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第777节

  三分钟后,筷跑把单价涨到16元。

  这一幕,看得网友目瞪口呆。

  一份外卖才多少钱?

  运费居然要16元!

  不到半小时,“外卖配送费比餐贵”的话题就冲上了热搜榜,评论区里炸开了锅。

  有人调侃:“现在送外卖比开网约车还赚钱,我明天就辞职去跑外卖!”

  也有人担忧:“商家和平台这么烧钱,以后会不会把成本都转嫁到我们消费者身上?”

  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桃点点APP上不少商家悄悄涨价,平时15元的餐,现在卖30元。

  “之前常点的单人餐全没了,现在随便点份饭都要四五十,这补贴大战怎么反而让我们吃不起饭了?”

  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商家们的处境也十分尴尬。

  杭城市郊的一家铁牛牛肉面,老板对着收银机唉声叹气,原本他家18元一碗的牛肉面是外卖平台上的爆款,每天能出200多单。

  可自从桃点点把配送费涨到15元后,平台抽成也跟着提高,为了不亏本,他只能把牛肉面涨到25元。

  结果订单量暴跌!

  别看他涨价了,但平台15元的补贴红包,他得出60%,也就是9块钱。

  “这哪是什么补贴大战啊,分明是逼着商家做慈善!”

  老板一脸无奈地吐槽。

  没过几分钟,后台收到了平台的处罚通知,擅自涨价,封店一周。

  可他在看到这条消息,竟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相比之下,筷跑平台上的商家日子要好过不少。

  虽然核心商圈的配送费也涨到了16元,但筷跑给商家的补贴政策更灵活。

  针对客单价20元以下的小商家,筷跑不仅减免了50%的平台抽成,就连配送费的补贴,也由平台承担了大部分。

  一些同时入驻了筷跑和桃点点的商家,索性把桃点点的店铺设置了休息状态,直接不接单了,只做筷跑一家的生意。

  在骑手圈子里,这场配送费的“补贴大战”早已成了最热的话题。

  午高峰一过,桃点点平台的商家、骑手和用户,对平台全都积攒了一肚子不满。

  商家这边,接了单却没人配送,找平台要说法、申请赔偿时,客服又总是推三阻四,得不到有效回应;

  骑手那边更糟,订单根本送不完,系统卡顿、漏送餐品的情况频发,短短两个小时,不少人就收到了好几个投诉,辛苦跑单还得担责;

  至于用户,等了一两个小时,收到的午饭早就凉透了。

  就算用了补贴没花多少钱,可肚子平白无故地饿了这么久,换谁都高兴不起来。

  “有一说一,桃点点的配送效率依旧拉胯,还是点零食、奶茶一类的商品吧。”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下楼吃碗面!”

  “准备去办一张健康证,明天也去跑外卖,刚刚给我送外卖的小哥说,他一上午赚了600多!”

  网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下午三点,桃点点把配送单价提升到17元,可筷跑转眼间就把价格提高到了18元。

  而此刻杭城阿狸总部,唐永波面沉如水。

  运营总监坐在对面,将电脑屏幕投在LED屏幕上,上面是桃点点实时运力数据。

  相比早高峰,兼职骑手数量非但没增,反而少了两成。

  用户已经清楚了筷跑的套路,无论桃点点给多少配送费,筷跑都会再加1元。

  “为什么?17块还留不住人?”

  唐永波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眼底布满红血丝。

  他实在想不通,不过是一块钱的差距,怎么就像一道天堑,把骑手牢牢锁在筷跑那边。

  更关键的是,钱花出去了,预期的效果却完全没达到,这种情况下,马立云肯定是要追究责任的。

  运营总监连忙解释道:“唐总,我查到原因了!筷跑那边不光是订单单价给得高,还专门出了新政策,今天所有订单的配送单价,全都是按最高标准来计算的!”

  卧槽!

  唐永波当即愣在了原地。

  “唐总,那我们?”运营总监见唐永波不说话,于是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废话!当然是跟进了!”

  唐永波回过神来,一字一顿地说道。

  如果不提高单价,桃点点在晚高峰就会输得一败涂地。

  钱撒出去了,若是没有外卖员送餐,那不成了笑话吗?

  当天晚上,直到凌晨,全国近300万的全职和兼职外卖员,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这一天,全国的外卖订单超过了5800万!

  章旭豪特意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先是宣布筷跑外卖的单日订单量已突破4000万单,随后又态度鲜明地直言:“听说阿狸打算砸300亿入局,那我们就砸500亿!”

  次日下午,陈延森乘飞机赶往港岛,参加橙子科技的上市聆讯会。

义父们,请一天假

  最近连续失眠,昨天3点睡,7点就被吵醒了,今天的脑子有点卡壳。

  坐在电脑前,发了几个小时的呆。

  抱歉,我想了想,还是请个假,一会下楼走走,陪陪家人。

  算上今天的更新,一共欠了4章。

  一定会补!

  我休息一天,恢复一下状态。

  另外,也祝各位义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明天见,么么哒。

  OrZ

第701章 我不是项羽,黎家也不是刘邦,想吃饭,得看陈总脸色!

  深夜的港岛,丽思卡尔顿118层。

  透过落地窗,可将整个港岛的夜景尽收眼底,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像撒在海面的碎钻,远处太平山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陈延森只穿了一条平角泳裤,正在室内泳池里来回游动着。

  宋允澄斜倚在水池旁的休息区,手中端着一杯西瓜汁,小口抿着。

  在她眼里,陈延森在水里游动时,姿态矫捷得像一尾旗鱼,也难怪上次在沪城,他敢毫不犹豫地下海救人。

  其实她也会游泳,只是水性远远不及陈延森。

  不知过了多久,陈延森终于从泳池里出来。

  一旁待命的安保人员见状,立刻递上一条干净的浴巾。

  他随意擦了擦身上的水珠,便径直走向宋允澄。

  小橙子闻声抬头,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

  虽然已经看过无数遍,可每一次见,她依旧觉得百看不厌。

  猿背蜂腰,长腿笔直,肌肉线条清晰流畅,不夸张、不突兀,该有的弧度与轮廓都恰到好处。

  看上去没多少力量感,但宋允澄心里清楚,自己到了陈延森手里,就像个娃娃似的,能被对方单手操控。

  “师父,明天除了要去港交所参加问询会,下午长江实业的黎泽钜还约了你去粉岭打高尔夫。”

  不等陈延森开口,宋允澄便主动把行程同步了出来。

  如今森联资本的体量不断增长,陈延森的董事助理部也随之发展壮大,单是专门协助他处理集团日常管理事务的人员,不算孟云,就已有六人之多。

  “嗯,我知道。”陈延森一屁股坐下,点了点头说。

  此前他与黎家交集不多,不过是在少数投资项目上有过间接关联。

  像黎家投资的Facebook,恰好是Mimo的竞争对手;还有Spotify,黎家与森联资本也各自持有一部分股权。

  这一次,陈延森刚准备动身来港岛,就接到了马文腾的电话。

  电话里,马文腾十分坦诚,直言自己是受黎泽楷所托,想为他和黎泽钜牵线搭桥、交个朋友。

  可商人之间哪有什么友谊可言?

  说白了,有利可图时才是朋友,无利可图时,便是路边一条。

  陈延森稍作思考,索性答应了下来。

  一来,小马哥的面子要给;二来,他也想见识一下,能在港岛屹立多年不倒的黎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宋允澄看着陈延森漫不经心的表情,轻声提醒道:“我查了黎家最近三年的全部投资动向,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先是收购了两家澳洲锂矿企业的少数股权,去年三月份又联合高盛向一家德国固态电池公司注资了五亿欧元,总投资超过了40亿美币。”

  听了这话,陈延森的眼底闪过一抹赞许,随即笑着说道:“你倒是把功课做足了。”

  财阀真正的财富增长路径,并非依赖技术创新,而是通过金融运作、资产配置与资源整合,构建起产业生态闭环。

  不难看出,三年前的黎家就盯上了新能源行业的增长前景,特意提前囤积锂矿以抢占先机。

  可他们千算万算,没算到深蓝电池会横空出世,一举垄断高端消费电子、储能及动力电池三大领域,直接让他们的计划彻底落空。

  至于德国那家固态电池公司,虽说科研实力尚可,但跟深蓝科技一对比,瞬间就成了不值一提的中低端资产。

  因为只要深蓝电池存在一天,其他的锂电池企业都只能算是“太子”,永远成不了电池行业的“新王”。

  陈延森稍作停顿,继续往下讲:“锂矿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原料,而在这之前,固态电池技术也一直是主流的研发趋势。

  黎家的规划相当缜密:既牢牢攥住资源,又把控着技术方向,再联合高盛这样的金融机构撬动资本,如此形成的产业闭环,完全能让他们在新能源赛道上稳坐钓鱼台。”

  可惜!

  陈延森压根没给黎家机会!

  宋允澄听得极为认真。

  她知道,是深蓝科技的出现打乱了黎家的投资布局,于是皱了皱眉说:“那明天的高尔夫球会,岂不是一场鸿门宴?”

  陈延森听后,嗤笑一声道:“算不上鸿门宴!我不是项羽,他黎泽钜也不是刘邦,黎家想端起电池行业这碗饭,得先看我的意思。”

  与此同时。

  深水湾道79号。

  三栋白色建筑依山傍水,隐藏着港岛最密集的富人区。

首节 上一节 777/8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