍稀的草药,但这一片黄精的年份足、个头大,能上卖好价钱。
黄精是取植物的根茎,所以才叫采挖,需要把这玩意从土里刨出来,劳动量自然会不少。
他先吃了一点东西喝了几口水,补充一下体力,然后就开始干活。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个人属性增长的好处来了,只见小铲子在他的手里上下翻飞,很快就能挖出一棵完整的黄精来。
在辨识和探查的属性加持下,藏在泥土里的黄精根本无所遁形。
前些天才下过暴雨,山林里的泥土很松软,这也是他选择这个时机进山采药的重要原因。
两个小时之后,方唯就装满了两麻袋野生黄精,加一起的重量起码有300斤。他随后把工具收好,挑着两麻袋收获踏上了归途。
挑着300斤的担子走山路,对于一般人来说会很困难,但对他来说却如履平地一般,很轻松。
第二天进山的行进速度就快多了,不需要用看到开路,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目的地。采挖了黄精返回家里,下午还有时间去队里转一转。
中间也有休息,方唯前后忙了小半个月,采挖回来3000多斤的野生黄精。
然后就是炮制,野生黄精需要九蒸九晒,炮制起来还是很费事的。不过暴雨过后的天气一直很好,大晴天居多,所以这个过程很顺利。
方涛开学前帮他准备了大量的柴,加上郑虎等人看到每天在院子里蒸黄精,也会送一些柴禾过来。
在盘山公里工程复工的第五天,方唯炮制好了这一批野生黄精。3000多斤的黄精经过炮制之后,还剩下2000斤。
趁着去公社开会,他给贾科长打了电话。
对方听说方唯手上有上好的野生黄精,顿时来了兴趣,刚好他这段时间也不忙,便和采购员一起来到了下塘大队。
“方支书,你这个黄精真的是上品,我按照最高等级收购。”
贾科长在方唯家里见到了炮制好的野生黄精,他和采购员上前查验了一下,忍不住连声赞叹。
每斤黄精他给出了5.8元的高价,一共是11600元,这时方唯采摘草药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方唯在家里请贾科长他们吃了顿饭,对方说等再过一个月,还要来下塘大队采购林下种植的草药。估计采购量比较大,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谢了,贾科长!你只管放心,我们有足够的人手,提前三天就能处理好一切。”
吃过饭,方唯把贾科长送上车,然后往车里塞了一包山货。
贾科长也不推辞,笑着挥挥手,车辆便驶离了下塘大队。
现在家里彻底不缺钱了,这笔钱是给盘莲花生孩子准备的,估计等孩子一直到上托儿所都花不完。
现在养一个孩子没那么大的开销,要不然家家户户也不可能两三个、三四个的生。
第二天。
方唯去了瑶寨,在修路施工现场转了转。
复工之后,工程进度开始加快,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打通了三大施工难点。
不过等到了秋收前工程还得暂停,包括瑶寨都必须全力投入到秋收工作中去。
第223章 神书问世
“三哥,这条路在明年开春前一定能修通。这次多亏有你,如果光是凭寨里的人力,恐怕到后年都不一定能完工。”
王松林见了方唯,忍不住感慨了一番。
他说的是实话,在这个干工程主要靠人拉肩抗的年代,人多就是力量大。
方唯由于身份不同,而且下塘大队还承担着全县的稻种供应,所以他一句话就能调来上千人的劳动力。
要是换做王松林自己,即便是开出每天一元的补贴,估计也拉不来人。
队里不同意的话,社员也没办法外出干活。
“这条路对瑶寨很重要,咱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办成,不是哪一个人功劳,而是所有人的功劳。松林,你先忙,我去寨里看看稻子的情况。”
方唯笑着摆了摆手,仅凭他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修路的任务的。
瑶寨付出的人力、金钱还有粮食,加起来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另外,公社愿意提供援助,也是因为瑶寨是县育种基地的杂交水稻材料的主要供应者。
他不愿意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自己的名下,这不公平。
随后,他去了寨里,查看了水稻的生长情况。
稻子已经进入了结实期,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在即。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粳稻杂交水稻,意义重大,他不来看一眼心里不踏实。
实际情况比他预料的还要好,这一波稳了!
方唯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
堂屋里很热闹,关崇阳、孙道人、吴茂盛和高青山以及方平等人正在聊天,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
“老三回来了?我们正在讲今天下午的趣事。河里的水位不是下降了吗?结果到处都是鱼,一网下去,拖都拖不动。”
方唯和大家打了招呼,关崇阳笑呵呵的说了今天下午发生的事情。
位于队里的河段突然涌来了的大量的鱼虾,赵金生带人撒网捕捞,起码捞了几千斤活蹦乱跳的鱼。
其他的生产队也差不多,听说都大有收获,也不知道这些鱼从哪里来的。
活鱼不好储存,郑虎决定各个生产队自己分了就行,不用上交大队。分了鱼,他们几个就到了方唯这边,晚上准备吃“全鱼宴”。
“还有这么好的事情?那值得喝两杯。”
此时田桂花和阿姐王竹韵正在厨房里忙活,盘莲花在外面招呼客人,看到男人回来了才进屋歇息。
方唯也搞不清楚这是啥状况,有些事不必刨根问底,反正河里的鱼虾都是无主的,有得吃就行。
晚饭还真是吃“全鱼宴”,有【剁椒鱼头】、【香辣鱼块】、【鲫鱼豆腐】、【酒糟鱼】等等,大家都吃的很开心。
方唯拿出了米酒,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储存,米酒的口感更加醇厚。
“老三,这酒越来越好喝了。”
方平砸吧砸吧嘴,又给自己添了一杯酒。
阿公和关老爷子不能多喝,两人都是浅尝即止,孙道人现在对他俩的要求可严格了呢。
高青山和吴茂盛多了几杯,吴茂盛有些上脸,脸色通红。
“吴老,你也少喝两杯吧,等吃完饭我还找你有事,你喝醉了可不成。”
方唯不好硬劝,只好说自己还有事找吴茂盛。
对方果然放下了酒杯,问道:“你找我能有什么事?莫非有人大发慈悲,准许我回城了?”
回城当然是开玩笑,他们这些人要走肯定会一起走,没道理让吴茂盛一个人回去。
其实吴茂盛也知道这个道理,开个玩笑而已。
“我这边历经多年撰写的【杂交水稻育种手册】,基本完稿,这不第一时间请您看看,还望您老多提意见。”
方唯笑了笑,揭开了摸底。
一听是这事儿,吴茂盛顿时来了精神,酒也不喝了直接把酒杯扣在了桌子上。
“赶紧的,现在就拿给我看看。”
对于他来说,这事最重要,吃饭喝酒算什么都得往后排。
方唯没说话,结果关崇阳和高青山都急了,一个劲的催促他去把手稿拿出来。实际上到了这会儿,大家都基本上吃好喝好了,一个个哪还耐得住?
方唯很无奈,随即起身去把手稿拿了出来。
大家也不吃喝了,都离开了桌子去洗手。他们对方唯的手稿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生怕自己手上不干净,碰了手稿就会弄脏。
几个女人也随即把桌上的东西撤下去,然后仔仔细细的把桌子擦了几遍。
方唯将手稿递给了吴茂盛,在座的只有对方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也是最识货的那个。
吴茂盛很有耐心的一页一页翻看,看完一页随手递给了高青山,以便让大家传阅。在座的,比如像关老爷子就可能看不懂,但并不妨碍他观看手稿的热情。
“方支书,你的手稿这么厚,一时半会也看不完。但我就看了一少部分,已经深受震撼。这本书要是能出版发行,对于咱们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可是一件大好事。”
吴茂盛翻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了下来。
这份手稿可不一般,需要细细的体会,这点时间哪能看得完?当然,他也不会把人家的手稿拿走,这点边界感还是有的。
“支书,你是不是还没有抄写?我建议你赶紧多抄写几份,要是一不小心弄坏了手稿,那可是天大的损失。”
高青山建议方唯先不要忙着修改,当务之急是赶紧誊写几份出来。
或许是他多虑了,他总觉得只有一份手稿不保险,万一出了意外使得手稿受损,那简直是一场灾难。
他虽然不是搞水稻育种的,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知道这份手稿的珍贵。
“嗯,老高你说的有道理。这样,吴老,我明天就开始抄写,等手稿有了副本之后,我再拿给你看。”
方唯从善如流,接受了高青山的建议。
此时,大家都见识了这份手稿,便将手稿整理好交还给方唯。
“老三,你准备出书吗?”
方平能看懂一部分,毕竟也从事了那么长时间的育种工作。
出书对于农民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问这句话的时候也充满了不确定的意味。
“我会试一下,到底能不能出版发行还不好说。”
方唯笑了笑,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
稍后,大家便起身告辞,时间不早了人家也该休息了,更何况盘莲花还有身孕。
方唯把手稿放进了里屋,然后把关崇阳和孙道人送了回去。
翌日。
方唯一早去了二队的知青宿舍,让姜霞找几个字写得漂亮的知青,帮自己抄写几份手稿。
“我和琳琳就行啊,我俩的字都写的不错,你看行吗?”
姜霞毛遂自荐,同时还捎带上了楚琳琳。
方唯点点头,便带着两人去了大队部,让她俩在办公室抄写手稿。
他自己也没闲着,手稿每一页都有编号,三个人分开抄写,每一页手稿抄写三份,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三本副本。
刚好于浩从外地跑业务回来,在厂里也没啥事,盘莲花就让过来帮方唯抄写手稿。
四个人一直忙活到傍晚,中午饭都是阿姐送到大队部吃的。
然后第二天继续,前后用了五天的时间才完成了手稿的抄写工作。
除了方唯的底稿,抄写出来的手稿就有四份。方唯拿了一份给吴茂盛看,另外邮寄了一份去京城。
他当时在京城开会的时候认识了科技出版社的一位主编,当时两人聊到过【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手册】,人家很感兴趣,说会尽力帮助方唯把此书出版的。
出版社接到了方唯的手稿,主编立刻请农科院的相关专家提供一些专业意见。
农科院的专家细细审核了这份手稿,无不感到非常的震惊。
尽管方唯已经尽量贴合这个时代了,但有些东西却已经超越了专家们的认知。难怪人家起的书名叫【杂交育种技术手册】,这份手稿完全可以当做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指南。
其内容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做操作性,而且理论体系也很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