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282节

  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穿过了板栗林,来到了更高处。

  从这里继续往上走,陆陆续续看到了银杉、红豆杉、铁力香樟树、金丝楠木等等珍贵树种,这些林木层次分明,有些树木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30米。

  “方队长,你们培育经济林、搞林下经济,这些我都能想明白,可为什么要栽种这么多的珍稀树种呢?这样做能为队里带来什么收益?”

  两人走走停停,杨记者不仅拍了不少相片,同时还在本子上记录了很多东西。

  随后,她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不是什么事都要讲收益的,或者说不是什么事都必须尽快得到回报。有些林木在大山深处都快绝迹了,要是不采取一些措施,可能再过些年真就找不到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为大瑶山下的生产大队,我们的发展和大山里的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我们呢,没那么多想法,想做就去做了。”

  方唯组织了一下语言,没有刻意拔高,只是很平淡的陈述了一个事实。

  大家想留住美丽的山林,想改变山村的环境,植树造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怎么才能平衡经济效益和你们的追求之间的关系?”

  杨记者没想到对方会这样回答,沉默了片刻,又继续问道。

  “不需要刻意去平衡,反正除了生产任务,其他的都不做要求,只要一直坚持做下去就是了。”

  “不定任务,那大家会不会没有动力?”

  “不会的,社员和知青们这点觉悟还是有的。这项工作贵在坚持,队里除了在农闲时节组织集体劳动,育林队还有日常的工作安排,知情也会时不时的组织义务劳动。”

  不愧是记者,问题一个接一个。

  方唯遵从本心一一做了回答,尽管有些答案不是记者想要的,但这些语言汇聚到一起,还是对她的心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队里搞植树造林,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没有任务的强压也没有利益的驱动,只因为想做就去做了,让她真的很难理解。

  稍后,两人又去了油茶树林那边,下山的时候还特意去看了防护林。

  方唯直接带着杨记者来到了食堂,并派人去把郭永清喊了过来。队里昨天就安排好了,一大早就杀了猪,一共是100头猪,特意给食堂留了1头。

  【产出生猪,点数+28300】

  【总点数:18016880点。】

  养猪场还剩下3150头猪。

  午餐很丰盛,以肉菜为主。

  “杨记者,我们队里养的花猪,肉质鲜美,你多吃点。”

  方唯在开动之前还特意介绍了队里饲养的花猪,杨记者果然被勾起了好奇心,吃了几块肉之后,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肉猪真的很好吃,这顿饭她比平时多吃了半碗米饭。

  “方支书,下午我想走远一点,去山里看看,方便吗?”

  吃饱喝足之后,杨记者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她提出来想去深山里看看,这个要求令方唯有点为难。主要是因为山里比较危险,这要是有什么闪失,他根本没法交代。

  “能不去吗?”

  “不行!这是我的工作,希望你能理解。”

  方唯阻止不了对方,想了想决定进山的时候把盘莲花一起喊上。有他俩在,不至于保护不了一个人。

  于是他就说道:“那好吧,但下午山上不合适,明天一早去吧。”

  杨记者点点头,不再和对方争执。

  下午。

  杨记者去了【养猪场】、【堆肥场】、【副业队】、【农机队】,在队里转了一大圈。

  这篇采访稿不好写,她需要多掌握一些素菜才能完成上级交给她的任务。

  队里分了猪肉,一个个都喜笑颜开的。

  杨记者感受到了队里良好的氛围,和方唯说道:“方支书,晚上能不能在社员家里安排饭食,我想和大家随便聊聊。”

  “行啊,我和大队长说一声。”

  回到大队部,郭永清已经提前走了。

  杨记者晚上不肯去县城,就要住在下塘大队,他继续等着也没意义。

  可能杨记者的工作方法一贯如此,她主动要求晚饭在社员家里吃,方唯便让郑虎带着她去做了安排,顺便把住宿的事情也一并安顿好。

  回到家,阿姐已经做好了饭菜。

  “三哥,今儿记者都干嘛了?”

  吃饭的时候,盘莲花很好奇的问了一句。

  “在山上转了一圈,去看了板栗林、油茶树林以及队里种植的草药,说明天还要走的更远一些。对了,莲花,你明儿和我一起陪她去山里吧,可不能让对方出事。”

  方唯也摸不清对方到底想采访什么,才来了一天就几乎把全大队转了个遍。

  记者回去怎么写文章他管不了,但对方在这里却得保证她的安全。

  因此,他喊盘莲花明天一起去山里。

  “好啊,我还真想出去走走。”

  盘莲花做事没得说,但她对经营管理不感兴趣,一说出去玩就来了精神。

  方唯平时也从不说她,人各有志,现在的生活其实挺好的。

  “老三,你对记者讲话还是要收着点。人家回去把文章写成啥样,咱们也不知道,多说多错,你可别太实诚了。”

  阿公在一旁突然冒出来一句,他经常看报纸,有些记者写的文章就很浮夸。

  “我晓得的。”

  方唯笑着回应了一句,他说话一向都很有分寸,不可能被人家带沟里去。

  翌日。

  方唯和盘莲花一早起来,吃过早饭就背着枪来到了接待宿舍。

  此时杨记者也做好了准备,于是三个人便一起朝着大山深处走去。

  等到了山里,杨记者才明白了方唯说的“危险”是咋回事。这才走出去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已经遇到了三条毒蛇。

  其中一次,要不是方唯眼疾手快,杨记者已经被蛇咬了。

  还好他们走的是进山采摘的那条路,这条路被大队人马来回的踩踏,基本上不用抡着柴刀开路。

  “方支书,我咋觉得整座大瑶山都是原始森林呢?我曾经去过其他地方的山里,山林里可不像你们这边这么复杂。”

  杨记者心有余悸,但还是坚持走到了野生板栗林。

  一路走来,她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山里植被茂密、鸟语花香,各种物产极其丰富。

  各种各样的林木、草药、东一簇西一簇的竹子,隐藏在树荫下的野山菌、各种的野果,等等,令她目不暇接。

  于是她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杨记者,你可不是第一次问这样问题的人。我告诉你啊,咱们这里虽然偏远,但人杰地灵,尤其是水土特别好,庄稼啊,树木啊,各种植物啊,就是长得比其他地方要好。”

  盘莲花噗嗤一下笑出了声,主动接过话头,给了对方一个答案。

  杨记者很无奈,这个理由不能说完全不成立,可是她无法将这个结论写进文章里呀。

  方唯察觉到了对方的情绪变化,便补充了一句:

  “我觉得还是保护的好吧,大队有专门的砍柴区域,禁止任何人到山上乱砍滥伐。除了每一年的采摘季,平时几乎没人深入山林,所以这一带基本上都保持了原始的风貌。”

  方唯这个理由听起来就顺耳多了,杨记者赶紧掏出小本本记录了下来。

  中午时分。

  三个人才走进了野生板栗林。

  主要是因为杨记者体力不支,走走停停,耽搁了不少时间。

  在这里,杨记者又拍摄了不少相片,随后大家坐下来吃了一些干粮喝了点水。

  三人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又去野生油茶林和野生枇杷树林看了看,大家便打道回府。

  “方支书,明天就不打扰你了,我在大队随机采访一些社员和知青,后天我就要返回京城。谢谢你的配合,耽搁了你两天的时间。”

  晚饭是在方唯家里吃的,杨记者说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方唯对她的印象倒不错,只是不知道采访完毕回去后,她会把文章写成啥样子。

  两天后。

  郭永清来队里接上杨记者,直接送她去了陈州。

  方唯以为即便会在报纸上刊登杨记者的报道,恐怕也需要一段时间。可结果只过了一周,国内著名的媒体就登载了杨记者的署名文章,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文章从方唯担任二队的队长说起,细数了山上山下的变化。其中着墨最多的就是,下塘大队数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的事迹。

  在杨记者的笔下,山下的村子和山上的山林,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这里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蓬勃向上,这不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典范吗?

  文章还配了图,图文并茂,就很有说服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又有多家媒体跑到下塘大队,搞得方唯不胜其烦。

  随后的接待工作都交给了郑虎,方唯带着一家老小去了省城。

  现在这个季节还有些热,但比起三伏天还是要好一些。省城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尤其是美食很多,换着花样都吃不完。

  他这次来省城主要还是为了工作上的事情,游玩都在其次。

  “莲花,明天你带着阿公、阿姐和两个小家伙去外面转转,想吃什么想买什么你自己拿主意,我要去建工设计院办事。”

  方唯的“新居项目”交给了省建工设计院做设计,人家已经完成了实地考察,目前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他和设计院的总工认识,两人都是全国代表,对方在这件事情上给队里帮了不少忙。

  这次来省城,他专门给对方带了一些土特产。

  “好啊,你忙你的,我会安排好的,你就放心吧。”

  盘莲花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在外面逛逛街还能有啥问题?

  方唯点点头,他对婆娘也很放心。

  翌日。

  一家人在招待所食堂吃了早餐,方唯便提着旅行包去了设计院。

  “方支书,你可是稀客,来之前咋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来来来,先坐下,我去给你泡茶。”

  见到了蒋毅承,对方很热情。

  不仅把自己收藏的好茶叶拿出来招待客人,而且中午还要请方唯吃饭。

  “蒋总工,我来的匆忙,也没给你带什么东西,这些是咱们当地瑶寨产的腊肉、笋干和干菌子,你拿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两人坐下寒暄了几句,方唯便打开旅行包,把带来的东西给了蒋毅承。

  蒋毅承也不客气,这属于人情往来,没必要推脱。

首节 上一节 282/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