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256节

  “于浩,还没吃吧?坐下对付两口?”

  方唯和于浩打了声招呼,喊他过来吃饭。

  “不了,雪琴已经在做饭了,我得回去。你们慢慢吃,我先走一步。”

  于浩将手里提着的的一包东西放在了旁边,另一包东西递给了盘莲花,不等对方拒绝便扭头就走。

  方唯也不在意,当场打开,里面有一些果脯和干果。

  两包东西都一样,一看就是提前准备好的。

  “这小子,整天在外面跑,也学会这一套了啊。”

  关崇阳嘀咕了一句,但看得出来,他其实也很高兴。

  “老爷子,你这是打算将衣钵传给于浩了?那你可得小心点,不要让别人知道,要不会很麻烦。”

  方唯看着关崇阳,很认真的说了一句。

  现在像什么阴阳风水,都属于封建糟粕,属于被批判的对象。关崇阳要是公然宣扬这些东西,他会很难做。

  “这点事我还能不知道?你放心吧,就算我收于浩为徒也会在私底下悄悄的进行,连你都不会告诉。”

  关崇阳哈哈一笑,觉得方唯想多了。

  他这一辈子见惯了风浪,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方唯便不再多言,他虽然不愿意接受老爷子的衣钵传承,但并不反对老爷子在私底下收个徒弟。

  前提是不能宣扬,一定要保密。

  下午。

  方唯和郑虎等人商量了一下,要求各队改善已经成家的知青的居住环境。

  队里会专门下拨一笔钱来做这事儿。

  这个政策在知青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管有没有成家打算的知青,从心里都很感谢大队、感谢方唯。

  过了几天。

  郑先发来到了下塘大队,找到了方唯。

  “小日子那件事已经尘埃落定了,上级总体上支持你的做法,武主任身上的压力也就没了。”

  郑先发告诉方唯,渡边原本是想利用投资打动上面,然后再借某些人的手向县里施压,目的还是为了方唯手上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渡边是个行家,对方意识到了杂交水稻的发展无限,因此就想掌握核心技术。

  但是很可惜,上面达成了一致意见,我们自己的先进育种技术,绝不能外流。

  这件事画上了句号,其结果让方唯感到很满意。

  他很清楚,这件事之所以能反转,应该是自己上报的那份材料起了作用。

  “这是大好事!队里本来就用不上投资,更不会让别人把咱们的看家本领拿走。”

  方唯笑着点了点头,心情顿时好了很多。

  郑先发和对方说完这事儿,便拉着郑虎去各地转了转。他同样需要了解各队的生产情况,眼见为实,不能总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听汇报。

  方唯没有他们,而是独自去了养猪场,到处看了看。

  养猪场的母猪又快要产猪崽了,经过连续的培育,具有下塘大队特色的宁乡花猪,也即将定型。

  外表上看,这种花猪和正宗的宁乡花猪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本质上已经大有不同。

  有了【养猪场】的属性加持,花猪的内核也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是良性的有益的,事实上进一步提高了花猪的品质。

  “支书,现在咱们饲养的花猪已经突破了体重瓶颈,在有效饲养期内体重能达到280斤左右。

  而且等母猪产了崽,咱们的生猪数量应该会接近3000头。好在咱们猪场扩建过多次,现在勉强能达到这个容量,再多就不行了。”

  五叔和方唯聊了一会,也从另一角度证明,队里饲养的花猪已经相当于另外一个品种的生猪。

  不过方唯不打算改变“宁乡花猪”的称谓,免得自找麻烦。

  现在养猪规模已经足够了,暂时不需要再建设第二座养猪场,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培育稻种,以粮为钢。

  “五叔,你忙着,我要去堆肥场那边看看。”

  方唯点点头,随后去了【堆肥场】。

  接下来几天他去各队都转了转,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农业生产井井有条,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他还真挑不出啥毛病。

  上午。

  方唯接到了京城有关方面的回函,告知他反映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处理,并附上了处理结果。

  这件事他就知道了,人家发函过来也不过是例行公事。

  “方支书”

  这时,有人来到了办公室。

  方唯抬头一看,对方就是那天来找自己开介绍信的男知青林汉阳。他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较深,对方说话办事不仅很沉稳,而且身上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

  “林汉阳,你已经举办了婚礼吗?坐吧。”

  “还没呢,我俩后天举办婚礼,想请你当我们的证婚人,不知支书有没有空?”

  林汉阳进屋坐下,然后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来意。

  他想请方唯当他的证婚人,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方唯之前也给知青当过当过证婚人,比如像于浩和梁雪琴结婚的时候,他就是证婚人。

  不过,林汉阳和方唯并不熟悉,他敢自己来找方唯说这事,倒是很有勇气的。

  “行啊,那我就抽空去一趟。”

  方唯没有拒绝,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人和人之间相处很有意思,他虽然没见过林汉阳几面,但却对对方的印象很好,所以也乐于给对方一个面子。

  到了林汉阳结婚那天,方唯便去给一对新人主持婚礼。

  婚礼上来的人很多,林汉阳这人很善于人际交往,在知青中人脉关系很广。

  方唯主持完婚礼就走了,他以为自己和林汉阳以后不会有太多交集,结果对方在结束了婚假之后又来办公室找他。

  “支书,我想去竹器厂。我父亲在临海市家具厂工作,我从小就跟着他学过一些木工技术,对于竹器和家具制作都不陌生。”

  让方唯感到很意外的是,林汉阳突然要求去竹器厂工作。

  “按说你的条件很合适,可我就纳闷了,当初厂子需要人手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报名?”

  方唯没有马上答应对方,而是问了一个其他的问题。

  “当时不是想着尽快回城嘛,就没有多事。现在好了,我这一结婚估计下半辈子都得呆在农村,当然要好好谋划一下未来。”

  林汉阳还挺直接,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

  现在的情况的确是这样的,厂矿企业招工一般都愿意要单身,拖家带口的人家也不好安排。

  所以说,现在这个阶段选择结婚的知青,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回城的想法。

  于浩两口子是这样,林汉阳两口子同样如此。

  不过方唯知道,这些知青最终都能回城,但个别和当地人结婚的知青就很麻烦。

  “还会木工活?走,跟我去竹器厂,让我见识一下你祖传的技术。”

  方唯其实在心里已经同意了,开了句玩笑之后,就带着对方去了竹器厂。

  这两年他有意识在培养本地人才,毕竟知青说走就走,培养半天都为别人做了嫁衣。不过他对这个林汉阳有点兴趣,给他一个可以发挥的舞台也不是不行。

  等两人到了竹器厂,方唯把大哥和盘莲花拉到一边,简单说了一下林汉阳的情况。

  然后让林汉阳动手随便做一个小东西,方平是真正的行家,看了十分钟就说道:“这个林汉阳有一定的底子,技术不咋样但脑子里很有想法。”

  “那行,以后就让林汉阳来竹器厂上班吧。”

  方唯随即把林汉阳叫了过来,通知他从即日起来竹器厂上班,生产队那边他去说。

  “谢谢支书!”

  林汉阳很高兴,冲着方唯等人一个劲的道谢。

  方唯摆摆手,转身离开了竹器厂。

  竹器厂发展的很快,有大瑶山的优质竹子作为原材料,又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工人作为骨干,生产的东西大受欢迎。

  于浩带领销售科走南闯北,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竹器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晚上。

  方平吃过饭来找三弟,说了一件事情。

  有一个外省的客户一直在经销厂里生产的竹制家具,前不久人家特意找上门来,说想购进一批木制家具。

  而且点名想要楠木或者红木制作的家具。

  “老三,这事儿不好办啊,厂里没有稳定的木料来源。”

  方平眼看着有一笔订单却不敢接,关键是他自己也有意进入木制家具领域。

  这事儿他做不了主,必须要跟队里商量。

  “我不太懂这个,不过我觉得想办法找一下的话,还是能找到木材的进货渠道的。问题是咱们没有木制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经验,生产出来的东西行不行还得打个问号。”

  方唯以前去参观过县家具厂,当时厂子的惨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县家具厂已经不存在了,转而生产一些农具什么的商品。

  生产家具的环节包括设计、生产等等,竹器厂没有木制家具的设计人才,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搞不好就会拖垮整个企业。

  他觉得还是要慎重。

  至于木材原料倒不是太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实行砍伐木材的禁令,还是很容易解决的。

  “那就再商量,这个订单我们先不接了。”

  方平觉得三弟说的有道理,便暂时熄灭了这个心思。

  匆匆数日。

  队里的养猪场传来了好消息,母猪开始陆续产崽,一共产下了1062头小猪崽。

  养猪场原本有2169头猪,加上刚刚出生的小猪崽就到了3231头猪,已经严重超标。

  郑虎建议先把今年的生猪任务交了,可以腾出来不少地方。

  “行,那你就安排人去上交生猪任务吧。”

  方唯点头同意,郑虎第二天就安排人员拉走了120头猪,去公社上交生猪。正好队里年后就没有杀过猪,方唯决定给大家分猪肉,又杀了120头猪。

  这样一来,生猪存栏数就不会超过养猪场的承载能力,还剩下2991头猪。

  【产出生猪,点数+67200,总点数:4254830点。】

  上交了生猪任务,给队里带来了2.59万元收入。

  下塘大队饲养的宁乡花猪有了一定的名气,就连收购站的站长蒋玉芬都想到队里来买猪肉。

  中午。

首节 上一节 256/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