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6节

  ……

  次日。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农历四月十一,宜嫁娶。

  天光未亮,鹿城的薄雾还带着瓯江的水汽。

  双雁宾馆门口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盛影传媒的团队兵分两路。

  一队由吴一一带队,携带一台ARRI 16SR3胶片摄影机和一组专业灯光前往新郎家,准备拍摄接亲前的准备环节。

  另一队由经验丰富的厂里老师傅压阵,携带另一台ARRI 16SR3胶片摄影机和一组专业灯光,直奔新娘陈小姐家。

  由于采用的是成本低廉的乐凯牌16mm胶片,对灯光要求颇高,所以,唯一一位灯光指导,也被调到了新娘这边,务必要把新娘拍的美美的。

  王盛也坐镇新娘家这边,负责总调度。

  胶片机一拿出来,那沉甸甸的金属质感、精密的机械结构,立刻引来了陈家人和本地婚庆公司人员的一片低声惊呼。

  这玩意儿和普通家用摄像机甚至广播级Betacam SP比起来,简直就是重武器对阵小手枪,专业感和压迫感瞬间拉满。

  “这就是拍电影的家伙啊?”

  “听说这机器老贵了,还得用胶片……”

  “电影厂来的,就是不一样!”

  “……”

  王盛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布光、测光、安排动线。

  厂里的摄影指导在一旁紧盯,确保万无一失。

  气氛紧张而有序。

  随着吉时临近,新郎家的接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了新娘家楼下。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瞬间被点燃。

  接亲的真正“考验”从楼下就开始了。

  新娘家的亲友团早已守候在此,开始了接亲特有的“拦门”仪式。

  这不仅仅是堵门要红包,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智力与体力挑战。

  不过有些闺蜜堵门的,难说。

  “新郎官,想接走新娘子,先对上一首‘洞头渔歌’!”

  洞头渔歌也叫渔歌对唱,是鹿城下辖县的传统民歌,与闽南文化密切相关。

  历史上,大量的泉城移民迁居洞头,将闽南语民谣带入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渔歌文化。

  陈老板就是闽南移民的后代,属于天生不会唱歌,就会被同乡嘲笑的那种。

  “什么?不会唱?”

  “你还是不是洞头人,连‘洞头渔歌’都不会唱?那做一百个俯卧撑看看体力!”

  “红包不够厚,诚意不足啊!”

  “……”

  新郎和伴郎团被“刁难”得团团转,又是对歌,又是做游戏,红包像雪花一样撒出去,引得围观的左邻右舍哈哈大笑。

  摄影师尽全力捕捉着每一个有趣的瞬间,胶片机则稳稳地记录下这充满地域特色和欢乐气氛的大场面。

  好不容易突破重围进入家门,接下来的环节更是充满温情和寓意。

  新娘穿着传统礼服坐在闺房中。

  婚前最后一餐在娘家吃,称为“上轿饭”。

  这顿饭通常有鱼、肉、鸡等,但新娘往往因离别之情和妆容原因,只象征性地吃一点。

  代替陈小姐已故母亲,以母亲角色参加这场婚礼的陈小姐小姨,在一旁细细叮嘱,眼中含泪。

  陈小姐自幼是在小姨家长大的。

  王盛特意让摄影师给了这对‘母女’交握的手和盛满的饭碗特写。

  之后,新人要向新娘的父母敬“分家酒”。

  这并非真正的分家,而是寓意女儿从此成立新的家庭。

  敬酒时,父母会对新人说许多祝福和嘱咐的话,言辞恳切,充满了长辈的关爱与不舍。

  陈老板看着女儿,也是眼眶微红,真的忍不住。

  随后是“找婚鞋”,传统的“找婚鞋”环节同样热闹。

  伴郎团翻箱倒柜,伴娘团巧妙藏匿,讨价还价,最终在红包和智慧的合力下找到婚鞋。

  新郎亲手为新娘穿上,寓意“套牢”。

  最后由家庭中福气好的长辈为新娘打红伞,伞面绣“百子千孙”,代替传统的红盖头,搀扶着新娘出门。

  新娘的脚不能沾地,寓意不带走娘家的财气,只能由新郎背着或抱着上车。

  一路上,亲友会朝着新娘身后撒米或豆子,驱邪避凶,祝福新人。

  到达夫家,新娘还需跨火盆,盆中烧栀子秆驱邪,寓意兴旺,并踩碎瓦片,取“碎碎平安”之意。

  ……

  婚礼仪式在豪华的酒店宴会厅举行。

  韩三坪作为贵宾被请到主桌,与鹿城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商界、文化界人士同坐时,现场已是高朋满座,衣香鬓影。

  这个年代,能有大几千万身家,足矣请得动此等场面。

  韩三坪看着现场那远超普通婚庆规格的灯光布置和严谨的拍摄流程,再次对王盛的执行力有了新的认识。

  仪式在中西合璧中进行。

  交换戒指、亲吻、倒香槟塔、切蛋糕……

  终于,司仪用激动的声音宣布:“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新娘的父亲,陈广富先生,为新人送上一份特别的祝福——他将亲自为女儿、女婿献唱一首歌!”

  掌声雷动中,陈老板整理了一下西装,健步走上舞台,从司仪手中接过麦克风。

  灯光柔和地打在他身上。

  悠扬深情的前奏响起。

  陈老板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穿着洁白婚纱的女儿,还有站在一旁的女婿,开口唱道:

  “他将是你的新郎,

  从今以后他就是你一生的伴……”

  他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但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方才“分家酒”时的离愁别绪与此刻的喜悦骄傲交织在一起。

  “她将是你的新娘,

  她是我用心托付在你手上……”

  唱到这一句,陈老板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他看着女儿,从小到大的一幕幕,以及早上那充满温情的传统仪式,仿佛都在眼前闪过。

  舞台一旁,陈小姐早已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又努力想保持笑容。

  这些传承的习俗和王盛带来的新意,让她倍感幸福和不舍。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

  陈老板的声音哽咽了,他停顿了一下,强忍着情绪,继续唱下去。

  台下许多宾客,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感同身受,纷纷动容。

  这些传统的婚俗,最终都归结于这“一家人”的缘分和情感。

  主桌上,韩三坪静静地听着。

  他亲身经历了早上的接亲,此刻更能理解陈老板的情绪。

  他猜到这歌十有八九是王盛的创意,但这首歌的情感内核,却与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婚礼如此契合。

  他不由得想起自己年纪还小的女儿,想象着她将来有一天也会经历这样一场仪式离开自己……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怅然瞬间涌上心头,让他这位见惯风浪的硬汉也下意识地抿紧了嘴唇,眼神柔和了下来。

  同桌的几位本地嘉宾,也多是神色感慨,默默点头,显然被歌声和今天的仪式勾起了许多回忆与共鸣。

  “你付出了几分,

  爱就圆满了几分……”

  最后一句唱完,陈老板已是泪流满面。

  他放下麦克风,紧紧拥抱了女儿和女婿。

  台下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许多宾客都在擦拭眼角。

  这场融合了地方传统与个人情感表达的婚礼,达到了真正的高潮。

  现场角落,闻讯而来的各路记者们纷纷按动快门,记录下这感人一幕。

  陈老板并没有驱赶他们,只要求他们不许干扰婚礼流程以及重要的婚礼拍摄流程,并给每人发了个红包。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记者们还是很识趣的。

  这其中,就有杭城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李秀秀。

  她端着摄像机,镜头紧紧追随着台上台下的情感互动。

  不仅记录了歌声,也记录下了早上那些有趣的婚俗环节。

  她敏锐地察觉到,这首歌、这场特别的“婚礼电影”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或许能做一个很好的专题报道……

第43章:风水轮流转

  婚宴主桌,气氛热烈依旧,但已从仪式感的庄重转向了酒足饭饱后的闲谈。

  陈老板满面红光,亲自拉着王盛在自己身旁加了个座,不由分说地给他斟满了酒杯。

  “王老弟,快来!这几位老板都想认识认识你这位京城来的能人!”

  他嗓门洪亮,对着桌上几位同样气度不凡、在本地颇有实力的‘企业家’不遗余力地吹捧:“瞧瞧!韩厂长亲自培养的青年才俊!北影厂的正规军!搞的这个‘婚庆电影’,绝对是这个!”

  他竖起大拇指:“不光拍得好,那想法,那创意!给我写的那首歌,把我自己都唱哭了!你们是没见早上接亲那场面,用的是正儿八经拍电影的胶片机!那机器一开,哗啦啦响的都是钱!但效果,没得说!绝对的独家记忆,拿出去就是面子!

  但其实,重头戏还没上,由于时间太赶,没有提前一两个月找王老弟预约,正儿八经的婚礼电影拍摄,只能放到后面,不过各位放心,等片子拍完,剪出来,我就拿到全城最大的放映单位,白鹿影城,放映一个月,请全城百姓免费看!”

  白鹿影城在1995年率先完成了从单个放映厅到多厅影院的改造,成为鹿城乃至浙南地区第一家多厅影院。

  这不仅使其规模扩大,更重塑了本地人的观影方式,是鹿城放映业当之无愧的领军者。作为鹿城此时独一档的豪华影院,白鹿影城人气极高,上映热门电影时排队购票的场面,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

首节 上一节 36/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