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254节

  好了,我的讲课就结束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二队的育种小组多探讨。”

  听了方唯的讲课,大家都很有收获。

  这要感谢队里一直坚持的业务学习,还得感谢像吴茂盛、高青山等一批人。

  他们为队里培养了大量的人材,要不然很多工作都无法推进。

  方唯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出门准备回家。

  结果就看到高文书从远处骑车赶了过来,喊道:“支书,队里有事,大队长请你去一趟。”

  “什么事这么风风火火的?”

  方唯骑上自己的自行车直奔大队部,路上还问了一下高文书。

  “我不知道啊,大队长没说是啥事,只是让我来喊你。”

  对方一问三不知,方唯也就不问了,很快就赶到了大队部。

  “三哥,公社刚下发的通知,上面给了公社50个招工名额,咱们得去争一争。”

  郑虎正在等他,一见面就直接说了喊他回来的目的。

  牵扯到知青的招工回城名额,各大队都虎视眈眈在盯着,他希望方唯能多要几个名额回来。

  “嗯,我现在就去公社。”

  方唯也知道事情比较急,所以顾不上回家吃午饭,直接骑车去了公社。

  结果他走进郑先发的办公室才发现,全公社的大队长或支书都来了,都不用问,肯定是奔着招工名额来的。

  “大家的动作都很快啊,上午刚发的通知,这会儿都到了公社。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你们来之前我和黄主任商量了一下,这次招工名额平均分配,每个大队3个名额,下塘大队除外。”

  郑先发搞起了平均分配的把戏,其他16个大队平均3个名额,只有下塘大队是2个名额。

  方唯心知肚明,这是因为年前自己队里走了一个姜霞,所以才扣了一个名额。

  全公社一共17个大队,这样一来,50个名额正好够分。

  “我没意见。”

  方唯第一个表态,他是比别人都少一个名额,连他都没意见别人更不好说啥。

  随后,他带着两个招工名额返回了队里,先回家吃饭,下午就召集大队干部和各队队长商量这件事。

  “老赵,你们二队这次不参与招工名额的分配,没意见吧?”

  方唯也和郑先发一样,决定把二队排除在名额竞争之外。

  二队到现在已经走了两个知青了,有的大队连一个都没走。这些知青也不容易,各队队长都想为他们争取一下。

  为了公平起见,方唯点了赵金生的大名。

  “我没意见,回去后我会去做知青的思想工作的。”

  赵金生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方唯不可能每次都偏袒二队,如果那样做的话,他这个支书就不合格。

  接下来,11个生产队各自推举一人,然后由大队干部和各生产队队长进行评议,从这11个知青里面选出2个人。

  最终,这两个名额一个落在了12队、一个落在了7队。

  “三哥,上面就不能一次多给一些招工名额?这些知青在农村呆了这么久,吃了不少苦,让他们尽早回去得了。”

  郑虎和二队的知青都很熟,和其他生产队的知青关系也很好。

  他能理解这些知青想回城的心情,只可惜每次的招工名额都很少,注定大多数人会失望。

  “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要是能解决这么多知青的就业问题,早就让他们都回去了。这事只能循序渐进慢慢来,要是过于急躁肯定会出问题的。”

  方唯对于郑虎在某些方面的迟钝,已经彻底绝望。

  不过他还是解释了两句,能不能听懂就不关他的事了。

  招工的事情只是个插曲,知青们躁动了几天又安静了下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面临的现实问题就会更多。

  方唯帮不了他们,不是每个人都像姜霞有一个好姐夫,可以凭关系要来招工名额的。

  过了几天,那个渡边又来了。

  这次只有他和一个翻译到访下塘大队,县里派王亮陪同,不像上次那么隆重。

  “方先生,经过我的调查,你上次说的【南光二号】稻种的产量很真实。我打算投资你们的育种项目,但育种技术得和我方共享。”

  在渡边看来,他能进行投资就是对方唯最大的恩惠。

  他不认为对方能拒绝这么好的条件,因为他这次来到当地,眼睛里看到的只有贫穷和落后。

  面对大笔的投资,不信对方不动心。

  “对不起,我们的育种技术不可能流向国外,这是原则。”

  方唯直接拒绝了对方,连一点余地都没留。

  这个时间点,两国刚刚建交,小日子也很有意愿到国内来投资。实际上因为国人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在获取了投资的同时,也没被小日子“顺走”了不少好东西。

  这和大家没有保密意识有关,同时也和小日子的奸诈有关。

  反正方唯就不愿意把技术给小日子,即便是对方拿回去,搞不出来像【南光二号】这样的高产稻种,他也不愿意。

  最终,渡边很失望的离去,转身去了清河县。

  “方支书,面对大笔的日元投资,你就不动心吗?”

  事后,王亮和方唯聊了聊。

  说实话,他当时都动心了,恨不能让渡边给育种基地投一笔钱。只可惜育种技术不是他的,他可以使用但不能外传。

  最关键还有一点,基地甚至无法培育不育系。

  “不动心,我现在不需要投资,我拿了人家的投资就等于替他们在打工,没有意义。”

  方唯不想说太多,等未来形势转变国门打开,很多人在吃了亏之后才会发现,原来外面到处都是陷阱,引进技术、引进生产线被人家坑的苦不堪言。

  他本来就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什么要和小日子合作呢?

  王亮叹了一口气,随即离开了队部。

  在这件事情上,县里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表意见。

  武耀阳的眼光还是有的,他认为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展,新林县一定会靠自己的力量,成为全地区乃至全省的杂交水稻育种中心,没必要和外国人合作。

  过了一段时间,消息传来,清河县农业育种基地接受了渡边的投资,将自有的育种技术和盘托出,交给了渡边。

  郑虎等人知道以后,在队部大骂常温元,说对方不是东西,学会了方唯的技术却卖给了外国人。

  方唯笑而不语,他当时的确是抱着一种信念,才一趟趟去清河县给他们传授技术。

  不过,清河县的表现令人失望,对方搞出来的【清河一号】算不上完全成功,瑕疵太多。

  而且他传授给清河县的技术,都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手册】上写着呢,甚至还没有手册上的全面。

  因此,方唯并不生气,只是感到有些不值。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队里开始放鸭,所有的水田里都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鸭子,看起来很和谐。

  不管是麻鸭还是肉鸡、蛋鸡,存栏数一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基本上能做到出栏(淘汰)一批补充一批,实现了可靠的循环发展。

  郑虎带人在山上忙碌一个月的时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告一段落。

  趁着这段时间比较闲,郑虎安排人开始榨菜籽油。

  全大队今年一共采摘了640500斤油菜籽,最终收获了192150斤菜籽油。

  “三哥,这些菜籽油怎么分配?”

  “按照平均每人50斤进行分配吧,剩下的菜籽油暂时归入存库。”

  郑虎找方唯商量,最终确定了平均每人50斤的标准,一共分出去了10万斤菜籽油,还剩下92150斤菜籽油归入了库存。

  正好县机关食堂缺少食用油,队里就给他们卖了4万斤菜籽油,剩余52150斤菜籽油,收入了3.2万元现金。

  【采收农作物,点数+640500,总点数:9187630点。】

  趁着现在的点数很富裕,方唯便消耗了500万点点数,将【种植区】从12级提升到了13级。

  【归属(临时)土地】→【农田】→【种植区】

  【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30万亩)】

  【区域等级:(13级,01000万)】

  【区域属性:耐旱、抗涝、抗病虫害、加速生长、增产增收】

  【在此区域内种植,全属性额外增加130%(65%),育种遗传稳定性+1】

  【总点数:4187630点。】

  升级之后,【种植区】的区域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了30万亩。

  这个面积就很大了,根本用不完。

  方唯打算在夏收前后将全大队的耕地都进行指定,整体纳入到种植区域之内。

  到时候在属性加成的作用之下,大概率能为全地区各县提供优质高产的稻种。

  经过他这么多年的铺垫,再加上又是新稻种,他根本不怕别人说三道四的。

  他如今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担得起这样的压力。

  第二天。

  方唯去了一队,然后就看到张楚一个人正在田埂边转悠。

  “张队长,你是不放心新稻种吗?”

  隔着挺远,方唯开口和张楚打了声招呼。

  “方支书,你来了。倒不是不放心,就是每天不过来看看,总觉得心里缺点啥似的。”

  张楚嘿嘿一笑,也不为自己辩解。

  一队是头一次培育定型稻种,而且还是一种新型稻种,他肯定要上心一些。

  “不仅要经常观察,还要定期做记录,记录稻种的生长情况。这其实就是第一手资料,对未来的育种工作很有好处。”

  方唯点点头,绕着田埂走了一圈,感觉田里的稻子长势良好。

  他随后给张楚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便去了队部。

  “方支书,郑主任让你去一趟公社,说有重要的事情。”

  他在队部坐了一会儿,刚看完一份文件,就有人过来通知他,让他赶紧去公社。

  方唯也搞不清郑先发这是要干啥,那就去吧,于是有骑着自行车去了公社。

  生产上的事情找郑虎没错,但其他的事情还是要出面。

  来到郑先发的办公室,对方正在打电话,他便到门口站了一会,顺便吹吹风凉快一下。

  刚才他一路狂奔,身上出了不少汗。

  等了不到十分钟,郑先发从办公室走了出来,然后看着方唯说道:“走吧,方支书,和我一起去县里接受批评吧。”

  郑先发出门就上了自行车,方唯赶紧跟上。

首节 上一节 254/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