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的人,尤其是女人,形形色色。
他本身条件不差,事业也算有点起色,性格还带着点憨傻好拿捏(在她看来)——简直就是行走的靶子。
以后呢?
戏会继续拍。
合作的女演员只会更多。
如果今天来个裴秀智送张小卡,她就炸毛一次;
明天林允儿送个礼物,她就冷脸、闹别扭一次……
李圣经在心里快速推演了一下那个画面:
冷脸→关系变淡→给其他“小妖精”可乘之机→自己天天生闷气→关系更差→恶性循环……
结论异常清晰:
这样下去。
她估计绝对活不过三十岁就得被活活气死或者憋死!
因此。
改变是必须的。
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防守,等着别人来挑衅再反击。
她要主动掌控局面。
扔卡。
就是第一步明确的宣告。
也是对她自己心态的调整。
想到这里。
李圣经转过头。
目光直直地看向旁边开车的姜在勋。
姜在勋被她看得心里发毛,握着方向盘的手指都紧了紧。
“姜在勋。”
“嗯?”
“下次再让我在你车里、或者身上、或者任何我看得见的地方,发现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话顿了顿,她身体微微前倾,伸出手指掐住了姜在勋大腿内侧的软肉:
“我会连人带东西,一起扔出去。”
她手指微微用了点力。
“听明白了吗?”
“明、明白!”
姜在勋立刻回答。
生怕下一秒她就掐住自己的要害。
李圣经满意地松开手,靠回椅背,重新看向窗外。
嗯。
这样才对。
主动权。
得握在自己手里。
第174章 端水大师的KPI又要涨了
KBS电视剧中心片场。
空气里漂浮着一股无形的焦躁。
关于昨晚《制作人》首播的舆论风暴已经彻底发酵。
走进休息区的路上。
沿途工作人员低声的交谈片段、手机屏幕扫过的新闻标题、角落里经纪人压低的通话声……
零零碎碎的信息像粘稠的雾弥漫在每个角落。
喜欢的赞不绝口——夸节奏舒缓有生活感,演员表演真实自然。
不喜欢的则直言“平淡如水”,“缺乏戏剧冲突”,“收视虚高全靠阵容”。
风口浪尖上。
压力最大的无疑是朴智恩编剧。
历史惊人的相似。
作为继《来自星星的你》爆红后的首部作品,顶着“国民编剧”头衔的她,和金恩淑当年推出《继承者们》时如出一辙地面临着开局不利的争议浪潮。
但应对方式却截然不同。
金恩淑选择了顶住压力,调整剧本人物戏份比重。
而朴智恩的选择更直接、也更残酷——
换导演。
在韩国电视剧圈,编剧的权力至高无上。
虽然通常剧组在合约框架下不会轻易换人,但“通常”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朴智恩的意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凭心而论。
被换掉的尹成豪导演在前两集的执导并无明显硬伤。
画面流畅,调度中规中矩。
但此刻,面对汹涌的质疑声浪,制片方和朴智恩需要一个“交代”,一个平息舆论的“祭品”。
尹成豪导演则不幸成了那个被推出去承担火力的牺牲品。
接替他的导演名叫表珉洙。
一个曾执导过风靡亚洲神剧《浪漫满屋》的名字。
听起来金光闪闪,履历辉煌。
但现实是残酷的。
自《浪漫满屋》之后,表珉洙再未拿出任何一部能与之比肩、甚至仅仅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
电视剧圈的导演生态本就如此——
光芒往往聚焦在编剧和演员身上。
电视剧导演通常不负责精细的分镜设计,更多是掌控现场调度、协调多个固定机位拍摄,后期再依靠剪辑师“妙手回春”。
能真正靠个人风格在电视剧领域封神的导演。
凤毛麟角。
因此。
当姜在勋接到统筹通知,要求他今天“补拍”第三、四集的若干片段时,心里咯噔一下。
“补拍”这个词,在剧组里往往意味着温和的调整。
但这次显然不同。
对于一部刚刚进入拍摄中期、播出才一天的剧来说,这种临阵换帅、回头补拍的操作,本身就意味着全盘否定前导演的意图。
对演员来说,这意味着工作量的陡然增加,需要快速调整状态适应新导演的要求,累是必然的。
但对被中途撤换的尹成豪导演而言。
这无异于公开处刑。
忙。
这个字贯穿了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
适应新导演的思路、反复调整表演、重拍片段,时间拉扯到极致。
收工时。
姜在勋看了眼手机。
屏幕显示早已过了《制作人》第二集的播出时间。
身心俱疲之下。
他也失了追看实时反响的心情。
意外的是。
裴秀智没再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蹭他的车——
她那张元气满满的小脸此刻也写满了疲倦。
眼皮困的直打架。
远远对他摆摆手算是告别。
姜在勋心头一松。
这倒也省去了借口和拉扯的麻烦。
回家。
车子驶入圣水洞的静默巷道。声控灯短促亮起,开门。
客厅灯火通明,电视屏幕是黑的,遥控器放在茶几角落的显眼位置。
沙发上空无一人。
唯有那份暖光和黄明亮,代替了言语,静默地守候着他晚归的脚步。
姜在勋无声地换鞋、洗漱。
冰凉的水拍在脸上,冲淡一点疲惫。
回到自己房间躺下。
身体很累,脑子却很清醒。
夜深人静。
窗外的城市噪音也沉寂下去。
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