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29节

  香港华夏银行的郑铁如,势必有着‘不一样的心思’。

  严宽点点头,说道:“这倒是有可能”

  不过陈光良并没有将郑铁如放在心中,6000万的存款,那是储户的资金,香港华夏银行的资产值不会有他充裕。

  另外一边,郑铁如也在观察陈光良,两人是认识的,所以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很快,拍卖会开始。

  拍卖师:“.港岛中区大会堂旧址,面积1.4万平方尺,起拍价是277.8万港币,每口叫价不能低于2000元。现在,请大家出价!”

  随着拍卖师的敲打,下面的众人纷纷喊价!

  陈光良并没有率先出击,毕竟重要人物都是最后出场。

  他倒是想起前世的一些事情,据他了解,后世香港官地拍卖会出现一种情况——超过底价的四成,说明地产属于旺盛;超过底价的六成,说明地产非常旺盛;超过底价的七成,那已经是香港官地拍卖会的极限。

  但陈光良拍卖这幅地皮,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也有家族的‘风水问题’、‘香港地位的问题’。

  所以,他还真是势在必得。

  “315万”

  很快陈光良便加入拍卖,一时间引起大家的纷纷关注。

  “316万”

  “318万”

  一时间,这幅地皮的价格飞涨着。

  此时的郑铁如,也在思考着,他现在不看好国民政府,所以很担心国民政府将香港华夏银行掏空,他更希望为香港华夏银行保留实力。但他毕竟不是这家银行的所有者,如果总行派人前来,他也只能装病之类的躲避。

  但如今有个机会,那就是拍下这幅地皮,后续再斥巨资为中银,打造一幢豪华的总部中心。这样一来,香港华夏银行的资产相当于是香港的固定资产,是没人可以挪走的。

  他看了一下,场上的竞争者,无疑是陈光良、何东最有竞争力,脸色也凝重起来。

  陈光良家族的财富,一直有个谣传——据说拥有1000万美金(看不起谁),而何东更是香港的首富,当然此时香港首富应该算是陈光良家族了。

  “360万”

  伴随着陈光良喊出一记高价,在场的人纷纷惊讶起来。

  何东看了一眼陈光良的方向,又看了一样郑铁如的方向,最终还是摇摇头,表示放弃。如果没有陈光良,他会选择继续和郑铁如喊价,但现在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了。

  接下来,便是陈光良和郑铁如的喊价。

  两人之中,陈光良的脸上总是带着平静的表情,似乎喊价多少根本不关心,只是在意这幅地皮。

  所以前世这幅地皮被郑铁如以374.5万拍得,而如今到了380万以上,两人还杀得天昏地暗。

  “416万”

  当陈光良喊出这个价格时,郑铁如终于知道,他斗不过陈光良的。虽然是公款,但如果他继续下去,只会便宜港府,另外事后他也会被人诟病——拿公款不当钱。

  而‘416万’的价格,现场的参与者忍不住纷纷鼓掌,这简直是对香港地产最大的证明——他们拥有的地皮,也是值钱起来。

  “416万第一次”

  “416万第二次”

  “恭喜9号,成交”

  陈光良也终于松口气,这TMD比当年沪市的地皮还贵,104万美金购买两亩出头的土地,这个价格也是上天了。

  更何况,如果考虑修建一流的商业大厦,这个地盘怕是要投资200万美金,也就是800万港币左右。

  但不管咋说,总比将钱放在银行账户上,冷冰冰的好。

  “恭喜陈先生”

  “多谢郑先生手下留情”

  “哪里哪里,财不如人而已”

  事后,大家也是客气一番。

  第二天,香港的报纸就刊登了‘官地拍卖会’的新闻,其中陈光良和郑铁如的激烈竞争,无疑是焦点。

  与此同时,香港地产也正式踏入旺盛阶段。

  实际上在事前,香港油尖旺的住宅地皮,就已经高达30港币每平方尺,比1945~1946年翻了2倍。至于住宅楼面,价格也在20~30港币每平方尺,一套住宅基本在2.5万左右,一幢四层唐楼要价10万以上。

  而目前香港已经可以‘分层分期’销售,但由于环境的原因,目前主要是‘分层销售’,‘分期销售’尚未成为主流(有,但是少)。

  陈光良看完报纸,随即淡然的放下。

  这幅地皮,他准备建成香港第一高楼,差不多是15层左右,超过目前东亚银行的14层,和汇丰银行的13层。

  慢慢建,五十年初建好就行。

  “老板,这是长江地产最近两年购入的地皮地盘的记录和汇总。”

  长江地产的两位副总经理严宽、吴新河,连袂走进来,两人一个负责建筑和地产,一个负责财务和会计,是陈光良的左右臂。

  陈光良说道:“嗯,怕是比计划超过不少钱!”

  “是的”

  1945年9月,长江地产已经买下战后的第一个地盘,一年后的1946年9月,完成目标不到70%(100万平方尺或700幢楼的占地面积);从1946年9月开始,香港地价便大涨起来。

  当以当初预计的1000万港币,是远远不够的。

  陈光良看了一下汇总,果然,一共花掉了1600万出头,相当于400万美金。

  而原本建筑费预计的350万美金,也因为1946年全球资产升值,而也显得不足。

  相当于,长江地产战后要投资900万美金。

  但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大的,目前香港最大的地产持有者,即将为香港5万人左右提供住房(5000层左右),想想就够吓人的。

  吴新河在一旁汇报道:“自己拿缺口还差300万美金,一部分是从收租里支付,一部分从平安银行贷款,预计在五十年初,偿还完毕。”

  陈光良说道:“我们建那么多住房,大大的缓解了香港的住房问题,本是一件好事。不过,我们建那么多住房,也会变相的降低‘顶手费’、‘租金’等,但好在香港人口接下来增加会更快,有钱人会更多,我们不愁租。”

  “是的”

  陈光良接着说道:“到不需要借平安银行太久,我在汇丰银行有笔迫签港币,价值700万,明年也可以取出来,到时候我会给长江地产。”

  两人佩服起来,老板是从哪里都能赚钱,就‘迫签港币’的事情,让汇丰银行都不得不向老板低头。

  最后,严宽小心翼翼的说道:“老板,师父他向我打听一些事情,特别是关于内地前景,和香港未来。看样子,他也有想来香港的想法,而且希望见见你!”

  严宽加入长江地产时,是陆元台的助理,所以一直称呼‘师父’。

  而陆元台在被陈光良送出国深造,在战后的沪市,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算是独立出去。陈光良当时是支持的,好聚好散,人家也为他工作那么多年。

  陈光良说道:“告诉他,不早点来香港,以后就等着扫马路、挂来了香港,再次创业我也支持,加入陈氏企业也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严宽连忙说道:“好的”

  他们看得出来,陈光良从来没有生陆元台的气。

第359章 全球贸易

  一艘2700吨的四十年龄货轮,行驶在鲁省的海域,这艘船熟练的绕过国民政府的海军,朝着威海的港口驶去。

  环球航运的赵铁毅站在甲板上,心情有些忐忑,此次他秘密乘船,是因为带着‘重任’——和JF区取得贸易。

  而目前鲁省的威海、石岛,都属于JF区,而他们的船上满载着汽油、药品、橡胶、钢材等物品,准备和当地贸易,换取绿豆、花生、黄豆等农产品及黄金。

  “赵经理,他们回来了!”

  不一会,一艘小艇朝着他们靠近,那是环球航运放出去的‘探子’,先去JF区了解和谈判。

  小艇靠近后,然后被吊起来,上面有两个职员随即走下船。

  “赵经理,那边的大官非常欢迎我们到当地贸易,说免征一切税收,而且还能给与保护。”

  赵铁毅心中一喜,说道:“可有凭证之类?”

  职员递上一个信封,说道:“有的,这是一封文书,盖章了的。”

  另外一名职员补充道:“赵经理,您可能不知道,这边被国民海军封锁,物资非常的匮乏。他们听说我们能够绕过国民政府海军,别提有多高兴了,恨不得马上和我们贸易。”

  赵铁毅点点头,他们环球航运在大海叱咤那么多年,这点本领还是有的。而且就算被国民海军扣留,也有办法疏通,和平安无事。

  只是事前他们担心,JF区的贸易不受保护,对JF区心存畏惧,所以他才准备亲自出来一趟。

  如今的环球航运,老板弟弟陈光聪负责四艘自由轮,行驶海外的航线;赵铁毅则负责四艘老旧二手船,做沿海的航运和贸易,也去东南亚贸易。

  相比较而言,沿海的航运、贸易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他们兼做了贸易,所以需要赵铁毅这个经验老的人。

  “若是这条航线被我们拿下,那大家以后的分红,可是大大的有喔!”赵铁毅脸上露出笑容,向大家鼓舞士气的说道。

  “一定可以拿下,这可是老板钦点的航线,说很赚钱。”

  “对喔,老板向来运筹帷幄,不会有错的。”

  哪怕陈光良不在,这些职员都对其非常的崇拜。

  而这艘2700吨的船,陈光良占股51%,其余环球航运的管理和职员共占股49%。而这艘船即将开辟的贸易航线是:从香港拿货——药品、汽油、钢材、水泥、橡胶等工业品,然后来威海和石岛和当地的商人贸易;从威海和石岛购买绿豆、花生、大豆等农产品,然后运到日本去交换钢材、化工品等;最后,将钢材、化工品又运回香港。

  这是一个三角贸易,JF区的工业品非常稀缺,故能卖出高价格;日本战后的钢材、化工到处都是,因为不用发展军事,但日本农业基本被毁灭,稀缺农产品;最后是香港也稀缺钢材、化工品。

  一圈下来,这艘船是三方通吃。

  大船靠岸前,赵铁毅还是放下小船,亲自上岸确定贸易的细节。这次贸易线路,事关所有环球航运职员的福利,所以老板才委派他来接洽。

  由于长期受陈光良的影响,赵铁毅对JF区也是敬而远之,甚至有些畏惧。所以他此次亲自来,也是抱着‘身处危险’的想法来的。

  当然,如今他子女已经长大,长子还已经从美国留学归来,加入平安银行,并成为一个很有前途的小管理层,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

  下船后,赵铁毅得到这边的最高长官的欢迎,言语之间是非常支持贸易;当然也试探过赵铁毅是哪家船队,但赵铁毅并没有透露是环球航运,更不可能提老板的名头。

  观塘,一幢工业大厦拔地而起,

  只见这幢工业大厦高五层,是香港最高的工业大厦,而这幢工业大厦的投资者,是香港平安银行。

  香港平安银行的地产信托部,拥有超过70万平方的工业用地,战后陆续重建成三层、四层、五层的钢筋水泥工业大厦,然后开始分层分单元租给小企业主。

  当然,目前这些工业地皮在陆续的修建中,预计是1950年初陆续建成,预计是有上百万的工业大厦楼面。

  陈光良带着人来到平安银行投资的工业大厦,合和拉链租用了一整层的厂房,面积上万平方尺。

  “老板”

  王飞朝带着人,连忙迎了上来。

  “新机器测试的如何?”

  “非常的好,拉链质量过硬,且很美观。请”

  随后,陈光良来到生产的车间,看到一共是14台自动排米机的景象,这些机器价值便是52万美金以上。

  目前拉链的生产,实际上还处于半自动化,真正能实现‘自动化’的步骤,就只有‘排米’——即将铜质的‘米’,一颗颗整齐的固定在纺织布上面。

  但这个铜制的‘米’,则需要台虎钳、榔头,冲米机等纯手工的设备来制造;如果能研制成功‘自动冲米机’,那么销量又将提高很大;另外还有‘拉头’,也是需要自动化生产的。

  另外一方面,除‘自动冲米机’、‘自动拉头机’以外,目前还继续要解决‘铝合金拉链’的问题。

  “老板,你看我们的拉链,缝制在西裤上面,是多么的完美。相信,很快整个亚洲的西裤,都需要我们这样的精致拉链。”王飞朝拿出一条西裤,给陈光良看起来。

首节 上一节 329/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