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30节

  以前的西裤,裆部是纽扣,纽扣上面有条搭布遮挡;能遮丑,但男士上厕所需要解扣子,很麻烦。

  实际上在二战前,拉链最大的用途,都是军方在使用;二战后,拉链才逐步走向普通民众。

  陈光良说道:“所以我们在推广拉链的时候,都要拉着这样的货样,去推销。”

  王飞朝点点头,说道:“整体是很受欢迎的,就是铜制拉链普遍用于中高档服装,要想普及,还得研发铝合金拉链。我们已经成立研发小组,明年一定可以研制出来。”

  “好,有信心是好事!”

  整个发展的计划,是陈光良制定的,所以大家有目标,只管去冲便是。

  铝合金拉链的研制并不难,只是铝合金需要进口而已。

  随后,陈光良参观了研发工作室,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如何用铝合金制作‘米’。研发人员,都是从沪市邀请过来的机械人才。

  此时的华夏,人才并不稀缺,只是没有一个好环境,去发展科技而已。

  如今陈光良在香港发展工业,难免要去内地大量挖技术人才,当然这也是在保护大家。

  “日本的市场,准备得怎么样?”

  “目前已经委托环球贸易,拿了一些样版去日本,我们后续会在当地成立办事处。”

  “嗯,机器都买回来了,得抓紧时间,冲击日本的拉链产业,让他们早点破产。”

  “是”

  当然,真正想冲击日本的拉链市场,还得需要铝合金拉链,这个成本低廉,去日本就是降为打击。

  不过眼下的铜制拉链,也是可以去冲击日本的中高档服装所需的拉链市场。

  战后,日本的农业系统彻底被摧毁,当初若不是美国的粮食救济,日本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短时间内,日本缺少粮食是非常普遍的。

  另外一方面,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货物奇缺,有货不愁销不出去;不过这是指内销的情况,进口方面,由于缺少外汇,所以仅战前的8%左右。

  而环球贸易进入日本差不多一年多时间,基本都是采取‘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了贸易;将农产品运到日本,换取战后的‘无用物资’——钢铁、化工品等。

  这样一来,双方都非常满意,而且利润都是不菲。

  为此,环球贸易在日本早就成立了‘分公司’,常驻职员负责贸易的工作。

  “郭君,你们这样的拉链能供应多少?”

  一名叫做‘武田’的日本人,来到环球贸易的办事处,眼里都是急切的目光。

  武田是一位服装世家的掌门人,前段时间,环球贸易送上拉链的样品,以及批发的价格,让他迫不及待的赶来。

  很简单,每条的拉链仅日本的四分之一价格,更重要的质量好了一百倍。

  武田当即明白,这个香港的贸易公司给的样品,一定是机器生产的。

  但同时,武田也看到这里面的庞大利润,他想做这个产品的日本代理商。

  郭品言是环球贸易的日本负责人,他懂日语,也懂英语,是环球贸易的重要管理层。

  他早知道,合和拉链厂的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一定会冲击本地的手工拉链市场。

  但,这也是他想看到的。

  “很多,我们香港的工厂,每天生产的量,相当于2000名工人生产的拉链,而且质量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所以,武田先生,你似乎很心动?”

  武田被人看出心思,丝毫不介意,当初鞠躬说道:“郭君,我想做这个产品的代理商,我能将这样的产品销往整个日本。”

  郭品言当即说道:“武田先生,代理商的事情,我不能做主,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大量向你们供货。我们可以合作一段时间,再由厂家来和你们取得联络,我们是一个老板,所以我可以为你介绍。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只有你一个代理。”

  “好”武田也知道,谁能掌握着好的渠道,谁就能取得更好的代理合同。

  不过他此时心里也有些悲伤,什么时候大日本帝国沦落到,需要华人的工业产品,而日本却生产不出来。他的心思隐藏的很好,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和郭品言建立良好的合作方案。

  武田拿不出外汇,所以他再次低声说道:“郭君,只是外汇的事情.”

  说完,露出为难的表情。

  郭品言笑道:“外汇的事情我们可以解决,就是用日本的钢铁、化学品等物资进行交换,这方面你只需要配合便可。”

  短时间内,环球贸易在日本都是‘以物换物’,当然也收取少量的外汇,总之尽可能维持贸易。

  “多谢”

  10月下旬,环球航运的赵铁毅,从日本回来,2700吨的货船拉满了钢铁、机械、化工品、石油、橡胶、棉花等物资,这些物资都是当年抢来的,战后则过剩。

  这一趟下来的利润,差不多可以购买一艘千吨的二手船,时间则需要两个月左右。利润大,但是风险也大,要是被国民政府的海军抓住,人可能赎回来,但船可能就没有了。

  陈光良趁机召开了环球航运、环球贸易的管理层会议,两家公司实际上是‘母子公司’,环球航运控股环球贸易。

  另外一方面,环球航运又控股下面的各艘船股权,而环球航运本身,就是陈光良百分之一百的持股。

  会议室,陈光良、陈光聪、赵铁毅、吴浩、杨小虎等管理层齐聚一堂,差不多有二十个人。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给大家讲讲接下来的形势问题,也关系着我们的业务方向。大家应该明白,此时国内的两方势力,战力发生反转,所以我们需要调整贸易的方向,向JF区进行贸易,这是今后我们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家听闻后,并不感觉到意外,毕竟商人‘唯利是图’,而且老板也不算国民政府的人。

  赵铁毅说道:“JF区一般缺少的是工业品,能提供的是黄金、白银及当地的土特产。”

  他从8月份就亲自乘坐船去JF区打交道,也算是有些了解。

  陈光良说道:“总之,我们只是贸易,不做军火商,所以大家知道这个方向就行。”

  “好的”

  陈光良知道,美国封锁内地,大概是在1950年前,这段时间都可以和内地进行贸易。这样,他才能维持自己的船队和贸易公司。

  等到美国颁发禁令,陈光良就不会再冒险,毕竟要是被美国阻止入境,他以后可就麻烦了。

  “东南亚的各贸易办事处,具体的进展如何?”

  随后,吴浩等人纷纷汇报起来。

  当内地的贸易渠道关闭后,那么环球贸易的重心自然要转移至东南亚,甚至西方。而这个布局,不是要等到那一天才开始,而是要提前布局。

  香港的工业品、泰国的糯米、水果,越南的大米、内地的土特产.这些因地制宜的产品,只要在环球贸易的手上,就能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

  会议结束后,大家心情很好的继续工作,很有盼头。

  陈光良在发财的同时,不仅给他们高薪,也给他们参与入股分红的机会,为香港制造出一个个中产阶级。

  这些职员几乎全部将家都安置在香港,死心塌地的跟着陈光良。

第360章 制片大战

  11月初。

  陈光良参加了港府为他举办的一个宴会,即他被任命为香港的‘太平绅士’,参与宴会的不仅有葛量洪等港府官员,也有汇丰、怡和、太古等这样的英资代表,还有香港的‘高等华人’何东、周寿臣等人,规格相当的高。

  毕竟陈光良在国民政府担任公职的时候,已经是招商局总经理、高级经济顾问,如他到香港定居,自然是备受关注,且是港府重点监察的对象。

  在得知陈光良没有在香港进行政z活动后,港府才算真正的安心下来,并开始给与荣誉。

  另外一方面,陈光良在商界的影响力,以及最近两年在香港的慈善活动,都是备受关注好评。给个‘太平绅士’只是预预热,再过一两年,英国王室也该授衔给他了。

  毕竟一旦大量的‘江浙沪商人’涌入香港,那么陈光良依旧是他们的‘代表’,影响力将是方方面面。

  宴会上,葛量洪港督客气的笑道:“陈先生,恭喜。当然这个荣誉有些迟了,主要是港府一直以来,都不确定你是否定居香港!”

  陈光良幽默的说道:“我是用事实证明,这个荣誉是我值得拥有的。”

  “当然”葛量洪说道:“你最近两年,对香港的经济发展、难民救济、住宅改善等方面,贡献很大,你值得拥有这样的荣誉。”

  葛量洪夫妇、陈光良夫妇,四人举着酒杯,交谈了一番。

  期间,严人美递给葛量洪太太慕莲一张名片,说道:“慕莲夫人,我们最近准备成立一家慈善机构——乐施会,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可以指导一下。”

  这是太太外交。

  据陈光良的了解,虽然葛量洪是香港几位最受好评的港督之一,可能仅屈居麦理浩之下;但其在朝战期间,香港走私泛滥,这里面会不会有葛量洪的利益,其夫妇爱不爱钱?

  不得而知,但如果葛量洪夫人想发财,陈光良自然有办法让其合理的发财。

  慕莲高兴的接过名片,说道:“早就知道,陈先生夫妇是一位慈善大使,我很有兴趣了解一些。”

  四人在聊时,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英资认为陈光良的实力不可小窥,以后竞争是必然的,毕竟三十年代的沪市,大家就已经较量过;虽然香港是英国人在统治,但自从战后,华人的地位大大的提升,且陈光良的身份不一般,大家以后肯定有直接竞争的地方。

  据说,陈光良成为汇丰银行的董事,都是使用了手段,连汇丰银行都不得不妥协。

  ‘高等华人们’的感觉是——猛龙过江,而且这条猛龙已经成为‘地头蛇’,将来陈氏家族恐怕会成为香港最耀眼的家族。

  以陈光良家族目前的产业,就足以让香港的华人们惊叹——银行、航运、地产、工业、传媒,每一个产业都是香港的巨无霸,俨然不像才扎根香港两年的家族(实际上陈氏家族在1934年开始踏入香港)。

  这些人殊不知,很快陈光良在香港的影响力,将更加势不可挡。

  而关于‘乐施会’,是陈光良的慈善想法:

  陈光良决定在香港建立一个‘慈善机构’,他虽然在内地拥有‘宁安基金会’,但他不想继续使用这个招牌,避免被人认为他是总司令的嫡系。

  所以他到香港以后,都是采取以个人或家族的名义,将善款捐给东华三院、保良局,亦或者直接做出慈善。

  如今,他想建立一个完善的慈善基金会,所以便打起‘乐施会’的招牌;这个慈善机构等到六七十年代,再次交给社会公众人士。

  至于‘陈光良基金会’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大概在1978年左右,陈光良决定才真正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慈善基金会,主要是帮助内地的同胞。

  乐施会成立初期,陈光良让严人美牵头,盛七小姐等人夫人加入,再让‘陈氏顾问’郭德明兼任外部参谋。

  首期资金是100万港币,主要用于香港难民的生存问题。

  目前,时代影业在内地已经没有制片业务,制片都集中在香港。甚至,连南鲸西路的时代电影院都卖出去。

  而香港的制片业务,主要集中在北角的‘凤凰制片厂’,其次九龙也有家‘制片基地’;与此同时,时代影业刚刚斥资40万港币,在清水湾购入100万平方尺的山地,打算后期进行移山填海,打造‘时代影城’。

  戏院业务方面,在香港、东南亚已经拥有120多出电影院,而且全部是自有物业,整体的座位远比邵氏家族的规模庞大,差不多是两倍以上;毕竟,邵氏家族的戏院,很多都是露天戏院和乡下戏院。

  走进北角的‘凤凰制片厂’,这里异常的繁忙,一眼就能看出来,制作人员和演绎人员行色匆匆。

  陆涵章主动介绍道:“我们时代影业现在是香港右.派电影的霸主,每年制片可以达到近百部,所以大家的工作都很慢,但是也比较开心。”

  后面一句话,陈光良不敢苟同。

  由于时代影业的‘院线垄断性’,在香港、东南亚拥有大量的电影院,而时代影业又拥有强大的制片能力,所以时代影业的院线不放外面制作的电影。

  这样一来,那些想独立制作电影的人,也是没有办法,只能投靠时代影业。

  开心什么?

  时代影业的垄断性,必然要压榨制作人员和演艺人员,大家只有‘打工合约等级’的念想。

  陈光良疑问道:“一年制作百部,是不是有些多了?”

  陆涵章笑道:“不多!老板有所不知道,东南亚那边对电影的要求不高,只管一个更新快。”

  快餐文化?

  想来是如此。

  战后,人们的生活枯燥,需要更多的电影来调节。若像以前的模式,一部电影上映两三个月,一轮放了,二轮放,三四轮再放,显然是行不通的。

  陈光良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模式当前是行得通的,但时间一长,大家也会追求更好的制片内容。”

  陆涵章立即听进去了,说道:“我们也不是全部追求那种电影,每年也会力求拍摄出十部精品以上的电影。”

  陈光良点点头,他应该是有些多虑了,毕竟时代影业不是‘家长制’,旗下一直有‘艺人培训班’、‘导演编辑培训班’,公司规章制度比较完善。

首节 上一节 330/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