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长林听着王盛和王长钿的阐述,虽然觉得这个《快乐女声》的模式,远比《还珠格格》这样的电视剧更具爆发力以及平台塑造能力,更吸引十五到二十四岁女性观众,但仍有点疑惑:“湘省经视台没办法覆盖全国啊,它只是省级地面频道。”
王盛看着欧阳长林:“湘省卫视能做到啊,欧阳台长,你想想,这台节目,先在各赛区的地方台,包括在你们湘省经视掀起收视狂潮,各种收益翻着番的增长,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空前绝后,到了那个时候,你那个兄弟台会不会拉你进步。”
明白了……
我要进步!
欧阳长林:“王总!这个创意太棒了!‘想唱就唱’,这个口号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分赛区模式、寄信投票……这些都是国内从未有过的!我们湘省经视全力支持!”
会议室内顿时热烈起来。
湘省经视的职员们被这个大胆的企划所震撼,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光线传媒的团队成员则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双方就赛区设置、评委人选方向、合作电视台联络、前期宣传造势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讨论。
赛区初步定为华北赛区(比赛地在京城或津城),东北赛区(比赛地定在沈城),华东赛区(比赛地定在金陵),中南赛区(比赛地定在羊城),西南赛区(比赛地定在蓉城)、西北赛区(比赛地定在长安)。
……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
最终,《快乐女声》项目获得一致通过,确定为光线传媒电视节目部的头号重点项目,立即启动前期筹备,目标是在寒假前推出,抢占收视高峰。
散会后,欧阳长林紧紧握住王盛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王总,跟着您干,真是前途无量!《快乐女声》,我有预感,必将震动全国!”
王盛笑笑:“欧阳台长,这才只是开始。光线,就是要照亮电视娱乐的每一个角落。”
第145章:小太妹(改)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一九九七年八月底。
燥热的京城夏日渐近尾声,初秋的凉意已在早晚时分悄然探头。
对于王盛和李晓冉而言,这个夏天收获的不仅是事业上的高歌猛进,还有一纸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京城电影学院管理系(王盛)和表演系(李晓冉)的入学通知,已于七月底随着全国高考分数的公布(7月24日出分)顺利送达他们手中。
九十年代中后期,正是国家高等教育并轨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关键时期。
所谓的“并轨制”(或称“双轨制”废除),简单而言,就是改变了之前国家计划招生(公费生)和调节计划招生(自费生、委培生)并行的模式,逐步实行所有学生都需要缴纳部分学费的制度。
虽然公费生与自费生的名义区别在快速淡化,但像北电这样的艺术院校,依然存在需要缴纳较高学费的“自费生”类别。
王盛和李晓冉便属于此类,学费对他们而言自然不是问题,这张文凭所代表的“科班出身”身份以及在体制内更好通行的“护身符”效用,才是王盛真正看重的。
开学前一周,王盛将手头积压的事务进行了集中处理。
电视电影业务在联盟的工业化流水线下稳步推进;《30天》的后期制作由霍健起盯着,已接近完成;“光线传媒”在王长钿和蔡怡浓的操持下,《快乐女声》的前期筹备和《京港爱情线》的剧组搭建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湘省经视的合作也已步入正轨;动画车间也正在完善。
确认没有必须自己坐镇不可的要务后,王盛兑现了带李晓冉出去走走的承诺,目的地选在了刚刚回归不久的港岛。
名义上,此行是视察《京港爱情线》在港的堪景工作进展。
王盛对这部蔡怡浓带来的开山之作采取了完全放手的姿态,并未过多干涉。
抵达港岛后,蔡怡浓忙于协调场地、与本地合作方接洽,实在分身乏术,便安排了自己在原“中国电影公司”为数不多留下、且对港岛颇为熟悉的一名本地职员阿明,负责充当王盛二人的向导。
王盛出门自然不会大意,随行带了四名从北影厂保卫科精挑细选出来的青年职工。
他们年纪在二十五六岁,个个身材挺拔,经过系统训练,眼神锐利,既能保障安全,关键时刻也能充任助理。
一行人手续早已办妥,轻松过关。
接下来的几天,阿明带着王盛和李晓冉穿梭在港岛的大街小巷。
他们登顶太平山俯瞰维港夜景,流连于中环的繁华与九龙城寨遗址的市井,乘坐天星小轮往返两岸,也去了庙街体验夜市风情。
许多在港片中耳熟能详的取景地——比如《英雄本色》里的码头、《重庆森林》里的半山扶梯——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李晓冉挽着王盛的胳膊,兴致勃勃,仿佛要将这座东方之珠的每一处精彩都刻入记忆。
夜晚,他们下榻在维多利亚港畔的半岛酒店。
预定的套房拥有极佳的视野,落地窗外便是璀璨夺目的港岛夜景,霓虹闪烁,船只穿梭,如同流动的星河。
某一晚,情到浓时,李晓冉被王盛抵在冰冷的玻璃窗上,身后前是繁华似锦的不夜城,身后……
……
游玩数日,临近返京的前两天,《京港爱情线》剧组终于在港岛正式开机。
出于礼节,王盛和李晓冉应蔡怡浓的邀请,前往拍摄现场探班。
剧组设在九龙的一个老式屋邨附近,拍摄一段男女主角初遇的戏码。
现场忙碌而有序,李国立拿着对讲机调度着机位和演员,蔡怡浓则忙着协调各种琐事。
看到王盛到来,两人连忙迎了上来。
“王总,李小姐,你们来了!”蔡怡浓笑容满面:“这边条件简陋,辛苦你们跑一趟。”
“没事,来看看你们工作。”王盛摆摆手,目光扫过片场。
他看到男女主角——分别是来自内地的李亚鵬和港岛的吴芊莲,正在对戏。
他也看到了几个等待上场的年轻面孔,显然是龙套演员。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六七岁的少女,穿着朴素的校服,梳着简单的马尾,脸上还带着些许未褪的婴儿肥,但五官轮廓极为精致,尤其是一双眼睛,清澈明亮,带着混血儿特有的深邃感,即使在一众龙套中也难掩其出众的灵气。
她正安静地站在角落,等待着导演的召唤。
王盛眼神汇聚,瞬间认出了她——尽管此时她还极为年轻,远未达到后来那种惊艳香江的巅峰颜值,但那独特的骨相和眉眼间的神韵,已然初具雏形。
这正是后来被誉为“玉女掌门人”,星途一度璀璨无比的张伯芝。
王盛不动声色,低声对身旁的蔡怡浓示意道:“怡浓,看到那边那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了吗?”
蔡怡浓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点了点头:“看到了,叫张伯芝,好像是中葡混血,之前一个拍广告的同行推荐来的,今天来跑个学生龙套。王总认识?”
“不认识。”王盛淡淡道:“不过外形条件很不错,很有潜力。你找个机会,把她签下来,条件可以优厚点,长约优先。”
蔡怡浓何等精明,立刻明白了王盛的意思。
她再次仔细打量了一下那个叫张伯芝的女孩,确实觉得她底子极佳,只是目前尚未完全长开,也缺乏包装。
能让王总亲自开口点名要签的人,必定有其不凡之处。
“明白了,王总。探班结束后我就去接触她经纪人……哦,她这种小演员可能还没固定经纪人,我直接跟她谈。”蔡怡浓立刻应承下来,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用光线传媒的合约将这个未来的潜力股牢牢握在手中。
王盛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签下张伯芝,算是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
这个女孩未来的商业价值和话题度,在特定时期内是现象级的,提前收入麾下,无论是对即将发力艺人经纪的光线传媒,还是对未来可能涉及的港岛乃至东南亚市场布局,都是一步不错的棋。
第146章:西格玛男人从不内耗(改)
港岛九龙,一间临街的茶餐厅角落,卡座相对僻静。
蔡怡浓将一份厚厚的合约推到对面略显局促的少女和她身旁一位面容憔悴、眼神中带着警惕与期盼交织神色的中年妇女面前。
少女正是张伯芝,而中年妇女是她的母亲。
“张太太,伯芝,”蔡怡浓语气温和,但带着职业性的干练:“这是我们光线传媒提供的艺人经纪合约。
基于伯芝优秀的潜质,我们愿意提供一份长达十一年的独家全约,这代表了公司对长期培养她的决心和信心。”
她顿了顿,观察着对面两人的反应,然后抛出了关键条件:“考虑到伯芝目前需要分担家庭压力,以及展现我们的诚意,公司愿意一次性支付二十万港币的签约费。这笔钱,在签约完成后三个工作日内,会全额支付到你们指定的账户。”
“二十万……港币?”张母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
这个数字对于此时经济拮据、主要靠她一人打零工支撑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她不由得看了一眼身边青春稚嫩的女儿,眼神复杂。
张伯芝放在腿上的手也不自觉地握紧了。
二十万!
她想到那个嗜赌成性、时常惹来麻烦的父亲,想到母亲日夜操劳的背影,还有年纪尚小的弟弟……
这笔钱,足以让家里喘好大一口气,也能让妈妈暂时轻松一些。
蔡怡浓将她们的神情尽收眼底,继续不紧不慢地阐述,语气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我们光线传媒,虽然是新成立的公司,但背景想必你们也有所耳闻。我们的母公司是京城的盛影传媒,就是叫周星星去演电影的那个,背靠中国最大的电影厂北影厂。写出《中国人》的王盛王总,是我们公司的最高负责人。”
她刻意强调了“北影厂”、“周星星”以及“王盛”这几个关键词。
王盛的名字,随着《中国人》歌曲的传唱和一些商业传奇故事的小范围流传,在港岛娱乐圈内部也并非完全无声无息,至少听起来不像是什么皮包公司。
“这意味着,伯芝签约我们,不仅仅是在港岛发展。”
蔡怡浓画着蓝图:“她将拥有进入内地庞大市场的绝佳机会。电影、电视剧、广告、甚至未来可能有的音乐计划,我们都能提供最顶级的资源和平台。这远不是本地一些小型经纪公司可以比拟的。”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了些:“当然,公司投入巨大资源培养艺人,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所以合约中规定了相应的违约责任条款,违约金数额较高,旨在确保双方合作的稳定和专注。希望你们能理解。”
蔡怡浓没有具体说违约金是多少,但那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高到足以让任何试图挖角或者艺人本身想要中途解约的人望而却步。
张伯芝安静地听着,她年纪虽小,但家境和经历让她比同龄人更早熟。
她清楚自己的优势就是这张脸和年轻的资本,但也明白娱乐圈的复杂。
一个强大的靠山至关重要。眼前这位蔡总提到的公司背景,听起来确实比那些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本地小公司要可靠得多。
二十万的签约费,更是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她看了一眼母亲,母亲眼中也是挣扎与意动。
最终,张伯芝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妈,我觉得……可以签。”
她想到不靠谱的父亲,想到家庭的重担,这个机会,她必须抓住。
张母见女儿态度坚决,又想到那二十万港币和蔡怡浓描述的内地广阔市场,终于也下定了决心。
她作为监护人,在蔡怡浓带来的律师逐条解释(尽管很多法律条款她听得云里雾里)后,想了想,还是在合约的末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确实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了。
张伯芝也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笔尖划过纸张,仿佛划定了她未来十一年的轨迹。
蔡怡浓收起一份合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欢迎加入光线传媒,伯芝。公司会尽快为你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同时也会为你请老师加强国语和表演基础训练。”
……
另一边,从港岛飞往京城的航班头等舱内。
李晓冉靠在宽大的舷窗边,窗外是仿佛无垠的、如同巨大棉花糖铺就的云海,在阳光下闪耀着纯净的光芒。
然而,她的心情却不像这天空般晴朗透彻。
她的脑海里,不受控制地反复回放着在《京港爱情线》片场看到的那一幕:王盛注视着那个穿着校服、清纯得能掐出水来的小龙套姑娘的眼神,那是一种纯粹的、带着审视与评估,却又隐含着一丝发现宝藏般的兴趣的目光。
以及之后,他与蔡怡浓低头耳语时,那种心照不宣、运筹帷幄的姿态。
虽然她听不清具体内容,但女人的直觉,加上对王盛行事风格的了解,让她心里莫名地泛酸,一股难以言喻的危机感和醋意在心间弥漫。
忍了又忍,那股酸涩感还是冲破了理智的堤坝。
趁着空姐送完饮品离开,周遭相对安静的间隙,她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旁边正闭目养神、似乎已经睡着的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